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E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分析

现实世界中的重大变化往往需要概念上和理论上的创新与之相适应,任何新的理论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是如此。一方面,E国际贸易的发展引发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变革,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扬弃;另一方面,E国际贸易的发展催生出了新的理论,丰富了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一)从新型经济全球化维度看,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应运而生,新一轮科技革命使全球经济形态、链接方式、产业构成和贸易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

世界在呼吁一种新的全球化思考。经济全球化催生E国际贸易,E国际贸易加快了新型全球化的互动发展进程,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将由于E国际贸易发展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自由。E国际贸易已成为全球化的新载体,其所体现出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大基本经济形态,万物互联的经济表征,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和价值链集成的经济链接,跨国公司、大数据系统、平台经济、消费者集成的新经济主体,E国际贸易等下一代贸易方式正在引领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不可遏制的新型全球化的浩浩荡荡大潮中,E国际贸易是顺应、引领时代潮流的新载体。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持续演进的客观进程。E国际贸易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习近平主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E国际贸易与新型全球化是相通、相容、相互催化,E国际贸易反映了不可遏制的经济全球化内在动力。

1. E国际贸易体现出新型全球化中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这两种基本经济形态是现代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两个轮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性特征

E国际贸易融合了制造业和服务业,通过平台集聚了全球的生产者、供应商、中间商和消费者,规避和跨越了传统国际贸易中那些被割断或阻隔的经济关系,是两种基本经济形态融合的具体表象,平衡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的关系,使之进入完全的、内生的“全球化”进程,在这样的世界,传统意义上的诸多“边界”日渐模糊甚或消失。通过全球经济形态演化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其基本经济形态是实体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原来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服务经济、信息经济、智能经济、生态经济交互发展,推动现代经济形成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世界经济从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工业文明时代,进入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构成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社会形态和上层建筑都在经历着一场伟大重塑。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并驾齐驱,互为表里、互相作用、互为溢出和转化的能量,导致有形要素禀赋与无形要素禀赋共同进入流通,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日益融合,有形国界与无形国界日益交错,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发展导致的现代经济演化,使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全球化正在从沿着单向轨道前进转变为在双向轨道上加速前进。当前逆全球化思潮能否使全球化进程倒转,这是人们担忧的一个现实问题,逆全球化思潮和行动,或许会暂时对这个历史进程产生破坏或切割,但终将阻挡不了经济形态演化所产生的全球化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E国际贸易既适应了现代经济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的变化,也推动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平衡发展,是现代经济两种经济形态融合发展的具体表象。

2. E国际贸易体现出新型全球化中的经济表征:呈现万物互联的网络状态并形成网络体系,以大数据化、高度智能化、强融合化、移动化和泛在化,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呈现更紧密的联系

E国际贸易在全球新经济表征——网络状态和网络体系的链接中,可以使更多国家和区域进入越来越完善、越畅通、越有序的网络状态和网络体系。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领域网络状态和网络体系越密集、越完善、越顺畅,其产生的集成、集疏、集散、集约功能就越强,共享发展的机遇和程度就越高。这种网络状态与网络体系一旦被切割或呈碎片化,网络体系中的节点、环节或单体将失去其显在或潜在价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全球化的动力之源。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全球化发展规模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E国际贸易有力推动互联网革命与物联网发展,将提高全球经济的互联性,加快产业和要素跨国界流通的速度,成为直接驱动全球范围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冲动。在E国际贸易背景下,互联网与物联网革命带来的新经济表征逐渐凸显,以云计算、大宽带、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全球范围内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普及为基础,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为保障,以可扩展性、可移动性、泛在性、异构性、复合性、增值性为特征,呈现万物互联的网络状态。E国际贸易不仅在一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形成跨国发展的互联网、物联网的链接,而且推动实体经济表征也呈现网络状态,诸如E国际贸易发展推动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全球陆、海、空的全球交通物流网络体系。E国际贸易加快了构建万物互联的网络状态与网络体系,全球消费者的跨国需求拉动全球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通等所需的软硬基础设施联通,推动各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呈现更紧密的联系。

3. E国际贸易体现新型全球化中的经济链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和价值链等,这些虚拟链条较之过去的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粘性和融合度

