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画像里的秘密:用服饰史知识判断年代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近代摄像技术引入中国以前,古人们没有照片留下,只有画像。

可是那些画像真的能反映所画人物的真实容貌吗?换句话说,他们真的长成画像上的模样吗?

不一定。

这个时候,具备一点服饰史知识,就能帮我们粗略判断一下画像的年代,进而可以推断这画像是不是靠谱了。

真假唐太宗之谜

如果大家有印象,我们见过的历史教科书上的唐太宗李世民,长得有些胖乎乎的,很“可爱”。

我们能看到的其他关于唐太宗的形象,甚至是影视剧服装设计,基本也是由这幅画像延伸出来的。但是很少有人会问——这幅画是从哪来的?是否是真实的唐太宗形象呢?

事实上,这幅画出自南薰殿旧藏的一批历代帝后名臣画像。其实朱元璋的容貌问题也与之有关,下文我们再详说。

南薰殿在故宫里,始建于明代,是明朝遇册封大典时中书官篆写金宝、金册的地方。清代乾隆年间盘点家底的时候,发现所藏画像多斑驳脱落,所以就令人重新装裱。这批画像里远的有大禹、商汤这样的人,离着近的则有宋、元、明的帝后,一般被称作“南薰殿图像”。这批东西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大头。我们所熟悉的很多帝后名臣的形象,尤其教科书里看到过的,大多数都是出自这批画像。

一般来说,这些画像的作者就是宫廷画师。由于这些画像积攒的时间有限,所以不少是后世画的(你总不会觉得“尧舜禹汤”的那些画像也是当时人画的),而且肖像画的技艺也是有发展过程的(这就是你会觉得有些古人的画像很像卡通画的原因,因为当时人物画的技艺还未成熟)。

根据我们的理解,如果根据这些人在世的模样来画,当然可以算“真像”。这些人死后的追摹,或者根据已有画像的临摹,如果与画中人的时间相差不大,其实也可以算作“真像”。但是像“尧舜禹汤”等全靠臆测的画像,其实对服饰史研究的意义就不大了。

大家有时会发现,明明画中人的年代相差甚远,但是别说衣着打扮了,连画风、程式都一样,那么这些画像基本可以说,就是后世在集中一个时间段里画的。

由于南薰殿画像并没有全部整理成册,所以许多资料只能找到黑白版本,比如岑彭和祭遵的画像。只要细看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画像和唐太宗画像十分相似,就连衣褶都如出一辙。可这两人是谁呢?他们都是东汉建立的功臣,是“云台二十八将”中的人物。东汉到唐代有几百年,大家可以自己算一算。

不过,跟李世民画像相似的还不止这两人,我们再来看看周亚夫的画像,是不是也很相似?周亚夫可是比上面那两人的年代更早的西汉时期的大臣,所以我们可以继续算一算李世民和周亚夫之间的时间距离,然后再对比一下画像之间的画风、衣着打扮等。

★图1-89 南薰殿(很多熟悉的画像都出自南薰殿旧藏)

图1-90

图1-91

图1-92

图1-93

图1-94

图1-95

图1-96

★图1-90至图1-96依次为:李世民、朱元璋、岑彭、祭遵、周亚夫、李渊、赵匡胤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两汉的人会和唐朝的皇帝穿相近的衣服?唐太宗画像绘制于何时?穿的真是唐代衣服么?

答案是:不完全是。虽然有人会说,那衣服是圆领的,唐代人就是穿圆领的衣服!可是不能指望圆领几百年上千年都长一个模样,它在发展过程中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变化。

如果把唐太宗画像与一些明代帝王常服画像做比较,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服饰惊人地相似。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的革带(腰带)上的布局,使用红鞓绿玉的搭配正是明代帝王所常用的,典型例子就是朱元璋画像里的腰带。不仅服饰的款式、衣服纹饰的布局,甚至龙纹的样式也都相似,特别是那个纹样,不同时期本应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唐太宗画像这一身就是明代帝王的服饰,我们只是通过一些服饰史断代上的知识去推定画像的年代。比如后面会提到的香妃画像,也一样是根据服饰史知识来推定年代。这种推定方法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画师如果没有丰富的服饰史知识,是无法复原唐初衣冠的,所以他只能局限于当时的服饰样式。退一步讲,即便画师有一定的服饰史知识,可一旦在细节处含糊不清,也会在画笔下体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细节。

