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分论

一论 互联网与信息社会:基本定律与大趋势

摘要

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社会变革已经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也已逐步深入到金融市场体系的众多领域。在此背景下,本分论对互联网引领下的信息技术发展与应运而生的商业革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在简要地回顾了互联网的硬件基础——电子计算机的形成发展之后,我们概括性地将互联网历史发展分为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以“ARPANET”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的起源;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网络的诞生在科学界掀起了一阵浪潮,导致了以CSNET、USENET等为代表的大量新网络的推广与应用;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以及浏览器“马赛克”(Mosaic)研发成功,互联网得到迅速普及。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我们指出了在互联网催生下网络经济发展的三大基本定律以及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接着,我们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网络新技术为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并从互联网带动下的经济形态及商业模式的变革,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人类生活行为模式变革的三大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分析。最后,在大数据全面来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互联网构造的无边界平台的巨大影响做出了具体分析,同时对在此基础上信息流全局整合及大数据的全面爆发为当下时代带来的无限财富与机遇作出了阐释与探讨,并提出了金融市场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准备。

Abstract

The volutionary changes being brought about b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T) profoundly affect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social life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Internet as one of the humanity's greatest IT inventions produces huge driving forces forvarious advancements of human activities,including the financial market systems. With this background,a systematical review of the IT develop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business transformations motivated by the internet are presented in this chapter. We begin this part with a brief survey of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s,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fundament and catalyst of the internet,followed by an outline of internet's development summarized as three main phrases: the first phrase was in the 1960s,and the “ARPANET” symbolized the birth of the internet; the second phrase,from the 1970s to the late 1980s,witnessed a world wide upsurge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massive internet products,such as the “CSNET”,and USENET; the third phrase began in the early 1990s,during which,the internet experienced a rapid popularization especially when Tim Berners-Lee (one of the Father of the Internet) proposed the “World Wide Web” (WWW) and NCSA researchers developed the web browser “Mosaic”. Based on the review,we then demonstrate the three basic laws of the network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we explore th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when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confronts the network economy. Moreover,from a macroscopic prospective,we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s the new network technologies initiate for the society. The analysis consists of three main points,i.e. the internet-promoted economic structure and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s,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changes.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we illustr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no boundary platform formed by the internet in the context of the upcoming big-data age.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analysis,we investigate the infinite fortune and opportunities lie in the present era featured by the information flow integration and the big-data explosion. Meanwhil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the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big-data age are also discussed.

1. 互联网引领下的信息技术与商业革命

1.1 互联网发展简史

1.1.1 电子计算机的形成与发展

1946年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机学院,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其全称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这个庞然大物长50英尺(1英尺=0.305米),宽30英尺,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约一间半的教室大,六头大象的重量),每秒钟可做5000次加法运算。它的产生,让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为之振奋。

如图1-1所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和它的主要制造者。图中左数第二位是当时年仅36岁的美国物理学家莫奇利(J. W. Mauchly),左数第三位是年仅24岁的物理学家埃克特(J. P. Eckert)。

图1-1 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资料来源: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view-113483.html。

ENIAC的研制想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军方开始大力发展新式武器,在研制过程中,炮弹弹道问题的研究要经过许多复杂的计算过程。依靠以前的计算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急需一种自动快速完成计算过程的机器。因此,美国军方拨款大力支持,成立了以莫奇利、埃克特为首,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参与者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为顾问的研制小组,进而完成了计算机的顺利问世。表1-1中给出了ENIAC与同时期机电式计算机MARK-Ⅰ、MARK-Ⅱ、MARK-Ⅴ的计算时间比较,可以看出ENIAC的计算能力远高出同期其他计算机。

表1-1 ENIAC与同时期机电式计算机的计算时间比较

资料来源:《IT通史: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计算机企业商战风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性能计算机被研制出来。纵观计算机的发展,它已从第一代计算机逐步发展到第四代计算机,并进一步迈向第五、六代智能计算机。表1-2中清晰地给出了四代电子计算机发展特点的对比。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阶段为1946—1958年。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也称为电子管计算机,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量小,价格昂贵。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因此其使用领域主要涉及科研单位和重要部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阶段为1958—1965年。这一时期的计算机又称为晶体管计算机,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却减小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也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代表阶段为1965—1970年。这一时期的计算机又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此阶段计算机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越来越广。其已被拓展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计算机已逐步在商业领域中凸显出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代表阶段为1970年至今。这一时期的计算机又称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伴随着微处理器的产生,微型计算机逐步走入人们生活,计算机被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表1-2 四阶段电子计算机的特点比较

计算机在我国的发展相比美国而言,起步要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Ⅰ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总而言之,近几十年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迅速,不仅广泛应用于科研部门、商业领域等,同时电子计算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中。

据统计,自1998年2月至2013年9月约15年间,仅电子计算机整机月产量就实现了1936000倍的增长。如图1-2所示,显示了自2009年2月—2013年9月每月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

图1-2 2009.2—2013.9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值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月度数据统计。

1.1.2 互联网发展起源

互联网(Internet)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苏美冷战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为防止唯一的军事指挥中心被苏联攻击,开始建立分散的指挥系统,分散的指挥点之间通过某种通信网联系。

1967年10月,美国科学家拉里·罗伯茨(Larry Roberts)和鲍勃·泰勒(Bob Taylor)第一次提出了“ARPANET”,即“阿帕网”ARPANET是全球互联网(Internet)的始祖。

1969年11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开始建立ARPANET。但初期,只是由西海岸4个结点构成,第一个选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因为罗伯茨以前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同事就在该校主持网络研究。第二个选在斯坦福研究院(SRI),那里有道格拉斯·恩戈巴特(D. Engelbart)等一批网络先驱人物。第三、第四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和犹他州的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n),这两所大学有电脑绘图研究方面的专家。

如图1-3所示,此后,ARPANET不断壮大,1970年已经初具雏形,并开始向非军方部门和许多大学及商业领域开放。直至1977年,ARPANET的主机已由最初位于西海岸的4台主机发展至全美国上百台主机的规模。

图1-3 1969—1977年ARPANET节点分布发展图

资料来源:http://jeromeabel.net/files/ressources/retour-a-1-a-matiere/05.reseaux/large/04-arpanet1969.png。

1.1.3 互联网在科学界的推广与运用

伴随着ARPANET的出现和发展,自1970年起,开始出现了大量新的网络,包括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CSNET),因时网(Because It's Time Network,BITNET),新闻讨论组网络(User's Network,USENET)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络(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NSFNET)

(1)CSNET

1979年,威克森大学的拉里·兰德韦伯(Lary Landweber)教授提议为计算机科学家们创建一个网络,供计算机研究人员之间互传信息。同年他组织来自威克森大学、特拉华州大学和普渡大学等和ARPA、NSF的一些学者共聚一堂,召开了建立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CSNET)的发起大会,并用两年时间,即在1981年,完成了CSNET的建成和投入使用。1983年,CSNET和ARPANET实现了互联。

(2)BITNET

BITNET是大学网,起源于1981年纽约市立大学和耶鲁大学IBM主机间的互联。此后,BITNET在美国的各个大学校园里蔓延开来。该网络不仅提供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还提供了一些独特的服务如列表服务等。大大促进了美国各个高校间的信息即资源的交流和互通。

(3)USENET

USENET被称为“穷人的ARPANET”,因为它是由一群研究生所创建和使用的。相对于建造ARPANET的美国国防部等部门来说,这些研究生一穷二白,但是却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创新。这种用户新闻组满足了大学里的学生们用来发新闻、交流学习经验、互通信息等。直至1984年,USENET与ARPANET连在了一起,其访问人数得以剧增,发展至今势头仍很强劲。从表1-3即可看出用户新闻网USENET的发展进程。