E国际贸易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程度增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必然产物。E国际贸易不仅通过提供新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和渗透,而且通过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和价值链等协同互动发展,创造新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从全球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形成了一种链状的链接,如制造业,其产业形态已不局限于原来的一条生产线、一个工厂或者某几个工厂的联系或叠加,而是没有任何产权关系的产业链等虚拟链条的链接,这些虚拟链条比传统的组织和实际关联更具有黏性。这种经济链接成为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链接方式,这种产业之间的链接关系一旦形成,将产生直接冲破国界和行政区划的内在动力。供应链的链接、服务链的链接、资金链的链接和价值链的链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链,就是因为在现代流通中,信息作为一种特殊要素禀赋进入流通,成为流通中的最大变量。信息与其他商品不同的一个规律是,一般商品当完成交易过程进入消费端的时候,就走到了自身的终点;而信息进入成为流通中要素禀赋后,它被交易的次数越多、被使用的次数越多、被消费的频率越高,信息流通对中国产生的价值就越高。或者说,信息的价值是随着它在流通过程中被交易或消费的频率而增加的。

E国际贸易促使若干产业变成跨国界、跨区域、跨产业的链状链接或组合,既使市场呈现出潜在爆发力,也使信息加入流通产生巨大变量,促进产业跨国界或跨区域实现更优组合。这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和选择,任何行政力量限制或者理论的约束都阻止不了的,这种力量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不断优化调整。

4. E国际贸易体现出新型全球化中新经济主体:跨国公司、若干大数据集成系统、平台经济、体现消费者个人主权意识的市场集成组织,具有更大的跨国发展的新动能

E国际贸易为新业态、新经济主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新经济主体具有强大生命力,将成为跨国界发展的主力军。原有的跨国公司继续成为全球性企业主体,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可以在E国际贸易中发挥更大的跨国经营能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流通和国际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其面向全球进行的全球性采购体系、营销体系、研发体系、生产体系,成为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比较优势发展的先行者。在跨国公司成为经济组织主导经济全球化主体的同时,大数据集成系统、物流集成商、供应链零售商、平台经济、体现消费者主权意识的市场集成、中小微企业或更多自由创业的个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迅速发展成为新经济主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或催化剂,成为E国际贸易的新能量。如大数据集成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不断产生累积效应,使数据不再仅仅是动态记录的过程,而成为独具价值和增值价值的资源,并逐渐成为直接交易物进入流通,E国际贸易生产的大数据资源和产品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的优势。信息流通由桌面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变,成为“泛在互联网”,促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要素禀赋都能顺畅地快速流通,而大数据集成系统本质特征是泛在和跨界,这种新经济主体跨国界的能量,高于由人组织而成的传统企业组织。再如平台经济,也快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经济主体,这种跨领域、跨行业、跨业态、跨国界的新经济的平台经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具有准公共服务的功能,其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平台经济成为跨国界的消费者集成、生产商集成、供应商集成、市场集成的力量就越强。

(二)从现代流通的维度看,国际化大流通是E国际贸易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引领下全球迎来了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混沌化的大流通时代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互联网革命导致世界经济形态、经济表征与产业链接方式产生颠覆性变化,E国际贸易作为下一代主要贸易方式和全球虚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带来了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革命,发挥实际效用的功能连接贸易互联互通网络线超越了自然和政治地理边界,弱化了政治国境线。E国际贸易平台和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的贸易往来支撑起新型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全球范围内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动的便利化、快捷化、共享化和顺畅化正在大大加快,我们真正迎来了一个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混沌化的大流通时代。

1. E国际贸易的经济功能发挥与现代流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相吻合

国际上大国之间的博弈越来越转向经济能力的博弈,经济能力博弈的核心在于现代流通能力的博弈,抢夺流通规则的制定权和主导权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E国际贸易依托的跨境贸易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基于新技术的现代流通中心,E国际贸易的基础平台——跨境贸易平台或现代流通中心平台并不只是以前意义上的商品买卖或者批发零售的概念,而是涵盖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大流通,这个过程是以消费为起点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制造过程、买卖过程只不过是其中的中间环节。制造环节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占比越来越小,物流成为现代流通的主体,信息成为流通领域中的最大变量,信息流成为最具有引领性的力量,随着信息向海量、即时传输、渗透性、泛在化发展,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业的业态,使信息与传统产业融合,形成综合的、跨界的、智能的现代流通能力。

