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生涯虽然是以豆粕起家,黑色成名,但我做股票比做期货的时间还早了一年。
2001年,我第一次进入股市,懵懵懂懂不得要领,满仓买了一只热门股——北方五环,这是一只有体育用品概念的股票。买该股的理由是“赌”北京申奥成功,成本是14元多(当时的市盈率似乎是一两百倍)。但申奥成功后,该股不涨反跌,好像出现了3个跌停板,由于想着总能扛回来,就一直持仓不卖。结果该股陆续跌了一两年,之后变ST,变PT,更可怕的是股价居然跌到了3分多钱,后来似乎只能去光大银行才能交易了。一怒之下,我连账户都不要了,账户是在北京证券开的,地址写的是北京大学的宿舍。因为当时没有手机,我只留了宿舍的固定电话号码。
从这次失败的投资经历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利多出尽,何为市盈率,什么叫ST、PT。面对着本金亏了将近99%的现实,我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永远不要“炒”股!热点翻飞,如深海之鱼,与咱毫无关系,应该只抓桶里的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后5年我都没买过股票。
2002年北大毕业后我误入“期”途,沉迷于统计套利,似乎找到了“摇钱树”,结果2003年遭受重创,一生难忘!其实,套利如同脚踏两船,而统计套利就更激进,专找两船距离最宽的时机来踏,奈何期海风浪难料,稍不留神两船漂移,轻则扯破裤裆,重则掉进海里!之后,我抛弃了统计套利,而选择了基本面套利,后来发现该方法仍然无法稳定获利,我就开始钻研技术分析。在看过几十本技术分析方面的书后,仍然把钱赔掉了。后来又返回到基本面研究,主要是研究宏观面。当时,我基本上把市场中常见的投资方法都试了一遍。
2003年,我曾在大商所看“红马甲”做单,一秒内几个回合,输少赢多,日积月累,全年可以赚到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他们的成功靠的是灵感、快速的跑道及超低的手续费。回去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勇气玩短线,因为在这几个方面感觉自己都技不如人。
2006年,我来到上海,得良师指点,坚信供需决定价格,自此痴迷研究,乐此不疲。同时,开始接触价值投资思想——买股票等于买上市公司,长期看好就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初步感悟到价值投资思想与商品供需理论其实是一脉相承。
2007年2月,听专家说牛市来了,于是重新开了股票账户,买了招商银行和万科。后来,它们的价格都翻了一两倍,可惜我当时看高1万点,不懂得及时止盈。
2008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当国内股市跌到3200点时,我账户里的利润得而复失,于是一狠心,就把股票全部平仓。从这次教训中,我知道了如果不平仓,牛市其实和你没关系;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危机时应该买优质资产。
2008年底,我开始实践价值投资思想,投入全部资金买了贵州茅台的股票,90多元的成本,一直持有到2012年4月才全清仓,卖价平均为228元,首战告捷。之后,力求做到知行合一,几年下来,价值投资之路稳健前行。但是后来的塑化剂、反腐等利空没碰上,纯属运气。卖了茅台后,我开始专心炒期货,轰轰烈烈干了3年,发现这玩意虽然来钱快,但也令人惊心动魄。
2012年,得好友点拨,我在投资理念上茅塞顿开,恰好又遇到了豆粕大牛市,开始重仓图暴利,杠杆低于10倍都感觉不痛快。从2012年开始,我坚持写交易随笔,记录激情燃烧岁月里的交易心得,在前行中总结,在总结中前行。视野逐渐拓展至其他投资领域,加深了对投资本质的理解。从商品供需理论到股票价值投资思想,开始逐步总结自己在投资道路上的心得。
2013年,通过研究平衡表,发现豆油的供需基本已达平衡,价格难以再涨。2013年元宵节之后,我就开始谋划空植物油,先空最弱的棕榈油,其次是豆油,最后是不活跃的菜油。2013年12月,根据供需理论,我开始重仓做空铁矿石。
2014年秋,听两个大腕说股市牛市要来,经过研究后我就开始做多股指期货,浮盈加仓,一路只加不平。
2015年6月16日,把股指期货的合约全平仓,依据的就是从2008年的教训中悟出的道理——大盘点位一两年翻一两番,但企业利润增速却没那么快,说明市场太不理性了!2015年底,基于多年对商品供需理论的理解,我坚定了自己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判断,决定换个“牧场”,遂淡出期货,把主要精力投入股市,以期抓住中国崛起的时代机遇。
2016年1月,我开始一路买贵州茅台的股票,买了整整一年,当时的想法是持有三五年。
2017年,我负责的基金产品彻底转型——以股票为主、期货为辅,80%~90%的资金做股票求复利,10%~20%的资金做期货求暴利。
洋洋洒洒,流水账记录一下自己的投资成长史。只想说,我的价值投资之路都是从失败的经历中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