表1-3 1979—1988年USENET使用规模

资料来源:《IT通史: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计算机企业商战风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NSFNET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IP通信,在5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互联。NSFNET分三级层次,由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组成。各个大学主机可连接到本校校园网,校园网就近连接到地区网,地区网又连接到主干网,主干网再通过高速通信线路与ARPANET连接。在NSF的广泛鼓励和资助下,许许多多的高校、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都纷纷把自身的局域网加入到NSFNET广域网中,伴随着NSF在全美国建立起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NSFNET逐步替代了网络之父ARPANET,并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ARPANET成为Internet主干网之一,ARPANET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1991年,Internet协会(CIEA)宣布可以把Internet子网用于任何一个商业用户。它的成立标志着带来了Internet发展历史上一个新的飞跃。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商业的变革,催生出了一大批基于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业务的公司的诞生和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促使许多热衷并擅长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领域的科学家、研究者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在此时期,诞生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公司,典型代表为Microsoft(微软)公司、Intel(英特尔)公司及Cisco(思科)公司。

比尔·盖茨创建的软件业帝国——Microsoft(微软)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同时保持着新技术变革的领导者。微软依靠在微机操作系统中的统治地位,把握住了计算机裸机与用户操作使用之间连接的咽喉,形成了强大的垄断局面,缔造出了软件业的罗马帝国。

在1968年硅谷,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创建了世界著名的处理器制造商——Intel(英特尔)公司。Intel适时地赶上了个人电脑革命的浪潮,并且把握住了微软这个强势的伙伴。凭借其高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领导着计算机处理器的技术革命,形成了计算机处理器市场的垄断局面。

世界最大的设备制造公司——Cisco(思科)公司,创建者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对教师夫妇奥纳多·波萨克(Leonard Bosack)和桑迪·勒纳(Sandy Lerner),二人创造的支持各种网络服务器和协议的“多协议路由器”,成为日后Cisco公司赖以生存的主要产品之一。思科凭借其市场产品定位的优势和鼓励员工创业的特殊文化氛围,保持住了高速的发展势头,稳坐网络设备提供商的头把交椅。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给一大批关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的人才创造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同时也弱化了地域差异,实现了跨地域、跨领域乃至跨国界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这个阶段,互联网拓宽了信息沟通的边界,打破了地域及领域的局限。但是,如果因此就得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的结论,仍有些为时尚早。

1.1.4 互联网的社会性普及

1991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及浏览器软件,并将自己的发明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万维网是历史上最深远、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它实现了全世界人们以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相互交流,深深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面貌。因而,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被授予了“互联网之父”的称号。

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学生马克·安德鲁森(Mark 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马赛克”(Mosaic),后被作为Netscape Navigator(网景导航者)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得以爆炸性普及。

图1-4 2008—2014年美国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长历史及预期状况

资料来源:eMarketer, 2010。

互联网的爆炸性普及,使得网络逐步进入了全世界千万百姓的家中。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整理eMarketer的数据发现(见图1-4),2008年美国互联网网民规模为20320万人,网民普及率为66.8%。2009年网民规模达到了21170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68.9%。预计2014年,美国网民的普及率将会高达77.8%。相比而言,美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远高于中国。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网民普及率上升了15.2%,网民规模增加了20656万人,虽然在整体上仍与美国相差一定距离,但其速度仍然十分飞速(见图1-5)。正是看到这样一个必然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诞生了一系列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改变了人们生活模式的公司,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的变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1-5 2009.12—2013.6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资料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在科技工业史乃至整个工业史上,能超过微软发展速度并超越其影响的公司屈指可数,但Netscape(网景)公司就是这样的公司之一。其创建者正是开发出“Mosaic”(马赛克)浏览器的马克·安德鲁森。网景公司创造的网页浏览器曾一度扼住计算机与互联网之间连接的咽喉,市占率位居主导地位,使用率曾高达90%。但在后来与微软的浏览器之争中,败给了微软操作系统捆绑免费浏览器的竞争策略

论述对当今互联网模式贡献最大的人,不得不提及Yahoo(雅虎)公司的创始人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他们对世界的贡献远不止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Yahoo!公司,更重要的是,他们制定了互联网这个行业全世界至今仍然遵守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盈利。雅虎为全球超过5亿的独立用户提供包括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新闻等多元化的网络服务。其提供免费服务,却通过广告获利的独特盈利模式开创了互联网的先河,同时刺激了电子商务的诞生,为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互联网的社会性普及催生下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以Amazon(亚马逊)和eBay(电子港湾)公司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开拓了互联网商业的新领域,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总而言之,互联网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进程、新兴产业及公司的出现、商业模式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辅相成。一方面,全球信息化、产业及公司的发展,甚至整个商业模式的变革都进一步加速了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社会众多领域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互联网发展带动网络信息流的变更与融合

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商品的流通。而商品流通中,最核心的部分为物流、商流、信息流三大主要流。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在人类发展的不同社会时期,起着不一样的社会作用。

早在农业社会时期,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商品经济还十分不发达。人们基本上处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当生产者的生产产品在满足自身消费并仍有剩余之后,才开始出现生产产品的交换。早期,生产者将生产多余的产品拿到市场进行交换,在市场交换之前,生产者无法获取市场需求的信息,也不可能先与商品需求者签订商品买卖协议为保证。其只能通过将生产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通过这样的渠道进行买卖。因此,可以看出,在农业社会时期,商品的流通不是以商流为主导,更无法以信息流为主导,而是以生产者先将商品搬运到市场再决定是否实现交易的物流形式为主导。也就是说,先产生了物流,才促进了商流和信息流的发生。因此,整个农业社会是以物流为主导的。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生产者为了保证产品有效地销售出去,需要在生产前签订商品销售协议。因而,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在这个过程中,商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信息流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信息流的出现指导了产品的去向,主导了商流流通的方向。但在工业时期,信息化程度的欠发达决定了信息流的局限性。同时,商流的出现带动了物流的发展,但两者可以分开。因此,工业社会时期是以商流为主导的。

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信息流逐渐凸显其重要的地位,成为信息社会时期的主导流。商品经济交换中,信息流成为先导,决定着交易方向和交易对象。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跨时间、跨地域的巨大优势,信息的沟通十分便利,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普遍存在,生产者充分挖掘商机,主导了商品的交易,使得成交率大大提升。因而,信息流决定了商流。同时,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交易成本,从另一个角度也促进了商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流对物流的支配作用也在不断加大,而信息技术的提升也为以商品运输为主导的物流提供了更经济、更便捷、更科学的路线与途径。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命,不仅高度促进了商流、物流的发展推进,同时也决定了信息流在信息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1.3 互联网催生网络经济的发展与运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其高速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率先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是指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进行资源的分配、生产和消费的新的经济形态。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之所以能够迅速地渗透到经济各个领域,使网络经济能够迅速普及渗透到传统经济领域中来,是因为在信息网络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规律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1.3.1 网络经济学经典定律

(1)摩尔定律

1965年,Intel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了一条揭示信息技术进步速度的定律——摩尔定律(Moore's Law)。定律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成本却会成比例的递减。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

摩尔定律的提出得到了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广泛验证。在电子计算机计算速度领域,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速度为一秒内完成5000次定点加减法运算。今天,使用Intel酷睿的个人电脑计算速度为每秒500亿次浮点运算,至少是ENIAC的一千万倍。而截至2007年6月,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IBM蓝色基因(Blue Gene/L),速度高达每秒367万亿次浮点运算,是ENIAC的734亿倍,恰好满足每20个月翻一番,和摩尔定律的预测大致相同。此外,在芯片存储容量、网络传播速度等方面都能验证摩尔定律的正确性

如图1-6所示,图中直线表示的为摩尔定律预测的微处理器晶体管数量增长趋势,而每一个点表示自1971年至2011年,Intel公司和AMD公司新开发的微处理器中晶体管数量。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其晶体管数量基本符合摩尔定律的预测,这再一次印证了摩尔定律正确性,这一定律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图1-6 1971—2011年微处理器晶体管数量变化符合摩尔定律

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Transistor_Count_and_Moore%27s_Law_-_2011.svg。

