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清热剂

【概念】

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或清透虚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本类方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等,即为清热剂之立论根据。

【适应证及分类】

清热剂适用于里热证。因里热有在气、在营、在血、在胸膈及在脏腑之区别,又有实热、虚热之分,故本章方剂分为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气血两清剂、清热解毒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六类。

此外,兼有清热作用的治法尚有清热开窍、清热息风、清热祛湿、清热解表、攻下实热等,分别列于开窍、治风、祛湿、解表、泻下等章中,可以互参。

【使用注意事项】

应用清热剂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及热证之真假、虚实。凡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即如王冰所云“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若邪热在表,治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对于热邪炽盛,服清凉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热服法,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反佐法。由于本类药物多为寒凉之品,易伤胃损阳,对脾胃素虚者,宜慎用,或酌伍健脾和胃之品,以免伤阳败胃。

第一节
清气分热剂

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方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白虎汤

《伤寒论》

【组成】 石膏 碎,一斤(50g) 知母 六两(18g) 甘草 炙,二两(6g) 粳米 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米熟汤成,温服)。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证治机理】 本方原为治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温病学家又以此为清气分热盛法的代表方剂。上述二证皆因里热炽盛,充斥内外所致。里热炽盛,则壮热面赤而恶热;热灼津伤,则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多;热盛于经,则脉洪大有力。里热炽盛,充斥内外,邪既离表,故不可发汗;尚未致腑实,不宜攻下;热盛津伤,不宜苦寒直折,法当清热生津。

【方解】 生石膏辛甘大寒,入气分(肺、胃经),内清外透,既可清气分大热,生津止渴,又可透热除烦,重用为君。吴鞠通《温病条辨》有“白虎本为大热出表”之说。知母苦寒而滋润,既助石膏清泄肺胃之热,又滋阴润燥生津,救已伤之阴津,用以为臣。君臣相须为用,既清胃热又养阴津。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并防石膏大寒伤中;又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作使药。本方为治疗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之基础方。

【配伍特点】 重用辛寒清气,伍以苦寒质润,少佐甘温和中,则清不伤阴,寒不伤中。

【使用注意】 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或脉见浮细或沉者,或血虚发热而脉洪不胜重按者,或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临床运用】 常用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小儿夏季热、牙龈炎、糖尿病、风湿关节炎等证属气分热盛者。

【附方】

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 知母 六两(18g) 石膏 碎,绵裹,一斤(50g) 甘草 炙,二两(6g) 粳米 六合(9g) 人参 三两(9g)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或白虎汤证见有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白虎加桂枝汤 (《金匮要略》) 知母 六两(18g) 甘草 炙,二两(6g) 石膏 一斤(50g) 粳米 二合(6g) 桂枝 去皮,三两(9g) 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风湿热痹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白虎加苍术汤 (《类证活人书》) 知母 六两(18g) 甘草 炙,二两(6g) 石膏 一斤(50g) 苍术 粳米 各三两(各9g)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功用:清热祛湿。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

【鉴别】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均由白虎汤加味而成,与白虎汤同具清气分热之功。白虎汤以石膏、知母寒凉清热为主,属大寒之剂,原治阳明经证,温病学家以之治气分热盛证。白虎加人参汤是白虎汤加人参而成,乃因壮火食气,热盛伤津,故方用白虎汤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加人参益气生津,即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适用于气分热盛而又气津两伤之证;又暑热每多伤气,大汗易伤阴津,故本方对暑温热盛津伤证,亦可使用。白虎加桂枝汤系白虎汤加桂枝而成,取桂枝温通经络,调和营卫,即清热与通络、和营卫并用,清中有透,兼以通经络;此方原治温疟,现多用于治疗风湿热痹。白虎加苍术汤系白虎汤加苍术而成,取苍术以燥湿,即清热与燥湿并用,用治湿温病之热重于湿者,亦可用于治疗风湿热痹。

【实验研究】 白虎汤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夏怡,李祥,陈建伟,等。石膏及白虎汤清热泻火功效的实验研究。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9,23(2):48];有较好的抗炎作用[赵海霞,徐向东。白虎汤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60]。

【方歌】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 竹叶 二把(6g) 石膏 一斤(50g) 半夏 洗,半升(9g) 麦门冬 去心,一升(20g) 人参 二两(6g) 甘草 炙,二两(6g) 粳米 半升(1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虚羸少气,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证治机理】 伤寒、温病、暑病等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热病后期,余热未尽,则身热多汗、舌红、脉数;热扰心神,则虚烦不寐;胃失润降,则气逆欲呕;热伤气阴,则虚羸少气、咽干渴饮、舌苔少、脉虚数。证属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胃气上逆之候。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清补并行。

【方解】 石膏为君,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以人参、麦冬为臣,补气益胃,养阴生津。君臣相合,清补并行。半夏降逆和胃,其性虽温燥,但与倍量麦冬相配,则温燥之性减而降逆之用存,润降和胃以止呕逆,且以其辛散之性,使君臣补而不滞;竹叶清热除烦;粳米、甘草养胃和中,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本方与白虎汤相比,正如《医宗金鉴》所言“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耗伤,胃气不和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辛甘大寒与甘寒甘温合为清补之剂,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临床运用】 常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后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后期、夏季热、中暑、外科手术后发热等证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牙龈炎、糖尿病等证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实验研究】 竹叶石膏汤对深部念珠菌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太加斌,李琳,高静东,等。竹叶石膏汤治疗深部念珠菌病的实验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1):49]。

【方歌】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甘草生姜兼粳米,虚烦热渴脉虚寻。

第二节
清营凉血剂

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清营汤

《温病条辨》

【组成】 犀角 三钱(水牛角代,30g) 生地黄 五钱(15g) 元参 三钱(9g) 竹叶心 一钱(3g) 麦冬 三钱(9g) 丹参 二钱(6g) 黄连 一钱五分(5g) 银花 三钱(9g) 连翘 连心用,二钱(6g)

