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来许多世家 [1] ,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 [2] ,还是读书。
【注释】 [1]世家: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仲子,齐之世家也。”指王侯分封建国,子孙世代承袭,后泛指世代贵显或以某种职业世代相承的家族。
[2]品:这里是等级、品级的意思,并非指人的品格。此句即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意。
【译文】 古今许多世族大家的传承,无不是靠积累德行;世间最高洁的品质,还是由读书培养。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1] ;修德不期获报 [2] ,自然梦稳心安。
【注释】 [1]究竟:毕竟,终究。
[2]不期:不期望,不期待。报:回报。
【译文】 刻苦读书,即使不能功成名就,毕竟使人品质高雅;修养德行,而不期待回报,自然能够恬然安眠。
为善最乐,读书更佳。
【译文】 世间之事,行善最令人快乐,读书则更值得赞许。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1] ?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2] 。
【注释】 [1]擅:擅长。艺:古有六艺之说,一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一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从上下文看,此“一艺”指六经一种。
[2]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名教:名即名分,教即教化,是指通过确定人的身份、人伦义务来教化天下,以维护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译文】 诸位为何到书院学习?难道只是为了做学问、写文章,习得一门微末的技艺或特长,便可算得上传承文化的读书人?
我所追求的也很明白,只是在为子为臣为弟为友上,尽到五种人伦的本分,成为伦理教化的正人君子。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1] 。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2] 。
【注释】 [1]文学:古代的文学既包括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文学,还包括学术思想,是学术与文学的总称。
[2]济:助长,成就。
【译文】 聪明若是用在正路,越聪明越好,文学功名更能使其锦上添花。
聪明如果用于邪路,越聪明越坏,文学功名恰好会助长其奸佞。
战虽有阵 [1] ,而勇为本;丧虽有礼,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注释】 [1]阵:军阵,古代军队的战斗队形。
【译文】 对于交战而言,即使有阵法,但勇猛方为根本;对于丧事而言,虽然应该遵循礼法,但内心的哀痛方为根本;对于读书人而言,即使满腹学识,但德行方为根本。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 [1] ,巧妇不可以主中馈 [2] ,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注释】 [1]飘风:旋风,暴风。《诗·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毛传:“飘风,回风也。”宫商:本意指五音中的宫音或商音,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或五音,这里泛指音律。古人“候气定律”,天地之气合以生风,风气正则音律定。飘风回旋不定,所以不能定音律。
[2]中馈:语出《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古代把女性在家庭中从事膳食洒扫之类的家务活动称为“主中馈”。
【译文】 旋风不可以定音律,巧妇未必能主持内务,只会做文章的读书人也不能治理好国家。
经济出自学问 [1] ,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见之事功 [2] ,心性方为圆满。
【注释】 [1]经济:经国济世,指治国的才干。
[2]心性: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范畴。关于心性关系有许多不同的主张,如孟子的“尽心知性”,禅宗的“明心见性”。心性也是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理学也称为“心性”之学。
【译文】 经国济世之能,只有立足于学问,才有了本源。心性涵养之道,只有见之于功业,才能得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译文】 若不见之于功业,世间便没有真正的学问;寻求心性之道,不外乎圣贤文章。
何谓至行?曰庸行 [1] 。何谓大人 [2] ?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 [3] 。何以远到?曰近思。
【注释】 [1]庸行:平常的、日常的行为。
[2]大人: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3]下学:指学习人情世故的基本道理。
【译文】 什么是至高的品性?即日常的行为。什么是德高之人?即恭谨之人。如何才能通晓德义?唯有学习基本的人情世故。如何才能做到深远周到?唯有思虑当下。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 [1] ,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注释】 [1]霁:雨雪停止。指雨后明月清风,用来比喻人胸襟开阔,人品淡雅。语出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译文】 能够忠贞不渝、恪守孝道,才能称之为人。能够扶危济困、安定天下,才能称之为学。能够立足天地、治理国家,才能称之为文。能够胸襟开阔、品格高尚,才能称之为度。能够视万物为一体、齐物我,才能称之为仁。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 [1] ,以学问为菑畬 [2] ,以文章为花萼 [3] ,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义理为膏粱 [4] ,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 [5] ,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 [6] ,以作善降祥为受用 [7] ,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注释】 [1]桢干:古代筑墙时,以两板相夹,填土于其中,立在夹板两端的叫“桢”,立在夹板两边的叫“干”,常用来比喻起决定作用的事物。《汉书·匡衡传》:“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
[2]菑畬(zīyú):本意指田地。菑,新开垦的田地。畬,耕种满三年以上的田地。田地为民生之本,菑畬常用来比喻事物的根本。韩愈《符读书城南》:“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3]花萼:萼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花的最外层,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冠。
[4]膏粱:肥美的食物,这里用来说明讲求义理的重要。
[5]居积:囤积、聚积财物。王充《论衡·知实》:“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
[6]修持:本佛教用语,指修行佛法、持守戒律。这里用来指修心养性,坚守儒家忠信笃敬之道。
[7]作善降祥:指人行善可以获得上天的各种福佑。语出《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