此后,基于摩尔定律的理论,摩尔又提出了摩尔第二理论和反摩尔理论,揭示着IT产业中成本、营业额发展的内在规律。1995年,摩尔在国际光学工程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从经济和成本的角度考虑,摩尔定律关于制造成本同比下降的假说可能会失效。相反,制造芯片的成本会不断增加。资本投入正以比收入快得多的速度增加。此后,业界将摩尔对芯片成本趋势的预测称为“摩尔第二定律”。此外,Google(谷歌)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曾指出,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同样的产品,那么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低一半,业界把其提出的这一定律称为“反摩尔定律”。反摩尔定律揭示着IT行业竞争的剧烈和不易,同时也有如Sun(太阳)公司的诸多IT公司受反摩尔定律的影响逐步脱离整个行业。但从积极的角度考虑,反摩尔定律促成了科技领域质的进步,也为新兴公司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2)梅特卡夫定律

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规律。

梅特卡夫定律的提出者是计算机网络的先驱,以太网路发明者,3Com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该定律表示,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梅特卡夫定律基于网络的外部性效果,即使用者越多对原来的使用者而言,不仅效果不会减少,反而其效用会越来越大。摩尔定律加上产业合流现象,形成了到处信息化的局面;梅特卡夫定律又将到处信息化的企业,以网络外部性的乘数效果相联结,就缔造出了一个规模庞大,充满无数商机和成长潜力,能够与实体世界相媲美的全球化电子商务市场。

同时,也正是网络极强的外部性和正反馈性,与梅特卡夫揭示出的互联网的价值随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呈算术级数增长或二次方程式增长的规则,也促使了网络规模的急剧增长。

全球IPv4地址数已经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图1-7显示出自2011年起,我国IPv4地址数基本维持不变,但IPv6地址数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率。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14607块/32。因此可以看出,网络规模的增长十分迅速。

图1-7 2008—2013年我国IPv4和IPv6地址数统计状况

资料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3)达维多定律

曾任职Intel公司高级行销主管和副总裁的威廉·H.达维多(William H.Davidow),提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达维多定律。业界把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和达维多定律并称为网络经济的三大定律。

达维多定律阐释了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因而,达维多定律又称为网络经济中的“马太效应”。达维多定律的理论基点,建立在着眼于市场开发和利益分割的成效。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产品可以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而只有率先进入市场才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高额的利润。Intel公司在其产品的开发和行销上就高度奉行了达维多定律,并获得了高额的回报。Intel公司的成功就是对达维多定律最好的验证。

因此,达维多定律告诉我们,在IT领域乃至其他众多行业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换代,以新创产品淘汰老产品,保持技术上的绝对领先,使成功的新产品尽快进入市场,才能形成新的市场和产品标准,从而具有掌握和制定市场规则的权利。因此,要保持领先,就必须时刻否定并超越自己。

1.3.2 网络经济的冲击与机遇

众所周知,网络经济凭借其虚拟化、智能型、创新型等多重特征和优势迅速兴起,对传统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具体可以表现在对传统经济理论和对传统的经济产业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网络经济的出现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

网络经济的兴起,对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使得许多传统的经济理论需要重新加以认识和解释,下文将择要进行讨论。

第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适用范围的重新认识。在传统经济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直被认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客观规律,它规定了生产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性质。即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中,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个投入要素的增加,每一单位该投入的边际产品下降,出现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农业和工业经济生产中,由于其物质投入要素、自然资源等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且技术更新的速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在任一投入产出系统中,边际收益呈现递减规律,这在传统经济中十分普遍。

然而,在网络经济中,信息资源则表现出了可以再生和重复利用的特征。由于信息不具备排他性,且网络的外部性也决定了投入的单位产品不呈现边际递减的现象,反而会出现边际递增的趋势,即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该种投入的边际产品在增加。因为当一个数字化产品生产出后,对其追加生产和拷贝的成本极低,对于最初生产者来说,追加生产10万份和1份拷贝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当产品被拷贝或者下载时,不会增加成本也不会减少收益。但随着用户对它们的使用和改进的增多,能够创造出的价值就越大。信息作为投入要素,与其他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就提高了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最终产生了边际收益递增现象。当然,这只是对网络经济下边际收益递增现象一个侧面的理解与阐述,这个规律还出现在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网络经济主导下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打破了传统经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普适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经济的出现将取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是缩小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范围,使其不再具有主导性的地位,但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仍然会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第二,打破传统价格理论的适用性。价格理论一直以来,清晰地揭示着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其变动规律的内在关系。其与供求关系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中很重要的内容。传统的经济学认为,需求与价格紧密相连,当商品的价格升高,消费者对其的需求就会减小;而当商品的价格有所下降时,消费者对其的需求就会增加。因此,需求与价格往往呈反向变化关系。同时,供给也与价格紧密相关,当商品的价格升高,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大;反之,则会减小。因此,供给与价格往往呈正向变化关系。

然而,在网络经济中,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则打破了传统规律,价格不再是市场中的唯一标准。例如,当消费者对网络产品的需求增大时,供应商不一定会提高价格,或保持价格不变,甚至会降低价格;而当消费者对网络产品的需求减少时,供应商对降低价格的决策也不一定灵敏与必然。造成这种与传统经济学规律大相径庭的现象来自多方面原因,其中包括,许多网络产品厂商的收益并不是来自于产品本身的利润,而是来自于产品影响力和基于影响力大小而发展的广告业务的盈利,所以厂商追求的是产品影响力最大化,所以产品本身的价格的决定则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供求关系理论和价格理论。

因此可以看出,传统经济的价格理论的地位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中再次被动摇,这是由于网络经济下产品不同以往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所决定。网络经济的带动也必将会对传统的价格理论做出新时期的完善和补充。

第三,规模经济性。规模经济一方面是从生产规模与产品成本的关系来考察,它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生产规模增大,产品数量增加,使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规律。另一方面,规模经济还从企业规模与管理成本的关系来考察,当企业规模由小增大时,企业管理成本会增加,可能出现组织失效,交易成本整体上升。因此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与交易费用降低不可兼得,并依靠效益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复杂权衡关系来决定企业的边界。

当网络经济出现后,规模经济在这两个层面上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在网络经济状态下,互联网的出现将企业内部与外部都联系在了一起,使企业间的交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而得到了充分的延伸。从外部来看,不同企业之间,采取了网上直接交易的形式,消除了许多冗余的交易中间环节。同时,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及时、有效,对产业链上的供应需求也更容易把握。从内部来看,网络的交易和企业内信息系统结合下的生产管理,共同促进了库存的减少,甚至可达零库存状态。这样大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可以说,在网络经济下,企业内部与外部都因互联网联系在一起,规模经济效益的获得与交易费用的降低不再直接相互排斥。

同时,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产业、网络产业、知识产业等在经济中逐渐凸显主导地位。这些产业的发展并不同传统产业一样依赖占比很大的固定成本,而是形成了软件、多媒体、信息咨询服务、研究与开发、网络设备与产品等变动成本占总成本较高的格局。因此,伴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集成化发展、信息系统建立和外包业务模式的并行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范围经济、时效经济、差异经济、成长经济等新途径出现了。大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同时,小企业也能获得较高的效益,大小企业之间的差异也不能因规模上的差别进行绝对的区分,这也使企业在一定技术基础上的有效规模区间延伸了。

(2)网络经济的出现对传统产业的挑战

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变革,虽然其没有撼动传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但网络经济带来的产业的信息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引起了传统经济产业的革命性改造。

第一,网络经济冲击下的制造业变革。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突飞猛进。整个制造业从两个方面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一方面,制造业在技术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引入降低了各种生产成本。由于信息可及时反馈,库存可以大幅度下降;信息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生产的节奏,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互联网带动了销售渠道的变革,可以通过网上订货渠道、技术支持等方式,为销售活动节省大量费用。

另一方面,制造业在作业组织方面产生了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各种信息系统被开发与普及。企业的生产作业实现了流程电脑化,计算机与生产机器的完美结合和控制,加速了制造业的自动化发展,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劳资成本,产生了新的作业组织管理方式。

第二,网络经济冲击下的零售业发展。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零售业。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地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几十年的发展催生出了一大批网上经销商,他们依靠互联网强大的功能,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障碍,延伸了销售地区和领域。

