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了酒精的毒
——酒精依赖

俗话说:“酒是粮食精。”然而,李白却说:“举杯销愁愁更愁。”可见,即使是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大诗人,也知醉酒伤身的道理。生活中,酒固然有它种种的好,世人亦曰“小酒怡情”,但是不经意间,酒也会摇身一变,成为绝情的毒药。因为,对于那些嗜酒如命的人,酒早已不再是怡情、养身之物,而是难以抗拒、夺人心智的恶魔。推杯换盏之间,那些人生种种的不幸:生死离别,怀才不遇,爱情受挫……倶化作杯中酒,灌入愁肠。可惜,酒从来都难以解真愁,只会让愁变更愁。

案例回放:踉跄的身影

午夜刚过,一个黑影摇摇晃晃地从一家小酒馆里出来,往旁边一条更幽深的巷子里走去。

昏黄的灯光洒在小巷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冷冷地看着这个男人一步一踉跄。巷子里静寂无声,男人沉重的脚步声分外地响。突然,男人弯下腰,剧烈地呕吐起来。那些没来得及消化的食物从他的嘴里一股脑地喷溅出来。随即,一股腐败食物和醩酒的刺鼻气息弥散开来。男人无法克制地不停地吐着,仿佛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才善罢甘休。可是,吐着吐着,便咳出一大口血。然后,他身子一软,重重地倒在了地上,溅起一片水花,没有了声息。前半夜刚下过一场雨,男人刚好倒在了一摊积水里。他蜷缩在那里,像一堆被谁任意丢弃的垃圾。

夜静默着,也许习惯了人间种种的丑恶景象,选择视而不见。小巷的后半夜空空荡荡,再无第二个人经过,也就没有人发现,有个男人就这样在冰冷的石板上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夜。直到第二天,一个早醒的婆婆提着一袋垃圾出来丢,才看到地上的男人。她慌忙叫来自己的儿子一起查看,发觉事情不妙,男人的身体冰冷,似乎已经没有了呼吸,便拨打了120和110。

宿醉的男人终于还是没能醒过来。警察从他身上的遗物知道了他的身份:李金平,男,40岁。警方找到了他的家人,随即通知了他们到医院太平间认领尸体。

不久,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中年妇女拉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来到了太平间。老人一看到儿子直挺挺的尸体,号啕大哭起来。老妇人更是边哭边骂道:“混账的东西,叫你不要喝了,你偏不听,现在你倒是一撒手什么都不管了。我和你爸爸还有你儿子可怎么活呀?”

有个年轻的医生在旁喃喃地说:“请你们节哀!死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酒精性肝硬化,又饮酒过量,引起脑卒中……”

中年妇女似乎没有听到医生的话。她麻木地看着眼前的情景,没有悲伤的神情,仿佛与死者毫无关系。同样冷漠的还有她身边的小男孩,他紧紧地拉着妈妈的手,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她。似乎在问:“妈妈,可以走了吗?”他露出不耐烦的神情,他的妈妈没有回应她。她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尸体:脸庞瘦削,颧骨突出,胡子拉碴,四肢孱弱,大腿几乎和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胳膊一般粗。唯独肚子像怀了6个月胎的孕妇,高耸着,甚是醒目。她心里不由得抽搐了一下,厌恶地吞了口口水,移开了目光。

虽然这个男人和她生活了十多年,但是她始终不明白,她到底做错了什么,这个男人要那样地对待她和儿子。他在世的每一天都是他们的苦难日。这个男人给这个家庭带来的除了麻烦、恐惧、痛苦,没有任何幸福和快乐。现在,他躺在哪里,对她和儿子也算是一种恩赐了。

想到这里,她一刻也待不下去了,拉着儿子离开了太平间。来到外面,她长长地舒了口气。感觉心上的一块大石头被挪开了,呼吸也变得通畅了许多。

看着儿媳妇带着孙子走出太平间,老太太本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出口。她扑在儿子的身上,又大哭起来。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也许只有她心里最清楚。

她记得儿子第一次喝酒,是在高二的那个暑假。几个同学聚餐后,儿子带着一身的酒气回家。她曾严厉斥责他,但儿子居然第一次大声和她嚷嚷:“我都这么大了,你不要什么都要管。我喝点酒怎么了,哪个男人不喝酒?”

