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多元思维模型建立认知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积累经验型学习

我认识几个非常厉害的90后朋友,其中一个女生,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上市公司,不到2年就负责了一个基层部门,几年后成为跨部门总监,不到30岁就管理数十亿资产的业务。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活动时,无意间听到她大学同学评价她:“唉,她事业心太强,天天加班熬夜,现在满脸都是痘痘了。我们过不了那么拼的日子,还是活儿少钱多、离家近的人生比较好。”

我听了很感慨。倒不是感慨这几个女生八卦别人的酸葡萄心理,而是我发现,大多数人有一个误区,我们只能看到别人加班的努力,就以为别人的成功是源自加班,如果靠加班努力就能成功,就不会有兢兢业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30年没进步的人了。

事实上,“天道酬勤”的核心不是勤劳,而是勤于尝试新挑战。我的这位朋友曾和我讲,她刚进公司时年纪最小,有时受人欺负,一些同事把很多本来不属于她的工作都扔给她,甚至连其他部门的人也给她派活儿。可是,她从不抱怨,照单全收,想各种办法解决这些新问题,每次处理完问题,还要写反思总结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下次要做得更好。

结果,2年时间,她在公司从处理装修买家具,到和技术团队一起给客户做服务,几乎和各个部门的人都打过交道,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以至于有时领导要协调资源反而还要找她帮忙,显然,她的这些努力让她在公司的重要性大幅提升。

所以,我这个朋友成功的原因根本不是努力,而是她知道要提升管理能力,就要多积累解决各类问题的经验,并且学习与不同的人相处。因此,她不断寻找新机会试错,在解决新问题中快速积累新经验。很多人加班熬夜是在解决熟悉的流程问题,而她加班工作是为了加速积累新的经验,提升管理能力。

我朋友提升管理能力的成长过程,抽象出来就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试错,逐步优化改进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自身决策能力。 这个过程可以用管理学上一个重要概念“PDCA”解释。

所谓“PDCA”,又称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制订计划(Plan)、执行计划(Do)、检查任务(Check)、处理改进(Action)来不断改善结果。为什么在社会上吃得开的人,往往是敢想、敢干、敢于尝试的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试错的次数比别人多,获得的反馈更多,也就比别人有更大概率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把这种积累经验型的学习过程总结成下图:

在这个成长逻辑下,成功的要点是:

(1)敢于尝试。正所谓爱拼才会赢,只有干得多,才能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

(2)善于总结。遇到各种问题要琢磨背后的经验,并把经验不断运用到实践中去。

以PDCA为核心的经验成长型策略,是过去我们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成长方式,就算到今天也是非常重要的成长策略。但是,未来这个策略的效果大概率会逐步减弱。

这是因为,PDCA起作用需要一个前提: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因为PDCA的起点是“制订计划”,之后所有的环节都是围绕着实施和验证计划开展的。如果制订计划需要的外部环境都在快速变化,我们又怎么能制订出一个稳定的长期计划呢?所以有人调侃道:在现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每次制订一个Plan,结果都只能完成个“P”,因为计划“lan”。

这个笑话的背后,其实显示了PDCA在应对环境快速变化时的窘境。所以,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人们也在尝试给PDCA模型打补丁——既然环境变化快,我就压缩计划的时效性,通过加快试错来适应环境。这种缩短PDCA周期、加速反馈的思想成果之一就是这些年企业管理中流行的“精益思想”。所谓“精益思想”,本质就是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小的成本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快速优化和改进方案。这种方法虽然现在看起来挺有效,但是它的本质还是用“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方式来缓解PDCA局限性带来的问题。如果在更长久的时间尺度下来看,这种方法仍然回避不了一个根本问题:随着人类社会效率的提高,我们积累经验的速度,会越来越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

我们必须有积累经验型策略之外的新策略。

深度思考型学习

随着环境变化越来越快,问题越来越复杂,我们不断试错积累经验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积累经验的有效期越来越短。你花3个月琢磨出来的抖音营销技巧,一旦火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人模仿抄袭。怎么办?这时,我们就需要新的成长方式——深度思考型成长。

深度思考型成长路径的假设完全不同,它认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不需要重新造轮子,很多问题前人已经发现和总结了高效的方法和规律。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从各种貌似新问题的现象中,洞见问题的本质。能够快速洞察问题本质的人,就能比积累经验的人,用更短时间找到更好的答案。

我的另一个90后朋友,进步比前文那个女生还快,那就是百度最年轻的前副总裁李靖。如果说那个90后女生进步速度是飞速的话,李靖的成长就是光速——研究生还没毕业就成为百度副总裁。凭什么李靖有如此快的进步?难道他的加班强度更高?显然不是。

