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是过去三十多年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1979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机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外来直接投资。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包括全球主要的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境内设立各种类型的子公司、分支机构和业务单元。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作为经济对外开放的一项内容,有些中国企业开始在境外进行一些直接投资,当时主要是由少数国有企业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和开放历程,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得到进一步发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成长、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国经济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已经迈开,中国企业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走向世界。本章将简要回顾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展现在中国企业面前的未来发展机会和可能遇到的挑战。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演化

虽然在1978年以前,中国内地企业在境外也有部分经营性资产,但并没有开展积极主动的对外投资活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由于市场环境、制度安排、技术条件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由几乎微不足道发展到如今全球瞩目,可以说经历了历史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这一过程,中国的研究机构和中外学者做过一些阶段划分,但是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略有差异(Buckley等,2008;拉尔松和赵纯均,2009;Luo等,2010;宗芳宇,2012)。例如,拉尔松和赵纯均(2009)根据中国对境外投资政策的变化将对外投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979—1983年的试行阶段,1984—1992年的标准化尝试阶段,1993—1998年的投资审批规范阶段,1999年至今的规范化阶段。Luo等(2010)根据中国政府政策的演进,将1984年以后的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1984—1990年关于“鲜花”或者“毒草”(“Fresh Flowers”or “Poisonous Grass”)的争论阶段,1991—2000年的“寻找踏脚石”(Finding the Stepping Stone)阶段以及2001年至今的“走出去”阶段。宗芳宇(201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以及投资量特征,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外投资分为四个阶段,包括1979—1983年的政策试行阶段、1984—1990年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阶段、1991—2000年的政策调整和规范化阶段,以及2001年至今的政策完善和大力推进阶段。以上的研究虽然在具体划分上略有差异,但是基本都是按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演进进行划分的。

为了分析的方便,结合现有文献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这里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的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刚刚开始,外汇资金相对匮乏,资金的跨境流动受到严格的控制,只有少数的国有进出口公司和由国家对外贸易管理机构赋予特别许可进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企业能够从事对外投资活动。这期间,全国非贸易公司的投资项目仅有大约180个,投资总额不足2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香港),涉及饮食、工程建设、金融及保险等行业。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1年。国家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性政策有所放宽。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的改革在不断深化,考虑到企业对于海外资本的控制能力和国际业务经验等方面,允许拥有独立法人实体,充足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技能,以及有合适的海外合作伙伴的企业,在政府对外贸易管理部门的许可下进行少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此期间,中国批准的投资项目约为890个,投资总额约为12亿美元。中国企业(特别是从事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大型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探索,在全世界90多个国家建立了大约570家子公司和海外机构。例如,截至1989年,中国金属矿产进出口公司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8个子公司、合资企业及代表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美国收购了当地的凤凰钢厂。但这些在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规模都比较小,经营的范围也比较单一。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2年到20世纪末,几乎包括了整个90年代。在这一时期的前半段,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契机,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大量中国内地企业在中国香港等地开设窗口公司,并投资当地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中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快速增长,跃居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中的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台湾地区。在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内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中央政府推出了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快增长,加之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周边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中国政府强化了外汇管制和对海外投资的监管与审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量有所回落,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中的排名也有所下降(UNCTAD,1999)。由于中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同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反而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比之下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到了12亿美元。而且不仅仅是由政府指定的专门从事国际外贸和对外合作以及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企业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其他类型的企业也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比如,家用电器制造企业海尔集团也在境外进行了直接投资的尝试。

第四个阶段是从世纪之交开始至今。按照2000年10月11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并于2001年3月15日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鼓励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作为中央政府的政策正式提出。纲要的第十七章标题为“实施‘走出去’战略”,而其中的第四节提出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在境外设立生产、研发机构,实现国际化发展。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外直接投资。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进行直接投资,这些政策涉及税收、外汇、融资等各个方面,并对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资源开发等多个行业采取相应的鼓励政策。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同情况,这些政策不仅适用于国有企业,同样适用于成长中的民营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在不断完善对外投资审批程序。2008年商务部公布了新的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简化了审批程序和改善了监管方式。比如,对外投资所需一定数量的外汇额度由批准制改为报备制,逐步由投资前审批程序向投资后注册程序过渡。

进入21世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由2003年年末的334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年末的5319.4亿美元。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大约有1.6万个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2.2万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2.3万亿美元。 而90%的投资流向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与制造业。除了原有的主要从事国际业务的国有企业,如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外,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联想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也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积极进取。

从对于以上四个时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回顾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蓬勃发展,投资主体日趋多样,投资区域日趋广泛,投资行业日趋多元。虽然在此期间受到全球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时有起伏,但总的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有了很快的增长,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1990年的9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842.2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777.3亿美元(见图1-1)。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存量分别占当年全球数据的6.3%和2.3%,分别位居全球第3位和第13位(UNCTAD,2013)。