2. E国际贸易演绎了互联网革命下国际贸易和流通业态的深刻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从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构成的信息文明时代,互联网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两种经济形态连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实体经济。新实体经济给国际贸易和流通业态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即互联网通过改变信息获取、展示、连接的形式,推动整个社会向新一代国际贸易和现代流通体系加速演化。它的演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线上线下流通立体化、混沌化。大宗B2B贸易平台和零售B2C平台开始冲击传统实体渠道,线上贸易体系和线下交易体系可能形成边界清晰、相辅相成、共生发展的新一代流通产业。二是会出现若干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或者叫准公共服务平台。由众多分散的消费者和供应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交易总量和金额巨大的平台,它带有公共平台的性质,在新经济情况下,电子商务平台经济成为流通市场各类资源、服务的网络集散门户和新型集聚形态,第三方中立平台模式改善了传统流通模式在信用、融资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各类垂直平台推动了流通市场的极致细分化、专业化,提升了流通体系的整体服务水平。三是场景化、社区化、移动化。O2O通过全渠道、场景化推进了流通市场业态向“消费主权”时代迈进;社群、微商、社区化服务等关系型销售网络和共享经济快速发展;C2B定制将进一步重塑未来的流通体系;互联网跨境电商对外贸流通服务业的新变革,出口链环节缩减,带来跨境贸易的零售革命;出口更加依赖品牌和渠道;进口也倾向于小批量和低关税,并且更加依赖于平台;贸易流通更加平台化、集成化、全程化、专业化、智慧化。未来这种场景化、社区化、移动化可能要决定零售业态的变革。E国际贸易突出体现和演绎了新实体经济下国际贸易和流通业态的深刻变化,构建了一个实物展示与虚拟展示、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线下有形市场与线上无形市场相互交融、互促发展的新型世界贸易大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其贸易业态不再是传统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采购贸易,而是跨境的E国际贸易,其跨境贸易平台将成为快速获取全球的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信息的市场商业集群;另外平台通过场景化、社区化、移动化等不断创新商业市场功能,推动市场商业功能从商品贸易、展示交易、物流配送向推进新品、发现形成价格、产品研发设计、商业融资、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等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

3. E国际贸易的发展诠释现代流通革命关于四流分离与聚合的理论内涵

当今时代,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形成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后,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四流”分离形成独立的流通过程已经成为常态:传统单一的面对面的当面议价完成交易的商流过程正演化为多样化的电子商务交易商流过程,并形成了独立的商务流通规律,如E国际贸易和互联网商业规律等;信息成为流通中的变量可以完成独立流通的过程;传统现金当面结算的实物货币流通日益形成区块链技术支撑的结算体系,以电子货币等形式表现的虚拟货币快速流通,形成独立资本流通过程;物流也和商流、信息流、资本流产生分离,形成物流规律,形成物流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社会化物流平台等。可以看出,与传统交易方式不同,现代交易方式中的“四流”形成了各自的流通规律,都是独立的流通过程,只是在一个节点上相遇或者相重叠,最后完成商品交易的全过程,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E国际贸易作为下一代主要贸易方式,就是以各种有形、无形商品为主体,以“平台”为载体,以“信息”为灵魂,集聚“供、销、需”三者共享平台,延伸展现出“体验、认购、订单、采购、交易、结算”的现代流通四流分离与聚合的理论内涵。

