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自己的旁观者
——人格解体障碍

禁锢在自我的世界,漠视世间的一切,他是自己的旁观者。看着自己像一个演员,表演着不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一切虽在眼前,却又那么遥远;一切好像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一切似乎真实存在,却又那么虚空。尽管有人在耳边絮絮叨叨地诉说着爱和恨、相聚和离别、欢喜和厌恶……于他而言,只不过是一阵云烟,在眼前飘过后,不留一点痕迹。深夜里,不知是谁偷走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带着这副躯壳,无知无觉地游荡在这冰冷又陌生的人世间。

案例回放:迷失在夜幕降临时

肖乙下了班后,和几个同事慵懒地在街上闲逛。

此刻,夜幕降临,霓虹闪烁,人声嘈杂。

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神态各异,有的亲密相伴,有的踯躅独行。这一切在肖乙的眼里就好像一部老电影,光影摇曳,恍恍惚惚,如此地虚幻、不真实。尽管他想尽力看清楚,但是不知道是他的眼睛出了问题,还是这部老电影的胶片老化了,只觉得人们的五官模糊、神态怪异、看不清楚,世界似乎是由一帧帧画面拼凑的。即便偶尔看到一幅完整的画面,人们也像是戴着一张张假面,夸张又古怪。一瞬间,他怔住了,突然忘了自己身处何处,正要去往何方。

“嘿,干吗呢?”身旁的同事兼室友小张拉了他一把,“快走吧。”

肖乙茫然地跟在同事的身后,来到一个大排档。几个人准备随便点点小菜当晚餐。毕竟是年轻人,吃着吃着不一会儿就嗨起来。高谈阔论夹杂着吵闹声,喧哗了城市的夜色。

但这一场热闹在肖乙的心里,不过是别人的欢欣和喜悦。尽管他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角色,也说着,也笑着,也闹着,但他知道那个欢乐的他不是真的他。而真正的他此刻就像一个冰冷的机器人,无知无觉地冷眼旁观着那个虚伪的自己。像一个小丑,极力地配合着别人的话语和情绪,假装自己很开心、很兴奋,卖力地出演着。这样的情形,常常让他感到迷惑、无助、孤寂和虚空。

他不断地问自己:“我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活着却好像已经死了?”

他害怕这样的情形再次上演,于是他想逃离人群,但更怕一个人独处。独处只会让这种与世界疏离的感觉更加强烈。

有时候,他不但不再熟悉周边的世界和人,而且也会对自己感到无比的陌生。某个黄昏,独自宅在家的他突然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充气的人形娃娃,竟然可以看到自己变形的五官、夸张的身形。他不由得心生疑窦,我到底是谁?他又是谁?这种虚无的感觉令他十分恐惧。有时,他为了证明自己并未与这些熟悉的事物隔离,便不停地用手几百次地拍打着身边的物体,还大声呼喊,想把自己喊醒,想让自己感受到一切真实地存在着。可是,这根本是徒劳。事情反而越来越糟,感觉越来越奇怪,他甚至觉得连自己的呼喊声也变得陌生和奇怪,像是从别人的口中发出的。

肖乙从来就不是一个快乐的人。从小,他的个性就很孤僻。大约在他两岁时,父母就离了婚。即便离了婚,他们一见面,仍然会为了他的事情或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在他面前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每当这个时候,年幼的肖乙便躲在角落里,死死地捂住自己的耳朵,不断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他憋着气,使劲地摇着头,渐渐地,好像真的就听不到那些烦人的吵闹声了。

从此,总会有那么一瞬间,让他感到灵魂出窍般,与这个世界产生剥离,成了这个世界的旁观者。看着另一个自己和这个世界互动着,真实的他却什么都感受不到,无论喜怒哀乐,还是甜酸苦辣,仿佛所有的感觉器官已经死去。

以前只是偶尔独处时,他会突然感到自己和周围熟悉的一切变得好陌生。现在,就是在人群中也会恍如梦中。这种突然坠入梦中的感觉令他心悸、惶恐。他拼命地掐自己,以为痛楚会令自己惊醒,感觉自己真实地存在。可是,他感觉不到痛。