儿子虽然这么说,但好像后来也再没有喝这么多的酒。或许,儿子读大学时也常常喝酒,只是她不知道罢了。而儿子又一次喝得酩酊大醉,已是在他毕业工作后的某一天。她知道儿子是借酒消愁,因为她强行拆散了儿子和初恋女友,又强迫儿子回老家在自己安排的单位工作。这所有的一切是遂了自己的心意,可是儿子一天到晚闷闷不乐,喝酒的次数日渐增多。

她原以为儿子烦恼一阵就会恢复正常,但事情好像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也并没有向她希望的那样发展。不管她如何劝诫和责骂,儿子依然如故,逐渐发展到与酒为伴。工作之余,隔三岔五便呼朋唤友喝上一顿,自然每次都以喝到断片为止。即使是一个人独自在家,也能喝上两三瓶白酒。每当酒瘾发作时,整个人就双手发抖、四肢抽搐、恶心、头撞墙,无法忍受。于是,他不分白天晚上,睡醒了就喝,要连喝两三天,不吃饭只喝酒,才能缓过劲儿。

为了尽快结束儿子这种无规律、无节制的荒唐生活,她费尽心思给儿子找了一个好女人。当然,是她自己很满意的女人:善良、本分、勤俭持家、家庭关系简单、有正式工作……但是,她的好心只是一厢情愿,儿子似乎并不太喜欢这样的女人。只是因为拗不过自己的母亲或者只是习惯性服从,结了这个婚。

然而,婚姻并没有把一个酒鬼变成好男人的功能。李金平不但恶习未改,反而变本加厉。酒瘾发作时,为了能喝到酒,李金平开始不择手段。他经常偷偷买酒回来藏在床底下、柜子后、被褥里,好趁着家人不在时抿上两口。有一次,他为了解酒瘾,竟然偷喝家人用来皮肤理疗的医用酒精。全家人包括他的儿子只好整天监视他,告知亲朋好友不要和他喝酒,并告诉楼下的超市不能卖酒给他。可李金平为了喝酒不惜和家人吵架,甚至不回家。更可怕的是,李金平经常喝得不省人事,醉卧街头,丢的钱、物更是不计其数。家人多次接到巡警打来的电话,说是在路边发现李金平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李金平不但脾气越来越坏,动不动就暴跳如雷,并且只要老婆劝阻他喝酒,他便发飙,顺手砸烂身边所有可以拿到手的东西,甚至是电视。所以,家里的房门和家具无不留下他发飙后的痕迹。直到有一天,他开始动手打老婆。儿子稍大后,连儿子也时常会惨遭他的毒手。

酒成了李金平人生的全部。他可以没有全世界,但不能没有酒。因为酒,他迟到早退,工作频频出错,被辞退。因为酒,他六亲不认,暴虐成性。因为酒,家里鸡犬不宁,生活艰难。

偶尔,他也有良心发现的时候——下决心戒酒。他曾跪在地上,抽自己嘴巴,向父亲保证再也不喝酒了。但是,失去了酒精的刺激,他很快就会六神无主,坐立不安。接着,感到恶心、呕吐、头痛、心跳加快、浑身冒汗、手脚发抖。所以,没过几天,他又出去偷偷地喝个大醉。父亲四处寻找戒酒良方和良医,李金平倒也非常配合,花了几万元,还是以失败告终。有一天,父亲狠狠心,把他捆在椅子上,但是一天后,他眼神发直,意识不清,仿佛谁都不认识。最后,竟然发了狂,背着椅子在家里乱撞。父亲怕出事,只好放开他。

渐渐地,李金平发现越来越控制不了自己了。短暂停酒后,他竟然出现了幻觉,总看见周围的人对他说三道四,指指点点。恐惧时,他常常紧紧地揪住被子,以至于汗水浸湿了被褥。但脑子里还是有个声音在叫:“快跑,快跑,这些人都是坏人。有人要杀你!”