4. E国际贸易具有现代流通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流程化和混沌化的典型特征,是一种涵盖生产、交易和销售后全过程循环流通的先导性经济运行方式

现代流通理论认为,现代流通是囊括有形与无形要素禀赋的全要素流通,且更多诸如无形商品、无形货币、无形资产等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禀赋进入了流通,并迅速膨胀扩张,使得工业化初期、中期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对独立的形态逐渐隐退,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呈现日益融合的态势,现代市场流通把几乎所有国家的分工和交易都纳入国际化大流通的轨道,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流程化的。生产是流通中的生产,更多的产品无法在一个国家、一个工厂、一条生产线或一个工序完成;分工是流通中的分工,现代流通把各个“部件”配置在所能发挥效用的地方;交易是流通中的交易,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禀赋,其交换价值的实现必然伴随着自身的流动;消费也是流通中的消费,是一种涵盖生产、交易和销售后全过程循环流通的先导性经济运行方式。E国际贸易是互联网革命引发的贸易业态变革,其与下一代制造业业态融合发展将成为全开放条件下引领生产、引领消费和引领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带动制造业的流程再造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面向全球市场的E国际贸易及其平台从市场流通需求的末端反馈,即从市场发出信号即订单开始向生产过程即制造业延伸,导致制造业从原来的矩阵结构、柔性生产线向全流程的信息先导模式转变,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而生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反过来也会支撑和推动市场流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带动市场流通和生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从国际贸易演化理论看,E国际贸易是当今生产力水平、技术革命与业态变革相互作用形成的具体贸易形态,将推动全球贸易理论体系、评价体系和规则治理体系变革

自国际贸易产生以来,贸易形式一直都在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互联网革命引发了传统业态的深刻变革,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这种贸易形态和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贸易方式,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当前的跨境电子商务、eWTP和数字贸易等,是下一代主要贸易方式,代表着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新型全球化的贸易形式。

1. 贸易形式是伴随着生产力水平、技术革命与业态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的,E国际贸易是当今科技革命、业态变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变量相互作用形成的贸易形态的具体演化

人类历史上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科学技术体系的内在矛盾是催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动力。科技革命对产业变革具有决定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并将引发经济社会结构、人类生活方式出现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与此同时,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和各领域深度交叉融合,许多颠覆性创新成果急速改变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

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基础上形成的,是生产力水平、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奴隶社会,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出现了国际贸易的萌芽。到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与欧亚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国之间也有贸易往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社会分工不发达,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贸易只是个别的、局部现象,时断时续,时盛时衰,还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场,更不存在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地理上的大发现,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显著增多,从而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市场,也产生了国际分工的萌芽,但由于受运输工具等流通渠道的限制,此时贸易国际化还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形成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的形成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制造业之后,自然经济让位商品经济,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上的发达的商品经济要素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推动要素的跨国流通。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样:“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国际贸易的范围迅速扩大,并开始将世界连成一体。

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国际分工大形成和国际贸易大发展阶段,交通运输工具的巨大变革使世界范围内贸易流通的障碍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流通中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国际分工引领下的贸易超越国家界限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从过去局部的、片段的、不连贯的、一国或几国的运动过程,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运动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把世界各国都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世界市场。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国际分工由原来的产业间分工转变为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生产工序的分散化和工序中生产任务和生产活动的国际分工催生了无国界的生产系统,中间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分散在全球各地,形成了一个全球生产贸易体系。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化的发展,出现了协调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多边协定——关贸总协定(GATT),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取代关贸总协定。目前WTO拥有164个成员,成员贸易总额占全球的98%,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直至今日,WTO规则依然是国际贸易规则与治理体系的核心。

E国际贸易是当今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当今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革命与业态变革等变量相互作用形成的贸易形态的具体演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以及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日益增强,国际分工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生产的国际化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使国际分工深入产品生产环节,各国参与国家分工不再以“产品”为界限,而是以要素为界限,一件最终产品的全部价值已不再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本土要素所独自创造,而是由多国以“要素优势”共同参与的结果。各个国家是以要素优势而不是以产品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了,不同生产环节和流程按照不同的要素密集度特征,被配置到具有不同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球价值链。要素分工与全球价值链融合发展使国际分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一个新阶段。在这样的发展新阶段中,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全球价值链和网络来组织和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垂直整合不同国家的贸易实现的,全球贸易主要表现为中间产品的贸易。据统计,全世界进口的60%和大型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巴西等大约3/4的进口都是中间产品。在这样的发展新阶段,全球迎来了全球第五轮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渐次从中国向南亚、东南亚、非洲和具有人口红利和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依托带有“公共产品”特征的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从事贸易、虚拟制造、社交等现实世界一样的活动,加速了国际贸易业态的演化,E国际贸易即为互联网引发的产业变革与新型贸易业态融合的产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云计算和智能技术加快发展,全球贸易流动呈现出全新的跨国界、多边化、多元化、多样化和网络化的链接状态,带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具有强大功能的E国际贸易平台开始形成。提高诸如交通与通讯设施、网络平台、大通关体系、统一的认证认可体系、电子经贸规则等软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创新能力成为创造贸易利益和提高贸易竞争力的着力点。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深刻发展变化基础上,国际贸易方式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尤其在国际贸易平台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大量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以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贸易向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线下线上一体化方向发展,从而产生了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

