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御史一出,地动山摇

——古代的巡视工作

“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也就是说,御史出巡的话,如果不搞得地动山摇,官员们好像大难临头,心惊肉跳,就不算称职。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加大了巡视工作力度,中央巡视组成为打击贪腐的一把利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党内监督条例》《巡视工作条例》这些党内法规将巡视工作纳入了法治化的轨道。那么,在古代,中央政府又是怎样巡视地方的呢?巡视工作的权威和效果如何呢?

唐高宗时,担任过负责巡察地方的监察御史的韦斯谦说过这样一句话:“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也就是说,御史出巡的话,如果不搞得地动山摇,官员们好像大难临头,心惊肉跳,就不算称职。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古代巡视工作人员威力之大,对自己承担的使命有很高的期望值。

例如,与包青天齐名的海瑞就曾做过巡视工作,他巡视的片区是南直隶附近的府县。这位海青天一出巡,那可真是地动山摇,搞得地方官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别说贪污敛财了,连大吃大喝、挥霍浪费都不敢了。一些官员为了自保,在海瑞到来之前就赶紧把手下的贪官污吏撤职查办,免得连累到自己。按照韦斯谦的标准,海瑞这个中央巡视组组长算是比较称职的。

其实,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源远流长,自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不叫巡视,叫“巡狩”。尧就曾命自己选定的继承人舜以“代理天子”的身份巡视四方,并规定天子五年“巡狩”一次。到了战国时期,天子说话不好使了,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又出现了“巡行”制度,就是诸侯国的王或者大臣们到地方上去巡视。

海瑞曾经负责巡视应天十府,达到了“御史一出,地动山摇”的效果

舜曾经受尧的委托“代天巡狩”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削平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多次外出巡视。这种天子亲自带队的巡视工作在后代也经常出现,如广为人知的隋炀帝下江南、康熙乾隆南巡,既是游山玩水,也是巡视地方、体察民情、考察官吏政绩。我们这里讨论的重点不是这种皇帝领衔的巡视制度,而是由政府的监察官员带队巡视地方。皇帝出巡毕竟是兴之所至,偶尔为之,他的主要工作还是在帝国的心脏地带坐镇,日常的巡视工作还是要由行使监察职责的官员们负责。

秦始皇事必躬亲,巡视这种事儿就不需要别人代劳了

隋炀帝下江南也算是巡视,不过主要目的似乎是旅游

这种正式的中央巡视工作在古代是由汉武帝开创的。汉代的地方官,特别是郡守这一级权力非常大,人事权、财政权、司法权全部掌握在他的手里,要想监察这些地方官有没有贪赃枉法、营私舞弊、阳奉阴违非常困难;而且,汉代的地方黑恶势力非常猖獗,当时称之为“豪强”,个个是地方一霸。这些人横行乡里、欺男霸女、鱼肉百姓,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打击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成为当务之急。这难不倒汉武帝,匈奴的千军万马都收拾了,何况这些不足挂齿的内贼。

汉武帝站在地图前,大手一挥,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大区,称为“部”,每部设一名刺史,刺史的工作叫作“行部”,也就是巡视自己辖区内的地方官员,包括诸侯王和丞相以及中央任命的地方官——郡守的所作所为,还有地方豪强的违法犯罪行为。刺史们“乘传周流”,什么意思呢?就是坐着公车到处转,看看你们这些地方官和恶霸有什么劣迹,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也不具体处理地方事务。一个刺史要巡视七八个郡和诸侯国。出巡的时间往往是秋分的时候,秋高气爽、温度适宜,路上就没那么辛苦了。