这种状况从他去年与女朋友分手后,就变得越发频繁、严重。他犹记得那天,天很晴朗,阳光很灿烂,甚至有些燥热。不像肥皂剧里演的那样狂风大作,风雨交加。不记得是因为什么,女朋友突然开始埋怨、数落他。他当时心烦气躁,忍不住回了两句。于是,女友失控般大声斥责他。经过的人们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俩,他觉得很丢脸。本想说些话安抚一下女友,但似乎不管说什么都不能熄灭女友的怒火,反而激起了女友的斗志。他只好保持沉默,听着女友的聒噪声越来越遥远,远得快要听不见。恍惚间,他好像和女友不在一个世界,他飘浮在另一个空间,与现实世界隔着一层薄膜,朦朦胧胧看不真切。他呆立在那里,似乎这一切与他毫无关联。但他其实心里是清醒的,无助、恐慌、绝望的感觉笼罩了他。

女友的那张脸怎么那么陌生,那么扭曲,像是一种不知名的外来生物。他伸出手去拉她,还是没有真实感。看着因愤怒而涨红了脸的女友,他心如死灰,没有感觉。女友的痛苦在他心里激不起一丝的涟漪,即便是她说出分手并转身决绝地离去,他却还是木然地看着她的背影,好像忘了刚刚发生了什么,一切似乎也与自己无关。那一刻,他超然于这个世间。

这种空无的感觉让他坠入痛苦的深渊。

差不多十分钟后,他才恢复正常。他知道自己肯定是病了,于是去各大医院查了个遍,最后得到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

心理医生手记

肖乙,男,28岁,未婚,独子。生长发育正常。诊断为:人格解体障碍。

人格解体障碍又称现实解体综合征,是一种感知觉综合障碍,也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或环境感到疏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即对自己的一切过分关注,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失去自我的感觉,找不到自我,正常的自我存在感消失了。可表现为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或二者兼而有之。是一种原发性精神障碍。人格解体障碍多发病于青春期或成人期,年龄大多在15~30岁,男女都有。一半以上的病人会表现出慢性症状。儿童也会发作,但是因为儿童言语表达不清,所以不易确诊。

人格正常情况下是整合的,但应激状态下会发生分离,导致分离性障碍。人格解体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身体或环境的疏离感与非现实感,与世界、自我、情感的隔绝感。最常发生于遭受心理创伤、遭受意外、被暴力攻击、有严重躯体疾病和外伤等时候。它也可以是脑器质性损害以及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和癫痫的伴发症状。由于患者常用“似乎是”来形容他的各种各样奇异的体验,甚至常常无法准确地描述,因而容易被误解,可能被归入某一精神病类型。

人格解体的这种异常体验好比一个人忽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必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以及疑虑感。但是,这种情况下,人们自己知道这种陌生的感觉是正常的,不会引起焦虑和惊慌。人们也常用“晃神”“我的意识不在那里”“灵魂出窍”之类的词来形容这类感觉。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在特定的情景下,这样短暂的体验时常会有。例如,当人们从睡梦中受到严重的惊吓时、特别疲倦时、精神高度集中时、吸毒和酗酒时,都可能出现短暂的人格解体。另外,在濒临死亡时,如人在溺水和其他事故的最后一刻被救过来之后,也常常报告曾出现人格解体现象:自己正飘浮在空中,看着自己的躯壳,无知无觉。但这些体验时间非常短暂,几乎是瞬间发生,且不会反复出现,也不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情绪困扰。因此,不能称为分离性障碍。

“那一瞬间感觉一切好像在梦里,正在发生的事是别人的,跟我毫无关系。我可以听见声音、看到周围的东西,甚至能闻到花香,但是觉得奇怪又陌生。周围的事物和环境都变得模糊不清,变形得厉害,就好像穿越到一个奇怪的世界。心里空落落的,对自己都感到好陌生。”肖乙说。