2. E国际贸易将成为体现普惠、智能、高效、便利的下一代贸易方式,将渐次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采购贸易融合,成为新全球化的贸易形式

E国际贸易方式发展大大快于传统贸易方式,而传统贸易方式,或者渐次被融合、替代,或者演化为下一代贸易方式。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和消费的全球化。其中,特别是贸易的全球化,使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加强了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加快了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流通,促进了科技在全球性的应用或转化,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方式中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小额边境贸易和采购贸易等传统贸易方式,已经被各国采用。随着中国与相关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国际贸易正迅速被E化,向着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演进。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E国际贸易将涵盖生产、流通、金融、投资各个领域,将囊括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随着E国际贸易发展,国际贸易速度大大加快,国际贸易规模将大大增加,国际资本流通将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各国可以从事能获得最大限度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促进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更具黏性和融合度的各类企业,如跨国公司、平台企业、大数据集成系统和全球的中小微企业乃至个人可以依托E国际贸易平台创新贸易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E国际贸易——下一代贸易方式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既是在传统贸易方式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也是科技创新与贸易形态创新的交叉融合,国际贸易的E化形成了更为便利和自由的下一代贸易方式,跨境电商将成为一种历史过渡形式。随着E国际贸易的发展,传统贸易方式将逐渐被替代,并渐进演化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最终受到各国广泛认可的E国际贸易方式。

3. 必须正确认识新型全球化下的E国际贸易及其发展规律,建立适应E国际贸易发展的理论、评价体系和贸易治理体系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期,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同步上升,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谈判举步维艰,但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长期发展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新旧贸易业态正在加速替代,新的贸易方式和贸易模式正在涌现,贸易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须以全新的视角研究E国际贸易和下一代贸易新方式,建立适应E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理论,推动全球认识E国际贸易规律规则,重塑国际贸易理论、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

如何重新认识E国际贸易的内涵及规律,这是一个非常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现在国际上争论的很多国际贸易问题,应用的都是传统理论,对于国际贸易新方式和一些崭新的规律,缺乏全球化视野,缺乏对现代国际贸易从内生因素、深层次、根本上的认识。E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与科技革命、与业态变革息息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经济以全球价值链为特点,在这一链式系统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现代物流技术,全球资源与生产要素的配置已经从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整个世界。依托E国际贸易平台,国际贸易不再主要被大型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主体所垄断,一批平台型企业、大数据集成和更多体现消费者主权的中小微企业乃至个人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消费也呈现全球化态势。在传统国际贸易下,国家地理和行政隔离界线像一条裁剪线,剪断了极其错综复杂的市场网络,而E国际贸易在新型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中所形成的经济景观,则像错综复杂的全球市场网络组织中的一条又一条接缝线,把国家地理疆界和行政隔离剪断了的地方连接起来。这种由E国际贸易产生的贸易流动,将打破传统的地理行政疆界,打破传统贸易的“不自由”和“不公平”,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推动传统国际贸易治理机制如WTO等的整体改造和提升,推动下一代国际贸易朝着普惠、公平、自由、便利、共享的方向发展。

