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主题和主要内容

苏联解体已经有20余年的时间,作为曾经与美国比肩的世界大国,俄罗斯在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转型与国家重建的同时,还要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重回国际格局的话语中心。俄罗斯在进行体制转型和参与全球化的机缘问题上,与中国有颇多相似之处。当然,具体到国家制度、转型模式、国家治理、政治文化等问题,中俄两国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的。如何立足俄罗斯问题研究,在中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寻找到比较研究的可能性,以及发现两国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并有利于双方合作共赢的机会点,这是本书问题意识的来源。

对于许多研究俄罗斯问题的学者来说,问题意识是指导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最初动力。俄罗斯文化中的二律背反和东西方冲突、俄国家发展建设道路上的曲折经历和循环往复、苏联解体背后的制度与文化因素,以及当代俄罗斯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具备一定独特性的问题,都为相关学者带来了诸多研究灵感和方向。面对问题的繁复和路径的多样,视角的选择尤为重要。

现在看来,当前对俄罗斯社会转型和国家发展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军事和外交策略等现实主义视角展开,虽然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但却鲜见学科交叉、多维立体的研究成果。一直以来,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非常容易受到西方国家相关学科的发展带动,亦步亦趋,难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范式。西方政治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了后行为主义革命,二战后盛行于美国和西方政治学界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受到批判,新制度主义因其对传统政治学及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扬弃和超越,开始引领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反思运动。特别是新制度主义中的历史制度主义流派,强调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历史性因素,注重以制度为核心来考察历史,以国家和政治制度为中心来分析历史。尽管如此,西方学术界在研究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型问题时,仍然比较重视中观和微观层面,注重对治理模式和制度变迁的数理性考察,偏爱经济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数据,更看重改革发展绩效对国家现时国力和未来发展的影响作用。在国际关系问题研究中,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论方法也占据了西方学术界的主流,英国学派对传统思想模式的强调以及建构主义有关体系文化的观点,甚至被热炒的“软实力”概念,都不能改变以国家利益、实力及国家间竞争为主题的国际关系研究范式。这样的原则和方法,也影响了我国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态度。

本书虽然以研究俄罗斯问题为主线,但根本目的还是希望与研究中国转型问题相结合,在对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和当代政治发展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再进行中俄两国制度和文化的比较研究,进而对两国双边关系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当然,这些工作都必须要建立在对俄罗斯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抑或可以说,本书希望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别研究的视域,还要尝试突破个体研究及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研究界限,充实人们对俄罗斯的纵向深度理解和横向比较视野。

但是,如何界定研究的视角呢?

俄罗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是一个文化积淀厚重的民族,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国家,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它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都被国际社会时刻关注。这不仅因为俄罗斯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位置,更因为俄罗斯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强大和多样的民族,有深邃的民族思想,这构成一股无形的强力,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周边国家和整个世界。中国与俄罗斯毗邻而居,相继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转型历程,但却因发展理念和模式选择上的差异而走上不尽相同的转型道路,现在又都要面对转型瓶颈,需要进一步调整改革模式、深化转型思想、全面增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面对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中俄还要解决国内转型与全球化、民族文化与普世价值等多重矛盾。相较中国来说,俄罗斯的转型以激进式的西化改革开始,一夜之间国家变样,过于急切的暴风骤雨式的变革给国家留下满目疮痍,叶利钦也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俄罗斯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确立了国家制度的基础,直至今日未曾动摇。但是,传统的民族政治文化却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逆势而动:我们不但可以在当代俄罗斯政治权力上层发现“卡里斯玛” 型统治的典型特征,还可以在俄社会民众阶层中感受到对东正教等传统民族文化因素的依赖心理。也许,这就是《大转型》作者卡尔·波兰尼所提出的转型社会对市场经济改革所做出的“反向运动”;或许,这些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传统因素并未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的激进改革而彻底泯灭,而是依靠某种力量在当代获得新生,并且会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这种力量,在本书的叙述中,就是普京执政的力量,也是一种制度与文化相结合的力量。

毋庸置疑,普京自2000年开始担任俄罗斯总统,至其于2008年退居总理一职,再至2012年5月开始第三个总统任期,俄罗斯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普京第一和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俄罗斯以显著的经济发展绩效、政治改革成果以及灵活自主的外交政策扭转了颓势,成功回归世界舞台。但是,就在普京踌躇满志开启第三个总统任期时,其个人执政的合法性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实早在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时,梅普二人“双核”的统治模式就已经受到不少质疑。可以说,这是俄罗斯转型在初期实现快速高效发展后,以普京为代表的政治精英层首次遭受重要打击,但也不失为一次重新思考和调整的机遇。作为旁观者和比较者的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俄罗斯政治的内在发展动力,也不难寻找到对于中国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以普京治国理念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主导思想,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精英执政思想对现在和未来的俄罗斯国家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都将是俄政坛的主流意识形态。本书以“普京的国家理念”指代这一思想,但并非将这一概念与普京的治国理念(治国思想、政治思想、治国方略等)完全等同。“国家理念”这一提法,主要是在国家治理理论思想的背景下突出“国家”的概念,强调国家作为一种政治机器的工具性,以及它作为一种政治理想的目的性。相比执政思想等概念,国家理念既可以包括具体的治国政策,也可能包含形而上的宏观理想,对国家地位、作用的理解和对民族国家的感情也会渗透其中。普京时代,被叶利钦忽略的国家作用被重新提及,国家权力和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成为政治改革过程中被反复强调的重要因素。因此,本书以“普京的国家理念”为着眼点,力求挖掘普京政治思想中的“国家因素”,运用政治学、文化学的相关理论方法构建俄罗斯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和制度联系——这是本书整体内容框架的纵轴;本书同时以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核心理论概念为横轴,比较中俄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转型特点,分析两国关系。这一纵一横的结构是本书设计的主要内容脉络,以对俄罗斯的纵向研究为主,横向比较为辅;国家理念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纵轴和横轴的交叉点即是当代主导俄罗斯转型、影响俄内政外交的普京国家理念——这也是本书的研究视角——“国家”在这里,集中了历史与现实、手段与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供一个结合制度与文化的综合研究视角,让我们避免管中窥豹。