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的分离性障碍出现时,重要的心理功能被隔离在了意识之外,可这些障碍只是扰乱较高的认知功能(如思维、记忆、注意等),而不会扰乱感觉和运动功能。所以,患者在人格解体的情况下,还是保留着部分感觉,能正常行动,但对现实的知觉会发生很多的改变,承受着极不舒服的认知、感觉上的变化。人格解体患者觉得自己的情感和动作好像是别人的,又像看着一个好似克隆的自己,而真正的自己就像一个木头人,失去了感情。他们虽然可以像正常人那样听、闻、视、嗅,但感觉很奇怪,没有真实感。大多患者也同时会伴有现实解体的现象,即患者感觉周围环境或特定物体看起来很陌生、平淡无味。不但事物变了形,连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改变。周围像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演戏,甚至连回忆也变得不是自己的。那些事情如此缥缈、无感,仿佛偷了别人的记忆。或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兼而有之,对自己的认知发生错误(“我失去了自我”“我不存在”),同时,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陌生感。症状持续的时间从数秒到数月不等,常见的为数分钟或数小时。当这类异常体验单独出现、持久存在,引起患者苦恼或主动要求治疗时,才属于神经症性障碍。

“这种奇怪的感觉总是时不时地出现。我很担心自己会失去理智,每天都提心吊胆地害怕这种现象再次出现,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消除,还会头昏、心慌,特别痛苦。我真怕哪一天自己会发疯。”肖乙说。

人格解体障碍患者主要症状是感到精神过程或身体的分离和疏远。受害者意识到自己这种感觉的怪异性,害怕自己会变得精神失常。所以,人格解体时的消极体验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的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尤其是那种不可控和空虚无助的感觉,常常会让患者抓狂。患者之所以觉得现实的物理世界不真实,有学者认为是因为患者的大脑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中心,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或者说注意力在内心世界分配得比物理世界要多得多,这种状态被称为“危机意识过重”。也就是说,患者对来自身体内部和外部的危险过度敏感。此外,患者某些心理上的特性,比如,容易产生幻想、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很小范围的能力,都会使一些人在压力下容易出现人格解体,产生对物理世界的错误认知。人格解体是大脑、身体或心灵(包括心理、人格和世界观)受到重大创伤的结果,创伤引起身体的化学反应和生理变化,导致身体机能失去平衡。

人格解体障碍不同于漫游症。虽然分离性障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个人身份的分裂。分离性漫游症是以遗忘自己的身份和曾经的经历为特征,重点在遗忘。而人格解体障碍一般不会伴随着遗忘,此症的核心特征是人格解体。人格解体是一种对自己的陌生感或对世界的不现实感。患者发作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失去了情感体验,行尸走肉般地存在,和遗忘没有关系。人格解体障碍也不同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扭曲的知觉与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和幻觉不是一回事。虽然人格解体症患者的人格有一种分裂感,对自身及周围事物的感知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但是,患者的意识还是清楚的,并未真正分裂,这就有别于精神病中的分裂现象。另外,人格解体症患者自知力是完整的,也就是说,患者知道自己出了问题,得了病。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不完整,常否认自己得了病,不会主动就医。

“我记不清楚自己的这种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只是没有现在这么严重。”肖乙淡淡地说,“每当我父母吵架很凶的时候,这种感觉就特别强烈。”

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人格解体并未被广泛地研究过,我们对于它的发病率和病因也知之甚少。一般认为,它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都有关联,尤其精神应激因素,是可能导致患者突然发病的重要原因。因为,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格解体就是一种原始的、高度病理化的防御。换句话说,人格解体是人在遇到心理危机时的一种本能的病态的自我防御方式,与自我否定相关联。一般人在遇到心理危机时,一般采取压抑的自我防御机制。而当通常的压抑机制失效的时候,人格解体便可用作控制无法接受与容忍的冲动的应急措施。因为当一个人在面对焦虑和挫折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时,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常常通过对现实的扭曲或否定来维持心理的一个暂时平衡。小时候的肖乙在面对父母争吵的恶劣情形时,没有办法处理自己的心理危机,如恐惧、绝望和焦虑……所以,自觉不自觉地发展成人格解体障碍——把自己从此时此景中抽离出来,做个旁观者,借此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可见,肖乙的案例中,幼年的创伤经历是诱发因素,发病与他的应激有很大的关系。从其他的案例研究中也证实了一点,人格解体与焦虑有很大的关联。

幸运的是,大部分人格解体障碍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是可以痊愈的,尤其是和应激有关的人格解体障碍。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患者受疾病的影响较大,以致心理和社会功能上所受到的损害无法逆转。此外,人格解体障碍患者常伴有慢性的抑郁和焦虑,这也是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 A2Fd2stHjJs9p7L+pzTv6MafUuXK8OirtLSADt0Wy3vWvzRSOtIy0WuB5uGTST/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