Amazon(亚马逊)和eBay(电子港湾)公司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20世纪末,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车库里创建了亚马逊公司,其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将书店从现实搬到了互联网之中,开创了最成功的网上书店,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创造了B2C(Business to Customer)的电子商务模式,并于1997年5月16日在华尔街上市,缔造了新的车库神话。

1995年皮埃尔·奥米代尔(Pierre Omidyar)创建了互联网上第一个交易市场——eBay公司,它给全球民众提供了一个网上买卖物品的线上拍卖和购物网站,开创了互联网商业领域全新的C2C(Customer to Customer)模式,进一步丰富了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史上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统计,2011年,美国电子商务零售额为194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1%。根据eMarketer研究机构的预计,美国在2016年电子商务零售额将达3619亿美元,几乎翻番。如图1-8中可以看到,美国网络经济发展下的电子商务零售额,正以每年平均14%左右的同比增长率迅速发展。

图1-8 美国电子商务零售额2010—2016年历史及预测规模

资料来源:eMarketer, 2012。

同时,在信息技术带动的网络经济飞速发展下,网上零售占整个社会总零售额的比率也逐步上升。可以看出,网络零售正以很快的速度占领着零售业市场,抢夺着传统零售业的市场份额。

图1-9 2011年欧洲部分国家网上零售占社会总零售额的比例

资料来源:Retailresearch, 2012。

从图1-9可以看出,该图显示了2011年欧洲部分国家,以英国、瑞士、德国等发达国家为典型代表的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总零售额的比例。其中,英国的网上零售市场最为发达,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总零售额比例达到了12%。德国和瑞士的网上零售额也较高,分别达到了9%和8.7%。而波兰和意大利的网上零售占社会总零售额的比例较低,只达到了3.1%和1.3%。

第三,网络经济冲击下的旅游业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旅游新浪潮。传统的旅游业使得消费者依赖于旅行社等指导机构,在经验丰富的公司、团体及个人等的带领下,才能合理地规划出旅游的路线,获取旅游的相关信息。然而,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信息和资源的分享实现了即时化、无成本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自行设计安排旅游路线、旅游内容和旅游时间表。这一阶段只是初步的网络旅游发展形势,即网络和旅游是相脱节的,网络主要承担着为人们亲身旅游提供咨询和个性化服务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的深入和扩展,并不排除真正将旅游和网络相融合,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真正满足一部分人旅游的目的。总之,可以看出,互联网彻底颠覆旅游业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网络经济的出现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经济可以彻底取代传统经济。因为网络经济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时代的发展决定了只有将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最有效地抓住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有效地应用于新时期经济发展中去。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方式可以从宏观上分为传统网络化、网络传统化、网络传统相融合三种手段。

传统网络化,即将传统产业延伸到网络经济中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优势。传统经济中的企业,可以向网络经济发展与延伸,凭借其信誉好、推广品牌能力强、拥有既定用户群等众多优势,融合互联网的新技术、新载体、新平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这个领域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成功案例。

网络传统化,即将网络经济渗透到传统产业中来。网络经济中互联网企业对信息技术要求较高,对互联网依赖较强,且在传统经济中构建起一个具有品牌价值的企业并非易事。为了企业的多样化全方面发展,减小互联网企业面对类似网络泡沫等危机的风险,许多网络企业往往采取了兼并的形式,积极地向传统经济领域渗透,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该领域最著名的就是在2000年,美国在线宣布以181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的史上最大的兼并事件。

网络传统相融合,网络经济为传统经济提供有效平台。在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相融合的发展方向上,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阿里巴巴的企业平台。由于广大的中小企业不同于传统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具有足够的实力和人才优势,所以如果想进入网络经济的行列,最佳的方式就是通过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享受网络经济带来的丰厚利润。阿里巴巴、中搜网这样的优秀企业,正是独具慧眼地抓住了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融合的契机,针对各种企业推出了各类型采购、贸易等形式的电子平台。

2. 网络新技术带动社会变革

2.1 互联网带动下虚拟的实体化

传统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实体的自然资源的占有与配置,农业与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上,经济行为创造的产品与价值往往也是赋予在现实存在的实体产品上。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带动了网络经济体横向扩充与纵向深入的二维立体发展。在经济活动中,无论是社会思维意识、生产成果还是经济主体本身都已经将虚拟的价值成分渗透并融入到企业实体的生产活动形式中来,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统一,因此这一趋势被称为虚拟的实体化。所谓虚拟,是指在互联网带动下发展起来无形的经济生态、信息数据等,而实体化则表示在人类思维上和应用上与实体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相融合的过程。虚拟的实体化现象已经渗透到了信息经济的各个领域,在以下几个典型方面体现尤为明显。

2.1.1 基于网络的虚拟价值成为企业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发展创造的虚拟网络价值已经逐步发挥出其越来越凸显的价值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效率。对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企业,可以充分受益于互联网的巨大优势。

第二,基于互联网建立起的无边界平台将人、企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平台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建立起了企业与人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使企业更快捷地了解用户需求,用户更方便地整合消费信息,构建了双赢的局面。

第三,互联网促使企业活动户主大规模的集中。这一方面主要起因于上升的利润所带来的动力,驱使许多客户关系型行业在互联网上出现,如虚拟社会、信息中介等。而另一方面,上升的利润会产生集约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如提供票据服务、交易处理服务及广告服务的行业。

第四,互联网提供了越来越多创造价值的机会。互联网变革了传统的经济生态,用强大的信息技术驱动着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转型。人们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摸索着前进,而陌生就意味着潜在的机遇,谁能够挖掘并占领全新的领域,谁就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优势。

而伴随着网络价值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网络并购行为也有如潮涌。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的近几十年,网络经济因互联网提供信息的无限性和人类消费信息能力的客观有限性这一对深刻矛盾而呈现出了网络聚财的特征,互联网成为资本的“孵化器”。Yahoo!、美国在线、Amazon、eBay等全球互联网巨型企业创造的市值在一个时期就占领了美国网络股市值的接近一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信息工业用短短5年时间创造的价值,超过了汽车工业100年创造的价值。信息时代的增长方式是指数增长方式。对于1万元的投资,传统工业因其以10%的年增长率成长,10年投资创造的价值为2.59万元;而将1万元投资于电子商务领域,增会因其200%的年增长率,10年后将创造比传统工业高出5个数量级的价值。

互联网所带来的虚拟价值已经成为评估企业资本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资产评估机构把对互联网无形资产的评估纳入到公司业务的主要内容中来。基于网络平台虚拟性特点,针对互联网企业的评估与分析也已经完善至多个方面,包括基于客户类评估、技术类评估、服务类评估等。客户类评估是考量公司拥有的客户关系、客户名单、客户信息等数据量的重大价值。如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技术类评估包括公司掌握的尖端信息技术、内部使用软件、数据库等无形的技术价值。典型有Microsoft、Oracle(甲骨文公司)、苹果等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公司;服务类评估包括基于互联网的广告、搜索、管理等业务所带来的无形价值,如Google、Yahoo等公司。可以说,将企业无形资产纳入对企业评估的重要组成,是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也是对传统资产价值形态评估方面方法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从反面看,也凸显了互联网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价值。

2.1.2 无实体的互联网企业,成为经济生态圈中重要的主体部分

以阿里巴巴集团前CEO马云先生于2004年12月创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浙江支付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支付宝)为例,支付宝是国内独创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公司的存在和发展打破了传统企业基于实际的资源和生产环境创立的特征,不依赖于实体的企业资源,而充分建立在虚拟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盈利的同时,解决了虚拟互联网交易主体间信用障碍的安全问题,创造了网上安全交易的服务理念。

支付宝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同时也是电子商务领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自支付宝的出现带动了整个网络支付产业,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它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支付问题和网上交易的诚信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意义重大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了互联网诚信体系的建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支付宝本身也在以惊人的增长速度扩大着其规模。根据图1-10可以看出,支付宝带领下的中国电子商务网络支付自2006年起,其营业额不断攀升,尤其在2007—2009年期间,更是达到了120%左右的交易额增长率。此后,虽然交易额增长率趋势有所缓和,但其总交易额却由千亿元增长至万亿元的数量级,且互联网支付的渗透率一直保持在59%以上。