在对待制度与文化关系的问题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孰重孰轻。其一,是研究的方法问题。我们以一棵大树作比:树根代表历史文化研究,树干代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树冠则可以被比喻成发展数据、变迁现象等中观和微观层次的事实表象。要想对一个命题提出合理预设并给出详细解释,只抓住树的某一或某两个部分都是不行的——仅阐述某种理论,无法联系实际,只是空中楼阁;只叙述事实数据或发展脉络,缺乏理论支持和历史文化根基,不能自证,没有树根的树木终究难以存活;而一味强调文化原因,没有作为树干和树冠的理论和事实依托,也只是一种埋在土里、缺乏理性和逻辑思维、不具备观赏性、可读性、实用性的自说自话,同样难以说服人。其二,是研究的内容侧重点问题。同样以一棵大树作比:如果说树根是一国赖以发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根基,那么树干则可被视为基于此种文化土壤衍生出的制度,而树冠则像建立在这一文化及制度基础之上的社会和国家发展风貌。当枝叶枯萎,树冠受损,问题可能出在树根,也可能出在树干;一国社会转型受阻或发生国力衰败,有可能是该国自身的文化基因有与现代化转型理念相左的因素存在,也有可能是制度设计出现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所侧重。特别是在进行转型比较研究时,绩效对比只是基础研究,侧重文化比较还是制度比较,还需要具体分析比较对象在这两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究竟有何关系。本书之所以选择国家理念的研究视角,就是希望能够兼顾对制度和文化两方面的研究。兼具制度工具和文化理念两个角色的国家,对处于转型进程中的中国和俄罗斯来说,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使命。

作为一种国家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普京国家理念,包含内部和外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在对内国家治理方面,普京的国家理念体现为作为“第一部门”的国家权力对以营利为目的的“第二部门”和以公益为目的的“第三部门”实施统一甚至强制性的管理,这一层面的国家理念更多以物质目标为基础;普京国家理念的对外层面以对内层面的物质实力为基础,强调的是大国复兴、建设民族国家认同的精神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两个层面互为表里,明确了俄罗斯现阶段的转型任务和未来发展目标。

研究普京以国家主义为特点、以富民强国为目标的治国思想,意义有三:1.普京在世纪之交接替改革失败的叶利钦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其政治行为和思想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十分重要;2. 普京执政8年和担任总理的4年,俄罗斯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时期政治集权、思想僵化,又有别于叶利钦自由主义泛滥、一味亲近西方的道路,俄罗斯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民族国家的形象也焕然一新;3. 对于整个俄罗斯国家来说,普京受教育和从政的背景、秉持的治国理念及其在俄罗斯民众中颇高的支持率,都使其超越了个体意义,而升华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符号。因此,研究普京的国家理念,就是研究今天的俄罗斯国家思想,也是对俄罗斯历史的一次回顾和致敬。俄罗斯国内学者在研究普京政治思想时,将其称为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идея Путина或идеологияПутина。可见,在俄罗斯,普京的政治思想已经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

研究普京的思想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可参考其政绩,可分析其言论,可借用政治精英评价……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些政治现象表面,研究思想就失去了深刻性和连贯性。我们不可能仅凭浮于表面的现象领悟一个民族国家活的精神,没有民族文化的支撑,任何思想都不会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本书致力于在对普京当政时期政绩和思想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究其与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之间的有机联系,观察新旧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同时也考量这种结合民族智慧和个人魅力的思想对未来的影响和生命力。有学者指出,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一些因素,如权威崇拜、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情结至今仍对俄社会各阶层产生影响,传统民族文化心理是左右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政治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就课题本身的狭义意义来讲,总结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特质,探究其延续性,同时用历史文化的眼光审视当代俄罗斯问题,这是一项有必要、而且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我们理解隐含于当代俄罗斯政治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因素,也可以此为依据,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发展进行合理的推测。

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国家仍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政治组织形式,在短时间内不会消亡。但是,民族国家的理念在很多领域和全球化的趋势形成矛盾,双赢是每个当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若将课题意义扩大理解,可以认为,普京的国家理念及其历史文化根源不仅与俄罗斯本国的利益相关,更会因为俄罗斯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他国家和世界整体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全球化的趋势和理想与俄罗斯的民族国家理念,到底是互不相容的矛盾,还是促进俄罗斯民族认同在特殊环境中重建和加强的必要条件——这是本书需要解释的重要问题。为达成上述研究目标,解决提出的问题,本书以普京的国家理念为视角,因循“一纵一横”相互交叉的两条研究轴线,主要对以下内容展开研究:总结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特点,介绍普京国家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内涵,分析普京国家理念的政治文化因素、对当代俄罗斯转型的影响及其新近发生的变化;最后一章在前五章纵向研究的基础上,对中俄社会转型和中俄关系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osScNO6Yu7POjyWFOn0wopF06m/XrrcEPDw+bt6FC0kaj9D5NZJsKCuxCapERx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