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德、才、均、备、体、健、全斋

在未名湖北畔,坐落着一组中国古典建筑群落,这组建筑由六座小楼组成,典雅的斗拱屋顶和雕梁画栋常常吸引着无数学子和游人的目光,它们衬着湖光塔影、苍松翠柏和婀娜垂柳,充满了诗情画意。这六座小楼现在的名称分别是德斋、才斋、均斋、备斋、体斋、健斋,与重建的全斋一起合称“德才均备体健全”斋,是北大校园内一组知名的建筑名胜。

关于这几座斋的由来,需要追溯一段历史。众所周知,现在的北大校园是在原燕京大学校园旧址上扩建而成,“燕园”一名就来自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原是美国教会在清朝晚期创办的三座大学(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通州协和大学)合并而成的。1920年,时任校长司徒雷登以六万银元从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买下北京西郊海淀附近的清代淑春园旧址营建新校址,随后又将毗连的明代勺园遗址以及附近地区纳入校园本部。燕京大学正是在这块土地上建成了燕大新校园——燕园。北大于1952年迁到原燕京大学校园后,学校规模至今已经有很大发展,校园面积也已经远远大于燕大旧址,但是燕园一名迄今仍然是北大校园最为流行的名称。

1921年开始建设燕大新校园时,司徒雷登校长聘请了美国著名的建筑师亨利·墨菲先生进行设计规划。当时墨菲先生已经在中国数载,对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颇有研究,因此他熟练地运用中国的古典园林建造艺术,至1926 年夏,初步建成了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新校园。新校园以未名湖为中心,山水相依,楼阁交错,湖光塔影,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典雅幽静,是优美而又理想的教学环境,实为国内外大学之罕见。

体斋、健斋旧影

德、才、均、备四斋便是在那时建成的,最初是燕大的男生宿舍楼,自东而西排列于未名湖北岸,分别被命名为一楼、二楼、三楼、四楼。德、才、均、备四斋是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它们风格统一,整齐地排列在未名湖的北岸。古色古香的雕梁画栋、瓦当、石阶和中国传统的门窗结构,处处使人感受到典雅和高贵。大概是因为这四座宅院是男生宿舍的缘故,其庭院的建筑体型雄浑有力,气势开敞、豪放,很符合男生的性格特点。

从建筑外观上来看,德、才、均、备四斋分为两组。德斋与才斋是一组,均斋与备斋是一组,四斋都是坐北朝南。每组的两个斋之间都有一栋东西走向的建筑,与两斋一并形成两组品字形结构。两组品字形的结构形成两个小院,品字形院落中的东西走向的建筑相传是学生饭厅。这两个小院里现在铺有草坪,栽种着松柏。也许这些柏树是当年建设校园时所种,今天已经枝繁叶茂,微风吹来时,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向游人和学子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今天的备斋

建国以后,经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址到燕大校园,燕园的建设与原来的格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现在的德、才、均、备四斋,已经变成了学校一些机关的办公楼。德斋,现在是北大的宣传部、组织部、发展规划部、纪委等单位的办公室;才斋,现在是北大的研究生院;均斋,现在是北大的科研部、社科部、产业部、科技开发部、国内合作部等单位的办公室;备斋,现在是北大教务部和继续教育部等单位的办公室。德斋与才斋之间以及均斋与备斋之间的建筑,现在也变成了北大有关部门的办公地点。因此,四斋没有了以前燕大学生宿舍的嘈杂,显得非常宁静,与未名湖畔的景色相宜。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四斋中的一些机关将在不久的将来搬迁至新建的一些办公大楼中,这里也将有一些新的单位搬入。调整后的办公格局将更便于师生的工作和学习。

德、才、均、备四斋的东面是另外两座漂亮的古典建筑——体斋和健斋。体斋是方形阁楼式建筑,健斋是当时燕园内唯一的三层楼房。体斋和健斋要晚于德、才、均、备四斋建成。这是因为在德、才、均、备四斋建成后,由于原来建设资金不足(主要来源于美国方面的募捐),遂将原有的建设计划暂时搁置起来。为了拓展燕大基本建设的经济来源,司徒雷登校长几度赴天津,并南下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宣传募捐活动,终于筹到了一笔可观的资金。燕大利用平津银行界的著名人士李烛尘先生等人和磨新洋灰公司所捐的资金在未名湖北岸先后建造了两栋大楼,这就是今天的体斋和健斋(1928年体斋落成,1930年健斋落成),在当时也是燕大的学生宿舍。

近百年时光已逝,从德、才、均、备、体、健斋里走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著名学者费孝通、吴阶平、侯仁之、林焘等,著名外交家黄华、周南等,著名艺术家孙道临、黄宗洛、黄宗江等,都曾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

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体斋和健斋被修缮一新,现在这两斋已经作为国际访问学者的公寓,在苍松翠柏和婀娜的杨柳掩映下,显得端庄而挺拔。两斋之间有一小块绿地和树林,常能听到风声鸟鸣,格外雅致。

全斋曾位于体斋和健斋的后方(北边)。与“德才均备”斋以及体斋和健斋相比,原来的全斋就像一只丑小鸭,它不像其他几座斋那样是两层或三层小楼式的古典建筑,而是封闭式的两排普通平房。全斋之所以与德、才、均、备、体、健斋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全斋与前面六座小楼在时间跨度上相隔了二十余年,全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约在1950年到1951年之间)为了解决在燕大上学的海外华侨子女的住房问题,由我国教育部出资修建的。2005年前后,学校在修缮校园建筑时将全斋拆除重建,现在的全斋以及附近的一些建筑都被修缮一新,成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中心的办公场所。

全斋旧影

由此可见,现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德、才、均、备、体、健、全斋不仅建造的时间前后有差别,而且名称也变了,在建成之时自西向东分别称为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楼、六楼、七楼。那么,今天北大人津津乐道的“德才均备体健全”这样的名称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才斋

据北大的老先生们回忆,“德才均备体健全”斋的命名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形成的。在一次全国教育工作者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德才兼备,并号召各大学向这个目标迈进。为了响应这个号召,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汤用彤先生提出将未名湖边的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楼、六楼、七楼改名为德斋、才斋、兼斋、备斋、体斋、健斋、全斋,由于兼斋听来不雅,故改成均斋。当时北大校方对这个提议进行多次讨论后终于达成一致,于是这组建筑遂改称“德、才、均、备、体、健、全”斋。

“德才兼备”一直是中国人才观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直到今天仍然是全社会提倡和追求的目标。北大蔡元培校长曾经提倡学生要健全体魄,蔡校长曾说过:“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德、才、均、备、体、健、全”斋的命名将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蔡校长的教育理念完美结合起来。这整齐有序的名字非常秀气,它包容了每一位北大学子的理想和信念,也透露出教育者的眼光和希望。

(文/王伟) 20+li90WbC2ZnBw0A7AC1nzXE1dXMbYXYfnln/nuOBBJkQy/EM1uCqpk/HYRy/R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