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智商不等于成功者

《阿甘正传》里的男主角阿甘是一个从小就行动不便的男孩,小的时候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因为他的智商测试分数只有70分。但是他凭借执着、勇敢的个性,最终成了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是却向大家展现了这样一个道理:智商的超群和成功不能画等号。

一个拥有高智商的人不一定就会取得高成就,拥有这项能力固然令人高兴,但是让人生走向高峰的决定性因素是情商。如果一个智商高的人不能适应社会,不懂得人际关系,那么依然会是一个在生活金字塔底苦苦煎熬的人。

安东尼三岁能背诗,五岁开始被要求认字,并自学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程,七岁时两天就能看完一部小说。经过测验,他的智商高达150。这在常人眼里,就是所谓的神童。

上学后,安东尼的成绩一直很出色,但是不太遵守纪律,与同学也合不来。高中期间,他因为和同学打架被学校开除。后来,无论父母怎么劝说,他都不愿意上学,最后去汽车修理厂当了一名修理工。安东尼的故事告诉人们,高智商的神童不代表未来就会成为精英。

科学家曾经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由智商决定的。为此,他们发明了各种关于智商的测验。最早的智商测试开始于1904年,当时法国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委托专家研究公立学校低能儿童的管理问题。委员会成员比纳与另外一位医学家西蒙合作研究,整理出一套测量儿童智力高低的问卷,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科学量表。

之后,为成人编制的测验表也出现了,并在西方被推广应用,掀起了一场智商测试的热潮。各种测验表相继问世,智力测验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最终,智力测验的分数开始决定一个人是否属于弱智或者天才,决定着人们能不能进入名牌大学或者当军官等。

智商测验出现了百余年,那么智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这个问题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嘉纳对“智商决定命运”提出严厉批评的同时,开始研究智商以外的能力。他着重提出人际智力和自知智力,为情感智商的形成作了有力的铺垫。

逐渐被神化的智商测试开始走下神坛,《钟形曲线》一书的作者曾说:假设一个人参加智商测验,数学只得50分,也许说明他不适合去当一名数学家,但是如果他的梦想是自己创业、当参议员或者赚钱,那么并非没有可能,影响人一生成败的因素实在太多。

高智商并不等于成功,平凡的智商也许让你在社会上同样如鱼得水。达尔文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教师、家长都认为我是一个平庸无奇的小孩,智力比一般人要低下。”但是达尔文最终成了伟大的科学家。

美国报纸上曾经有一则报道轰动一时:一位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跳河自杀。按理说,名校博士应该拥有不错的人生,但是这样高智商的人才却在社会生活中被淘汰了。这位博士毕业后在一家不知名的企业工作,三年多时间老板和同事对他几乎没有多少印象。只知道这个人很孤僻冷漠,从不与人主动沟通。然而,在校期间,他却是老师们眼中能力出众的高才生。

导致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位高智商人才并没有与之匹配的高情商。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处理个人情感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可以决定一个人运用智商的能力,只有智商和情商“联袂登台”,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作用。

成功点睛

社会上成功和卓越的人,一般来讲都不是那种满腹经纶却不谙世事的人。事实上,只有那些能够合理调动自己情绪的高情商者,才能放大人生的成功。高智商不一定成功,低智商不一定就会失败,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根本因素在于他掌控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能力。 plTA3AoARZVFLpnU1YPMvP3zknGKMAXqJceFRi/yAgOd+83oTQbD9Ftsyc6Afu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