图1-10 2006—2015年网络购物互联网支付额及渗透率

资料来源:综合企业财报及专家访谈、根据艾瑞统计模型核算及预估数值。

除此之外,自20世纪末以来,亚马逊、京东商城等一大批电子商务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占领了市场。其依据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的新观念,仅仅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合理地将客户的购买需求、库存存储与供应、物流运输等环节的信息有效地整合与配置,没有建立任何实体的商店,就实现了其上亿元的日销售额,占领了零售业市场相当规模的份额。

因此可以看出,无实体的互联网企业,已经逐渐凸显出其巨大的优势,抢占着市场的份额,以强大的实力取得了其在经济生态圈中重要的经济主体地位。

2.1.3 企业发生经济行为的对象已超越了实体

传统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基于实物的产出和交换,决定了其对实体资源高度的依赖性。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大量的互联网公司,而经济活动中的包括企业宣传、企业分工、交易行为、产品使用等一系列的经济行为模式,也逐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断地适应时代的需求,让经济主体从虚拟环境下的经济行为中,获得了真实的收益。

传统的企业宣传往往基于常规的媒体宣传,企业与品牌的广告通过实体的报纸、杂志、公共广告牌,或者广播、电视等传媒手段传达给消费者。而随着Yahoo公司创始人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开创了互联网独特的广告盈利模式的先河,企业产品与品牌的广告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互联网领域。随着互联网广告的完善,Google等公司推出了Google Ad. Words(谷歌竞价广告)等新型广告投放方式,实现了一种在网站上十分快捷简便地刊登广告的方式,无论广告预算多少都可以充分享受互联网高效的广告服务。整个过程可以在虚拟互联网上快捷地完成,而并无实际人力和资源的任何消耗。

此外,上文中也提到,支付宝的出现独创了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使得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行为可以完全建立在虚拟互联网上。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行企业开通了网上业务,建立起虚拟环境中的网络银行,让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交易的支付、转账等银行业务。可以看出,经济行为中的交易也逐步向虚拟化、便捷化转变。

不仅如此,互联网已经逐步渗透到经济行为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外包,整合利用外部的优势专业化资源,而降低了企业本身的成本,充分集中资源发挥核心竞争力并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产品的使用和体验也实现了全虚拟化,这一点尤其适用于金融产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等。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及保险的逐步完善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下便捷地完成了投资与收益。网上教育的普及,满足了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根据自身所需完成知识的学习,既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满足了各类人群差异化的时间安排。

总而言之,伴随着互联网纵向深入与横向普及的二维发展,企业经济行为的环节和对象越来越多地实现了全虚拟化,虚拟网络为现实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效用。

2.2 网络互通下的市场经济发展全球化

2.2.1 经济全球化的演进过程

在资本主义早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和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资本主义得到长足的发展。伴随着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全球化演进,逐步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这一阶段的全球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充殖民地,争先抢占全球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特征,可以被称为实体的经济全球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创造出来,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兴起与普及,使得交通、信息、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大幅度地实现了全球化进展。与实体的经济全球化不同,这一次的全球化不是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对发展中国家有潜在威胁的全球化发展,而是真正实现了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符合各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基于互联网在这一次经济全球化中的关键作用,和由互联网构造出的全球经济网络,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称作为虚拟的经济全球化。

2.2.2 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相互渗透

(1)互联网发展在技术上保证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互联网的发展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有重大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普及,消除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障碍,实现了资源的高度融合,使全世界各个国家交流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首先,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无纸化贸易。信息技术的创新将大量传统的纸质资料电子化,赋予了原始资源更高的流动性、保存持久性等优势。大大减少了传统的书面材料和文件产生的资源和人力消耗。一方面,降低了保存信息的成本,节约了大量资源,减少了人力的耗费,并消除了资料备份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互联网的出现替代了传统纸质文件基于物流时耗长的传输,形成了基于互联网高速、准确、便捷的传递,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提升了传递信息资源的效率。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领域,还涌现出了虚拟银行、网络证券、网上理财、电子货币等电子金融服务,极大地提升了金融交易的效率、便利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因此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无纸化贸易,打破了国际化的边界。

其次,互联网技术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障碍。从一个方面来看,传统的经济活动建立在人工实现的基础上,这个特征决定了传统经济的时间限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革,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脱离了人工服务,实现了一种全自动化的经济交易方式,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生活行为习惯经济主体的时间限制。同时,互联网技术打破了空间的障碍,将不同国界、不同地域的经济主体联系到了一起,通过网络交流(不仅包括文本,更包含语音、视频上的沟通),降低了信用风险,提升了合作与交易可靠性,促进了跨地域的经济合作。因此,互联网技术消除了空间与时间上的障碍,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最后,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保障,信息资源的作用十分明显。传统的经济模式决定了较高的信息传播成本,往往资本实力越强的企业越能在信息与品牌传播上占据优势,深化了经济学上的马太效应。而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无论企业大小,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发布和获取信息,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系统的建设,简化了交易环节,创造了许多新的交易方式和手段,从各个方面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推动了国际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互联网优化与升级

在互联网极大地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全球化的经济也导致了数据的激增,催生着网络存储及通信的技术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网络的功能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在经济领域都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网络银行网上理财等金融服务产生了数目巨大的存储需求,不断地推动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对新挑战、新问题的攻克。与此同时,全球化经济的深入与扩充,对互联网传输的及时性、高效性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进一步引导着互联网技术在硬件与软件上的全面革新与进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暴露出的信息技术局限和障碍,激发着互联网高效的革新与发展,推动着互联网的优化与升级。

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下,经济主体间竞争加剧,对交易成本降低的不断需求进一步推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实现。经济全球化促使各个国家、各个经济领域往来更加频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更多的企业的加入,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这必然导致谁能在生产、交易等环节降低成本,谁便能占领竞争主动权的现象。因此,对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需求成为互联网技术不停革新的源源动力。

此外,全球化经济的虚拟性特征也对数据的保护、信息的安全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众所周知,信息化给全球经济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而互联网革命则把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互联网催生下的新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把互联网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交易和信息发布的平台。但随着信息的公开化、流通化,也激发了经济犯罪技术的提高。

1995年,花旗银行官员发现一名电脑黑客已经获取密码和程序,允许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和纽约的花旗银行转账。为了阻止这个黑客的犯罪活动,花旗银行的技术专家们密切监视银行的全球支付系统,终于发现了一条资金转账的秘密路径,随后法务执行官捕获了这个由俄国人、英国人、以色列人和荷兰人组成的犯罪团伙,而这个团伙的首领只是一个毕业于俄国圣彼得堡大学的生物化学系的大学生。他们没有武器、人质和逃跑的车,却从花旗银行里盗走了1200万美元的资金。

因此,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专家将注意力转移到数据的保护、信息的安全以及经济领域尤其是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防攻击技术提升上,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的革新和进步。

2.3 网络延展下的生活模式无形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下的互联网革命,不仅在宏观上实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而且,在微观上,也变革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模式。正如美国副总统戈尔所言:“正像枪炮和电视将人类带入20世纪一样,信息高速公路将我们带入下一个世纪,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互联网的技术深度上的进步与适用范围广度上的延展共同促进了每个人在消费、投资理财、交易、沟通、教育、医疗等各领域行为模式上的深刻变革,这里就网络新形势下的消费、投资、交易和沟通模式作进一步的阐述

2.3.1 网络新型消费模式——网上购物

早在1997年的圣诞节,HP、Microsoft、UPS、Visa、Master Card(万事达卡)和KPMG(毕马威)六家公司就共同策划了一场特殊的“电子圣诞节”,它将比利时、法国、德国、爱尔兰、荷兰、西班牙、瑞士和英国等9个国家的商业零售网点与全世界的圣诞节消费者联系到了一起,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逛遍了世界名店,购到心满意足的产品。新兴的电子商务的奇迹就这样悄然出现在人们身边。当电子商务的浪潮席卷中国,新的商务模式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购物习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上的奇迹。