【用法】 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证治机理】 证因邪热初传营分,灼伤营阴所致。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于营阴,与热相并,则身热夜甚,此为营分证发热的特征;营气通于心,热扰心神,则神烦少寐,甚至时有谵语;邪热初入营分,气分邪热未尽,灼伤阴津,则见身热口渴、苔黄燥;若邪热蒸腾营阴上承,则口反不渴;营热伤及血络,则斑疹隐隐;火热欲从外泄,阴阳不相既济,故目喜开或喜闭;热伤营阴,则舌绛而干、脉细数。本证立法组方系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及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旨,在清营热、养营阴的基础上,辅以透热转气。

【方解】 犀角(水牛角代)为君,善清解营分之热毒。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养阴清热,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咸寒与甘寒并用,清营热而滋营阴,祛邪与扶正兼顾。温邪初入营分,尚有向外透达而解之机,纯用血分药又恐药过病所,引邪深入,故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清透达,使营分热邪外透而解;营气通于心,热扰心神,故用竹叶清心除烦;黄连清心解毒;丹参清心凉血,并能活血散瘀,以防热与血结,共为佐药。本方既为体现“透热转气”法之代表方,又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咸苦甘寒以滋养清解,透热转气以入营清散。

【使用注意】 临证应用本方以舌绛而干为要。《温病条辨》原注有:“(清营汤)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并在该条自注中云“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助湿留邪。

【临床运用】 常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以及过敏性紫癜、银屑病、药物性皮炎等证属热入营分者。

【附方】 清宫汤(《温病条辨》) 元参心 三钱(9g) 莲子心 五分(2g) 竹叶卷心 二钱(6g) 连翘心 二钱(6g) 犀角尖 二钱(水牛角代30g) 连心麦冬 三钱(9g) 水煎服。功用:清心解毒,养阴生津。主治:温病热陷心包证。发热,神昏谵语者。

【鉴别】 清宫汤与清营汤均可清营、解毒、养阴。然清营汤清热解毒力强,兼可透热转气,活血散瘀;清宫汤清热之力不及清营汤,而重在清透心包之热,兼可养阴生津,辟秽解毒。

【实验研究】 清营汤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徐向东,赵珠祥,赵海霞。清营汤对内毒素致热家兔的作用及其机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220]。

【方歌】 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辨分明,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

《外台秘要》

【组成】 芍药 三分(9g) 地黄 半斤(24g) 丹皮 一两(12g) 犀角屑 一两(水牛角代,30g)

【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二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深绛起刺,脉数;或喜忘如狂,或漱水不欲咽,或大便色黑易解。

【证治机理】 证为热入血分,血分热毒炽盛所致。心主血而司神明,热入血分,热扰心神,则身热谵语;热盛迫血妄行,溢出脉外,可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溢于肌肤,可见斑色紫黑;热与血结或离经之血蓄结而致蓄血,瘀热内扰,则喜忘如狂;邪居阴分,热蒸阴津上承,则口虽干而漱水不欲咽;血性濡润,血为热迫,渗于肠间,则大便色黑易解;血分热盛,则舌质红绛、脉数。此证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正难复,正如叶天士所言“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解】 犀角(水牛角代)苦咸性寒,直入血分,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为君药。臣以甘寒之生地黄,凉血滋阴,既助君药清热凉血,又能滋阴生津以复已失之阴血。佐以赤芍、牡丹皮既助君臣药清热凉血,又可活血散瘀以化斑消瘀,兼可防凉血留瘀。本方为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之基础方。

【配伍特点】 咸甘苦寒合法,直入血分,清中有养无耗血之弊,凉血散血无留瘀之患。

【临床运用】 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肺结核咯血等证属血分热盛者。

【鉴别】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均以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为主,具清营凉血之功,治疗热入营血证,症见身热、谵语、烦躁、舌绛、脉数。清营汤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等清气之品,轻清宣透,寓有“透热转气”之意,使入营之热外透而解,适用于热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现、舌绛而干者;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中配伍赤芍、牡丹皮泻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邪热深陷血分之耗血、动血证,症见吐血、衄血、便血、斑疹显现、神昏谵语、舌深绛者。

【实验研究】 犀角地黄汤能降低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高表达,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陈利国,屈援,胡小勤,等。犀角地黄汤对肾上腺素与低温处理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22(3):547];能通过减少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对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秦峰,王长松,晋光荣,等。犀角地黄汤对大鼠脑出血急性期Bcl-2,caspase-3,TNF-α,IL-6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2):1566]。

【方歌】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第三节
气血两清剂

气血两清剂,适用于疫毒或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之证。方如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

《疫疹一得》

【组成】 生石膏 大剂六两至八两(180~240g);中剂二两至四两(60~120g);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24~36g) 小生地 大剂六钱至一两(18~30g);中剂三钱至五钱(9~15g);小剂二钱至四钱(6~12g) 乌犀角 (水牛角代)大剂六钱至八钱(18~24g);中剂三钱至四钱(10~15g);小剂二钱至四钱(6~12g) 真川连 大剂四钱至六钱(18~24g);中剂二钱至四钱(6~12g);小剂一钱至钱半(3~4.5g) 生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赤芍 玄参 连翘 竹叶 甘草 丹皮(各6g)(以上十味,原书无用量)

【用法】 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水牛角代)磨汁和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 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

