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结果

2.3.1 普氏原羚的分布现状

所有调查共记录到1254个普氏原羚群体位点,2449个粪便位点。在所有6个调查区域中,5个区域发现有普氏原羚分布:① 天峻;② 鸟岛;③ 青海湖北部地区;④ 青海湖东部地区;⑤ 哇玉(图2-3~图2-6)。切吉区域内没有发现任何普氏原羚个体或痕迹。

生活在天峻县的普氏原羚属于同一个种群,分布在布哈河两岸(图2-5)。虽然两种原羚的混合群也曾被观察到,但记录显示,相比于普氏原羚,藏原羚一般占据海拔较高和坡度较陡的生境:藏原羚群体位置点(n=145)的平均海拔为(3700±70)米,普氏原羚(n=297)则为(3644±51)米,Mann-Whitney U =10 555,P0.01;藏原羚群体位置点的平均坡度为(7.0±5.0)°,而普氏原羚为(5.7±4.0)°,Mann-Whitney U =18 289,P=0.01。

约有20只普氏原羚生活在鸟岛地区。这个区域是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只有2008年1月的调查覆盖这个区域,共记录到19只普氏原羚个体。

315国道和青藏铁路横穿整个青海湖北部的普氏原羚分布区,将这一地区分成了相对独立的3个小区:塔勒宣果(315国道以北)、哈尔盖-甘子河_北(315国道和青藏铁路之间)、哈尔盖-甘子河_南(青藏铁路以南至青海湖边)(图2-3)。

图2-3 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所有调查记录到的青海湖北部地区普氏原羚群体和粪便位置。浅灰色区域显示所有调查的覆盖范围,由样线生成的缓冲区(左右各1000米宽度),与图2-4~2-6中灰色区域相同。95PVC为使用Fixed Kernel Density计算得出的95% Volume Contours

图2-4 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所有调查记录到的哇玉地区普氏原羚群体和粪便位置。109国道是原有的青藏公路,将很快被新建的经过哇玉的公路所取代

图2-5 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所有调查记录到的天峻地区普氏原羚群体和粪便位置

图2-6 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所有调查记录到的青海湖东部地区普氏原羚群体和粪便位置

普氏原羚在青海湖东部分布在四个区域内:沙岛、克图、湖东以及元者(图2-6)。环湖东路将沙岛分布区与其他三个分布区相隔开来。元者分布区则由湖东种羊场和附近的牧户与湖东分布区分隔。湖东和克图分布区的普氏原羚可视为同一种群,而沙岛、元者分布区的普氏原羚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种群。

每个分布小区的大致分布面积如表2-2所示。个体密度和粪便密度都可以作为普氏原羚种群密度的指标,两者之间呈现相互对应的关系:一般种群密度高的区域,粪便密度也高。两者差异最大的区域是元者,其粪便密度明显偏低。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太小造成的。

表 2-2 普氏原羚分布区的相对个体密度和平行样线上的粪便密度

2.3.2 各分布区的种群数量

分析结果显示,步行(3.1只/千米,n=63)和乘车(3.4 只/千米,n=79)调查路线上所得遇见率没有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 =2388,P=0.68),说明两种调查方式对结果没有影响。因相对调查努力的差异,几次直接计数调查得到的种群大小不尽相同;2008年12月的调查结果为1320只,可作为普氏原羚种群的最小存活个体数量(表2-3)。

表2-3 2008年4次调查得到的每个分布小区的普氏原羚种群的最小存活个体数量

注:a,b.来自青海湖保护区的监测数据;

c.不完全的计数,2008年1月的调查只覆盖了哈尔盖-甘子河_南分布区约2/3的范围;

d.不完全的计数,2008年1月的调查只覆盖了哇玉分布区约1/2的范围。

2.3.3 直接计数与截线法结果的比较

在青海湖北部区域(包括哈尔盖-甘子河_北,哈尔盖-甘子河_南,塔勒宣果)约460 千米平行样线上共记录到65群普氏原羚,总个体数量为1072只,平均群大小为16.4只(95%置信区间:11.3~23.9)。而在2008年12月进行直接计数调查中,该区域内记录的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为576只。

DISTANCE分析前的截断处理使样本量由65群减少至60群。在四种探测概率模型中,关键函数Uniform+校正项Cosine是AICc最小的模型,但其他三个模型——Uniform+Simple polynomial、Half-normal以及Hazard-rate都有相似的AICc,它们与最小AICc之间的差值都小于2(表2-4)。一般认为ΔAIC<2的模型为等效模型(Burnham,Anderson,2002),我们对这四个模型进行了平均,使用bootstrapping对样本进行重取样(重取样数为999次)。因为群大小的自然对数与垂直距离的回归不显著(模型Uniform+Cosine的斜率为-0.247,t=-0.041,P=0.378,其他模型的回归结果类似),平均群大小被用以计算个体密度,而非使用距离校正的群大小来计算。DISTANCE最后给出的普氏原羚群体密度为0.31群/平方千米(95%置信区间:0.16~0.54),个体密度为4.71只/平方千米(95%置信区间:1.99~7.87)。青海湖北部区域样线覆盖范围为357 平方千米,用这样的个体密度最后计算出种群数量为1653只(95%置信区间:712~2810)。

表2-4 青海湖北部地区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的模型及各参数 *

注:* 因为各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优度相近,遂以AIC加权平均建立组合模型。AICc:Akaike信息标准;( df ):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值(自由度);Chi- p :具有更高卡方值的可能性; f (0):样线上概率密度函数的值;探测概率 P :在观测范围内发现普氏原羚的概率; DS (SE):群密度(标准误); D (SE):个体密度(标准误); N (SE):观测范围内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 38epMVKg6MRAw7zStMRip1+UTR4AV7EPjYR4TEuYca+b0TFHXMSgehSvIeOeukM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