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实验五 *
体表标志与穴位定位的应用

【实验目的】

1.掌握 主要的骨性、肌性、腱性和皮肤的体表标志及其应用范围。

2.熟悉 内关、合谷、委中、足三里、大椎、迎香、风池等穴位的体表定位法,并尝试在体表定位。

【实验教具】

1.全身骨架、肌肉标本与模型。

2.人体标准针灸穴位模型。

3.体表标志及全身穴位图片。

【注意事项】

实验时要配合标本和模型,在自身或他人身上观察或触摸寻找体表标志,触摸时要严肃认真。

【实验步骤与内容】

一、体表标志

参照全身骨架标本、模型和全身肌肉标本模型,在自己或同伴身上触摸常用的体表标志。

(一)躯干主要体表标志

1.胸腹部骨性标志

(1)颈静脉切迹 为胸骨柄上缘,平齐第2胸椎体下缘。

(2)胸骨角 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3)剑突 在胸骨体下方两肋弓的夹角处,有一三角形的凹陷,于此处可摸到剑突。

(4)肋弓 由剑突向外下方可摸到。

(5)髂前上棘 是髂嵴的前端。

(6)耻骨联合上缘 在两侧腹股沟内侧端之间可摸到的骨性横嵴,其下有外生殖器。

(7)耻骨结节 为耻骨联合外上方的骨性突起。

2.胸腹部肌性标志

(1)胸大肌 为胸前上部的肌性隆起。

(2)腹直肌 此肌外缘呈半月形的弧线,自第9肋软骨开始,下延至耻骨,称为半月线。 此线与右侧肋弓相交处,相当于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点,临床上常以此部位作为胆囊压痛点。腹直肌收缩时,可于脐以上见到3条横沟,相当于腹直肌的腱划。

(3)腹股沟 为腹部与股前部分界的沟。

(4)腹外斜肌 在腹外侧,其轮廓较为清楚。腹外斜肌以肌齿起于下数肋。

3.项、背、腰部骨性标志

(1)背纵沟 为背部正中纵行的浅沟,在沟底可触及各椎骨的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显著突起的第7颈椎棘突。脊柱下端可摸到尾骨尖和骶角。

(2)肩胛骨 位于皮下,可以摸到肩峰、肩胛冈和下角。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3)髂嵴 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4)髂后上棘 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平对第2骶椎棘突。

4.项、背、腰部肌性标志

(1)竖脊肌 在背纵沟的两侧,呈纵行隆起。

(2)斜方肌 此肌自项部正中线及胸椎棘突向肩峰伸展呈三角形的轮廓。该肌一般不明显,运动时略可辨认。

(3)背阔肌 为覆盖腰部及胸部下份的阔肌,运动时可辨认其轮廓。

(二)上肢主要体表标志

1.骨性标志

(1)锁骨 全长都可摸到,锁骨的内侧端膨大,突出于胸骨颈静脉切迹的两侧,其内侧部分向前凸,外侧部分向后凸。

(2)喙突 位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的下方一横指处,在此向后深按即能触及。

(3)肱骨大结节 在肩峰的下方,为三角肌所覆盖。

(4)肱骨小结节 在肩胛骨喙突的稍外方。

(5)肱骨内、外上髁 在肘关节两侧的稍上方,内上髁突出较明显。

(6)尺骨鹰嘴 在肘后方容易摸到。

(7)桡骨头 在肱骨外上髁的下方,伸肘时在肘的后方容易摸到。

(8)桡骨茎突 为桡骨下端的骨性隆起。

(9)尺骨茎突 前臂旋前时,可在尺骨头下方摸到。正常情况下,尺骨茎突比桡骨茎突高。

(10)豌豆骨 位于腕前尺侧的皮下。

2.肌性标志

(1)三角肌 从前、外、后侧三方面包绕肱骨的上端,使肩部构成圆隆状的外形。

(2)肱二头肌 在臂的前面,在此肌的内、外侧各有一纵行的浅沟,内侧沟较明显。肱二头肌下部肌腱可于肘窝处摸到。

(3)腕掌侧的肌腱 握拳屈腕时,在掌侧可以见到位于中间的掌长肌腱,其桡侧为桡侧腕屈肌腱,靠近尺侧缘为尺侧腕屈肌腱。

(4)腕背侧的肌腱 拇指伸直、外展时,自桡侧向尺侧可看到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腱。拇长伸肌腱的尺侧为指伸肌腱。