【证治机理】 证由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所致。由于热毒化火,火盛伤津,故见大热烦渴、舌绛唇焦;热毒上攻清窍,内扰神明,乃致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糊;热燔营血,故有发斑、吐衄;热深厥深,发为肢厥。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分别示病情重、中、轻之不同。此乃温热病气血两燔之证,法当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方解】 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取法白虎汤,意在清气分之热而保津。黄连、黄芩、栀子共用,仿黄连解毒汤之意,以通泻三焦火热;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赤芍、丹皮相配,即犀角地黄汤,是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而设。再配连翘、竹叶以助清气分之热;元参以助清热凉血;火性炎上,桔梗可载药上行。本方为治疗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法取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之义,气血两清,泻火解毒,以辛寒大清气分为主。

【使用注意】 根据疫毒轻重,斟酌药物用量。若“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本方为大寒解毒、气血两清之剂,能损人阳气,故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者忌用。此外,“如斑一出,即用大青叶,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

【临床运用】 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脓毒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证属气血两燔者。

【附方】

神犀丹 (《温热经纬》引叶天士方) 乌犀角尖 (水牛角代)磨汁 石菖蒲 黄芩 各六两(各180g) 真怀生地 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 银花 各一斤(各500g) 金汁 连翘 各十两(各300g) 板蓝根 九两(270g) 香豉 八两(240g) 元参 七两(210g) 花粉 紫草 各四两(各120g) 各生晒研细,以犀角(水牛角代)、地黄汁、金汁和捣为丸,每重 三钱(9g) ,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功用:清热开窍,凉血解毒。主治:温热鼠疫,邪入营血,热深毒重,耗液伤阴。高热昏谵,斑疹色紫,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质紫绛。

化斑汤(《温病条辨》) 石膏 一两(30g) 知母 四钱(12g) 生甘草 三钱(9g) 玄参 三钱(9g) 犀角(水牛角代)磨冲, 二钱(6g) 白粳米一合 (9g)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盅,夜一服。功用:清气凉血。主治:温病热入气血之证。发热烦躁,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

【鉴别】 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斑汤均为气血两清之剂,具清气凉血之功。但清瘟败毒饮用治热毒充斥,气血两燔之证,故用大剂辛寒以清阳明经热;并用泻火、凉血以使气血两清。神犀丹用治邪入营血,热深毒重,窍闭神昏之证,故以清热解毒为主,并用凉血开窍,以使毒解神清。化斑汤是用治气血俱热所致发热、发斑之证,方用白虎汤加犀角、玄参,重在清气凉血而不碍透斑,其凉血解毒之力不及清瘟败毒饮。

【实验研究】 清瘟败毒饮对内毒素诱导的家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模型的气血两燔证之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谢恬,凌一揆。清瘟败毒饮对内毒素诱发家兔温病气血两燔证的疗效和机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2):94]。

【方歌】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温邪泻毒亦滋阴。

第四节
清热解毒剂

清热解毒剂,适用于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方如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等。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组成】 黄连 三两(9g) 黄芩 黄柏 各二两(各6g) 栀子 擘,十四枚(9g)

【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泻火解毒。

【主治】 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痢,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证治机理】 火热毒盛,充斥三焦,波及上下内外,上扰神明,故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热灼津伤,则口燥咽干;血为热迫,随火上逆,则为吐衄;热伤络脉,血溢肌肤,则为发斑;热毒下迫大肠,则为下痢;瘀热熏蒸外越,则为黄疸;热壅肌肉,则为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皆为火毒炽盛之征。综上诸症,皆为实热火毒为患,宜苦寒直折以泻火解毒。

【方解】 黄连为君,入上焦以清泻心火,盖因心为君火之脏,泻火必先清心,心火宁,则诸经之火自降;又入中焦,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用为佐使。本方为治实热火毒证之基础方,又为体现苦寒直折法之代表方。

【配伍特点】 苦寒直折,泻火解毒,三焦并清。

【使用注意】 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服用易伤脾胃。

【临床运用】 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感染性炎症等证属三焦火毒热盛者。

【附方】 泻心汤(《金匮要略》) 大黄 二两(6g) 黄连 一两(3g) 黄芩 一两(3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痞。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或湿热内蕴之黄疸,见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且肿、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心胸烦热、大便干结等。

【鉴别】 泻心汤与黄连解毒汤均用黄连、黄芩,为苦寒直折、泻火解毒之剂。泻心汤伍大黄泻火消痞,导热下行,使热从大便而去,体现“以泻代清”法,主治热壅心下之痞证,以及火热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黄连解毒汤配黄柏、栀子清热泻火,导热下行,使热从小便而出,体现“苦寒直折”法,主治火毒充斥三焦之证。

【实验研究】 黄连解毒汤对五联疫苗、啤酒酵母、啤酒酵母阿拉伯胶、内毒素所致发热均有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方晶。黄连解毒汤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安庆医学,2000,21(6):332]。

【方歌】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皆可为。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大黄 朴硝 甘草 爁,各二十两(各12g) 山栀子仁 薄荷叶 去梗 黄芩 各十两(各6g) 连翘 二斤半(25g)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现代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12g,加竹叶3g,蜜少许,水煎服;亦作汤剂,加竹叶3g,水煎服)。

【功用】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 上中二焦火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治机理】 证由脏腑积热,聚于胸膈所致,故以上、中二焦见证为主。热伤津液,则口渴、咽燥、唇焦;火性上炎,而见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咽痛吐衄;火热内扰心神,则见睡卧不宁,甚则谵语狂妄;燥热内结,故有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里热炽盛之象。上焦无形火热炽盛,中焦燥热内结,此时唯清泻兼施,方能切中病情,故治宜清热泻火通便为法。

