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和解剂

【概念】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统称和解剂。本类方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适应证及分类】

和解剂的组方配伍具有“和”之意,正如张介宾所释:“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故其应用范围较广,主治病证亦较复杂。

本章所选之方主要适用于少阳证、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及寒热虚实夹杂之肠胃不和等证。前人有“疟不离少阳”之论,故后世将治疗疟疾的方剂归于“和解剂”。本章方剂分为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寒热剂三类。

【使用注意事项】

和解剂以祛邪为主,故纯虚者不宜用,以防其伤正。凡外感疾病邪在肌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或热结者,均不宜使用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少阳的病证及疟疾。方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截疟七宝饮等。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 半斤(24g) 黄芩 三两(9g) 人参 三两(9g) 甘草 炙,三两(9g) 半夏 洗,半升(9g) 生姜 切,三两(9g) 大枣 擘,十二枚(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证治机理】 正气不足,邪入少阳。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则热,邪胜欲入里并于阴则寒,故往来寒热。邪在少阳,经气不利,而致胸胁苦满、神情默默。邪客经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不欲饮食而喜呕。妇人正逢经期或产后,感受风邪,邪乘虚侵入血室,化热与血结,致肝胆疏泄失常,故见月经停行或量减,或恶露不行,寒热发作有时。“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伤寒明理论》)

【方解】 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散少阳半表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并能清胆热,为臣药。柴胡、黄芩相伍,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为治疗邪入少阳的基本配伍。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因正气不足,邪从太阳传入少阳,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传之机。炙甘草助人参、大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生姜与大枣配伍,调营卫,和表里。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之代表方,又是和解少阳法之基础方。

【配伍特点】 透表清泄以和解,升清降浊兼扶正。

【使用注意】 原方“去滓,再煎”,使药性更为醇和。服小柴胡汤后,或不经汗出而病解,或药后得汗而愈。正如《伤寒论》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少阳病证误治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虚弱,服用本方,亦可见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之“战汗”者,属正胜邪却之征。

【临床运用】 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小儿肺炎、疟疾、慢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炎、乳腺增生、变应性鼻炎、抑郁症等证属邪踞少阳者。

【附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 柴胡 半斤(24g) 桂枝 去皮,三两(9g) 干姜 二两(6g) 栝楼根 四两(12g) 黄芩 三两(9g) 牡蛎 熬,二两(6g) 甘草 炙,二两(6g)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功用: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主治:伤寒少阳兼寒饮之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亦治疟疾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 柴胡 四两(12g) 龙骨 牡蛎 生姜 人参 桂枝 去皮 茯苓 各一两半(各4.5g) 半夏 洗,二合半(9g) 黄芩 一两(3g) 铅丹 一两半(1g) 大黄 二两(6g) 大枣 擘,六枚(2枚)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功用: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主治:伤寒少阳兼痰热扰心之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鉴别】 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均能和解少阳,主治往来寒热等少阳证,皆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小柴胡汤乃伤寒邪入少阳之主方,主治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者。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兼内有寒饮,故佐以桂枝、干姜温阳化饮;渴而不呕者,去半夏,加天花粉生津止渴;胸胁满微结者,加牡蛎软坚散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兼有痰热扰心,见谵语者,佐以大黄泻热;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利水而化痰;心烦惊恐者,加铅丹、龙骨、牡蛎镇心安神。

【实验研究】 小柴胡汤有降低酵母菌致热的作用,药后3小时解热作用最好[郭玉成,赵玉堂,李静华,等。柴桂合方解热作用的药效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946-947];抗流感病毒[袁长津,卢芳国,朱应武。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体外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41-42];抗柯萨奇病毒,保护心肌细胞[蒋丽敏,佟梅丽,李薇。小柴胡汤对病毒感染体外心肌细胞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中成药,2007,29(2):265-266]。