3.皮肤标志

(1)腋前后襞 上肢下垂时,在腋窝前、后面见到的皮肤皱襞。

(2)肘窝横纹 屈肘时,在肘窝处出现肘窝横纹。

(3)腕掌侧横纹 屈腕时,在腕掌侧出现2~3条横行的皮肤皱纹,分别称为近侧横纹、中间横纹(不恒定)和远侧横纹。

(三)下肢主要体表标志

1.骨性标志

(1)坐骨结节 取坐位时和凳子接触,在皮下易摸到。

(2)股骨大转子 为髋部最外侧的骨性边界,位于股骨颈与体连接处的外侧。

(3)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 都在膝关节两侧皮下。

(4)髌骨 在膝关节前面的皮下。

(5)髌韧带 为髌骨下方的纵行粗索。

(6)胫骨粗隆 为胫骨内、外侧髁间前下方的骨性隆起,向下续于胫骨前缘。

(7)胫骨内侧面 位于皮下,向下可延至内踝。

(8)腓骨头 位于胫骨外侧髁的后外方,位置稍高于胫骨粗隆。

(9)外踝 为腓骨下端一窄长的隆起,外踝较内踝低。

(10)内踝 为胫骨下端内侧面的隆凸。

2.肌性标志

(1)臀大肌 使臀部形成圆隆的外形。

(2)股四头肌 位于大腿前面。

(3)半腱肌腱、半膜肌腱 附于胫骨上端的内侧,构成腘窝的上内侧界。

(4)股二头肌腱 为一粗索附于腓骨头,构成腘窝的上外侧界。

(5)腓肠肌两个头 构成腘窝的下内、外侧界,肌腹在小腿后面形成“小腿肚”。

(6)跟腱 在距小腿关节后方呈粗索状,向下止于跟骨结节。

3.皮肤标志

(1)臀股沟 为一横行的沟,界于臀部与大腿后面之间。

(2)腘窝横纹 在腘窝呈横行的皱纹。

(四)头颈部主要体表标志

1.骨性标志

(1)枕外隆凸 为头后正中线处的骨性隆起。

(2)乳突 为耳郭后方的骨性突起。

(3)颧弓 位于耳前方的骨性弓。

(4)眶上缘、眶下缘 为眶底上、下的骨性边界。

(5)眶上切迹 位于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

(6)眉弓 为眶上缘上方的横行隆起。

(7)下颌头 位于耳郭前方,张口闭口运动时,可发现下颌头在移动。

(8)下颌角 为下颌体下缘的后端。

(9)舌骨 在颈前部正中,甲状软骨的上方。

2.肌性标志

(1)咬肌 咬紧牙关时,在下颌角前上方的肌性隆起。

(2)颞肌 在颧弓上方的颞窝内。

(3)胸锁乳突肌 头转向对侧时,在颈部可明显看到从后上斜向前下的长条状肌性隆起。

3.皮肤标志

(1)人中 在上唇外面中线上的纵行浅沟。

(2)鼻唇沟 在颊和上唇分界处的斜行浅沟。

二、穴位体表定位举例

1. 内关 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取穴方法:取此穴位时应要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2. 合谷 手背部位,第1掌间隙,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拇指侧。取穴方法:侧腕,自然半握拳,另一手的拇指第1关节横纹正对其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3. 委中 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4. 足三里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取穴方法:髌韧带外侧凹陷为犊鼻穴,然后沿犊鼻穴向下比一夫指,与胫骨外侧一横指相交处即为该穴。

5. 三阴交 在内踝尖上3寸,当胫骨内后缘。

6. 大椎 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方法: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1胸椎,约与肩平齐。

7. 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在鼻翼旁开约1cm皱纹中。

8. 风池 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正坐或俯坐,找到项后大筋,其上端凹陷处就是风池穴。

【实验测试】

测试考核要点:体表标志——乳突,下颌角,胸锁乳突肌,胸骨角,肱二头肌,肱骨内、外上髁,桡骨茎突,髂前上棘,坐骨结节,跟腱;内关、合谷、 足三里、大椎、风池穴的体表定位。

【复习思考】

1.摸认四肢的主要体表标志及位置。

2.列举头颈部的主要骨性标志及位置。

3.在活体上找出胸腹部的主要肌性标志。

附:针灸常用穴位定位方法

腧穴定位有一定的方法,常用的取穴法有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4种。临床应用时,各种取穴方法可以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并结合不同个体、不同体位、姿势和不同穴位的局部感应来定穴。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1)固定的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如腓骨头前下方1寸定阳陵泉;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三阴交;胸骨上窝正中定天突;眉头定攒竹;耳垂前0.5~1寸定牵正;示指桡侧指甲旁0.1寸定商阳;两乳中间定膻中;脐中旁开2寸定天枢等。

(2)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握拳在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取后溪;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取养老等。

2.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该法即以《灵枢·骨度》篇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或皮肤横纹之间的长度折量作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即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位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这一标准在其自身测量(表1)。

表1 骨度折量寸表

续表

3.指寸定位法 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矮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测量全身各部,以免长短失度。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纵向比量,以及背腰部腧穴的横向定位。

(2)拇指同身寸 以拇指关节的横度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示、中、环、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的宽度为3寸。多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寸,以及背部的横寸取穴。

4.简便定位法 简便取定位法是临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示指端到达处取列缺;两耳尖连线中点取百会等。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为了定穴的准确,最好结合体表解剖标志或骨度折量定位等方法取穴。 xIx909R05wo+nVGN6dEphEW4XUev1vfuBc0R+ClDdrncJTw/zY5eyxXJ+X+Qxk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