【方解】 方中连翘苦微寒,归心肺小肠经,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透散上焦之热,故重用为君药。大黄、芒硝泻火通便,荡涤中焦燥热内结,以助君药清解上焦之邪热,共为臣药。配黄芩以清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以引火下行;薄荷清头目、利咽喉,竹叶清上焦之热,二药轻清疏散,助连翘、黄芩清泄上焦的郁热,均为佐药。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调和诸药,为佐使药。本方为治疗上、中二焦火热炽盛证之常用方,亦为“以泻代清”法之代表方。

【配伍特点】 清上之中寓泻下之法,合为以泻代清之剂。

【使用注意】 虽有通腑之力,然其治重在胸膈之热,而不在大便之秘,即使无大便秘结,但胸膈灼热如焚者,亦可用之。

【临床运用】 常用于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证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实验研究】 凉膈散能显著抑制内毒素引起的肺组织湿/干重比的提高,减少肺水含量,降低肺通透指数[胡孔友,余林中。凉膈散对内毒素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5):3]。

【方歌】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又名普济消毒饮子)

《东垣试效方》

【组成】 黄芩 黄连 各半两(各15g) 人参 三钱(9g) 橘红 去白 玄参 生甘草 各二钱(各6g) 连翘 鼠黏子 板蓝根 马勃 各一钱(各3g) 白僵蚕 炒,七分(2g) 升麻 七分(2g) 柴胡 二钱(6g) 桔梗 二钱(6g)

【用法】 上为细末,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15g),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时时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证治机理】 大头瘟(原书称大头天行)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风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温毒壅滞咽喉,则咽喉红肿而痛;里热炽盛,津液被灼,则口渴;初起风热疫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风热宜疏散,疫毒宜清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疫毒,故法当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毒为主。

【方解】 方中重用黄连、黄芩清热泻火解毒,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药达上,使壅于头面的风热疫毒之邪得以散泄,寓有“火郁发之”之意,共为臣药。黄芩、黄连得升麻、柴胡之引,直达病所,清泄头面热毒;升麻、柴胡得黄芩、黄连之苦降,可防其升散太过。君臣相配,一升一降,相互制约,清泄疫毒无凉遏,升散邪热不助焰。牛蒡子、连翘、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兼清热解毒,助君臣清头面之热;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甘草、桔梗清利咽喉,且桔梗载药上行以助升柴之力;玄参滋阴,又可防苦燥升散之品伤阴;陈皮理气疏壅,以利散邪消肿;人参补气,扶正以祛邪,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用为使。本方为治疗大头瘟之代表方。

【配伍特点】 苦寒清泻与辛凉升散合法,清疏并用,升降相宜,药至病所,火郁发之。

【临床运用】 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证属风热邪毒者。

【实验研究】 普济消毒饮单味药与合剂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张保国,程铁峰。普济消毒饮药效及临床研究。中成药,2010,32(1):117]。

【方歌】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

第五节
清脏腑热剂

清脏腑热剂,常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的火热证。方如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等。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 各等分(各6g)

【用法】 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加竹叶3g,水煎服)。

【功用】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证治机理】 证因外感热邪或七情化火,导致心火炽盛,下移小肠,兼伤阴津所致。心经火热内郁,则心胸烦热;“心在窍为舌,其华在面”,心经火热上炎,则面赤、口舌生疮;火热内灼阴液,则口渴、意欲饮冷;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类经·藏象类》)。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脏腑,心火下移小肠,小肠热盛,则小便赤涩,甚或刺痛;舌红苔黄,脉数均为心经火热之象。治宜清心火,利小便,养阴津。

【方解】 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可上清心经之火,下泄小肠之热,通利小便,使心火与小肠之热从小便而解。生地黄甘寒而润,入心肾二经,一则清心火,一则养阴津,助肾水以制心火。生地与木通相配,清心火,利小便,养阴津,共为君药。竹叶甘淡而寒,入心与小肠经,既能清心除烦,又能利尿,兼能生津,用为臣药。生甘草梢为佐使,一则清热解毒,二则止淋痛,三则防木通、生地黄之寒凉伤胃,四则调和诸药。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甘寒与苦寒相合,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恋邪,泻火不伐胃。

【临床运用】 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证属心经有热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亦可加减治之。

【附方】清心莲子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芩 麦冬 去心 地骨皮 车前子 甘草 炙,各半两(各15g) 石莲肉 去心 白茯苓 黄芪 蜜炙 人参 各七钱半(各22.5g) 上锉散,每服三钱(9g),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功用: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

【鉴别】 清心莲子饮与导赤散同具清心养阴利水之功。清心莲子饮以清心火,益气阴,交通心肾,兼利小便为主,心肾两补,偏于治心。方中寒凉清热之黄芩、地骨皮配伍莲子肉、黄芪、人参、茯苓、麦冬以益气养阴,车前子清热利湿。常用于心火偏旺,兼心肾气阴两虚,湿热下注,精关不固者,其补益心肾之力强于导赤散。

【实验研究】 导赤散水煎剂具有明显的体外抗HSV-Ⅰ(人类单纯疱疹病毒Ⅰ型)作用[张军峰,董伟,詹臻。导赤散及拆方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2(17):1-2]。

【方歌】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组成】 龙胆草 酒炒(6g) 黄芩 炒(9g) 栀子 酒炒(9g) 泽泻 (12g) 木通 (6g) 车前子 (9g) 当归 酒洗(3g) 生地黄 酒炒(9g) 柴胡 (6g) 甘草 生用(6g) (原著本方无用量)