【方歌】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脑钱 半至二钱(4.5~6g) 淡竹茹 三钱(9g) 仙半夏 钱半(4.5g) 赤茯苓 三钱(9g) 青子芩 钱半至三钱(4.5~9g) 生枳壳 钱半(4.5g) 陈广皮 钱半(4.5g)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包,三钱(9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 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证治机理】 证为少阳胆热偏重,湿阻三焦兼痰浊之候。邪阻于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水道不利而生湿;胆经郁遏,相火乃炽而热盛,以致少阳枢机不利,湿热痰浊而生。少阳位于半表半里,胆经郁热偏重,正邪分争,故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痛。胆热犯胃,痰浊随胃气上逆,故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湿阻三焦,水道不畅,以致小便短少,其色黄赤。病在少阳,湿热痰浊为患,故舌红苔白腻,或间现黄、灰等杂色;脉数主热而右滑主痰,左弦主少阳气郁。治宜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方解】 青蒿脑(即青蒿之嫩芽)苦寒芳香,既清透少阳邪热,又辟秽化湿;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两药相合,既可清泄少阳之热,又能燥化少阳之湿,共为君药。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两药相合,清热化痰和胆胃,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陈皮理气化痰,宽胸利膈,两药相伍,理气化痰消胀闷,共为佐药。赤茯苓、碧玉散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为佐使药。本方为治少阳湿热兼痰浊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芳香清透以畅少阳之枢机,苦燥降利以化湿郁之痰浊。

【临床运用】 常用于肠伤寒、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肾盂肾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证属少阳湿热兼痰浊者。

【鉴别】 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者。但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配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胃虚气逆者;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化痰利湿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实验研究】 蒿芩清胆汤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假单胞菌,并有较强的抗内毒素作用[李鹏。蒿芩清胆汤的抗菌、抗内毒素作用研究。中医研究,2004,17(3):15-16];对甲、乙型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莫日根,韩雪梅,新燕,等。蒿芩清胆汤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中医研究,2005,18(5):16-18]。

【方歌】 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襄,赤苓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

达原饮

《温疫论》

【组成】 槟榔 二钱(6g) 厚朴 一钱(3g) 草果仁 五分(1.5g) 知母 一钱(3g) 芍药 一钱(3g) 黄芩 一钱(3g) 甘草 五分(1.5g)

【用法】 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舌红,舌苔垢腻,或如积粉,脉弦数。

【证治机理】 湿温疫毒,伏于膜原。邪踞膜原,枢机受阻,三焦不畅,浊痰热毒搏结。膜原居一身半表半里之处,正邪分争,则憎寒壮热;浊痰胶阻正气,正气蓄力拒邪,则发无定时。浊痰壅肺滞胃,则胸闷呕恶;热毒上扰,则烦躁头痛。苔垢腻,或如积粉,为浊痰伏于膜原之征。治当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方解】 槟榔破气疏滞除痰,“疗诸疟,御瘴疠”,为君药。厚朴芳燥湿浊,下气除满;草果燥湿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共为臣药。以上三药味辛气烈,直达膜原,浊痰热毒,速溃离散。湿温疫毒之邪,易化火伤阴,故用黄芩泻火燥湿;白芍、知母清热滋阴,防辛香苦燥之药耗阴,共为佐药。生用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为治疗温疫或疟疾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苦温芳化与苦寒清热之中少佐酸甘之法,透达膜原则温祛热清而不伤阴。

【临床运用】 常用于疟疾、流行性感冒、慢性胆囊炎、感染性发热、急性支气管肺炎、慢性荨麻疹等证属湿温疫毒伏于膜原者。

【实验研究】 达原饮明显改善干扰素治疗丙肝流感样副作用[李素娟,张怀宝。达原饮对干扰素治疗丙肝流感样副作用的干预研究。中医学报,2011,26(8):978-979]。

【方歌】 达原饮用槟朴芩,芍甘知母草果并,邪伏膜原寒热作,开膜辟秽化浊行。

截疟七宝饮

《杨氏家藏方》

【组方】 常山 陈橘皮 白不去 青橘皮 白不去 槟榔 草果子 甘草 厚朴 去粗皮,生姜汁 制,各等分(各6g)

【用法】 上件 咀,每服半两,用水一碗,酒一盏,同煎至一大盏,去滓,露一宿,来日再烫温服(现代用法:用水酌加酒煎,疟发前2小时温服)。

【功用】 燥湿祛痰,理气截疟。

【主治】 痰湿疟疾。寒热往来,数发不止,舌苔白腻,脉弦滑浮大。并治食疟,水土不服,山岚瘴气,寒热如疟。

【证治机理】 疟疾之成因,与痰湿有关,即前贤谓“无湿不成痰,无痰不成疟”。本证因外感疟邪,内有痰湿所致。发作时,邪入与阴争,则恶寒;邪出与阳争,则发热。痰湿胶阻,邪留正拒,则疟发不止。舌苔白腻、脉滑者,为痰湿内盛之征。脉弦为疟疾之主脉;脉浮大者,为邪气盛而正气未弱也。治宜燥湿祛痰,理气截疟。食疟、水土不服和山岚瘴气等也因痰湿所致,故亦可治之。

