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汉壮阔,晋隋风流,医随国运典籍成
——《秦汉晋隋名医全书大成》序言

春秋战国,群雄逐鹿,战车烈马,铁血争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秦始皇承先辈大志,灭六国,平天下,华夏一统,成就伟业。废封建,立郡县,严法令,律制度,书同文,车同轨,中央集权,八方臣服,中国文化得以整合,文化格局得以确立。中医药学,由此中兴。

《黄帝内经》,世代奉为祖典,医家顶礼膜拜。书虽成于东汉,文则积累千年。史称黄帝轩辕氏悯斯民之疾苦,悼养生之不及,问道广成,咨访岐伯,撰为《黄帝内经》。黄帝者,指代也,象征也,文化一统之标识也。《内经》者,实为众医之经,上古神农尝草木知百药,战国扁鹊治妇孺医老迈,都是《内经》源泉。征战壮烈之世,必有四野惨烈之民;刀兵疾病之下,必有济世名医。集天下名医之经验,合诸子百家之坟典,诊籍凝成医理,天地验之人物,始铸千年典范,成就医学根基。概《内经》之要,以一言可蔽之:“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宋徽宗圣济经》),“天人合一”而已矣!

秦虽二世而亡,汉则沿袭秦制,发扬其优秀文化,革除其暴政苛刑,百姓休养生息,朝廷崇文宣武,国力盛极一时。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孝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无数辉煌历史,环球无人匹敌。东西两汉,享国四百零九年,非文明昌盛,怎能实现?盛世之下,人以五福是务。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养生之道,上下奉行,神仙与本草俱兴,佛经傍黄老共鸣,导引图、五禽戏、麻沸散、太医令,医药事业,欣欣向荣。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者,集盛世医药之大成。药分三品,功效分明,君臣佐使,和合七情,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上品之药,主养命以应天,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之药,主养性以应人,斟酌得宜,补羸遏病;下品之药,主治病以应地,以毒攻毒,破积攻坚。药性理论,已臻完备。中华本草,千载绵延,源头活水,始自《本经》。

又有问难之作,名曰《难经》。《难经》者,非经也。盖黄帝之书,文辞遐远,义理深邃,章句难辨。贤者以经文为难而释之也。旨在“推行经旨,发挥至道,剖晰疑义,垂示后学”(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托名越人者,则是作者做好事不留名,宣行大道,浮名何求?是真名士自高贤也。其阐释经典之功,足与《内经》并垂千古。

迨至汉末,国运衰败,秩序沦丧,横夭莫救,哀鸿遍野,生民惶惶。乱世名医,经世辈出。仓公诊籍,涪翁渔钓;橘井泉香,杏林春暖;壶翁悬壶济世,郭玉难诊贵人;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外科神技,因狱吏畏死而不受;《中藏》托名,亦名医应验之临床。唯有仲景,尊为医圣,《伤寒杂病》,万古流芳。

仲景之书,创六经辨证体系,立医学思维之纲。然东汉末年,辨证论治并非医学主流,诊病疗疾,皆凭经验,“各承家技,终始顺旧”,某方治某病,某病用某方,只知其常,不达其变,于是变证丛生,灾祸频发。“《伤寒论》所述,乃为庸医误治而设”(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可谓一语中的。仲景之书,常病不多,变证迭出。各种顺变之策,便是辨证论治思想所在,亦即仲景伟大之所在。概《伤寒论》之精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当为肯綮之节。

王叔和编次仲景书,有功亦有过;林亿校正古医书,增删又补改。存世医籍,历经斧凿修改或粉饰加工,甚或掺杂私见,不乏狗尾续貂。及至马王堆医书出土,十四种医籍横空出世,二十四正史未见著录,尘封土埋,委屈千年,一朝面世,惊人心目。今人得见汉代医书真迹原貌,实为我辈幸甚之事。

东汉末世,延及三国;汉魏三国,汉脉绵延,故王叔和《脉经》,皇甫谧《甲乙经》,实为汉医余蕴;叔和皇甫,亦为仲景一脉。《伤寒》《脉经》《甲乙经》,分别成于公元210、250、259年前后,仲景或为叔和师,叔和与士安同时,短短数十年间,出现内科、脉学、针灸学三位泰斗,诞生三个学科划时代巨著,彰显四百年大汉医学成就。