应该看到,E国际贸易已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应建立适应E国际贸易发展的理论体系、评价体系和贸易治理体系。当前,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国际贸易争论也越来越激烈,但应用的很多理论却是上世纪过时的贸易理论,必须突破在过去条件下形成的过去时理论,建立崭新的符合E国际贸易规律的理论体系。应研究建立E国际贸易理论,从国际贸易发展实践出发,创新提出E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际贸易领域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为我国参与全球贸易立论。应抓紧建立全球崭新的贸易评价体系。E国际贸易和全球价值链已经改变了全球贸易的性质、形态和方式,现有的贸易统计评价体系已不能准确地反映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与贸易现状,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贸易统计评价体系。应研究重塑新型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贸易规则与治理体系。现有的贸易规则和治理体系是二战之后建立在传统贸易方式基础上体现部分国家利益的,E国际贸易和新型全球化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全球中小微企业乃至个人平等参与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提供了新契机。面对E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现有WTO规则和治理体系已逐渐不能适应E国际贸易的变革性发展,要研究在新型全球化和E国际贸易条件下如何建立开放的、高效的、公平的、共赢的国际贸易体制,依托E国际贸易平台突破现有的国际贸易壁垒、障碍和非理性贸易保护主义,使所有参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地区、企业、个人、消费者,都获得相对的利益、均衡的利益。

可以看出,E国际贸易作为下一代贸易方式,将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复杂,要求以往的国别关系、地区关系发展为多极关系和全球关系,并要求强化国际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经济政策的趋同性,导致一系列全球性新经济规则的产生,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经济的作用更加重要。从这意义上说,E国际贸易的形成过程,既是一个全球性制度变迁和相关国家政策沟通协调的过程,也是一个全球贸易评价统计体系的重建过程,还是一个全球贸易规章与治理体系的重塑过程。

(四)E国际贸易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背离与深化

互联网革命推动人类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研究基础,动摇了传统经济学假设,“社会人”假设日益取代“理性人”假设,信息打破“资源稀缺假设”,否定了边际效用、边际收益递减理论,催生出新的经济理论。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互联网经济与E国际贸易可以带来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增。互联网经济和E国际贸易中的价格决定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与国际贸易中的价格决定。在传统经济与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会越少;但在互联网经济和E国际贸易条件下,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可能会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剧增,而这种价格的剧增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用户,从而产生多重效益,这是互联网经济和E国际贸易的“外在性”。互联网经济和E国际贸易这种“外在性”,是E国际贸易新型贸易方式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的重大区别。互联网经济和E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揭示了以贸易平台为标志的信息现象对整个经济贸易的决定性作用,把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重心从货币现象转向了信息现象,使信息成为经济学和国际贸易核心的内生变量。作为一种建立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基础上的新型贸易方式,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部分适应性理论得以传承和丰富发展。

1.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在经济上的强弱,不论它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和贸易,使双方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比较优势理论以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发生变化(技术不变)和边际收益递减为前提假设的。随着E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这两个假设条件都出现了新变化:

一是生产可能性边界所依据的前提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而技术不变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的重要前提,但是作为现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基础上的E国际贸易给该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带来巨大冲击。在E国际贸易背景下,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生产率大大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失效。

二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适用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生产可能性边界为向外凸出的曲线。但在E国际贸易背景下,许多产品如信息、服务等的生产,由于其具有可复制性、无排他性等特点,其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会因网络效应的作用得到不断强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适用范围的重大变化,改变了解释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三是引起劳动生产率不同的要素发生重大变化。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自然资源、劳动力是引起劳动生产率不同的主要因素,但E国际贸易背景下,信息成为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因素。信息化和网络化促进了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利用更加便捷,一国互联互通水平(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信息处理水平)成为一个国家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信息进入国际贸易流通领域成为流通中最大的变量,信息与传统要素的结合大大提升了传统要素的效率。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大量从事信息生产、传播及相关活动的产业和劳动者,改变了劳动者要素的工作内容和社会价值。

2. 要素禀赋论(H-O理论)

要素禀赋论认为,由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程度的不同,会导致成本和价格的绝对差异,它强调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要素禀赋以及不同的产品对贸易产生的重要作用,利用要素价格的差异来进行国际贸易,就能够使得一国获得比较优势带来的利益。H-O理论要素禀赋主要是指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而且主要注重静态的结果,而忽视了技术进步和客观存在的其他因素。随着现代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不断融入国际贸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对H-O理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很多新的生产要素随着经济形态的改变开始慢慢浮现,从而产生了一些对一国贸易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核心因素,例如随着现代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不断融入国际贸易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知识、信息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等动态的要素变化,大大削弱了传统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比较优势利益也随之发生改变。在E国际贸易的发展中,现代互联网发展使数字化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广大发展中国家若将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和信息化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竞争力。同时,信息和网络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竞争力,为许多后工业化国家平等参与国际贸易提供新机遇和新契机,良好的互联互通水平以及E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迅速调整其在全球的格局,使得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在国际贸易中发生改变。

