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个文化古国,因为群雄拥兵自重,在思想界方面是极其发达,要知三千年前印度的思想界,正有如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三千年前的印度思想界,虽是非常发达,但又陷入十分混乱的状态。因为,婆罗门教把传习赞颂和仪式,认作是一种专有的东西,把文句定得十分详密,义理说得十分幽玄,形成一种繁琐的神秘作风。他们处处称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着秘密。人民的智识总是要发展的,所以很容易引起脱离神话,走向理智去探索。后来有自然派的哲学兴起,就宇宙物质方面加以说明的,如地论、水论、火论等;另有一派,就宇宙抽象观念方面加以说明的,如时论、方论、虚空论等。从此各种思潮纷纷起来,复杂到极顶,一般人民,更是给搞得混淆不清。在这个时候,很需要宇宙的究竟真理指出人生应行的大道;在这个时候,很需要有一种圆满的革新宗教。佛陀生在这个时候,像一粒定水珠一样,把一塘混浊之水的印度思想界澄清,指示徘徊在歧途上的人们一条应行的大道。
因为那时的阶级制度的不平,人的思想和生活极端的不自由,意志薄弱的人,在这阶级制度之下,感叹身世的不幸,多倾向消极方面;意志坚强的人,就对古宗教起了疑惑,暗地里发生了反动的思想。加之婆罗门教徒,专横暴戾,处处丧失人心。因此人们大都走上了两个极端的思想,一个是顺世享乐,一个是遁世苦行。顺世享乐的物质乐观主义,偏入于有;遁世苦行的精神厌世主义,倾向于空。这是当时思想界的矛盾,佛陀生当在这个时候,眼看着这思想界不正常的发展,他就尽力地排斥这两种偏左偏右的思想。佛陀成道后对人生的说法,不偏于物质,也不偏于精神,而是发自一种缘起中道的思想。这种思想演为教说,救了当时的印度,也救了千万年后的我们。
说起佛陀的家谱,先要知道释迦族的来由。那还是在佛纪前两三千年的时候,居住在中亚细亚的雅利安民族,发起了一次移民运动,开始往印度和波斯移民。起初印度当地其他的种族也曾作强烈的抵抗,因为雅利安人的体质强壮,皮肤白皙,终于征服了其中最有势力而又体质矮小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族。雅利安族因此控制了印度,在那里建立许多国家,奠定了印度民族的基础。这其中有名为释迦族的征服者,就是这雅利安族的一派。
释迦族的远祖,其最初的王名叫众所许,同姓相承到大善生王,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七世祖。大善生王有子名师摩懿,师摩懿有子忧陀罗,忧陀罗有子瞿罗,瞿罗生有一男一女,男名师子颊,女名耶输陀罗。师子颊王生有四子,长子净饭大王,就是后来释迦牟尼佛的父王。
净饭大王在他亲族中迎娶了拘利族王国天臂城阿拏释迦王的公主摩耶和其妹摩诃波阇波提为妻,摩耶夫人就是后来出家修行成道的佛陀的母后。
现在,把佛陀的家谱分别用父系与母系列表说明,以便读到本传时,对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亲族可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