【方解】 常山苦寒,为截疟之要药,又善祛痰,《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伤寒寒热温疟……胸中痰结吐逆”,故为君药。槟榔行气除痰,“疗诸疟,御瘴疠”;草果燥湿祛痰截疟,二药相伍助常山截疟祛痰,共为臣药。厚朴、青皮、陈皮燥湿行气化痰,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不致诸药辛烈耗气,调和诸药,为佐使。加入酒煎,以助药力。本方为治痰湿疟疾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 祛痰与燥湿、行气相伍,共成截疟祛邪之剂。

【临床运用】 常用于疟疾证属体壮痰湿盛者。

【附方】何人饮 (《景岳全书》) 何首乌 自三钱以至一两,随轻重用之(9~30g) 当归 二三钱(6~9g) 人参 三五钱或一两,随宜(9~30g) 陈皮 二三钱,大虚者,不必用(6~9g) 煨生姜 三片,多寒者用三五钱(9g) 水二盅,煎八分,于发前二三时,温服之。若善饮者,以酒一盅浸一宿,次早加水一盅煎服亦妙,再煎不必用酒。功用:补气血,截虚疟。主治:疟疾久发不止,气血两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舌质淡,脉缓大而虚。

【鉴别】 何人饮与截疟七宝饮均可治疗疟疾。何人饮以何首乌、人参、当归等补益气血之品为主,主治疟疾久发不止,气血两虚者;截疟七宝饮以常山、槟榔、草果等截疟祛痰、燥湿行气之品为主,主治疟疾或食疟属体壮痰湿盛者。

【方歌】 截疟七宝草果仁,常山槟朴甘青陈,疟发频频邪气盛,劫痰燥湿此方珍。

第二节
调和肝脾剂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方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四逆散

《伤寒论》

【组成】 甘草 枳实 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各十分(各6g)

【用法】 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不和证。胁肋胀痛,脘腹疼痛,脉弦。

【证治机理】 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少阴病,四逆”。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循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木来乘土,脾滞失运,故见胁肋胀痛、脘腹疼痛,或见泄利下重等症;脉弦亦主肝郁。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

【方解】 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药。柴胡散疏,条达肝气;白芍收敛,补养肝血,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虞,二药合用,共达调肝之效。佐以枳实理气开郁,泄热散结,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并奏疏肝理脾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佐使以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与白芍配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又为疏肝理脾法之基础方。

【配伍特点】 疏柔相合,以适肝性;升降同用,气血并调。

【临床运用】 常用于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溃疡、胃炎、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不孕不育症、带状疱疹等证属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鉴别】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均用柴胡、甘草。小柴胡汤主以柴胡配黄芩,以透表清里,和解少阳;四逆散主以柴胡配白芍、枳实,以调和肝脾。故小柴胡汤为体现和解少阳法之基础方,治疗伤寒少阳证;而四逆散为体现疏肝理脾法之基础方,治疗肝脾不和证。

【实验研究】 四逆散能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脏损伤[蒋洁云,徐强。四逆散及其各组成中药对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中国天然药物,2004,2(1):45-49];降低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徐嘉辉,李茹柳,曾元桂,等。四逆散组方对PCI-DTH肝损伤模型降酶作用的研究。光明中医,2013,28(8):1587-1588,1602];促进胆汁分泌[赵莹,王玉玫,丁淑霞,等。四逆散对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中医药信息,2000,17(4):65-66]。

【方歌】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扶。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甘草 微炙赤,半两(4.5g) 当归 去苗,锉,微炒 茯苓 去皮,白者 芍药 白者 白术 柴胡去 苗,各一两(各9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薄荷3g,水煎服;或为丸剂,每服6~9g,日2次)。