2012年11月11日,由天猫商城和淘宝网共同发动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促销活动创造了191亿元的日销售收入,创造了世界纪录。换句话说,天猫商城和淘宝网用一天时间达成的交易量,达到了上海所有大中型商业企业“十一黄金周”七天的总营收额的三倍。而一年后的同一天,2013年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一天的成交金额就达到了350亿元人民币,又一次创造了商业奇迹。

新型消费模式的变革已经深化到了每一个消费者的思想意识里,据统计,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突破了10000亿元大关,达到了13040.0亿元,较往年增长了66.2%,在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的占比达到了6.2%。从网购结构上来看,B2C(Business to Customer)的占比达到了29.7%,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而其中,阿里巴巴含平台式B2C市场的天猫保持领先,而自主销售为主B2C市场京东商城优势较为明显。

进一步从图1-11中可以观察到,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正逐步进入成熟期。未来几年,随着传统企业大规模进驻电商领域,中国西部区域及中东部三四线城市也将进一步开发出其极大的网购潜力。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了网络购物进一步扩大边界。预计到2015—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

图1-11 2008—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公开财报、行业访谈及艾瑞统计预测模型估算。

互联网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变革深刻地影响了广大消费群体的消费模式中,同样也以惊人的速度拓展到了人们的投资手段中来。

2.3.2 网络新型投资模式——网上证券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网络证券交易,也被称为证券电子商务。在1971年美国华盛顿,建立了全球第一个电子交易市场——纳斯达克(NASDAQ)证券市场。它统一了全美的二板市场,成为今后各个国家筹建二板市场的典范。发展至今,证券行业的互联网渗透也已深入到我国金融领域,从发行市场到交易市场都在向电子化发展,网络证券交易模式也在不断向深入推进。

从券商或证券公司的角度来看,网络证券交易是指利用各种网络技术,为投资者提供证券交易所的即时报价、查找各类与投资者相关的金融信息、分析市场行情等金融服务,并通过互联网帮助投资者进行网上开户、委托、交付交割以及清算等证券交易的全过程,实现实时交易

而以投资者而言,网络证券交易是指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国内外各交易所的即时报价,查找国际国内各类与投资者证券交易相关的财经咨询信息,分析市场行情和投资资讯,并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委托下单,实现实时交易。如表1-4所示,清晰地列出了网络证券交易与传统交易委托方式的比较。

表1-4 网络证券交易与传统交易委托方式的比较

资料来源:梁循,曾月卿:《网络金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证券交易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降低了券商的经营成本,使得证券交易费用更加低廉,因而刺激了更活跃的投资,提高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和业务的创新,也更有利于券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随着互联网提升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券商们利用互联网高效地收集投资者需要的各种信息,精确地按照每一个投资者的个人需求进行定制。一些企业预测未来的商机,创建出了向普通家庭提供全方位专业理财服务的系统。如图1-12所示,该股票投资系统可以用图形来直观地给出某股票在某段时间内的市场状况,并对其进行技术分析,给出相应的市场心理分析结果和投资的参考意见,用户可以将其与其他技术分析方法相结合,做出自己的判断

图1-12 股票投资顾问系统框图

资料来源:梁循,曾月卿:《网络金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系统后端与互联网相连,接受来自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并锁定某特定的信息资源丰富的网站。系统可以列出所有有效的股票名称,用户选择某种名称的股票和分析相应的时间段,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产生相应的K线图,并附上相应的K线图形态分析和相关的投资建议。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大大降低了证券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随着网络证券的发展催生了众多专业理财服务推介领域的完善和进步,为缺乏专业金融知识,无法得到比较专业理财咨询的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服务。因此,网络证券交易的新型投资模式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3.3 网络新型交易模式——网上拍卖

网上拍卖作为一片新兴的观念,同样成为备受人们关注与参与的领域。1995年在美国加州圣荷西成立的eBay公司,是网络拍卖、线上交易购物的鼻祖。5年后eBay进军中国市场,2000年2月15日,eBay公司宣布与著名的中文网络门户搜狐(SOHU)公司建立市场联盟,合作建立面向中国on过户的在线拍卖平台——eBay中国城。网站的内容在用户需求的促进下不断地创新与完善,其业务已经包含收藏品拍卖、汽车拍卖、家具等难运输的大件物品拍卖。正是看到这样巨大的商机,亚马逊、雅虎、微软等世界型企业也在不断向网络拍卖领域扩展。

eBay的成功一方面源于其全新的理念,网络经济学中的达维多定律就是对此现象充分的阐释说明。另一方面eBay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领域立于不败之地,还在于其抓住了消费者参与量与参与活跃度的本质问题。eBay作为一个典型的C2C(Customer to Customer)的虚拟交易平台,其很好地把握住了吸引消费者、培养和扩大消费群体、提升消费者忠诚度的经营策略,并不断地根据客户需求推陈出新。基于买卖双方信用透明度问题,eBay首创了专门用于C2C的个人交易信用评级系统——反馈论坛(Feedback Forum)。根据交易历史用户真实的信用评价,为新用户提供有力的信用参考,保障了买卖参与者的安全感;eBay同时意识到了物流在交易环节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公司与固定的物流公司签订协议,在长期发展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提升了交易的效率,共同保障了拍卖交易者的利益。

2.3.4 网络新型沟通模式——网上社区

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更加的频繁与顺畅。每个人的人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最好的拓展,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甚至没有国家文化的障碍,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的环境背景,才逐渐衍生出网络社区这一全新的概念。

传统的社区一般是基于相近的地域位置,由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地区相近,使得人们之间互识的几率增大,甚至相同的社区会逐渐发展成相似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特色。而在网络社区中,人们往往基于相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和一致的社会关注点聚集在一起。最典型的网络现象就是BBS(电子公告板)的产生与发展。

BBS全称Bulletin Board System,即电子公告板,最早是用来发布股市价格等信息的,但那时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还没有广泛地普及,BBS与校园和街头内的公告板性质相同,只是发布信息的一种途径,且只能在苹果的计算机上运行。而互联网和PC机的普及,使BBS逐渐普及开来。1991年,中国第一个BBS站诞生;1995年,BBS逐步被人们认识,并自此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发展至今,BBS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中,如天涯社区、搜狐论坛、百度贴吧等形式的综合型社区,其涵盖内容较为广泛,拥有用户群众多。同时,也包含了各个地方论坛,如长春论坛、广州网等,该形式的社区基于人们共同的家乡或者对特定城市的关注,同样吸引了数目众多的用户群。而网络上最为广泛的,是基于相同爱好兴趣的BBS社区,如中国文学论坛、中新网论坛、我爱财经网、免费考研论坛、天地人大论坛等,分别是基于文学爱好、新闻热点、财经消息、英语考研、高校信息的共同关注点而成立的网络社区。类似这样的网络社区不计其数,但正是其社区数量的众多、用户群数量的庞大和用户高度的忠实度,才充分说明了人们基于互联网的交流和沟通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行为的一种习惯。

3. 互联网迎来大数据时代

如今,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启。正如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英国牛津大学网络学院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著的《大数据时代》这本书中提到的:“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许多科学门类都会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面对着大数据时代的全面来临,互联网发展下的又一场革命已经悄然而至

3.1 大数据的产生背景及特征

3.1.1 大数据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随着全球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数据已经发展成为现如今最重要也是增长最快的资源之一。据国际数据公司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统计,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相当于4万亿GB),这相当于2011年的22倍。过去几年,全球的数据量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长,今后,这个速度很可能会继续增长。数据资源的数量庞大和结构复杂,为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为了应对这样的新问题,在国家政府、科研机构、经济部门等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了对众多大数据相关的技术、工程、科学应用等信息技术领域热点问题的研究。