3.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某些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各国用比以往更有效的规模来专业化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贸易又使消费所有产品成为可能。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内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规模经济理论是解释行业内贸易的重要理论工具,E国际贸易发展使得规模经济的概念和作用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E国际贸易大大促进了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统一,专业化特性更加明显。

E国际贸易是通过互联网和准公共贸易平台而实现交易的一种全新的贸易和商务关系,它大量注入了信息经济的内容与方法,使其影响E国际贸易规模经济性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互联信息网络平台、电子商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物流、客户流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

二是E国际贸易大大丰富和扩大了规模经济概念。首先,在传统经济和国际贸易下,规模经济仅适用于一个实体企业或行业。而在E国际贸易和eWTP的国际贸易平台经济下,大量虚拟企业、中小企业乃至个人与E国际贸易平台的结合会产生集聚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乃至个人通过网络和E国际贸易平台共享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合作,来作为每个参与国际贸易的个体,它们的规模可以很小,但分散贸易流量通过平台汇集成一个整体,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其次,在传统贸易和经济下,规模经济只与生产商有关,而在E国际贸易和WTP的国际贸易平台经济下,规模经济不只与生产商有关,还与消费者有关。消费者流量和消费者评价等信息会随着商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不断集聚,而且这种随机游走的信息会使消费者个人行为聚合成一种贸易流量,并由此产生消费者集成的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E国际贸易和平台经济下带来的规模效应要远远大于传统经济的规模效应,因为生产商规模经济与消费者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会产生双重作用:消费者需求的增加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使产品对用户更有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

三是E国际贸易发展为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等内部规模经济提供了更多可能。一方面,E国际贸易和E国际贸易平台经济下,生产企业和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和E国际贸易平台可以更清晰了解到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从而生产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而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E国际贸易平台了解不同供应商在价格、产品性能、包装等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决定自己的购买选择。信息流的畅通加快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国际贸易的规模也得以不断扩大。此外,随着E国际贸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者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来提供多样的差异化产品。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可以使生产者跨越国界的限制,即可以把每一位顾客都当作一个潜在的细分市场,实现个性化和柔性化生产。可见,规模经济与E国际贸易的融合发展,使生产企业在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经营运念、信息传送方式、环境反应能力、顾客联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的专业化、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组织的灵活性可以实现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协调了规模经济与个性化的矛盾,实现了生产的规模个性化经营。

四是E国际贸易发展丰富了外部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当规模经济存在于行业内而不是单个厂商内部时,就被称作为外部经济。在传统经济和贸易中,单个厂商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市场来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从而需要行业的地区和地域上的集中,知识外溢通常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企业间沟通渠道发生在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厂商中间。而在E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经济下,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地理和空间的障碍,企业的生产、产品设计、顾客服务都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来完成,密集的专业化供应商网络平台就可以实现集聚效应。互联网使得信息流通速度大大加快,知识外溢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人员和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由此导致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交换活动也不断发展。

4. E国际贸易下的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

自从有了国际贸易以来,有关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贸易理论史不断证明自由贸易对一国和全球经济增长的意义,也一再提出对于某一国而言特定阶段的保护是必要的。事实上,绝对的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从来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贸易政策都是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政策的结合。纵观理论发展的历史,贸易保护理论历经了重商主义、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说、凯恩斯学派、瑞典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多个阶段,而自由主义政策也有斯密的古典学派、马歇尔的新古典主义、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支持。以两种理论为指导的国际贸易政策也在各国的实践中不断发生着更迭。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重新抬头,政府干预为主要方式的管理型贸易成为国际贸易政策的主流。与此同时,全球跨境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向E国际贸易过渡并成为下一代主要贸易正在深刻影响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