魏晋时期,豪杰争雄,改朝换代如家常便饭。政权更迭频繁,帝王忙于征战夺权,经济呈现中衰之态。三国以降,民众思想自由开放,社会文化高速发展,哲学、文学、史学、科技、美术、书法、音乐,各有巨星闪耀其间。草原游牧文化南下,撞击中原汉族文化,儒家道德风范不再崇高,道家精神气质争相效仿,美男子横行于世,五石散翕然传授。士大夫儒道兼修,面对世道衰乱,既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功名难就,遂开清谈之议;世态炎凉,益尚玄学之风。衣冠不再整,烂衫过闹市,史称魏晋风流。自此,“欲上不能达志,欲下不甘认俗”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特殊品质。道教葛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高仕不遂,转而内圣,由儒入道,追求仙道贵生,鼓吹神仙不死,强调“人人皆可成仙”,著《抱朴子》《肘后方》,为长寿学先导,传急救学仙方。

外科著作《刘涓子鬼遗方》,集晋以前外科学之大成。谓刘涓子郊猎,遇黄父鬼而得痈疽方一部。命曰“鬼遗”者,乃玄其说,冀取重于世,亦晋代倡导玄学之常用手法。

“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犹姓陶。”六朝陶弘景,承魏晋之风,号“山中宰相”,虽托为放逸,实不甘隐避。不甘隐避,则饱读诗书,勤于著述,成为著名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托为放逸,则结草为庐,读书采药,为民治病。所著《本草经集注》,为《本经》后又一本草学集大成者。

隋历二世,恍若流星。国虽短暂,民富兵强。一统天下,结束魏晋南北朝分裂乱象;赫赫武功,战胜天下最强大突厥帝国;凿大运河,派遣隋使,开千年科举;“开皇之治”,安居乐业,朝野欢娱,积财富无俦;“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钱币丰盈,积于廓庑”,“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文献通考》)。及至灭国之后,府库钱粮犹供李唐王朝二十年未竭!

国富则医杰,政和而民健。《诸病源候论》者,隋代太医巢元方奉诏所作也。是书“会粹群说,沉研精理,形脉之证,罔不赅集”。上稽圣经,宗《内经》之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治病求本;旁摭奇道,详实证之细部观察;疥虫蛔虫,漆疮过敏,消渴专篇,还原思想初现端倪;内科外科,妇孺外伤,现代分科已具雏形。书成之后,列于医学“七经”之一;传播广远,比肩黄帝卢扁之书。

隋祚之继,是为盛唐。杨上善者,生于隋,卒于唐,晚年得官,奉唐高宗敕命撰注《黄帝内经太素》,故《太素》已属初唐医著。杨隋李唐,姻亲盘错,本是一家;隋人著书,成于大唐,两属皆可。隋唐之属,姑且不论;学术传承,骨血相连。《太素》撰成,传《内经》古本,补校正医书局之不足;编文章类次,无腐儒校书郎之过失;注可疑词句,增匠心独运者之心得。惜乎珍本早佚,失传千年;幸有东瀛旧抄,医家万幸;寺僧厥功甚伟,友邦必须诚谢!

秦汉晋隋,中医学已成大观;医随国运,本丛书可见一斑。无论分裂内乱,外族征战,列强争霸,饥馑灾荒,总有英雄豪杰一统江山,创造辉煌,成就“大秦壮烈”“大汉昌盛”“魏晋风流”“隋唐富强”时代风貌。中医药学,与国家命运共沉浮:战争年代,在战火之中救死扶伤;太平盛世,为华夏儿女维护健康;名医大德,创理法方药载于典籍;医学宝库,增中华文明璀璨光芒。

如今国运日昌,力倡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助力中医振兴,中医药出版社整理出版中医古籍。秦汉晋隋,医书各有所长;今日繁荣,历史可鉴可参。永泰编审精心策划,精选历朝经典;众师长一艺通神,校订且优且良。书既已成,嘱吾赘言,吾乃学识浅陋,目光短浅,难测历史渊微,少读中医文献,无以概述精华所在,只知此本奥妙精深。好学深思之士,必得古书妙用,撷祖先智慧,为现代人类营建安康。若此者,弁言浅陋,亦不为无补尔。

王旭东
二〇一八年初冬 J/9R0KlovttCKOk0bP9XGuV8u9f6tmSX48i+tCurtEI7bEMJGH0xm0vI7x9AUu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