【译文】 以心术为根本,以伦理为主干,以学问为良田,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果实,以书籍为园林,以诗歌为音乐,以义理为美食,以著述为锦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诵为积累,以先贤的言行为师友,以言语忠诚信实、行为敦厚严肃为修身之道,以行善降祥为享用,以乐天知命为宗旨。
凛闲居以体独 [1] ,卜动念以知几 [2] ,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 [3] ,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注释】 [1]凛:严肃,敬畏。闲居:安闲居家的时候。这句话就是儒家所强调的“慎独”思想,“慎独”要求人们在闲居的时候,也能自觉遵守伦理规范,不做任何有违儒家道德信念的事情。
[2]卜:预料。动念:心有所动的一时念头。几:事物的端倪。全句仍然是强调一个人应该时刻警惕,在心有所动时要坚守信念,预估一时的念头可能造成的后果,从而保持一分警醒。
[3]敦:躬行。大伦: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凝:凝聚,养成。
【译文】 在闲居时也保持敬畏才能体会独处的意味,心有所动时就能预见端倪,谨守庄严的仪态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尊崇伦常大道以成圣贤,谨慎各种行为以成就德行,改过向善以成贤良。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 [1] ,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 [2] ,是圣贤第一等功夫。
【注释】 [1]腔子:胸腹,指人的躯体。
[2]素位:指一个人现在所处的地位。语出《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译文】 保存自己的本心,是圣贤的第一等学问;做好分内之事,是圣贤的第一等功夫。
万理澄澈,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译文】 事理晓畅,心愈能清楚而专一;心能专一,事理愈能通达而流畅。
宇宙内事 [1] ,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注释】 [1]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包含古往今来、上下四方。语出《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译文】 古今天下之事,乃是自己分内之事;自己分内之事,也是古今天下之事。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译文】 身虽生于天地万物之后,心却思于天地万物之前;身虽处于天地万物之中,心却置于天地万物之上。
观天地生物气象 [1] ,学圣贤克己工夫 [2]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 [3] ,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注释】 [1]气象:境界和景象。
[2]克己:克制约束自我。
[3]自强不息:语出《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 观察天地万物的景象,学习圣贤自我约束的功夫。行动上要自强不息,成就时要至诚存远。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1]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2]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3] ;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注释】 [1]躬行:身体力行,亲自去做。
[2]克终:坚持到最后。语出《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王道:圣王治国之道,仁义治天下,是儒家理想的政治模式。
【译文】 用圣贤之道教导别人容易,要求自己却很难;将圣贤之道挂在嘴边容易,身体力行却很难;遵从圣贤之道开始奋斗容易,坚持到底却很难。圣贤之道与实践是一个整体,行仁政必本于德性;后世则截然两分,不修持自己的德性,却只管治理别人。
口里伊周 [1] ,心中盗跖 [2] ,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3] ;独凛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注释】 [1]伊周:指商代的伊尹与和周代的周公旦,二人均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德之人。
[2]盗跖:相传是春秋时期无恶不作的著名大盗,后来成为恶人、恶行的象征。
[3]挂榜圣贤:意思是表面上尊奉圣贤之道,实际上无恶不作。
【译文】 满口仁义道德,心中却是充满恶念,只责令别人而不要求自己,这种人就称为“挂榜圣贤”;白天能严肃独处,在暗处能敬畏鬼神,知晓人事而又能明白天理,这才是真正有根的学问。
无根本底气节 [1] ,如酒汉殴人,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 [2] ,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注释】 [1]底:通“的”。
[2]疱人:古代对厨师的称呼。炀灶:灶台前面烧火。
【译文】 没有根本的气节,就如醉汉打人,只醉时勇猛,醒来便勇气消退,没有一点力气;没有学问的见识,就像厨师在灶台前面烧火,只面前光明,身后左右却一片黑暗。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 [1] ,不然,耳边口头也;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 [2] ,不然,臆说杜撰也。
【注释】 [1]沉潜:集中精神,潜心专注。
[2]博洽:学识广博。
【译文】 理要用心体会才能得其精髓,所以应该集中精神、潜心专注,否则便只流于耳边口头;事要以典故为依据,所以应当学识广博,否则就成了主观妄谈、凭空捏造。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 [1] ,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 [2]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 [3] ,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注释】 [1]惟精: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淆:混淆。
[3]惟一:见“惟精”解释。
【译文】 只要有一点疏略的地方,便会对理认识不清,所以一定要精确,否则,众说纷纭时定会产生疑惑;只要有一点三心二意,便会对理难以坚守,所以一定要专一,否则,面临利害时定会生变。
接人要和中有介 [1] ,处事要精中有果 [2] ,认理要正中有通 [3] 。
【注释】 [1]介:耿直,有骨气。
[2]果:果断,果决。
[3]通:通达。
【译文】 待人接物要平和而耿直,行为处事要精细而果决,对待事理要正直而通达。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译文】 生于古人之后议论古人的过失容易,若处于古人的位置能做到古人所做的事却很难。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译文】 古时的学者得一嘉言,就会放在自己身上去实践;现在的学者得一嘉言,必定以此取悦他人。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 [1] ,学之;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2] 。
【注释】 [1]病:担心,忧虑。
[2]讳:回避,忌讳。
【译文】 古时的君子为自己没有才能而忧虑,就会发奋学习;现在的君子以自己没有才能为耻辱,因而隐瞒忌讳。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1] 。