再比如唐高祖李渊和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也是类似的画风与装束,基本可以推定为同一个或同一批画师所为。画师可能在画头部的时候参照了已有的传世画像,而一些无法参考的部分或者细节之处,则明显地烙上了画师所处时代的印迹。

所以,不仅仅是唐太宗画像,包括很多类似的画像,创作的时间不会早于明代(因为前世不能画出后世的服饰)。而参考一下龙纹的风格,比较大的可能性是明代初期,还不至于到中期。

朱元璋知道自己长这么丑吗?

前几年朱元璋的“芒果脸”很火,于是很多人心中朱元璋就长这样子了。不仅普通百姓这么认为,教科书都是这么印刷的,甚至许多博物馆的官博也用了“芒果脸”。

★图1-97、图1-98 唐初李寿墓壁画里的圆领形象

★图1-99 朱元璋官方御真(国字脸)

★图1-100 朱元璋民间画像(“芒果脸”)

图1-101

图1-102

图1-103

图1-104

★ 图1-101至图1-104依次为:朱元璋(爸爸)、朱棣(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曾孙)

★ 图1-105 《明神宗半身像》翼善冠局部

★ 图1-106 定陵出土的翼善冠局部

但是大家也知道,朱元璋还有另外一幅国字脸的画像。那这两幅画像究竟哪个更接近真实呢?

这两幅画像从来源上讲,国字脸的那个是官方画像,“芒果脸”则出自民间。在年代上两者也有极大差别,所谓“官方”当然是大明皇朝的官方,而民间画像则出现得较晚,一般为清代作品。

两者虽然画风、长相、配色都迥异,但其实装束是一致的:画中的朱元璋都身穿圆领袍,头戴翼善冠(折上巾)。什么是“翼善冠”呢?简单来说,就是能露出一对“兔子耳朵”的帽子。

不管哪一种翼善冠,都是“圆耳朵”,并且露出的部分不多,前面正中也没有任何装饰(专业名词叫“帽正”)。再回头看看民间画像里那一类朱元璋所戴的帽子,出现的都是“尖耳朵”,也就是说,此时画家们画的翼善冠有了明显的戏曲化痕迹。这不仅表明这些画像的年代晚于明代,更说明画家对明代服饰没有概念。因为进入清代以后,这些服饰形制被人为地掐断了,当时人若不考据,自然无从得知其原本的样貌。

此外就是他们所穿的圆领袍不同。官方御真(画像)里这种身穿黄色圆领袍、头戴黑色翼善冠的模样被称为“常服”。常服并非大家所理解的平常衣服的意思,但的确是明代皇帝穿着最为广泛的一种。另外,圆领袍中搭配的是一件交领衣,露出在外的样子如官方御真所画,而非很多见过各种朱元璋民间画像的人所询问的那样:“领子那里难道是围巾吗?”假设画家为明代人,是绝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图1-107 朱元璋另一张更加夸张的民间画像,不但“芒果脸”,还有满脸麻子

其实除了这些,还有其他服饰上的问题。总结一下,这些民间画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是类似的:一是年代错误,人是无法超越自己的时代局限的;二是对帝王服制一无所知,大量的认知来自于戏曲。

以上,我们可以肯定一件事,无论多少种朱元璋的民间画像,相比于朱元璋所处的元末明初的历史年代,都显得相隔太遥远。或者说,这些画家距离我们的年代,搞不好都比距离朱元璋的年代还要近一点。

肯定会有人说,你又没见过朱元璋,你凭什么说朱元璋不是长那样呢?可能画家只是画错了衣服,但是那么多版本的画像长相都是一样的,搞不好长相没错呢?