【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苔薄白,脉弦而虚。

【证治机理】 证由肝郁血虚脾弱所致。若情志不畅,肝郁不达,肝体失柔,日久耗血;肝郁及脾,脾弱失运,化血不足;营血亏少,肝体失养,无助肝用,则肝郁愈重。肝郁致经气不利则两胁作痛,乳房胀痛,头痛;血虚不能上荣则目眩;肝郁血虚易化热化燥则口燥咽干;脾弱失运则神疲食少;气郁血虚,气血失和则往来寒热;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肝郁不能司血海,血虚不能充盈冲脉则月经不调。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解】 柴胡苦平,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以理肝用,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二药合用以补肝体,共为臣药。柴胡得当归、芍药,既助肝用,又柔肝气,防其疏泄太过。肝病易传脾,木郁则土虚,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既实土以御木乘,又使营血生化有源;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降逆和中,共为佐药。柴胡为肝经引经药,甘草调和诸药,均兼使药之用。本方是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之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之常用方。

本方治肝郁血虚脾弱证,其中柴胡疏肝、归芍养血、术苓健脾。原方以疏肝为主,君以柴胡,臣佐养血、健脾之品。临证使用本方时,当视病机之主次,加减方中药物用量,以变化君药及其配伍。若以血虚为主者,君以当归、白芍,臣佐健脾、疏肝之品;脾气虚为著者,君以白术,臣以茯苓,佐以疏肝、养血之品;脾虚湿盛者,君以茯苓,臣以白术,佐以疏肝、养血之品。临证执此一方,圆机活法,乃得“方之精,变也”之旨。

【配伍特点】 肝脾同调,气血兼顾,疏柔合法。木郁达之,则脾弱得复,血虚得养。

【临床运用】 常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厌食症、肠易激综合征、室性早搏、2型糖尿病、高血脂、经前期紧张征、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高催乳素症、不孕症、痛经、闭经、特发性水肿、黄褐斑、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附方】

加味逍遥散 (《内科摘要》)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 柴胡 各一钱(各3g) 牡丹皮 山栀 甘草 炙,各五分(各1.5g) 水煎服。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肝郁血虚内热证。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经期吐衄,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黑逍遥散 (《医略六书》) 即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6g)。功用: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主治:肝脾血虚,临经腹痛,脉虚弦。

当归芍药散 (《金匮要略》) 当归 三两(9g) 芍药 一斤(48g) 茯苓 四两(12g) 白术 四两(12g) 泽泻 半斤(24g) 川芎 半斤,一作三两(24g)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功用:养肝和血,健脾祛湿。主治:肝脾两虚,血瘀湿滞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或脘胁疼痛,头目眩晕,食少神疲,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濡缓。

【鉴别】 四逆散与逍遥散均用柴胡、白芍、甘草,具调和肝脾之功,治肝脾不和之证。然四逆散配枳实,行气解郁理脾之力著,主治阳郁厥逆及肝郁脾滞证属实者;逍遥散则配伍当归、茯苓、白术等,兼具养血健脾之效,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属虚实夹杂者。

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当归芍药散均用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具养血健脾之功。加味逍遥散(即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丹皮、栀子,丹皮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栀善清肝泻火除烦,并导热下行,故适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之烦躁易怒,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日久不止,以及经期吐衄;黑逍遥散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地黄滋阴补血,主治逍遥散证而血虚较甚者,血虚有内热者用生地黄,血虚无热象者用熟地黄;当归芍药散重用白芍,且易逍遥散中柴胡、薄荷、烧生姜、甘草为川芎、泽泻,川芎活血行气,泽泻利水渗湿,主治肝脾两虚兼湿瘀腹痛者。

【实验研究】 逍遥散能改善肝细胞膜通透性,促进肝细胞再生,合成蛋白及加快肝细胞修复,恢复肝组织结构,阻止肝细胞变性坏死,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纤维化增生[陈丹丹,杨祎楠,耿放,等。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肝病”的干预作用研究。中成药,2013,35(9):2010-2013];调节内分泌,有拮抗雌孕激素和子宫NOS作用[于英男,周晓旭,闫薇,等。逍遥丸治疗性激素造模大鼠子宫肌瘤实验研究。黑龙江医学,2004,28(8):590-591]。

【方歌】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痛泻要方

《丹溪心法》

【组成】 炒白术 三两(9g) 炒芍药 二两(6g) 炒陈皮 两半(4.5g) 防风 一两(3g)

【用法】 上锉,分八帖,水煎或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 脾虚肝郁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右缓者。

