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B X S
书本信息与解说
林屋辰三郎著《京都》,岩波书店,257页,1962年5月。
林屋辰三郎先生是我的初中、高中与大学学长。他也是土生土长的京都市民,毕生致力于研究京都这座城市,是我最为敬重的学者。我受林屋先生所托,为他的著作《京都》写下了这篇书评
。
林屋先生在若干年前就跟我提过,他准备写一本名为《京都》的书。如今,我终于拿到了这本新鲜出炉的《京都》。翻看之余,我不禁感叹,如此细致入微的好书,的确需要数年时间精打细磨。且不说正文内容的好坏——只看书中的照片,张张都是精品。北野的照片,天满宫的匾额、石牛与梅枝,还有那印着梅纹的灯笼。对细节的刻画,真是丝丝入微。色彩斑斓又恰当好处的照片,更增添了本书为读者带来的乐趣。而且每一章开头都有简略版地图,标明了本章的看点与京都站的位置关系,真是再周到不过了。文献指南与索引也为读者行了极大的方便。
“京都”这座城市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在林屋先生本就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要找人为京都写一本传记,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他。
不过本书并非普普通通的“京都史”。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能带领读者在京都的各个区域探寻往日的岁月,以“地理”表现“历史”。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京都》也算是“京都指南”了。以“时间”划分“空间”,以“空间”表达“时间”——本书的着眼点着实犀利。然而,其他城市绝无法模仿这种表现手法。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言,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唯有京都”。
如果将本书称作“指南”,那它就一定是“终极版的京都指南”。在全世界各大城市的指南书中,它也是当仁不让的冠军。普通的指南,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就是从好奇出发的俗套玩意,但这本《京都》高屋建瓴,以准确的知识带领读者走进京都这座千年古都,格调高雅,文字却不失趣味,真是难能可贵。
即便是从小在京都长大,走遍了京都大街小巷的京都人,也会在看完本书后感叹,“京都还有许多神秘等待我探访”。它也激起了我重走京都的热情。这一回,我要带着孩子一起走。
不过我并不建议大家边看书边游览。《京都》并不是这一类指南书。读者最好在前往京都前阅读此书,不然就干脆等回家后再看。为什么呢?因为本书介绍的是“成体系的京都历史”。
从某种角度看,京都就是活生生的“日本史”。剖析京都的历史,就是剖析日本的历史。本书就是以京都的历史为素材,为读者讲解了日本的斗转星移。因此我们可以将这本书用作日本史的敲门砖,看完之后再去京都欣赏实物,加深理解。学校之所以会组织学生去京都春游秋游,也是因为京都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对初、高中的带队老师而言,本书的登场绝对是一大福音。我甚至有些纳闷,为何此前从没有人编写过这样一本书呢?
京都是一座旅游城市,免不了横生种种世俗之见与误解。但本书的作者绝不轻信世间流传的起源传说,而是从“史学家”的视角出发,在日本史的框架下分析各个景点的起源与变迁。天满宫是怎么来的?稻荷神社又有着怎样的渊源?作者将带领读者沿着历史脉络缓缓前行,给出教人心悦诚服的解释。
我很熟悉白河的法胜寺遗址,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这座寺院正代表了院政政权与藤原贵族执政的不同之处。不得不说,它帮助我“读懂”了日本史中的一页。纸屋川的土垒也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地方,可我万万没有想到,那竟是秀吉为了将京都变为封建城市而进行的尝试。读完《京都》,我才真正“读懂”织田丰臣政权在日本史中的意义。
在作者的诸多论点中,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对“京都缘何堪称千年古都”的解说。应仁文明之乱曾使这座古都颓败至极,但王朝的遗迹在桃山宽永年间的“文艺复兴”中焕发了新生——理解这一点,对“读懂”京都与日本史至关重要。
本书对京都的古代、中世与近世做出了详尽的讲解,但“近世到现代”的这段历史未免太过简略了一些。明治维新时的动乱也是一笔带过。对京都而言,“近世”也是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因为它与明治之后的迅猛发展息息相关。“京都缘何能在明治之后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也许本书并未给出这个问题的明确答案。
比如,提起现代京都的“乡土产业”,首屈一指的便是太秦地区的电影产业了。京都的电影业为何如此发达?因为京都有许多寺院,适合当古装剧的外景地?个中缘由自然不会如此单纯。但作者对京都的电影业只字未提。其实林屋先生在演艺界历史方面颇有建树,若是能在这方面做些补充就更好了。
我方才曾说过,这本书非常适合学校的带队老师。不过学生和普通人阅读此书时,兴许会觉得有些吃力。因为它不仅没有提及京都的电影产业,也没有介绍祇园与先斗町的花街。提起京都,普通人首先联想到的都是“阿锦”(万屋锦之介)与“雷藏”(市川雷藏),要么就是拖着长腰带的舞伎。不难想象,读者们都很想了解舞伎的起源与历史含义。
综上所述,此书唯一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到通俗大众的兴趣点”。这也许是岩波书店作出版的文化格调使然,不过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罪魁祸首极可能是“篇幅”。小小一本书,岂能容得下堂堂京都的历史。若能分成上下两册,作者就能对京都的近代史做出更为详尽的介绍了。
本书的用词遣句也比较艰深。年号与地名最好标上假名,否则普通读者很难看懂。京都的地址中常有“上ル(あがる)”与“下ル(さがる)”,别看它们的笔画少,念法却很特殊。错念成“のぼる”与“くだる”的读者大有人在。恐怕作者是不想低估了读者的文化水平,可若是高估了读者,反而更容易让年轻人对日本史敬而远之。在本书的基础上再写一本更简明易懂的《京都(少儿版)》如何?不给老师看,专给来京都游学的学生看就好。
曹逸冰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