根据维基百科中的定义,大数据(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网络上每一笔搜索,网站上每一笔交易、每一笔输入都是数据,都通过计算机做筛选、整理、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不仅仅可得到简单、客观的结论,更能用于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搜集起来的数据还可以被规划,引导开发更大的消费力量。

3.1.2 大数据主要特征

大数据是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所构成的数据集合。同时,大数据也可以看做是通过数据共享,交叉复用而形成的知识服务能力和智力资源。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可以高度的概括为“4V”,即Volume(海量性)、Velocity(快速性)、Variety(多样性)、Veracity(真实性)

(1)Volume(海量性)

海量的数据量是大数据最基本的特征,IDC定义了大数据的数量级至少要超过100TB(1TB=1000GB)。导致数据量激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用网络的人、企业、机构等明显增多,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其次,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逐渐兴起,也快速增长了大量的数据信息。此外,图像、音频、视频等二维数据近年来也大规模涌现出来。伴随着三维扫描设备以及Kinect(由微软开发)等动作捕捉设备的普及,数据本身的描述能力越来越强,也逐步接近于真实世界,呈现出数据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

(2)Velocity(快速性)

大数据的快速性特征,即要求对数据处理的及时与迅速,是现实需求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海量数据处理的重要特征之一。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电子商务应用。这就对数据处理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即时处理好数据信息,才能为企业及时地提供关于用户需求、仓储存货等信息。同时,只有保持对数据处理的快速性、及时性,才能满足用户体验的需求,最大化地服务与满足用户行为体验。

(3)Variety(多样性)

数据类型繁多、复杂多变是大数据又一重要的特征。传统的数据形式比较单一,数据的存储一般也遵循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是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不仅迅速增长了传统结构化数据,也出现了大量以网页为基础的半结构化数据,同时视频、音频、图片等非结构化的二维数据也大大激增,使得数据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这就对大数据的技术处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Veracity(真实性)

大数据的真实性,很多学者又称之为价值密度低。数据价值密度低是大数据中非结构化数据的一个重要属性。大数据的出现,完成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全数据模式的开启。研究摒弃了小数据时代的随机抽样,而将样本定义为全部的数据信息,遵循着“样本=总体”的原则。这样每个数据都发挥出作用,摆脱了抽样的随机性带来的误差和风险。但对于每个数据的密度价值也相应地降低了。

3.1.3 大数据的价值

大数据的出现在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下凸显出的重要意义,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等各个社会领域的人们都加紧了对其的研究和推动。

在政治领域方面,2012年11月,《时代》杂志指出,美国总统奥巴马之所以能够连任的重要秘诀,在于其对过去两年来网络相关数据准确的分析、统计和利用。大数据不仅在政权更迭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也同样被提升到了国家国防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以美国为例,2012年3月22日,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五大部门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大力推动大数据收集、储存、保留、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数据技术研究,以提高美国科研、教育与国家安全能力。美国政府对这次部署的高度重视,将其战略地位与工业时代的时候相类比,深刻强调其不仅在科技、经济方面,同时在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在商业领域,2013年,Gartner(高德纳)将大数据列入将在未来三年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战略技术之中,提出了大数据技术将影响企业长期计划、规划和行动方案。阿里巴巴能够应对“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日销售额191亿元的交易量,也在于其充分利用往年的巨大数据量,对用户消费习惯,搜索习惯,甚至是浏览习惯等行为的综合性分析。对大数据的成功处理完成了消费者对淘宝网和天猫网站超高性的并发需求,也保证了阿里巴巴的商业奇迹。此外,IBM、Intel、EMC(易安信)、Walmart、Teradata(天睿)、Oracle、Microsoft、Google、Facebook等起源于美国的跨国企业巨头也积极推动了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身应对大数据战略的发展对策。

而在科技领域,庞大的数据量催生人类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全新思维方式,使用将巨大的数据量直接交给高性能计算机处理而不经过模型和假设的解决方式代替了传统简单的统计分析算法,利用大数据发现了众多传统无法预料的规律和结论。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提出的数据密集型科研第四范式,颠覆了传统,打破了千百年来探索因果关系的思维固式,建立了以数据为中心,分析数据相关性,从而得出结论的全新理论方式。

3.2 互联网无边界平台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互联网通过强大的黏合作用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一个无边界的平台。信息流作为载体在互联网虚拟的无边界平台上的传递与整合,为整个无边界平台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

从宏观上来讲,基于互联网发展而来的社会上层虚拟的无边界平台,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于,在无边界的平台上创建的虚拟信息通道,为信息流的通信及整合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在传统边界明显的人类社会,其局域性的单片信息往往能发挥较为充分的作用。但随着互联网边界越来越模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逐渐深入,信息之间的交互也越来越明显。这时,局域性的单片信息只能发挥其零碎的价值,而不能在满足无边界环境下对信息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无边界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便捷、信息量集中等巨大优势,将信息整合,形成了无边界平台上的信息流传递。这种伴随互联网整合而成的信息流价值远远大于局域信息价值的算术加和。真正体现了“1+1>2”的道理。

而从微观上考虑,互联网无边界平台,对互联网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带来了无限的价值与机遇。首先,互联网无边界平台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随着互联网使用用户成倍的增多,互联网这一平台与工具逐渐成为人们发布信息、搜集信息、获取信息数据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途径。互联网环境的开放、免费,降低了人们使用这个重要平台的门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人们自由搜集各种所需信息的成本。

其次,无边界平台的跨时间跨区域性,使参与主体间交流更加及时有效。由于互联网平台打破时间和地域的边界,促成了一种全球化的信息沟通。一方面,其打破了时间界限,使得信息沟通根据参与主体的需求,既可以在商品推荐、网页搜索等状态下选择及时获取,也可以因为地理时差、办公时限等原因选择获取的滞后与不同步,增强了时间的弹性。另一方面,平台打破了空间地域性,使得信息沟通范围更加广泛,甚至跨越了国界,因此也带动了经济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

此外,互联网无边界平台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互联网带动下的信息时代,打破了工业经济的常规,不再需要高成本的固定投资作为创业基础,而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成本相对极低,鼓励许多掌握技术与知识的人才创造财富。同时,众多风险投资商、天使投资人对互联网领域的青睐与支持,也带动了创业的发展。美国的Facebook、Twitter、Google等世界知名的企业都可以作为这个结论最有力的印证。

最后,互联网的无边界性带动了思维的延展与无边界,激发了人类巨大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互联网无边界的特征也辅助人类大大拓宽了思维的边界,人的创造精神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淋漓尽致的发挥。众多草根英雄、草根科学家的出现也说明了创新已不再是科学经营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平台上实践其创新的理念和作品。

3.3 大数据时代下的无限财富与机遇

3.3.1 世间万物的数据量化

对于世界的数据量化,即指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到的数据化,是一种把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人类在社会生活生产中,曾创造并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大数据的发展核心动力正是来自于人们对世界测量、记录和分析的渴望。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将人类对世界纪录分析的结果数据化后所能产生的巨大价值。进而反方向促进了人类对世间万物数据量化的探索与实现。

在世界量化过程中,起步较早也较为成熟的是对文字文本的量化。因为文字是人们记录文明的载体,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也逐渐演变成信息互通的最有效工具,因此将文字量化,所能带来的信息与知识的价值不可估量。2004年,Google公司发布了轰动一时的“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试图把所有版权条例允许的书本内容数字化,让世界上所有人都能通过网络免费阅读这些书籍。Google数字图书馆数据化的文本的实现与完成不仅仅诱发了一个新的学术方向——文化组学,即指通过文本的定量分析来揭示人类行为和文化发展的趋势。最重要的是,该成果为整个人类探索世界提供了一条开拓性的思维方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机构部门参与到了对数据化文本内在价值的探究和揭示上。事实上,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已经使用各种大数据分析挖掘方法,不断找出互联网上金融微博中的数据价值,利用股民的情感分析进行股票市场走势的判断,创造出了巨大价值

