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消渴病诸候
|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
。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复能制于石。石势
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
,血气壅涩,故成痈脓。
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
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
大者死。
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
。溢
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
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
满,故其气上溢,转
为消渴。
厥阴之病,消渴重
,心中疼
,饥而不欲食,甚则欲吐蛔
。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
养生方导引法
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
。
法云:解衣倓卧,伸腰
[1]
少腹,五息止。引肾气
,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使无罣碍。倓卧者
,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
者,大努。使气满少腹者,即摄腹牵气使上,息即为之
[2]
。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
。此中数虚,要与时节而为避。初食后、大饥时,此二时不得导引,伤人。亦避恶日,时节不和时亦避。导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法不使大冷大热,五味调和。陈秽宿食,虫蝎余残,不得食。少眇着口中,数嚼少湍咽
。食已,亦勿眠。此名谷药,并与气和,即真良药。
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数饮
,其人必眩
,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
诊其脉,心脉滑甚,为善渴。其久病变,或
发痈疽,或成水疾。
夫人渴病者,皆由脏腑不和,经络虚竭所为。故病虽瘥,血气未复,仍虚乏也。
渴利者,随饮小便
故也。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
则渴,然
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以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疽脓
。
夫渴利病后,荣卫虚损,脏腑之气未和,故须各宣畅也。
渴利之病,随饮小便也。此谓服石药之人,房室过度,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然肾虚又
不能制水,故小便利。其渴利虽瘥,热犹未尽,发于皮肤,皮肤先有风湿,湿热相搏,所以生疮。
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也,内热之所作。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
则消水浆,故利。利多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由肾盛之时,不惜其
气,恣意快情,致
使虚耗,石热孤盛,则作消利,故不渴而小便多也
。
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
,精液自出是也
。由少服五石,五石热住于肾中,下焦虚热
。少壮之时,血气尚丰,能制于五石,及至年衰,血气减少,肾虚不复能制精液。若精液竭,则诸病生矣。
[1]
:原作“瞋”,形误,据《外台秘要》卷十一《消渴方》改。下同。
[2]
摄腹牵气使上,息即为之:《外台秘要》卷十一《消渴方》作“摄腹牵气,使五息即止之”。“摄”,原作“
”,形误,据《外台秘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