家人不得不强迫李金平住院治疗。通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和心理治疗,他好了很多,似乎回归正常了。

然而,好景不长。出院后,他不愿吃药,又无所事事。没多久故态重萌,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再也没有人能拦着他喝酒了。他已经中了酒精的毒,越走越远……

心理医生手记

李金平,男,40岁,有一妹。生长发育正常。诊断为:酒精依赖。

酒精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是饮酒所致的对酒渴求的一种心理状态,可连续或周期性出现,为了避免不饮酒所致的不适感。这种渴望非常强烈。酒精依赖是物质滥用,以至于达到物质依赖的一种状态。如果酗酒的人停止饮酒,常感坐立不安、心中难受,或出现肢体震颤、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说明这时已经酒精上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有害使用酒精在造成世界上过早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危险因素中排第五位。研究人员在2003年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每100个15岁以上的中国人中,就有将近4个人有潜在可能或已经患上了“酒精依赖”疾病。酒精依赖者显然男性多于女性,女性一般在生命的后半程容易变成酗酒者,这可能和婚姻失败、生活压力太大有关系。

酒精的过度使用和其他的物质滥用一样,会给人带来诸多的精神障碍,属于物质使用障碍。这种滥用远非尝试性使用、社会应酬、娱乐或随情境需要的使用,而是逐渐变成具有强迫性质的状态,最后让人无法自控,从而导致酒精依赖。酒精依赖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心理依赖,产生一种心理上强烈而不能克制的寻觅酒精的状态,并渴望体验重复使用酒精的心理快感;二是躯体依赖,戒断后躯体上出现种种不适,如肢体震颤、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三是耐药性,用量会不断增加,因而产生耐药性(耐药性是指习惯性地使用某药物,将会改变躯体的化学物质。躯体适应了药物后,通常的使用剂量就不再能产生希望得到的结果了,必须加量)。所以,为获得心理满足,酒精依赖者饮酒量会不断增加,最终导致躯体出现周期性或慢性的中毒状态。

“开始只是好奇,被同学一怂恿就喝多了。后来心里太烦,便越喝越多,成了一种习惯。”李金平第一次住院时,语气平淡地对心理医生说:“也试过少喝,但没用。不喝、喝少了就浑身难受。就是比一般人喝得多,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于是,现在成了这样。”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闲来无事,邀亲朋好友浅酌几杯,也是寻常。酒、烟草、咖啡、槟榔……这些物质如果小剂量使用,其实是无害的娱乐,无伤大雅。就像人们聚会聊天、看比赛时,喜欢喝点、吃点什么助兴那样,可以带给人们愉悦感,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总有一些人控制不了自己,对这些物质使用过度。加之这些物质在人们眼里只是一般习以为常的消遣之物,不像非法药物那样很快就会上瘾,不容易引起人们警觉。所以,人们往往不会过多地关注对它们使用的频次和数量。殊不知,这些物质如果不加克制地过度使用,时间长了就可能成瘾,形成物质依赖,尤其是酒精依赖。酒精依赖便是我们通常说的“喝酒上瘾”。而成瘾是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过程。所需时间或长或短,因人而异。

在饮酒初期,人们一开始多在心情愉快、人际交往应酬、缓解紧张情绪或疲劳烦闷时小酌几杯,消解忧愁,振奋精神。但时间久了,要想获得与最初大致相同的那份快感,就必须一次比一次加量。有些人从此便沉迷其中,后果严重,无法自拔,悔之晚矣!因此,酒之类的合法药物也会像非法药物一样对人们造成严重的伤害。

酒精依赖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就个人而言,首先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酒精中的乙醇对肝脏的伤害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因为酒精主要在肝内代谢,对肝脏的损害特别大。研究发现,肝癌的发病与长期酗酒有直接关系。其次,过量饮酒会导致一系列的病症,如胃溃疡、高血压、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消化器官溃疡、心脏脂肪变性、胃出血、心脏病和大脑损伤、脑卒中等。酒精还常常会带来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营养失调。酒精依赖者每天忙于摄入大量的酒精,虽然酒中含有较高的热量,可以提供能量,但不含有任何已知的营养物质。而对酒精产生依赖的人通常吃得很少,这就导致酒精依赖者身体内必需的营养物质的摄入严重不足,尤其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不足,甚至到了危险的地步。极端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得柯萨柯夫精神病,这是一种严重的记忆障碍。这种病是由B族维生素不足引起的。