与此同时,许多看似不可能被量化的信息,也在信息技术的强大工具下完成了其重要的转型。1978年,构成全球定位系统(GPS)的24颗卫星第一次发射成功,此后不断地开放与提升。如今,GPS系统在科技运用、商业运用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价值。Google、苹果、微软等企业也在积极研发自己的地理定位系统以补充GPS的缺陷,其商业价值日益凸显。随后,汽车上安装了无线传感器,地理位置信息的数据化对保险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数据提供了关于时间、地点和实际行驶路线的详细信息,使保险公司能更准确地为车险定价。在英国,车主可以根据他的实际驾驶地点和时间购买汽车保险,而不是只根据其年龄、性别及履历等。这种保险定价法激励了投保人产生更好的行为习惯。此外,UPS快递利用地理定位数据为货车定制最佳行车路线,2011年仅一年,就使UPS驾驶员们少行驶了4828万千米路程,节省了300万加仑(1加仑=4.546升)的燃料,减少了3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不仅如此,数据化还在另一个前沿更加人性化,直接触摸到了我们的情感、关系和思想,社交网络公司的核心思想也正是基于数据化的构思。随着社交网络Facebook公司将其社交图谱公之于众,社交关系也正式被人们定义为一种数据,其潜在价值非比寻常。据一家获得高额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的内部研究表明,个人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和其朋友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呈正相关。因此,一些消费者信贷领域的创业公司正考虑开发以Facebook社交图谱为依据的信用评分。

总而言之,人类正在试图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数据的量化挖掘来发现难以估量的商业价值。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了数据分析的工具和必要的设备,这样就可以在更多的领域,更快、更大规模地进行数据处理了。

3.3.2 大数据潜在价值日益凸显

一直以来,数据被视为一种附属于企业核心业务的一部分,数据的产生与存在是为企业的核心生产活动提供支持。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数据的价值,大数据的价值由它最基本的用途转变为未来的潜在用途。这一转变意义重大,它影响了企业评估其所拥有数据的方式,进而促使甚至迫使企业的商业模式变革,同时,这一转变也改变了组织看待和处理的方式。

数据的潜在价值的释放最常用的方式为三种:数据再利用、数据集重组和数据多重利用。

数据再利用是指,有一些企业因为存储成本低等原因,将已经搜集或使用过的旧数据保留下来变成了“数据坟墓”。而掌握信息技术优势的科技公司将其再次利用,挖掘出了巨大的价值。Farecast公司利用机票销售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机票价格;Google重复使用搜索关键词来预测出了整个国家的流感传播状况;美国海军军官马修·方丹·莫里(Matthew Fontaine Maury)利用老船长的日志而发现了洋流。这些都是让“数据坟墓”再利用产生巨大价值的典型案例。充分显示出被人忽视的数据一旦重新被利用起来,仍然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效用。

数据集重组是指用新的方式混合数据,将处于休眠状态的数据通过与其他数据集的结合而唤醒其重要价值的过程。例如,美国一家提供免费房地产估价服务的网站Zillow.com,将房地产信息的价格数据集添加到美国的社区地图上,并聚合了如社区近期的交易和物业规格等大量的信息,预测出了区域内具体每套住宅的价值。一次看出,通过重组数据,将价值有限的单个数据集总和重组在一起,其总和成果要比单个数据的总和价值超出很多。

数据多重利用类似数据再利用,但是这种释放潜在价值的方法是从数据的产生环节就设计出了数据价值高度的可拓展性,从数据搜集的初始就鼓励其多重利用的用途。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Google的街景与GPS采集,Google在对数据搜集时重点强调了拓展性,不仅拍摄了房屋和道路的照片,还采集了GPS数据,检查了地图的信息,甚至加入了无线网名称。一辆谷歌街景汽车每时每刻都能积累大量的离散数据流,在对数据的处理时,不仅可以优化谷歌地图服务,还可以补充GPS缺陷等,充分发挥了数据集的价值。

3.3.3 大数据价值链构成与完善

如今,已经有许多企业灵敏地嗅到了大数据的巨大价值,积极融入大数据价值链当中。大数据的价值链由多种不同特征的企业构成,根据提供数据价值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基于数据本身的公司、基于技术的公司和基于思维的公司。

基于数据本身的公司也可以看做是大数据的掌控者,它们可能不是第一手收集数据的机构,但是却能够接触数据、有权利使用数据并且有资格将数据授权给渴望对其挖掘利用的公司。最典型的就是Facebook、Twitter这类社交网络企业,它们利用自身业务优势发展了大量忠诚度较高的用户,每天都能产生海量数据,它们将数据通过两个独立的公司授权给别人使用,通过这种利用方式获取了巨大利润。

基于技术的公司,通常是指咨询公司、技术供应商或者分析公司,它们通常无法获取海量的数据来源,但是这类公司掌握着尖端的专业技术技能,在与拥有大数据但缺乏技术的公司充分合作、互利互惠后,同样可以发挥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如美国十大上市软件公司之一的Teradata(天睿)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专注于大数据分析、数据仓库和整合营销管理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其与沃尔玛、Pop-Tarts这两个零售商合作,对其数据充分分析后提供合理的营销策略,对零售额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于思维的公司,它们的优势在于能够先人一步地发现机遇,虽然本身并不具备数据或者专业技能,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点,才让它们摆脱行业思维固有的桎梏,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例如,2009年8月,布拉德福德·克罗斯(Bradford Cross)在他20岁的时候,与4个朋友一起创办了Flight Caster.com网站,基于分析过去十年里每个航班的情况,将过去与现实天气进行匹配,致力于预测航班是否会晚点。同样,皮特·华登(Pete Warden)创立了Jetpac这样一个公司,他们通过用户分享到网上的旅行照片来为人们推荐下次旅行的目的。这种大数据思维,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会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而这种极富创造力的公司的出现,也会为大数据时代的前进提供更多新鲜的血液和财富。

3.3.4 金融大数据面临的挑战与准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金融领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意识、技术、管理等各个领域做好充足的准备

(1)意识的转变

大数据之“大”,并不在于其表面上的大容量,而在于其潜在的大价值。在金融大数据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而非传统意义上基于经验和直觉。因此,大数据时代,金融分析与决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越来越依赖于对大数据的应用与判断。

(2)技术的准备

在大数据时代,为了应对金融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和不同类型数据的混合发生,以便在大数据下进行有效决策,存储技术、检索技术、分析技术、学习技术等数据处理技术必须有重大的改进。借助于Web2.0和云计算,我们有了更强大的处理工具和手段,但是在海量的数据面前,仅仅有工具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更加有效的分析方法,才能完成对数据蕴涵价值的探索和发现,进而实现金融决策的准确化和即时性。

(3)管理的改进

大数据量的产生速度迅捷,在高性能计算能力提高的今天,组织结构对于计算结果的反应能力和执行能力,将成为进一步实现金融业发展的瓶颈,现有的层次型组织结构和指令性管理模式必须进行重大的改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数据新增长模式和金融活动新变化。

总而言之,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大数据开启了人类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时代本身就会带来一场人类生活、工作和思维的重大变革。只有牢牢跟紧时代的节奏,积极应对大数据为传统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才能真正享受这场巨变带给人类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彦.IT通史: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计算机企业商战风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吴军.浪潮之巅[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苏惠香.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与扩散效应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盛晓白,韩耀,徐迪,等.网络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唐敬年,皮立君,宋丹峰,等.网络技术、网络经济、网络价值及其评估[J].中国资产评估,2000(4):35—37,47.

[6]陈湛匀,鲍康荣.改变世界的网络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Liang Xun, Chen Rongchang, He Yangbo, et al. Associating Stock Prices with Web Financial Information Time Series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J]. Neurocomputing, 2013(115):142—149.

[8]梁循,曾月卿.网络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Viktor Mayer-Schonberger,Kenneth Cukier.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0]马建光,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3(2):10—17.

[11]Nature Publishing Group. Big Data: The Next Google [J]. Nature, Sep 3, 2008.

[12]许伟,梁循,杨小平.金融数据挖掘——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展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cZ8r2jKkPFA3O64GiovWwL8U62lkVm32GQXFibPOcnZsQpfbp+eH0iUYGfNIDqi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