【注释】 [1]经:指《诗经》《尚书》《礼》《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译文】 眼界要开阔,就要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宽宏,就须熟读经史典籍。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1]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2] 。
【注释】 [1]谬:违背,背离。
[2]章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剖章析句。此处指不能通达大义,只拘泥于辨析章句。
【译文】 先读经书,再读史书,以经论史,评论古今之事就不会违背圣贤之道;读完史书,再读经书,以史证经,读书就不会只拘泥于辨析章句。
读经传则根底厚 [1] ,看史鉴则议论伟。观云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2] 。
【注释】 [1]经传:经指儒家经典,传以解释经典。
[2]嗜欲:嗜好和欲望。
【译文】 读经传会使治学的根基雄厚,看史书则常有高妙的论述。游山川、观云物会使眼界开阔,戒嗜好、去私欲会使胸怀磊落。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六经以外,别无奇书。
【译文】 一方庭院之内,自有莫大的快乐;六经之外,再无珍奇绝妙之书。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译文】 初读未曾读过的书,就如觅得一良友;重温已经读过的书,就似故人重逢。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勿取勿忘 [1] ,为学当如流水。
【注释】 [1]取:通“趋”,指冒进,急躁前行。
【译文】 不苦思、不忧虑,心境当如静止不流动的水,平静而无杂念;不冒进、也不忘记,做学问应如流动的水一般永无止境、永不停息。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译文】 心神不能杂乱,杂乱会使精神恍惚而无法集中;心神不能劳累,劳累会使精神疲惫而无所收获。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译文】 内心谨慎,摒除杂欲,就会葆有无尽的美好;目光审慎,不观杂乱之物,就能看到无尽的光明。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 。
【注释】 [1]索:孤独,孤单。
【译文】 桌上的书不能太多,心中的书不能太少。鱼离开了水,鱼鳞就会干枯,心中没有了书,精神也就无从寄托。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 [1] ,穷山距海 [2] ,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注释】 [1]届:到达。
[2]穷山:指深山。距海:距离遥远的海。
【译文】 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阻挡;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就没有攻克不了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御。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译文】 如果能使意念沉稳,哪有不能通达之理?如果能够奋发志向,哪有做不到的事?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 [1] ,一毫进入不得;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 [2] ,一毫转动不得;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注释】 [1]沃:浇。
[2]胶柱鼓瑟:柱:调弦用的短木。意思是如果用胶把柱粘住,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弹奏了。常用来比喻固执、拘泥而不知变通。
【译文】 做学问如果不虚心,就像用水浇灌石头,一点也进入不了;
如果不开通觉悟,就像在弦柱被粘住的瑟上弹奏,一点都转动不了;如果不能体会认识,就像电光照在物体上,什么都不能抓住;如果不身体力行,就像在水上行车,陆地上行舟一般,一点用处都没有。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 [1] ,渐乃克底有成。
【注释】 [1]渐:循序渐进,逐渐浸染。
【译文】 读书贵在能有疑问,有疑问才会启发思考;读书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译文】 读书求理,要求甚解,能令自己心中信服;与人谈理,能说服他人,要令别人心中信服。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 [1] ,问何时报答君亲。
戒浩饮 [2] ,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多动,多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苦神。
【注释】 [1]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
[2]浩饮:酗酒。
【译文】 爱惜精神,才能留待他日以担当天下之大任;虚度光阴,何时能够报答君王父母之恩呢?
戒除酗酒,酗酒使精神受损。戒除色欲,色欲使精神消亡。戒除美味,美味使精神昏沉。戒除饱食,饱食精神沉闷。戒除多动,多动使精神杂乱。戒除多言,多言使精神损伤。戒除多忧,多忧使精神郁结。戒除多思,多思使精神恼乱。戒除久睡,久睡使精神倦怠。戒除久读,久读使精神劳苦。
以“学问”为《格言联璧》十一类之首,并非作者随意的行为,而是一种特意的安排。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社会影响最为深远,长期主导着社会主流观念。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儒家为社会建立起了一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核心价值观。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是一个符合逻辑的递进关系,它以修身为起点,以平天下为最高理想,而所谓的“修身”就是一种“学问”之道。古人心目中的“学问”,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通过学习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进而实现或达到“修身”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格言联璧》开篇就提出了“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在作者看来,读书学习是最高尚的行为。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成就个人的功名,而在于追求“人高品雅”的道德境界,此即“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行”也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张,儒家思想所强调的“行”,主要表现为忠孝仁恕的人伦关系。一个人必须履行君臣、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义务,才能成为“名教中人”。本篇中有不少格言都是强调这种人伦关系的,我们在阅读中应报以温情的敬意,同时也必须明白其时代的局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篇中所选取的格言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读书活动,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又强调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读书要做到心灵明澈、意念沉潜、志气奋发、躬行体认,这些宝贵的读书、问学经验同样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