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校门

西校门,北京大学的正门,原为燕京大学主校门,由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所以又称为校友门。校门坐东朝西,面阔五间,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现代都市的建筑丛林中,尤其显得与众不同。据说当初修建此门时,曾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力求设计出与校园内建筑风格一致的校门,最后终于选定现在这样一个三开大门的庙门式建筑。

西校门的门牌号原是“篓斗桥一号”。(据侯仁之先生考证,篓斗桥的原称应为“篓兜桥”。)篓斗桥遗址在西校门外南边12米左右,又名西勾,在明清时期是著名的风景区,当时京城的文人学士经常在此地流连吟唱。明朝诗人王嘉谟说:“海淀篓兜桥上观鱼,信步西行,境益清胜。”他在诗中写道:“渊渊溪水中,青蒲叶靡靡。翳然林木间,幽怀果子美……”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篓斗桥是绿柳成行,荷塘映目,鱼翔浅底,颇有点世外桃源的景色。明末时这里成为米万钟勺园的一部分,勺园作为当时京郊最负盛名的园林,以水取胜,细流潆洄,湖泊连属,冈峦起伏,林木幽深。米氏常约友人在此观景,并写诗赞叹景致的秀美。直到清朝初年,这里仍然是文人经常来游玩的地方,但当时的勺园已荒落不堪,王士祯的《都门竹枝词》写道:“西勾桥上月初升,西勾桥下水澄澄。绮石回廊都不见,游人还问米家灯。”看来西校门的选址还真是得“风景之盛”的。1926年燕京大学迁来时,桥上栏杆和镌有“篓斗桥”三字的牌子还在。后来,为了扩展路面,才去掉栏杆,牌子也不知去向。后来,由于这一带的拆建,连娄斗桥的遗迹也无从可觅了。“娄斗桥”这一古地名也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北京大学西校门

西校门处于校园东西向主轴线起始点位置,是进入北大领略燕园风光的最佳入口。当时主持燕园规划建设的是美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Murphy),墨菲毕业于著名的耶鲁大学,却对中国的古典建筑和园林设计非常感兴趣。在绘制校园规划图时,有一天,他站在一座山顶上四面眺望,西面玉泉山上的那座塔忽然映入他的眼帘,他欣喜地说:“那就是我要找的端点,我们校园的主轴线应该指向玉泉山上那座塔。”校园的主要建筑和湖,都在主轴线上。以玉泉山的古塔为端点,向东延伸作为校园的主轴线,由此确定了西校门的位置。这样,他就一反北京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将燕园的主校门朝西布置。

1926年燕京大学新校舍基本落成,原位于北京盔甲厂的燕大男校和位于佟府夹道的燕大女校正式迁校。应燕大校长司徒雷登邀请,蔡元培先生题写了“燕京大学”四个大字,制匾悬挂在校门(今西校门)上。1952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北大迁入燕园,门正中也换上了“北京大学”的匾额,新匾额的四个大字是毛主席的笔迹。1949年12月12日,北京大学致信给校友毛泽东主席,邀请毛主席在北大五十一周年校庆之际为北京大学题写校名,以备制作新的校徽之用。1950年3月17日,中共中央秘书室将毛主席亲笔题字送给北大,并附言“寄上毛主席为北大校徽题字,敬请查收”。毛主席的题字苍劲有力、气势雄浑,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牌匾微微向前倾斜,给每一个人的瞻望提供了一个极为恰当的角度,也会使人顿生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北京大学匾额

校门左右两侧还有一对威武的石狮,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使古典宫门式的西校门更增加了几分庄严。关于这一对石狮的来历,有人以为取自圆明园,其实不然,它们乃是燕京大学于1924年从民间购得的。在北大档案馆里,还存有当时购买这对石狮的契据。全文是:

立字人文翰章,兹因祖遗有石狮一对齐整无损。今因合族生计艰难,商同合族允可出售。今经介绍人贞德元等说合,卖与燕京大学使用。三面言明议价现洋柒佰元,先付定洋壹百元,俟起运时全行付清。再者起运经工人手重损坏,并连脚有失,本卖主概不负责。本买主按约履行付钱呈数。以此立字为证。

进入西校门后,首先要经过一座精心镂雕的石桥,此桥也由燕大校友所捐,名校友桥。桥长15米,宽4米,样式为三孔圆券石拱桥,中券券心上有石雕吸水兽。栏板为清式做法,望柱断面为正方形,柱头方形印刻如意纹,桥端以抱鼓石收束,桥头两侧栽种着婀娜的垂柳。弯弯小桥,淙淙流水,依依杨柳,蕴涵着北国江南的神韵。每年新生入学季,初到燕园的学子们总会走过校友桥,到西校门前合影留念。他们之中不乏各地的高考状元,因此现在人们也亲切地称它为“状元桥”。每年寒暑假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中学生在状元桥前合影留念,希望走过状元桥,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也能成为状元考入北大。

穿过校友桥,正对西门的是校园的主要建筑,即现在的办公楼,其间草坪上还耸立着从圆明园移来的两只华表,旁有年代久远的银杏树,她是燕园里的老人,静静地注视着燕园的沧桑变化。西校门向北而行,是清代名园鸣鹤园的遗迹;往南的一片绿地与荷塘,是明末画家米万钟勺园故址。

校友桥

西校门和校友桥留下了许多北大校友的记忆。对于已故的侯仁之先生来说,人生的许多良辰美景,似乎都比不上八十多年前他初入燕园的那个秋天,他动情地写道:

一进西校门,半亩方塘,一个石桥。我来的时候还有水,从(桥)底下冒出来,那个时候看见真是心里高兴啊,一进来以后想起一首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于北大而言,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或者将来,西校门的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西校门作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已经成为北大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人们认识北大的重要窗口。如今的西校门已经不单单是师生进出的校园大门,而是演变为北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众多慕北大之名而来的人们在此驻足留影。进入西校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文/翟淑华 李文文) Zt0pNIZF80lV5PaCdU/hJkb6lZyR+jbHGmbAkx4AOIyQm7s0zCPYy8Id6OA88vK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