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背景

准确的物种分布和种群数量是物种研究和保护的基础信息,对于普氏原羚这样的濒危物种来说,这样的信息尤为重要。2003年,叶润蓉等记录了7个普氏原羚分布区,即元者区、湖东克图区、海晏刚察区、塔勒宣果区、鸟岛区、生格区和切吉区,并描述了各个分布区的大致范围(叶润蓉,等,2006)。例如,对元者区的描述为:“该地区的普氏原羚分布于湖东种羊场以南,倒淌河以北,在环湖东路和元者村之间,地理位置约为E100°46′—E100°53′,N36°30′—N36°36′,分布区面积约60 平方千米,分布海拔为3214~3256 米。”这样的描述对于缺乏研究的普氏原羚来说,无疑填补了部分信息空白。但如果要作为基础信息,帮助回答诸如“为什么普氏原羚分布在这里而不是分布在那里”,“哪些因素影响了普氏原羚的分布”之类的问题,这样的描述显然还不够。因为普氏原羚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小,我们可以在调查中直接记录普氏原羚实体位置,用以显示普氏原羚在各区域的详细分布。同时,采用系统布设的平行样线收集普氏原羚粪便位置,除了可以得到确切的分布边界,也可用以比较分布区内不同区域普氏原羚的活动密度高低。

传统的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带法或样方法,其假设是在一定的观察范围内,所有个体都被计数(Cochran,2007)。但这个假设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成立的。截线法(distance sampling)是对传统的样带调查方法的改进,其最基本的假设是:对动物个体的探测概率在样线上为1,探测概率随个体到样线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可以用函数描述探测概率随距离增加而降低的形式(Buckland,et al,1993)。截线法是在大范围内估计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群的优良方法之一,但使用此方法需要满足几个前提(Anderson,et al,1979;Burnham,et al,1980;Buckland,et al,1993):① 位于样线上的观测目标的发现概率为1(即样线上所有目标都能被观测到);② 样线是随机布设的,或至少是客观选定的;③ 在观察者测量出观察目标距离样线的距离之前,目标(动物或动物群)不会有远离或靠近样线的移动;④ 观测目标与样线的垂直距离测量准确;⑤ 样线的各段均为直线;⑥ 观测目标被观察到的概率不受其大小(如果是群体,则为群体大小)的影响,否则必须进行校正;⑦ 遭遇观察目标是独立事件(即观测到某一特定目标并不影响观测到其他目标的概率)。

另外,为了得出探测函数及其方差的可靠估计值,样本量(被观测的目标数)必须足够大,Burnham等(1980)建议每一个估计值的样本量至少为40。

截线法实际包括两种调查方法:样线法(Line transect)和样点法(Point transect)。样线法可被视为传统样带法的推广,它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动物类群的种群调查(Plumptre,2000;Marques,et al,2001;Calambokidis,Barlow,2004)。样点法可视为极端(长度为零)的样线法,适用于调查鸟类密度,也适于在斑块异质性高的生境内进行调查(Buckland,et al,1993)。另有两种样点法的应用形式:Trapping web和Cue count。对适用于陷阱抓捕的动物(如,两栖类、爬行类、小型兽类和昆虫),都能使用Trapping web进行密度估计(Anderson,et al,1983;Wilson,Anderson,1985;Parmenter,Macmahon,1989);Cue count常被应用于海兽和鸣禽的密度调查(Hammond,1995;Buckland,Handel,2006;Rivera-Milán,Bonilla-Martinez,2007;Robbins,et al,2009)。

标记-重捕(Mark-recapture)法是另一种适用于估算大型野生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但因普氏原羚个体特征不明显,无法直观地加以区分;又因其数量稀少,很难进行抓捕并标记,故标记-重捕法并不适用于调查普氏原羚种群密度。

鉴于普氏原羚的分布区比较小且个体观察相对容易,我们采取样带法对整个分布区进行了种群数量普查,并在青海湖北部普氏原羚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使用样线法,系统地布设平行样线,对普氏原羚种群数量进行调查,以便于完善种群普查的信息,比较不同调查方法的效果。 wZseuftHqvZMGQM3twqXecKo5MhUl4tw8BmCqo/e0VtnbsHxS+yNn88bb2j1/dT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