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书写所有关于龙屯的故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交代龙屯这个正在景区化的屯堡村落的一些地方性背景知识。这些知识是龙屯今日所面临的一切机遇、问题、挑战与困惑的大语境。清楚了这一语境,我们才能还原龙屯这个在用“过去”进行发展、在发展中产生变迁、在变迁中显得有些迷失的村落的一点本来面目。
龙屯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是安顺地区300多个屯堡村落中的普通一员,借着西部大开发的良机,这个村子利用自己传承下来的一些屯堡历史文化资源及族群特色景观,走上了村落旅游开发的道路。龙屯的旅游是在2001年9月25日开始启动的,距今已有十多年时间。前十年的旅游开发主要奉行的是本村精英为主导、村落核心生活区划定为景区、村民以半组织化或者松散参与的方式。自2012年末开始,来自贵阳的大型旅游开发集团收购了龙屯的全部旅游开发股权,龙屯也由此进入了资本化整合与管理的时代。本书所呈现的是在第一个十年行将结束之时的龙屯现状。
从300多个屯堡村寨脱颖而出变成游客的目的地,不仅需要良好的景观基础,还需要一定的策略。龙屯人将自己的旅游开发成功首先归结于交通的优势。本地精英在开发之初就聪明地用与旅行社合作、媒体宣传等方式,将龙屯绑附于贵州省境内最为著名的一条旅游线路,即从贵阳到黄果树瀑布这一自然名胜的“西线”之上,并将龙屯宣传为贵州西线旅游线路上唯一一处“文化景观”
。龙屯对游客的主要卖点是“屯堡文化”,旅游的基本形式是在村落的老街区域划定一个“景区”。街头设立屯门以出售和检查门票,在景区内则沿着大街和主要巷道设立旅游路线来规范游客的游览范围。旅游的主要项目是展示带有军屯色彩的石头民居、屯堡妇女的传统服饰、屯堡木雕、表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地戏
,诸如此类“屯堡特色”文化景观。
既然龙屯是一个屯堡村落,龙屯的旅游主题也是屯堡文化,那么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屯堡是什么”“屯堡文化是什么”。这正是龙屯的语境所在,不仅是生存的环境,更是其得以被定性和进行开发的一套知识性资源。
令人困扰的是,任何一个研究安顺屯堡村落的学者,都要事先陈述“屯堡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如此被普遍、重复的陈述,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而言,并不一定是件好事情。一方面这些陈述可能会成为后来人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则可能会形成一个知识的陷阱,让研究者对于屯堡人和屯堡文化形成思维的定势。
我第一次到贵州屯堡地区是在2007年的夏天,当时是跟随博士生导师和几位同学一起做暑期田野调查。我们在龙屯住了一阵子,分头收集关于屯堡文化和旅游开发方面的资料,我负责收集政府、史志办、旅游局、文物局等机构性质的部门所保存的背景性文献资料,其他几个同学则分别收集民学术研究性资料和民间资料如地方族谱等,之后我们分别对当地人做了一些简单的访谈。第二年,当决定将龙屯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田野对象之后,我又开始独立收集关于龙屯以及其他屯堡地区乃至整个贵州范围内所有相关方面的文献及学术资料。2009年10月正式进入田野之前,我已经对“屯堡”这个名字感到非常熟悉,对于“屯堡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也了然于胸了。
不过我明白,事实恐怕远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田野调查的对象也不会这么理想化。人类学的学科训练告诉我,文献资料是非常单一的、粗浅的证据,而如果没有通过对研究对象的长期实地调查,这个证据的可信度和可参考度还要再打上个很大的折扣。因此,我对“屯堡”这个概念抱着一种半相信半怀疑、半参考半求证的态度,开始探究什么是屯堡,什么是屯堡人,什么是屯堡文化这些研究龙屯之前不得不厘清的语境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