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07年中,当吕植老师在北大提出到青海湖地区开始一个普氏原羚的保护和研究项目的时候,我们并不十分理解这个动议。原因有两个:一是已经有科学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物种开展了持续的研究,研究成果已经积累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我们的进入在科学上可以达到怎样的目标,能有怎样的期待?二是我们对这个物种的了解很少,只知道它是一种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有几百只个体,且与家畜争夺草场。对普氏原羚的这些了解无法让我们提出一个明确的科学问题和清晰的项目思路。

2007年10月,我们带着这些困惑,开始了第一次短暂的前期考察。我们开车绕着青海湖转了两圈,还向西去了天峻县的生格乡。一路上我们与未来的合作伙伴不断地见面、交流,我们的合作伙伴包括青海省林业局(现在的青海省林业厅)、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各县森林公安局的同仁和当地的牧民。大家从环湖公路的两侧到湖边的草场,寻找普氏原羚的踪迹,既看见了高质量草场上密集的羊群,也看到了沙漠化的区域里纵横交错的普氏原羚的蹄印,有时还见到成串的狼的痕迹。在考察中,有一个问题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在这样的环境里几百只普氏原羚是怎样存活下来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与另一个问题的关系就像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普氏原羚是如何落入今天的濒危境地的?我们的研究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回答艰深的科学问题,但是应该能够在帮助这个物种走出困境的方向上有所突破。访谈中一位牧民的话很让人动容:“困难时期黄羊(在这个区域指普氏原羚)救了我们很多人的命,是我们该为它们做些事的时候了。”

结合对以前科学家们所发表的普氏原羚研究结果的阅读,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了一些,而且随着研究的进展,愈加清晰起来。

① 对任何一个物种的研究都是从了解其现状开始,而且是其全面的现状。过去的20年间,不断有关于普氏原羚的新的研究报道发布,信息一直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无外乎两种原因,一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发现关于这个物种的新信息;二是普氏原羚的种群和栖息地确实处于急速变化之中。第二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种情况是肯定存在的:经济急速发展,环湖畜牧业和旅游业开发一年一个样;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资逐年增加;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自然环境变迁的影响又会叠加在这些因素之上。而这一切对普氏原羚这样一个小种群来说,虽然有些因素是有利的,但大多是令人不安的。因此,我们首要的需求应该是一个真实、全面的种群及栖息地本底调查:普氏原羚还有多少?它们都在哪里?种群和栖息地之间的联通状况如何?各自的变化趋势怎样?

② 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必然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在我们进入研究之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报告,告诉我们这些压力的存在:草场沙化,与家畜竞争,围栏影响,狼的捕食,偷猎,等等。众多威胁的存在,且各威胁之间还有交互的作用,哪一个或几个是影响该物种生存的关键因素?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排序而有重点地分批解决?如何解决?

③ 正常情况下,一个有蹄类的物种,如果消除了其生存的关键限制因素,其种群应该呈现出指数增长的状态,甚至效果可以很惊人。而从1988年开始,普氏原羚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名录,20世纪末中国实施了新的枪支管理法,大大限制了偷猎的发生,国家层面的退耕还林(草)项目也提供了栖息地恢复的机会。在这诸多“利好”因素之下,在20年间我们却没能观察到种群的迅速增长,为什么?在种群生态学的角度找到那个限制因素,再从环境中找到产生这个因素的根源,进而消除它,或者缓解它,这是我们这项研究的目标。

在实验室的研究中,通常设计控制实验来探究事物之间深层次的关系,这对于野外生态学的研究是个奢侈品,而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有机会奢侈了一回。因为这是一个研究和保护齐头并进的项目,也是多机构紧密合作的项目。青海省林业局作为主管机构为我们协调各个地方和部门,省去了作为研究机构经常面临的最大一部分“麻烦”,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是项目中的协调和执行者,他们与当地社区的保护行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对照样本”。这些独特的条件,让我们的研究“加速”了不少。

2007年至今,这个研究项目回答了最初设计的部分问题,基于这些研究完成了本书的初稿,作者是张璐和刘佳子。王大军作为项目指导参与了研究的全过程,并完成了全书的润色和修改。希望这个总结不仅为普氏原羚的保护提供有益的材料,对于其他珍稀物种的保护也能有所裨益。 murNqMHb2d/NPDAHGMq3ylw+Al5spL2mlW6c9pSnZFSDuL7g0ALL4+UwCBcE94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