一是自由贸易是E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以及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E国际贸易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开始出现,全球市场从原来的有形空间延伸到无形的虚拟空间,即搭建一个自由、开放、通用、普惠的全球E化贸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亿万消费者可以买全球,中小企业可以卖全球,真正实现全球连接、全球联动。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国家都会从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应用基础上产生的E国际贸易中获益。特别是对于广大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加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E国际贸易,可为这些国家平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提供新契机。可以预见,打破传统的时空地理限制的E国际贸易将依托网络贸易平台连接世界,并成为未来全球贸易的主要方式。

二是E国际贸易对贸易保护产生了巨大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但在E国际贸易和eWTP平台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可能失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E国际贸易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以满足单个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将全球分散的消费需求变成一种市场集成,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其次,政府监管的技术难度空前加大。由于突破了传统地域空间的限制,E国际贸易平台的在线交易会使海关监管和征税的难度加大。此外,无纸化贸易成为未来贸易发展的趋势,对一国政府的外贸政策选择和实施简约有效监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5.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只要进行交往交换活动,交易成本就会产生。交易成本是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在E国际贸易下,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贯穿整个国际贸易活动成本,商品和商业信息搜寻成本下降,国际贸易中数据和信息处理速度提升,传统繁杂的国际贸易程序大大简化,国际贸易交易时间大大缩短,库存构成成本下降,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成本降低,从而降低国际贸易总体成本,提高了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效率。

6. 全球价值链理论

随着全球生产网络以及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循环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全球价值链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改变了国家间的贸易、投资和生产联系。在传统国际贸易下,中小企业难以直接对接世界市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是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掌控了全球市场和资源,获得了大多数贸易增加值利益。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占全球贸易的80%。在E国际贸易下,依托全球E国际贸易平台,国际贸易流程大大简化,交易环节缩短,企业渠道成本和交易成本下降,新兴发展国家和中小企业可以逐步融入国际生产体系和全球分工体系,获得以较低成本参与全球价值链、融入世界经济获得新兴发展的新机遇。

7. 平台经济理论

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平台经济理论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平台经济实质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三大趋势的集大成者,与传统经济相比,平台经济具有双边性、多属性、外部性、服务性、竞争垄断结合等自身特点,与传统经济中市场简单分为买卖双方的单边市场不同,平台经济是以双边市场为载体,双边市场以“平台”为核心,通过实现两种或多种类型顾客之间的博弈获取利润。E国际贸易是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综合表现形态,通过E国际贸易平台进行交易、结算、配送等,汇聚贸易流量,并产生贸易大数据。可以看出,E国际贸易是依托E国际贸易平台的,但E国际贸易绝不仅限于平台与平台经济,平台是E国际贸易的基础设施,依托平台可使单一、分散的个体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获得或共享更多、更便捷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依托大数据汇集成若干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选择的集成,这种由个体和新群体形成的贸易流量,将突破现有的贸易壁垒,冲击现有的贸易规则与治理体系,推动贸易规则与治理体系的重构。

(分报告一撰稿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陈文玲、颜少君)

参考文献

[1]陈文玲.“一带一路”建设开启新全球化伟大进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4).

[2]陈文玲.现代流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16(3).

[3]陈文玲.中国现代流通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4).

[4]陈文玲.必须重建国际贸易理论与评价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11-03-25.

[5]陈文玲,刘秉镰,刘维林.新经济爆发性增长的内在动因——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J].全球化,2016(6).

[6]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互联网革命与中国业态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7]阿里研究院.贸易的未来:跨境电商连接世界,2016年跨境电商发展报告[R],2016-09.

[8]阿里研究院.全球跨境B2C电商市场展望——数字化消费重塑商业全球化[R],2015-06.

[9]阿里跨境电商研究中心、对外经贸大学.互联网时代的全球贸易新机遇——普惠贸易趋势[R].2015-06.

[10]杨兆.纵论国际贸易电子化——关于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行业中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分析[D].对外经贸大学,2000.

[11]史达.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4.

[12]张夏恒.跨境电商物流协同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D].长安大学,2016. JVL5B9ZQPX1c0fWHJ0/DGU7+BSy5XiP5gIHTt4URbxabB/0u2ubrYlR1zBYMoQ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