【用法】 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部肿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证治机理】 证由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所致。肝胆实火内郁,气机疏泄失常,则胁肋疼痛;火热循经上炎,则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肝经湿热下注,则阴部肿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方解】 龙胆草大苦大寒,主入肝胆二经,既泻肝胆实火,又祛肝经湿热,两擅其功,故为君药。黄芩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栀子性味苦寒,清热利湿;二者配伍以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用以为臣。佐以泽泻、木通、车前子,渗利湿热,导肝火湿热从小便而去。肝经实火,易伤阴血,且方中苦燥渗利之品居多,故佐以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使邪去而肝之阴血不伤;火热或湿热内郁肝胆,易致肝胆之气不舒,故佐以柴胡疏畅肝胆气机,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经。柴胡与当归、生地相伍,养肝体调肝用,以适肝体阴用阳之性。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为佐使药。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苦寒清利,泻中寓补,降中寓升,以适肝性。

【临床运用】 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证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附方】

泻青丸 (《小儿药证直诀》) 当归 去芦头,切,焙,秤 龙脑 (龙胆草)焙,秤 川芎 山栀子仁 川大黄 湿纸裹煨 羌活 防风 去芦头,切,焙,秤,各等分(各3g)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鸡头大(1.5g),每服半丸至一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下。功用:清肝泻火。主治:肝经火郁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当归龙荟丸 (又名龙脑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当归 龙胆草 大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 各一两(各30g) 大黄 芦荟 青黛 各半两(各15g) 木香 一分(0.3g) 麝香 别研,半钱(1.5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功用:清泻肝胆实火。主治:肝胆实火证。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鉴别】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均为泻肝胆实火之剂。泻青丸与龙胆泻肝汤同用龙胆草、栀子清泻肝火,当归调养肝血。然泻青丸兼用辛散之羌活、防风以疏散肝胆郁火,川芎畅肝之气血,体现“火郁发之”之意。与龙胆泻肝汤相比较,泻青丸发散肝经火郁之力较强,但清利湿热作用不及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肝胆火郁为主者。

当归龙荟丸在龙胆草、栀子、当归基础上配伍苦寒清泄肝经火热之芦荟、青黛及清热解毒为主的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故该方清解肝经热毒之力强于龙胆泻肝汤、泻青丸,适用于肝经实火热毒严重者。

【实验研究】 龙胆泻肝汤具有保肝利胆、抗炎、促进胆汁分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武梅芳,楚立,张建平。龙胆泻肝汤的药理及毒理学实验研究。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6,1(11):1-3]。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左金丸

《丹溪心法》

【组成】 黄连 六两(18g) 吴茱萸 一两(3g)

【用法】 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五十丸(现代用法: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呕吐口苦,嘈杂吞酸,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治机理】 证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之经脉布于胁肋,肝经火郁,气机不畅,则胁肋灼热胀痛;肝火犯胃,胃失和降,则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乃肝郁化火之候。治宜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方解】 重用黄连为君,一则清肝火;二则清胃热,肝胃并治;三则泻心火,寓“实则泻其子”之意。佐使少量味辛性热之吴茱萸,其意如下:①过用苦寒易遏肝气,故取其辛散之性以条达肝气;②苦寒易伤中阳,其可监制黄连苦寒之性,使其泻火而不伤胃;③肝火犯胃,胃失和降,其可降逆和胃止呕;④吴茱萸与黄连相配,辛开苦降,亦助胃气和降;⑤引经药,引黄连入肝经。本方为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辛开苦降,肝胃同治;寒热并用,主以苦寒。

【使用注意】 黄连与吴茱萸原方用量比例为6:1,可资临证参佐。

【临床运用】 常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证属肝火犯胃者。

【附方】 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 黄连 去须 吴茱萸 去梗,炒 白芍药 各五两(各150g)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主治:肝火横逆犯脾胃,肝脾胃不和证。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鉴别】 戊己丸与左金丸均有清泄肝火,降逆止呕作用,治疗肝火横逆克犯脾胃证。戊己丸是在左金丸基础上加白芍,而且三味药物等量使用,苦寒清热与辛热开郁并重,兼用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火横犯脾胃,肝脾胃不和所致的胃痛吞酸、腹痛泄泻;左金丸则重用黄连,黄连与吴茱萸用药比例6∶1,清泄肝胃火热为主,兼和胃降逆,无柔肝缓急止痛之功。

【实验研究】 左金丸具有抑制胃酸、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陈艳芬,陈蔚文,李茹柳,等。左金丸和反左金对大鼠胃黏膜保护机制的比较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20):133-135]。

【方歌】 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地骨皮 桑白皮 炒,各一两(各30g) 甘草 炙,一钱(3g)

【用法】 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证治机理】 证因肺有伏火,郁蒸伤阴,肺失清肃所致。伏火郁肺,肺气不降,则气喘咳嗽;肺合皮毛,肺中伏火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伏火渐伤阴分,故身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是伏火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方解】 桑白皮甘寒性降,善泻肺火,平喘咳,为君药。地骨皮性味甘寒,善清肺中伏火,退虚热,为臣药。君臣二药相合,清泻肺中伏火,以复肺金肃降之权。炙甘草、粳米性味甘温,养胃和中,培土生金,以益肺金,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本方是钱乙依据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及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结合肺有伏火伤阴之病机所创制,是临床清泻肺中伏火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甘寒清降,清中有润,泻中寓补,培土生金。

【使用注意】 本方证既非单纯肺中实火,也非单纯肺阴不足,以“肺有伏火,郁蒸伤阴”为特点。

【临床运用】 常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支气管炎等证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附方】

黄芩泻白散 (《症因脉治》) 黄芩 (10g) 桑白皮 地骨皮 (各15g) 甘草 (5g) (原著本方无用量) 水煎服。功用:清泻肺热。主治:肺经有热,喘咳面肿,气逆胸满,小便不利。

葶苈大枣泻肺汤 (《金匮要略》) 葶苈子 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9g) 大枣 十二枚(4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功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主治:痰水壅实之咳喘胸满。