是啊,我是没见过国字脸的朱元璋,可谁也没见过“芒果脸”的朱元璋啊……不过有一件事无法颠覆,那就是遗传基因。朱元璋并不是老朱家唯一的一个人,他还有许许多多的子孙,就比如明朝那些皇帝,他们也留下了画像。

看看这些画像,谁敢说这不是一家子,那可是一模一样的国字脸啊!如果朱元璋的官方御真是一个谎言,那么大明朝的历代帝王为了这个谎言都得伪造自己的御真(皇帝御真不会只画一张,而是要画好多张的),想想也是够心酸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个“芒果脸”的朱元璋才是真的呢?因为很多人觉得画像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明史》里那句“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中隐晦的暗示。但我们自以为的这种“暗示”其实是有问题的,“贯顶”指太阳穴也好,指脑门也好,总之是不会在下巴上的。

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美国学者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曾对民间那些画像表达质疑,她认为民间流传的那些画像是画师的故意丑化。其实丑化朱元璋长相这件事并非到清代才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的笔记中就有记载,如张萱《疑曜》描述朱元璋为“龙形虬髯,左脸有七十二黑子,其状甚奇”,张瀚《松窗梦语》记载其在大内武英殿见到宫廷画师画的朱元璋像相貌堂堂,才发现“与民间所传奇异之相大不类”。

★图1-108 网上传说是香妃的画像

★图1-109 晚清汉人女子(左)与旗人女子(右)

★图1-110 与画像中相似的发型

香妃的容貌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香妃”这个关键词,除了影视剧《还珠格格》里的香妃,最多的就是一张流传很广的画像——高脑门、红衣服。

然而从服饰史的角度来看,这张画像里的人物是香妃的可能性极低。

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告诉我们这个画像中的人不是香妃:

首先,图中女子是非常典型的汉家女子打扮,而香妃无论如何都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常穿一身汉家装束,除非偶尔穿几次。有一张晚清时期的照片,摄影师特意要求左侧的汉人女子侧过脸去,展示其发型。两人最显著的区别是,汉人女子为两截穿衣(衣裙搭配或衣裤搭配),衣服上会有立领;而旗人女子则穿着袍衣,不穿裙子,如果有短衣也是穿着在袍子的外面,衣服上没有立领(旗人女子穿立领要到清末才开始,后文会详细介绍)。尽管鲜少有人留意,但是在那幅所谓“香妃像”中的确是一件有立领的衣服,只是当时流行的立领的位置有些低矮。

其次,图中装束约为同治、光绪年间或稍早时期,与乾隆时代还是很有距离的。后人可以穿前人的过时服饰,但是前人是无法未卜先知穿后人衣服的。由于这画像的年代实在是有点晚,当时已经有不少影像资料可以相对照。比如“香妃像”中女子特别的发型,就可以与当时南方地区的许多老照片对应。并且图中这种极具晚清特点的外撇八字袖,以及袖口的挽袖装饰、领襟处的宽滚镶设计,都可以找出相对应的资料。

再次,这的确是一幅油画,却并非宫廷画作,更不是郎世宁这样等级的画师的作品。它应该只是一幅普通的外销画,大概等同于现在的外贸产品。外销画是当时画师绘制专供输出海外市场的一种画作,多采用西洋画的形式,甚至会有非常好的透视效果。并非许多人以为的那样,中国只有外国传教士才能画这些画。此外,外销画还有一个“属性”,那就是它并非单一的,可能会有许多“淘宝同款”。

这些“淘宝同款”的的确确是不同的画像,画中这种一手倚于桌几的造型,也是当时女子拍照时常用的姿势,分辨它们也只能靠不同的色彩与衣服花纹了。由于是外销画,这类画作存世不少,许多博物馆里其实也有收藏。如果将它错认为是“香妃像”,甚至觉得是郎世宁的画作,那么估值就远高于外销画的真实价格了。

其实,倒真的有一张藏于宫廷的画像,被标记为“香妃戎装像”。然而此画原名为《女性欧式甲胄行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女子并未见记载,也就是说,她是谁没有定论,说是香妃也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真实的香妃究竟长什么样子呢?对不起,没有照片,没有可以考据的画像,或许只能想象一代佳人的美丽了。

★图1-111 传说中的“香妃戎装像”

★图1-112 所谓“香妃像”众多“淘宝同款”当中的一幅 UVcfu+E85SqANtm89oyy6vcD+48ajBp9tyNGNMhEN/t4Qoa4pwI0AKDgksvmXi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