据一项科研报告披露,近7年间,因大量长期饮烈性白酒造成酒精中毒的患者上升28.5倍,死亡人数上升30.6倍。酒精滥用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非滥用者,在男性中是2~4倍,在女性中是3~7倍,且女性酒精滥用者死亡率更高。此外,酒精对人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也极大,如情绪失控、记忆力下降、思维呆滞、失去理智、出现幻觉妄想……因为,酒精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由此导致的对饮酒者行为的影响,直接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成比例关系,称为血液酒精水平。它是用特定量的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多少来表示的。即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时,会使人感情冲动;达到0.2%~0.3%时,会使人行为失常;长期酗酒会出现抑郁、焦躁、产生幻觉等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甚至猝死。

“生活、工作事事不顺心。心里太烦,太痛苦,只好借酒消愁。”李金平说。

沉迷于酒精的男人,大多是生活中的失败者。酗酒者通常把酗酒行为作为一种因内心冲突、心理矛盾造成的强烈的心理势能发泄出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就是说,酗酒者是通过酗酒以期消除烦恼,减轻空虚、胆怯、内疚、失败等心理消极感受。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相信不好的行为与喝酒之间存在关联,特别是寻衅行为和轻率的性行为。这种关联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比如暴力行为、早孕、导致艾滋病的性传播。并且,失去理智的酗酒者们可能危害社会治安。这并非耸人听闻,调查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酗酒及酒后驾车有关。因为,极高的血液酒精水平会引起心理混乱状态,称为中毒性谵妄。它会造成定向障碍,降低心理清晰度和对环境的注意,从而提高交通事故的风险。酒精还与下列行为显著相关,如偷盗、抢劫、杀人、猥亵、强奸、家庭暴力行为等危机事件。可见,酗酒是一种病态或异常行为。酒精依赖者不但伤害自身,还给家人和社会带来许多麻烦和危害,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也想过要戒酒,也戒过,可是太难受了。我实在受不了,控制不住自己,便又开戒了。”李金平说。

酒精依赖者对饮酒的渴望早期往往是对酒的一般渴望——想喝酒。慢慢地,从早期的一般渴望发展到出现明显的躯体依赖。最初,少量的酒精可以刺激多巴胺迅速释放,而多巴胺是一种能使人感到快乐的激素。于是,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犒赏系统,即人们习惯于用酒的刺激来获得快乐。一喝酒,这个地方就会释放出“制造幸福感觉”的多巴胺,像是对人喝酒的一种犒赏。但时间久了,这一点“幸福的感觉”并不足以让人满足,于是一些人不自觉地开始酗酒。

这时,犒赏系统会中止多巴胺的释放,还会抑制神经活动。恶性循环下,犒赏系统越来越迟钝,这使得饮酒者有时要喝上越来越多的酒才能“有点感觉”,进而神经受损,酗酒者失去了行为调节的能力。所以,刚刚“改邪归正”的人即使碰到一点小小的刺激:朋友的邀请、美酒的气味、碰杯的声音、心情不爽……都足以让他们失控。当酗酒者们充分意识到酒精过量的后果时,已无法自制。

最让酒精依赖者万分恐惧和无法忍受的躯体依赖的严重后果是戒断症状。戒断症状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让酒精依赖者失去理智,出现强烈的饮酒渴求和不计后果的觅酒行为。这些戒断症状包括单纯性的戒断反应。长期大量饮酒后停止或减少饮酒量,在大约48小时后就会出现手、舌或眼睑的震颤,并有恶心或呕吐、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失眠、头痛、焦虑;情绪不稳如情绪激越、极度不安、大喊大叫;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跳加快、出汗、血压升高等;少数人出现震颤谵妄,表现为意识模糊、分不清方向、不识亲人、不知时间;大量的知觉异常,如看到形象歪曲而恐怖的毒蛇猛兽、妖魔鬼怪。部分病人有癫痫样发作。戒断症状正是戒酒困难的主要原因。