【鉴别】 泻白散、黄芩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同为泻肺之剂。黄芩泻白散是在泻白散基础上加苦寒之黄芩,较泻白散清泻肺热之力强,主治肺中伏火郁热较甚、咳喘更重者;葶苈大枣泻肺汤以葶苈子为主药,重在泻肺中水气痰饮,一次顿服,作用峻猛,主治痰水在肺所致之咳痰量多、胸膈满闷、喘不得卧者。

【实验研究】 泻白散具有抗炎和祛痰的作用[林立,刘晓秋。泻白散HPLC谱效关系初探。中国现代中药,2009,8(11):35-37]。

【方歌】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施。

清胃散

《脾胃论》

【组成】 生地黄 当归身 各三分(各6g) 牡丹皮 半钱(6g) 黄连 六分,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9g) 升麻 一钱(6g)

【用法】 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口气热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治机理】 证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胃火上攻,则牙齿疼痛、口气热臭、喜冷恶热;气血壅滞,则唇舌腮颊肿痛、牙龈溃烂;灼伤血络,则牙宣出血;胃火循经上扰头面,则头疼、面颊发热;伤及津液,则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热征。故当清泄胃热为主,兼以凉血。

【方解】 以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折胃中实火。臣以辛甘微寒之升麻,一则入阳明胃经清热解毒,一则升散郁火,寓“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则入胃经而上行;升麻得黄连,则散火郁而无升焰之虞。胃火炽盛,伤及血分,血热肿胀,故佐以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当归养血活血止痛,三者相伍,清热凉血,活血消肿。升麻更兼引经之功,引诸药入阳明而上行,又为使药。本方为治胃火牙痛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苦寒与辛散并用,降中有升,火郁发之,升中有降,凉而不遏。

【使用注意】 原方药液“放冷服之”是加强清热之力。胃热重者,可加石膏。

【临床运用】 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证属胃火上攻者。

【附方】泻黄散 (《小儿药证直诀》) 藿香叶 七钱(6g) 山栀子仁 一钱(3g) 石膏 五钱(9g) 甘草 三两(6g) 防风 去芦,切,焙,四两(9g)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功用:泻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证。口舌生疮,口臭,弄舌,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

【鉴别】 清胃散与泻黄散均治脾胃热证。泻黄散以石膏、栀子寒凉清泄脾胃伏火为主,更兼藿香、防风芳香辛散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之口舌生疮、弄舌等;清胃散以苦寒之黄连清泄胃热为主,更兼丹皮等凉血活血,升麻发散火热,主治胃火循经上炎之牙痛等。

【实验研究】 清胃散能使胃热型小鼠体温下降,胃液中的环腺苷酸(cAMP)浓度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含量出现降低趋势[孙克,张晓丹,杨铭,等。清胃散清胃热作用的实验研究。中成药,2008,6(30):812-815]。

【方歌】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玉女煎

《景岳全书》

【组成】 石膏 三至五钱(9~15g) 熟地黄 三至五钱或一两(9~30g) 麦冬 二钱(6g) 知母 牛膝 各一钱半(各5g)

【用法】 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 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牙齿松动,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证治机理】 证因阳明胃火有余,少阴肾水不足所致。阳明胃火循经脉上行头面,则见头痛、牙痛;热伤血络,则牙龈出血;少阴肾水不足,则牙齿松动;热伤阴津,故烦热干渴;胃热有余,则消渴、消谷善饥;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是阳明有余、肾水不足之象。本证以胃火盛为主,肾水亏为次,治宜清阳明胃热为主,兼滋少阴肾水。

【方解】 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为君,清阳明胃热,兼生津止渴。熟地黄为臣,滋少阴肾水之不足。石膏与熟地黄配伍,上清胃火,下滋肾水,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佐以知母,一则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石膏与知母相配寓有“白虎汤”清胃热,保津液之意;一则清少阴虚火,滋少阴肾水。佐以甘寒之麦冬,清胃热,养阴津;牛膝引热下行,且补益肝肾。本方为治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之牙痛、牙衄、消渴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甘寒清润合法,胃肾同治,泻实补虚,引热下行。

【临床运用】 常用于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证属胃热阴虚者。

【实验研究】 玉女煎可显著减少兔牙龈探诊出血(BOP),降低牙周探诊深度(PPD);可明显减少牙周袋内炎症细胞浸润、骨吸收陷窝及活性破骨细胞数,并能使牙槽骨再生[李轶,刘艳辉,王改玲,等。玉女煎对实验性兔牙周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4):367-370]。

【方歌】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肾虚胃火牙痛效,去膝地生温热痊。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 芍药 一两(30g) 当归 半两(15g) 黄连 半两(15g) 槟榔 木香 甘草 炙,各二钱(各6g) 大黄 三钱(9g) 黄芩 半两(15g) 官桂 二钱半(5g)

【用法】 上药 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证治机理】 证由湿热内蕴肠中,气血壅滞失和所致。湿热壅滞肠中,伤及肠道血络,酿为脓血,故下痢脓血、赤白相兼;湿热壅滞肠道气机,腑气通降不利,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等均为湿热内蕴之象。治宜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方解】 以苦寒之黄芩、黄连为君,清热燥湿。重用芍药柔肝理脾,缓急止痛;“行血则便脓自愈”,故用当归和血行血;“调气则后重自除”,故用木香、槟榔调畅肠道气机,行气导滞。四药配伍,“行血”“调气”,除肠中气血壅滞,共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既助黄芩、黄连泻火燥湿,又合诸臣药活血行气,并能通腑泻下,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乃“通因通用”之法;少量辛热之肉桂,一则入血分,协当归、芍药行血和营;一则制黄芩、黄连苦寒之性,以免冰伏湿热病邪,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芍药相配更能缓急止痛,用为佐使。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主以苦燥,辅以甘柔,佐温于寒,气血同调,通因通用。