图1-1 中国历年对外投资流量表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的“Inward and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s,annual,1970—2012”。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投资特点。Zhang和Van Den Bulcke(1996)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特点:比如,投资额相对较小,倾向于使用设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入市场,投资主要集中在民族和文化与本国相近的地域。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早期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布局越来越广泛,并有向新兴市场国家集中的倾向。1990—2000年的十年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按照投资对象国划分,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比由约70%下降到约20%,相应的,亚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占比由约30%上升至超过80%。而最近几年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显示的这一特点更加明显(见图1-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这一发展趋势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阶段理论——一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会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相一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环境有了相当的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Dunning,1986)。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制度环境相近,政府层面的贸易合作关系良好,中国企业在国内积累的经营经验与制度可嵌入性比较容易移植到境外,从而能够降低制度不完备带来的风险,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Kostova,1999; Erdener和Shapiro,2005)。

图1-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其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涉足的行业中,以贸易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逐渐发展起来,到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这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能源与自然资源开采为主导的行业分布形成了对比(Taylor,2002)。

图1-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2006—2011年)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再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仍以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国有企业占所有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但在非金融类企业中,2009—201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十名均为大型中央企业;2009—2011年境外企业销售收入前十名企业中,只有联想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吉利控股集团三家为非国有企业(见表1-1)。

表1-1 非金融企业海外投资与经营状况排名(2009—2011年)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图1-4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分支机构组成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最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所在国的市场进入模式由设立合资企业为主逐渐转向以设立全资子公司为主。图1-4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合资企业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企业受到外汇资金数量的限制,而合资企业可以弥补企业自身资本不足的限制,降低进入海外市场的资金需要。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在当时对于海外市场的了解有限,需要寻找合作伙伴,通过合资企业中当地的合作伙伴了解当地市场的情况,以及从合作伙伴中得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等(Taylor,2002),从而提高在境外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并降低经营风险。

从1995年开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独资企业在数量上超过了合资企业,设立全资子公司已成为中国企业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主要形式,而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新设立的境外机构中,采取合资企业形式的仅占4.7%。可能的解释是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也有更加充分的资金支持,有能力采用全资方式管理海外子公司(Yeung,1994)。

值得指出的是,在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上,跨国并购(cross-border/international M&A)和股权投资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想集团、TCL集团、中国化工集团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等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受到广泛关注。从统计数据看,跨国并购在整个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往往随着某些重大并购事件的完成与否呈现巨大波动。这一趋势近年来更为明显。譬如2007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为63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3.8%;2008年跨国并购额跳升为302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54%。而2009年通过并购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仅为197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6.4%,占投资总量的34%。至2010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长至297亿美元,占投资总量的43.2%。2011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8.4%的小幅下降,占投资总量的36.4%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

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整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的对外投资存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不到2%(见图1-5);从占GDP的比重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和同类新兴市场国家水平(见图1-6)。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走出去”的道路仍然很长。

图1-5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990—2012年)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

图1-6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1990—2012年)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

Dunning在1986年曾提出“投资发展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外来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家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没有足够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吸收到的外来直接投资较少,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大大增加,但本国企业尚不具备对外直接投资所要求的独特资产,很少对外直接投资;第三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该国的绝对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本土企业通过在本国投资的外来企业吸收外溢的技术和学习,逐渐积累起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寻求技术和市场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增强,开始致力于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表现为该国资本流出的速度逐渐快于资本流入的速度;第四阶段,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该国转化为净对外投资国。

从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经济发展和开放的历史看,中国目前处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在对外开放的初期,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向世界市场提供几乎是无限的劳动力供应,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者。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得人均GDP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制度环境的完善要求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也要求国内对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淡出。这些因素使得中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现象,引发部分外国投资企业寻求新的市场和部分本土企业开拓其他新兴市场的兴趣。

纵观过去50年中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可以发现,新兴市场国家曾经掀起两次对外直接投资的浪潮: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印度、巴西、阿根廷、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另一次是在90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快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据金砖国家之首,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将稳步进入对外投资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推动新兴市场国家第三次对外直接投资浪潮的主要力量(见图1-7、图1-8)。

图1-7 1990—2012年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990—2012年)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

图1-8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长率对比(1991—2012年)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长的趋势背后是中国企业的成长。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长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过程。在接下来的各章里,我们主要讨论跨国公司诞生、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对企业国际化进程的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的文献做一个系统的回顾。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大多数基于跨国企业的一般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适性。这些研究成果是管理学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ptP7kryLgTMVkOm5bmTnPMNMvoDRTBYsA8Cu1/GXGIiRRBNs9TapA2hTIe+Rwl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