汉代刺史巡视工作的要点有六个:第一,看看地方豪强有没有占地,建房的时候有没有超标,当时叫“田宅逾制”,主要是打击兼并土地的行为;有没有恃强凌弱、欺压良善的行为。第二,看看郡守、诸侯王、国相这些省部级的高官有没有不执行中央的政策,有没有损公肥私、狼狈为奸、侵夺百姓、聚敛钱财的不法行为。第三,看看高官们在办案的时候有没有草菅人命、制造冤狱,根据个人的喜好、一时的兴致滥赏滥罚,苛刻暴虐,激起民怨的。第四,官员们有没有任人唯亲、埋没人才。第五,高官的子弟,也就是官二代们有没有倚仗权势,为非作歹。第六,官员有没有和地方豪强勾结,权钱交易,违背国家的法律政策,谋取不法利益。

由此可见,刺史的巡视工作重点就是两类人——地方省级高官和豪强。而刺史本身的级别并不高,跟县级干部差不多,这就是以卑制尊、以下督上。官越小,背景越简单,各种利益关系的牵制越少,做监察工作也就没有那么多顾忌,可以放手开展巡视工作,打击贪官污吏和黑恶势力。汉代出台的这个巡视工作六条准则对后代影响深远,隋代有隋六条,唐代有唐六条,都是在汉六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

汉代豪强地主武氏家族墓地石刻。在土地兼并中诞生的豪强地主也是汉代刺史巡察的重点对象

巡视工作直接触犯了地方官吏和豪强的根本利益,有时斗争非常激烈,属于你死我活的斗争、敌我矛盾,所以,地方上的官员们设法阻挠、干扰刺史巡视是必然的,给这些位卑权大的钦差出出难题,完全在意料之中。按照规定,刺史巡视地方的时候,地方政府要派一个官员到地界上迎接。汉代琅玡太守朱博就当过刺史,一次他到地方上巡视的时候,负责迎接他的地方官员就给他出难题,故意召集了好几百人来告状,想把这位巡视官搞晕、困住,看你还有工夫查真正的贪官污吏、地主恶霸吗?

接待官员对朱博说:“刺史大人,您还是接见一下这些告状的人吧,把他们的问题解决一下,我们再出发。”朱博也是明眼人,一眼就看穿了他的阴谋,于是举重若轻,寥寥数语就把这些地方官雇来捣乱的人给打发了:“你们要是告县级干部呢,我这个刺史不管这种低级别的,你们去省里告吧(汉代是省管县);你们要是告省级干部呢,等我巡视完了,你们到省会来告;如果是被官员欺压、蒙冤受屈或者受盗贼的侵犯,就到你们的父母官那儿去告,我这个刺史是监察地方官的,但不能代替他们处理政务。”一番话说完,这些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只好各回各家,该干嘛干嘛去了。

到了汉朝末年,刺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巡视地方的监察官员,而是成了地方一级政权的首长。他变成了省长,郡守、国相降级为地市级干部,原来的省管县两级地方政权,变成了省市县三级。那么巡视地方的监察工作由谁负责呢?交给了御史。作为监察机构的御史台(明清改为都察院)下面设有监察御史,就是负责巡视地方、考察官员的。

唐太宗的时候,曾经派最高法院院长(大理寺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等人带领中央巡视组到全国各地巡察。这次的巡视组组长都是位高权重的重量级人物,而非普通的检察官员,所以查出了很多贪官污吏,收获颇丰。巡视工作的总结报告由褚遂良执笔,唐太宗最后裁决,结果有20个人升官,7个人被处死,被流放和撤职的多达几百人。

不过,监察御史的出巡一般都是随机的,没有大事不出门。一旦地方上有重大事变,监察御史临危受命,奉旨出巡。日常的巡视工作由谁负责呢?唐中宗的时候设置了巡按使一职,把全国划分为十道,由巡按使负责分道巡视。为什么又多此一举呢?因为过去负责地方巡视的官员实在是人手短缺,忙不过来。在唐代,巡视工作的科目多达七八十项,每个巡视组分管的片区内需要考察的各级官员少则千八百,多则两千以上。就算这些巡视人员三月出门,十一月回来汇报,大半年都在各地奔波巡视,也应付不过来,时间紧迫,文件堆积如山,只能昼夜兼程、加班加点。所以,只好另设巡按使,分担一部分工作量。后来所说的“八府巡按”的先河就开于此。