【证治机理】 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肝脾脉在两关,肝脾不和,故其脉两关不调,左关弦主肝郁,右关缓主脾虚;舌苔薄白,亦为脾虚之征。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方解】 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二药配伍,补土泻木,标本兼顾。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防风具升散之性,与白芍相伍,疏柔肝木而达调肝之效;与白术相伍,鼓舞脾之清阳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药,为佐使药。本方为治脾虚肝郁痛泻之代表方。

【配伍特点】 补脾柔肝,寓疏于补,扶土抑木。

【临床运用】 常用于急慢性肠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等证属脾虚肝郁者。

【实验研究】 痛泻要方能调节肠道初级感觉神经纤维及脊髓后角SP、VIP的分泌,减弱背角神经兴奋性,提高内脏痛阈,降低肠道敏感性[彭蔚,潘锦瑶,马军,等。痛泻要方对肠道高敏性大鼠模型肠组织及脊髓后角P物质及血管活性肠肽表达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2009,20(9):2228-2230]。

【方歌】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泻并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第三节
调和寒热剂

调和寒热剂适用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证。方如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组成】 半夏 洗,半升(12g) 黄芩 干姜 人参 各三两(各9g) 黄连 一两(3g) 大枣 擘,十二枚(4枚) 甘草 炙,三两(9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 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证治机理】 本证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用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胃脘,病属脾胃。脾胃居中焦,脾属阴脏,其气主升;胃属阳腑,其气主降,故为阴阳升降之枢纽。因中气虚弱,升降乏力,寒热互结,遏于中焦,遂成心下痞;胃降浊不及反上逆,故见呕吐;脾升清无力反下注,故见肠鸣下利。治宜寒热平调,益气和胃,散结除痞。

【方解】 君以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降逆和胃止呕。臣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苦寒之黄芩、黄连泻热开痞。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效,用以除心下之痞,祛寒热之邪。中焦虚弱,升降失常,故佐以甘温之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脾升清,与半夏相伍,以复脾胃升降之常。使以甘草调和诸药。本方既为治中气虚弱、寒热互结痞证之常用方,又是体现寒热平调、辛开苦降法之代表方。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邪已入里,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因寒热互结中焦,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为调和寒热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互结、升降失调诸证。

【配伍特点】 寒热互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气机,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临床运用】 常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口腔溃疡等证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附方】

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 生姜 切,四两(12g) 甘草 炙,三两(9g) 人参 三两(9g) 干姜 一两(3g) 黄芩 三两(9g) 半夏 洗,半升(9g) 黄连 一两(3g) 大枣 十二枚(4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气。主治: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

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 甘草 炙,四两(12g) 黄芩 人参 干姜 各三两(各9g) 黄连 一两(3g) 大枣 十二枚(4枚) 半夏 洗,半升(9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主治: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黄连汤 (《伤寒论》) 黄连 甘草 干姜 桂枝 去皮,各三两(各9g) 人参 二两(6g) 半夏 洗,半升(9g) 大枣 擘,十二枚(4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功用: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主治:胃热肠寒证。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鉴别】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和胃降逆、宣散水气,配伍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主治水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至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益气补中,配伍辛开苦降之品;主治胃气虚弱,寒热互结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再加黄连二两,去黄芩,加桂枝三两而成;方中重用黄连清上(胸胃)热,干姜、桂枝温下(脾肠)寒,配伍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主治上热下寒所致腹痛欲呕。

综上诸方,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补泻兼施之旨不变,因一二药味之差,或药量有异,故其主治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云:“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治上热下寒所致腹痛欲呕。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须谨守病机,已达“方之精,变也”之境界。

【实验研究】 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陈立江,张胜,吴春福,等。采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半夏泻心汤对大鼠胃底条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2):1-3];促进促胃动素分泌,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祝捷,李宇航,王国庆,等。半夏泻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及血浆胃动素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35-337]。

【方歌】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思考题】

1.分析和解少阳剂的配伍特点。

2.小柴胡汤中配伍人参的意义是什么?

3.蒿芩清胆汤为何选用青蒿而不用柴胡?

4.如何理解四逆散的药物配伍体现了疏肝理脾法?

5.依据肝“体阴用阳”的特点,分析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中“调肝”的配伍作用。

6.为什么说逍遥散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7.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意义是什么?

8.试析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

9.分析从小柴胡汤衍变为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变化,以领悟“方之精,变也”的内涵。 DH97Qn3o5VEjg5ss+eSVvw8B2byMxLM7BpD5ks9OtHOMrkrlqywIPf/vlBwNn+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