喜欢喝酒并习惯性长期饮酒的人很多,但似乎不是每一个喝酒的人都会成为酒精依赖者。那么,哪些人更容易成为酒精依赖者呢?究其原因,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因素,它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有学者认为酗酒可能缘于基因的差异。一个普通人在喝下一定量的酒后便会出现肢体麻木、嗜睡等醉态,但酗酒者通常酒量很大,不容易出现这些醉态。近年来,美国科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后证实酗酒确与遗传因素有关,似乎有其家族遗传性。比如,曾有酒精依赖者陈述:在他的家族中,爷爷嗜酒如命,哥哥因为酗酒患上精神分裂症,还有一位堂哥在40岁那年死于酗酒。这个家族似乎被“酒鬼”附身。

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者还发现,酗酒者的大脑中无一例外都缺乏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内啡肽是可以让人感到幸福的一种激素,而喝酒能弥补此物质的不足,因此酗酒者见酒后常难以自已。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在人体内发现了十几个与“酒瘾”有关的基因。可见,酒精依赖具有家族聚居的特点,是具有中到高度遗传性的精神疾病。也就是说,携带饮酒易感基因的个体出现酒精滥用或酒依赖的危险性远高于正常人群。但是,有学者认为,在科学家们找出的十几种“酒瘾基因”中,每种基因只会使平均风险提高20%~40%。所以,不能拿遗传为嗜酒者开脱。

酒精依赖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疾病,除基因外,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也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

“人生太烦了,喝了酒后,就可以什么都不想,还可以感到清醒时感觉不到的快乐和自信。”李金平说。

酒精是绝佳的“麻醉剂”。研究表明,男性之所以饮酒,除了在生理上能感觉酒精引发的温暖感,在心理上还会体验到强健与优越,获得主观上的虚幻力量感,在社交上则体验到他人对自己的敬意。尤其是人格不完善的人,更容易沉迷其中。像李金平,从小到大,父母过多地干预他的生活,形成了他依赖、无责任感、放纵、自卑等不良个性。后来,他爱情受挫,工作不如意。便习惯于在酒精的麻醉中寻找快乐,治愈心伤,忘却痛苦。

酒精依赖者的人格已改变,他们只对饮酒保持兴趣,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责任心下降、经常说谎等。所以,酒精依赖者常常被人们鄙夷地称为“酒鬼”。对酒的依赖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恶名,诸如“毫无责任感”“自制力太差”“道德败坏”之类。但就像一个高血压病人不可能仅凭意志力把血压降下来,同样,酒精依赖者也没法控制自己适当饮酒,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帮助。

酒精依赖者的康复之路是漫长的。由于酒精依赖的成因很复杂,仅靠药物是不可能让病人从此脱离“酒瘾”的摆布的。创办于美国的嗜酒者互诫协会(Alcoholics Anonymous,简称AA)为治疗酒瘾开启了一个新方向。酗酒者在免费参加的AA里不必担心外界的偏见,能够得到认同感,并相互督促。反复戒酒失败的人也能从团体中找到成功的榜样,这是一种集体康复的模式。如今,中国已经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多个城市成立了类似的小组。但医生们也发现,很多人并不喜欢相当“模式化”的AA。他们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袒露心扉,更愿意接受由医生提供的药物和个别心理治疗。认为最好的戒酒药就是对亲人的忏悔和感动的泪水,最好的戒酒机构就是自己的家。如果强制戒酒的话,反而适得其反。因此,专业人士建议戒酒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用亲情的力量减少饮酒。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许多研究表明,酒精依赖者的复饮率高达80%以上。所以,人们说:“一朝沾上酒,终生为酒徒。”无论接受哪种治疗和康复方式,“戒除酒瘾”都是一场不容易取得胜利的持久战。 IyXPXYJyw0jUktpgAR4LsJatlRlSzbHQRhRNLAeUCzVYhgln6I8+h1+pGnVuA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