大书法家褚遂良曾经受唐太宗委托巡视地方,查办了大量贪官污吏

制度再完善,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巡视官员掌握着地方官的前途和生死,在工作中难免要面对种种诱惑,有些意志不够坚定、思想觉悟不够高的,就可能被贪官污吏拉下水,与他们沆瀣一气。唐代有个叫严升期的御史,有个癖好,就是特喜欢吃牛肉。于是,地方官员就投其所好,他一来就赶紧杀牛进献,让严御史大饱口福。酒足饭饱之后,大家都是兄弟,一切好说。“腐败了吧,拿点儿钱,我就睁只眼闭只眼。”人们送这位御史一个绰号——“金牛御史”。这样的人在古代绝对不是个案。难怪有人说:“不怕官员不爱钱,就怕官员没爱好。”有了爱好,图谋不轨的人就会有机可乘。

宋代负责巡视地方的机构叫“监司”。按照规定,监司官必须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完成对自己辖区的全面巡视,如果没有公务需要处理的话,待在一个地方不能超过三天,否则的话,就算违反巡视工作纪律了。这样看来,宋朝的中央巡视组也够忙的,同样是马不停蹄地赶路。

到了明朝,巡视制度臻于完善。当时,全国被划分为十三道,与十三个省相对应。都察院有监察御史110名,需要派出中央巡视组的时候,就从这些监察御史中选拔担任巡按御史。通常是都察院推荐两个人选,由皇帝亲自决定。担任巡按的监察御史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不受本单位,也就是都察院的节制。巡按御史的权力非常大,大事儿向皇帝汇报,小事儿自己决断。如果是下地方搞专项检查,如巡视盐务或者漕运,就叫巡盐御史或者巡漕御史。

如果地方上出了特别大的事儿,就不能派一般的监察御史出巡了,皇帝会让级别更高的都御史担任中央巡视组的组长,负责处理突发事件、稳定局面。所以,这样的高级督察不但负责巡视,有时候还要接管地方的军政大权,代替那些不称职或者贪赃枉法的封疆大吏。兼管地方政务的就叫“巡抚”;兼管地方军务的就叫“提督”;如果是军政一块儿抓的一把手,就叫“总督”。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官职就是由此而来。到了清代,它们都演变成了地方官职,跟汉代的刺史是一个规律。而明代的日常巡视工作则交给了“提刑按察司”。

我们所熟悉的巡抚、总督这些古代官名本来都是负责巡视地方的官职

清代的巡视工作组主要是临时派遣,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钦差。当时有个叫钱沣的监察御史,在巡视地方的时候,发现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挪用公款。这个国泰跟乾隆皇帝的亲信和珅有交情,和珅发现事情不妙,就让他早作准备。于是,国泰为了填补国库的亏空,就到处借银子,等风头过了再还回去。钱沣哪里是那么好对付的,在检查的时候,他发现国库里都是些成色不等、色泽不一的杂银,显然是从商人那里临时凑齐的;如果是国库的官银,应该是成色足、色泽亮,整齐划一时。国泰费尽心机,最后还是被钱沣给识破了,他想拉钱沣下水,可是这位巡视组组长铁面无私,压根儿不吃这一套,最终扳倒了国泰。

延伸阅读

纠察贪官污吏是古代巡视工作的重点,但不是全部。除了这类中央巡视组之外,还有下去访察民间风俗、考察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有下去救灾的;有负责丈量土地、兴修水利的,不一而足。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把一批国家培养的研究生,也就是国子监生派出去,丈量全国的土地,建立“鱼鳞图册”,作为管理全国农业的基础数据。后来,他又派研究生到地方上巡视,监督兴建水利设施,挖了五万个池塘、四千条河,修堤五千处,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民。

朱元璋派国子监生巡视天下,丈量土地,制成“鱼鳞图册” o79onYo0SQsCkad7uSr4ybzkEIFJA9heCHD+J560DuzUZa7RV+KIrmugLfiC10u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