【临床运用】 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证属湿热壅滞肠道气血者。

【附方】

黄芩汤 (《伤寒论》) 黄芩 三两(9g) 芍药 二两(6g) 甘草 炙,二两(6g) 大枣 擘,十二枚(4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主治:热泻热痢。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连 去芦、须,二十两(15g),用茱萸十两(7g) 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 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6g)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6g),饭饮吞下。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主治:湿热痢疾。下痢,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鉴别】 芍药汤、黄芩汤、香连丸均有清热燥湿之功,治疗热痢。黄芩汤中黄芩配伍芍药,重在清热燥湿,缓急止痛,坚阴止痢;芍药汤在黄芩汤基础上加黄连、木香、槟榔、大黄、当归等药,不仅清热燥湿之力强于黄芩汤,且具行气调血、通因通用之功;香连丸以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因方中黄连用吴茱萸炒制,苦寒之性稍弱,故清热燥湿之力不及芍药汤,适用于湿热痢疾而见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较轻者。

【实验研究】 芍药汤可明显减少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和炎症等形态学损伤,并能减少溃疡炎症肉芽肿、纤维化等组织学损伤[赵晓霞,冉子伯,柳树英,等。芍药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形态及组织学损伤的影响。中医研究,2008,21(4):16-19]。

【方歌】 芍药芩连与锦纹,桂甘槟木及归身,别名导气除甘桂,枳壳加之效若神。

白头翁汤

《伤寒论》

【组成】 白头翁 二两(15g) 黄柏 三两(9g) 黄连 三两(9g) 秦皮 三两(9g)

【用法】 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热毒痢疾。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治机理】 证由热毒壅滞大肠,深陷血分,伤及血络所致。热毒熏灼大肠,深陷血分,伤及血络,故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下迫,则肛门灼热;热毒阻滞,肠道气机不畅,则里急后重;热毒伤津,故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毒炽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解】 白头翁味苦性寒,善入大肠血分,清解大肠热毒,凉血止痢,为君药。臣以苦寒之黄连、黄柏清热解毒,燥湿厚肠。秦皮苦涩而寒,清热燥湿,兼以收涩止血、止痢,为佐药。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苦寒之中含凉血之功,清燥之内存收涩之义。

【临床运用】 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等证属热毒偏盛者。

【附方】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金匮要略》) 白头翁 二两(15g) 黄连 柏皮 秦皮 各三两(各9g) 甘草 二两(6g) 阿胶 二两(6g)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养血和中。主治:妇人产后血虚热利,心烦不得眠者。

驻车丸 (《备急千金要方》) 黄连 六两(18g) 干姜 二两(6g) 当归 阿胶 各三两(各9g) 上四味,末之,以大酢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许,干之,大人饮服三十丸,日三服。功用:清热解毒,养阴和阳。主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不可堪忍者。

【鉴别】 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驻车丸同具清热解毒之功,主治热痢。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是在白头翁汤基础上加阿胶、甘草,原治“产后下痢虚极”。产后体弱,阴血亏虚,又患热毒血痢,此时治疗不宜单纯使用苦寒清热燥湿之剂,当顾忌阴血,故于白头翁汤中加阿胶、甘草以滋养阴血,益胃和中。本方与白头翁汤相比较,治痢之中兼以滋养阴血,不仅适用于产后热痢,凡阴虚血弱而病热痢者均可用之。驻车丸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均可治疗热痢兼阴血不足者。但驻车丸所治之证病程长久,热痢不仅损伤阴血,而且损伤中阳,故方中重用黄连六两清热解毒,并以干姜二两温暖中阳,阿胶、当归滋养阴血,寒温并用,清热解毒,滋阴和阳。因此,驻车丸既不同于纯用苦寒之白头翁汤,亦有别于以苦寒为主兼以滋阴养血的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方歌】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第六节
清虚热剂

清虚热剂,常用于热病后期,阴伤邪伏证;或肝肾阴亏,虚火内扰证。方如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等。

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

【组成】 青蒿 二钱(6g) 鳖甲 五钱(15g) 细生地 四钱(12g) 知母 二钱(6g) 丹皮 三钱(9g)

【用法】 上药以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养阴透热。

【主治】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治机理】 证为温病后期,阴液已伤,余热未尽,深伏阴分所致。人体卫阳之气,日行于表而夜入于里。邪伏阴分,阳气夜晚入阴,正与邪争,故入夜身热;白昼卫气外出于表,不与邪争,则热退身凉;因邪热仍深伏阴分,加之邪热久伏,阴液耗伤,无源作汗,故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皆为阴虚有热之象。本证治疗若单纯滋阴则滋腻恋邪,若单纯苦寒又易化燥伤阴,故当养阴与透邪并进。

【方解】 鳖甲性味咸寒,善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味苦辛寒,清透伏热,二药相伍有“先入后出之妙”,滋阴透热,共为君药。臣以甘寒之生地,凉血滋阴;苦寒质润之知母,降火滋阴,共助鳖甲养阴退热。辛苦性凉之丹皮为佐,清血中伏火,泄阴分伏热。本方为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滋中有清,清中有透,邪正兼顾,先入后出。

【临床运用】 常用于原因不明的发热、各种传染病恢复期的低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等证属阴虚邪伏者。

【方歌】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伏阴分此方攀,夜热早凉无汗者,从里达表服之安。

清骨散

《证治准绳》

【组成】 银柴胡 一钱五分(5g) 胡黄连 秦艽 鳖甲醋炙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各一钱(各3g) 甘草 五分(2g)