在和李靖多次交流后,我发现他的学习方法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很多人学习时是漫无目的的,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而他极为重视剖析和界定问题的本质。在讨论问题时,他的口头禅就是:“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他习惯于不断思考一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寻找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李靖的做法,就是我所说的典型的深度思考型学习。

这种思考问题方式的特点是:

(1)要花很多时间去分析问题的本质。

(2)要花时间学习前人发现的、自己还没掌握的原理和规律,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简言之, 深度思考型学习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通过洞悉问题本质,利用已有规律(思维模型),直击问题要害的成长模式。它的本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我们可以把这种深度思考型的学习过程总结成下图:

在这个成长逻辑下,成功的要点是:

(1)洞悉问题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积累跨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地看到问题的本质。

(2)掌握大量原理和规律。不是靠自己一个人实践摸索,而是花时间学习全人类的最佳实践或规律和原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这种思考模式下,高质量的思维模型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在洞见问题本质,还是在寻找解决方案,都要用到思维模型。所以,掌握尽可能多的高质量思维模型就很重要。

可是,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尽可能多的高质量思维模型呢?

这就涉及一个新概念:“OODA”。

“OODA”这个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它原本是美国空军提出的一个军事思想。

为什么会提到美国空军的军事思想呢?

这是因为今天讨论的问题“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用何种策略能够更有效地找到关键问题”,是美国空军早就在面对并思考的问题了,毕竟他们是对速度和变化最敏感的军种。所以,他们在应对快速变化时提出的OODA策略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美国陆军上校约翰·包以德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所以OODA也被称为包以德循环。)

OODA代表着决策流程的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以及行动(Action)。

看起来OODA和PDCA非常像,都是四个字母,但二者存在本质差别。

前面我们提到,PDCA的决策机制是默认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因此我们决策的第一步是对环境做出“计划”。而OODA完全不同,它的思想基础是默认外部环境随时在发生变化,所以决策的前提不是计划,而是动态的“观察”与“调整”。换句话说,OODA把核心精力放在系统地、动态地判断问题的本质上,有了这个前提,调用恰当的策略采取行动就相对简单了。

理解美国空军在环境快速变化下的新策略,就能理解为什么过去空军最重视的是飞机的武器战斗系统,如飞机的航速、机动性、载弹量、导弹的射程等。现在的美国空军在强大的武器系统基础上,又开始重视和强化监测系统,发展构建以强大传感器和数据处理系统为基础的预警、监测和欺骗系统,就是要形成快速找到问题关键的能力。

美国空军应对环境变化发展出来的新思想,正是我们今天面对环境变化时值得借鉴的思想。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建立自己学习的“传感器系统”,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思想实践中,跨学科地获得思想情报,掌握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从而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及时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受到OODA的启发后,我就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传感器系统”。当很多人在忙着做项目、开发新客户的时候,我却花很多时间建立不同领域的“知识线人”、组织团队关注最前沿领域的变化以及定期邀请跨领域的高手开思想闭门会,有时这些工作要整整花费周末两天时间,才能弄明白一个看似和主营业务无关领域的知识。因此,经常有人会觉得,你周末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还不如多睡会儿或者多做点儿项目多赚钱呢。

这么想的人,看不到我做这些事情的隐含价值。我通过花大量时间建立情报系统,使得自己能够发现很多过去不知道的原理和规律,掌握了更全面的思想工具后,我看问题更敏锐,思考问题也更深入全面,能做出很多战略级的优势策略判断。与此同时,我也结识了各行各业的朋友并交流专业的话题,这又进一步拓展了我的认知和眼界,形成新的认知优势。

这个道理说出来其实很简单——做系统级能力建立的事情,能带来系统级优势的长期回报,做别人不做的事情,才有差异化的竞争力。但是,人总是会被眼前能立即看到的赚钱机会吸引,而不敢坚持未来很长时间后原本一定会赢的事情。

而培养洞察问题本质的认知优势,虽然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投入训练的能力,但这个过程也是在真正建立自己系统级的底层优势。真正值得我们投入战略资源的,恰恰就是这些困难但正确的事情。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不学习思维模型是否可以成功?答案是可以,但概率越来越低。而掌握多元思维模型学习力、具备深度思考力的人,在未来的变化中,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

好,在弄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思维模型之后,我们就要问另一个问题了——我该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而提炼出思维模型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篇文章聊。 DnoLnnYhdCO+qJSape/d2YhgkPs/Bfspdr8gC+mjtBXX2s7a8DfkPyAdk9V1yD5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