【用法】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 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或口渴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治机理】 证因肝肾阴亏,虚火内扰所致。肝肾阴虚,虚火内生,蕴郁蒸腾,则骨蒸潮热;虚火上炎,则唇红颊赤;虚火迫津外泄,故夜寐汗出;阴精亏损,不能上承,则口干口渴;肾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则心烦;虚火内烁,真阴暗耗,日久遂致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候。治宜清虚热,退骨蒸。

【方解】 银柴胡味甘微寒,清虚热,除骨蒸,为君药。知母性寒质润,滋阴泻火而清虚热;胡黄连性味苦寒,入血分,退虚热,除骨蒸;地骨皮甘寒清润,清肝肾之虚热,凉血退蒸,善治有汗之骨蒸,三药配伍,清阴分虚火,退骨蒸潮热,均为臣药。青蒿清透虚热,除骨蒸;秦艽退虚热,除骨蒸,二药皆辛散透热之品,能透虚热从外而解;鳖甲咸寒,滋阴液,退虚热,三者同为佐药。少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为治阴虚内热,虚劳骨蒸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集退热除蒸之品,重在清透伏热以治标。

【临床运用】 常用于结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证属阴虚内热,骨蒸潮热者。

【附方】秦艽鳖甲散 (《卫生宝鉴》) 柴胡 鳖甲 去裙,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 各一两(各10g) 秦艽 知母 当归 各半两(各5g) 上药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空心,临卧温服。功用:清热除蒸,滋阴养血。主治:阴亏血虚,风邪传里化热之风劳病。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咳嗽,困倦,舌红少苔,脉细数。

【鉴别】 清骨散与秦艽鳖甲散均用地骨皮、鳖甲、秦艽、知母、青蒿;同具清虚热,退骨蒸之功;治疗虚劳骨蒸,潮热盗汗。秦艽鳖甲散重用地骨皮、鳖甲、柴胡,养阴清热之中兼以和解祛风,主治风劳病之骨蒸潮热、盗汗;清骨散以寒凉之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知母为主组方,重在清透肝肾虚热,兼以滋养阴液,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之骨蒸潮热、盗汗。

【方歌】 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

当归六黄汤

《兰室秘藏》

【组成】 当归 生地黄 黄芩 黄柏 黄连 熟地黄 各等分(各6g) 黄芪 加一倍(12g)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 阴虚火旺之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证治机理】 证乃阴虚火旺所致。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迫津外泄,则发热盗汗;虚火上炎,则面赤;心火独亢,心神不安,则心烦;阴津内耗,则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皆内热之象。治宜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方解】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三药并用,入肝肾,滋阴血,使阴血充,水能制火,共为君药。肾水不足,水不济火,心火独亢,故臣以黄连清泻心火;并合黄芩、黄柏,以苦寒泻火坚阴。君臣相伍,滋阴液,清火热,标本兼顾。壮火食气,且汗出过多,伤及卫气,卫虚不固,阴津外泄,加重盗汗,故倍用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亦为臣药。本方为治阴虚火旺盗汗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甘润养血滋阴,苦寒坚阴泻火,甘温益气固表,标本兼顾。

【临床运用】 常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证属阴虚火旺者。

【实验研究】 当归六黄汤水煎液和该方各组成药物颗粒剂混合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钟正灵,谢海棠,张丽艳,等。当归六黄汤合煎、分煎样品的体外抗菌、抗炎作用比较。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8):888-890]。

【方歌】 当归六黄治汗出,芪柏芩连生熟地,泻火固表复滋阴,加麻黄根功更异。

【思考题】

1.白虎汤的组方原理及其适应证与禁忌证为何?试述其加减衍化方之功用及主治。

2.竹叶石膏汤主治何证?方中配伍辛燥的半夏有何意义?

3.比较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在组成、功用、主治等方面的异同。

4.何谓“透热转气”?清营汤为何采用“透热转气”法?组方用药又是如何体现这一治法的?

5.犀角地黄汤是如何体现“凉血散血”法的?

6.比较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两方在组成、主治上之异同。

7.清瘟败毒饮主要体现了哪些方剂的配伍法则?

8.结合黄连解毒汤组方原理解析“苦寒直折”法。

9.凉膈散是如何体现“以泻代清”法的?

10.普济消毒饮主治何证?方中为何重用黄连、黄芩为君?二药与升麻、柴胡配伍的意义何在?

11.结合“水虚火不实”之说,说明导赤散治心经热盛证,不用黄连而用生地黄的原理。

12.结合肝脏的生理特点,说明龙胆泻肝汤在组方配伍用药方面的特点。

13.左金丸清肝火为何用黄连?方中配伍吴茱萸的意义何在?

14.泻白散主治何证?病证特点是什么?结合病证特点说明泻白散清肺热不用黄芩、石膏而选用桑白皮、地骨皮等药的原理。

15.清胃散主治胃火上炎之证,为何配伍升散之升麻?它与黄连相配有何意义?清胃散中为何配伍凉血活血药丹皮、生地、当归?

16.普济消毒饮、清胃散、泻黄散的组成配伍均寓“火郁发之”之法,但在具体用药配伍时有何不同?为什么?

17.清胃散、玉女煎均可清泄胃火,治疗牙痛,结合药物说明二方适应证有何不同?

18.芍药汤中为何要使用行气、调血药物?你是如何理解芍药汤中使用肉桂的?在使用肉桂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9.芍药汤与白头翁汤在用药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结合药物说明二方证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20.吴鞠通认为青蒿鳖甲汤中青蒿配伍鳖甲有“先入后出之妙”,你是怎样理解的?

21.结合清骨散方名,说明该方的功用重点和适应证特点。

22.当归六黄汤配伍黄芪的意义是什么?临床应如何掌握其剂量?为何配伍苦寒之“三黄”? RRnsv3gEMLW2mNXb7hH2kwZK4EDP0jO3gJGMm5gScGQ5+Ew4GxnHpRnT/u/DCP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