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出镜记者的主战场

要发挥电视的特性,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和善于应用电视现场直播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对那些最需要而且唯有电视现场直播才可能迅速、及时地展现事物发展过程和风貌的新闻事件,应不遗余力地使用电视现场直播,而非录播后播出的传播方式。 只有电视现场直播在视听结合的基础上所带来的即时、新鲜、丰富、全面的新闻报道,才能给受众以真实、客观、权威的传播效果,真正让受众感受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震撼。

一、现场直播——电视新闻最大优势的体现

(一)现场直播的概念

所谓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以新闻现场的多机位拍摄、现场编辑、与卫星传播直接相连的实时报道系统,呈现出以现场新闻即时传送为主体,综合背景资料介绍,演播室串联、评述,记者现场采访等多现场切换交流的综合状态。 这是最能体现和发挥电视新闻魅力和优势的一种传播方式。

电视新闻直播是相对于录播而言的。录播是指在新闻节目播出之前就摄录好完整的新闻节目录像带,并在预定时间播出的一种播出方式。相比录播,直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二)现场直播集中体现电视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

首先,电视的媒介特性决定了直播是电视的本体特质之一。在事件发生的时候让观众直接感受到现场的氛围,与事件同步前行,是媒介的职责和功能所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能与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实做到基本上的时空平行,能够直接摄取新闻现场的形象、音响和环境氛围,将现场人物、事件作为传播符号同步制作播出,并在收视终端还原、延伸生活的视像、声音和新闻人物的心态、情绪及现场氛围等,保留运动的延续性、过程的可体验性和事件的不可预知性。所以说,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节目最充分地发挥了电视媒介的特性。

其次,现场直播节目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共时需求。一般说,人都渴望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共时感知,在过程中同步体验。当全世界的人都在为同一件事欢呼或悲恸,为同一个画面激动不已的时候,个体的生命便在与集体的交汇中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因此,现场直播节目的出现既符合了人类自身的社会化天性,也满足了人类在传播中所追求的人性化审美理想。

正是人们对自身的审美理想和人性化传播的追求,促进了新闻现场直播这种节目形式的发展。这也是最初直播的内容多是体育竞技的根本原因,因为体育竞技非常视觉化,又能牵动人的情感。竞技场上一个精彩的进球或者一个美妙的动作,既能满足观众等待奇迹的愿望,又能满足观众崇尚英雄的审美心理。同步的魅力还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知情欲望,而这种满足还不是简单的先睹为快。从表面看来是新闻事件传播的时效性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使观众在事件发生的瞬间即时了解情况。而更深层的原因是观众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心理满足,即在第一时间拥有对信息的全部了解,于是便产生了观看现场直播的浓厚兴趣。

现代社会信息纷繁,人们越来越需要贴近信息源直接感知现场。CNN之所以独步24小时新闻播报领域达24年之久,固然有其时代因素,但它们对直播的高度重视——“24小时新闻直接播出、重大新闻事件尽可能现场直播、最新消息随时插播”——是其屹立不倒的奠基石。由于这种共时性,直播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和解读不可预知的愉悦。

(三)我国电视现场直播三阶段

依据中央电视台的发展脉络,梳理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历史,大体上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具有各自的鲜明特色,同时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形成了相互交叉的报道方式。

第一阶段(1958年—1993年):文体和重大时政活动直播阶段。1958年6月19日,北京电视台使用日本在北京举办展览时留下的一辆二讯道转播车转播了“八一”男女篮球队和北京男女篮球队的友谊比赛,开创了中国电视直播的先河。在这一阶段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的现场直播。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其实主要采取的还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实况转播,即将摄像机架在现场,将现场的情况单纯地反映给电视观众,鲜有深入的报道或评论。

第二阶段(1993年—1997年):新闻栏目直播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3年3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新闻播出由4次增至13次,实现了整点播出、新闻直播和重要新闻滚动播出。

第三阶段(1997年—2006年):以大范围、长时间、经常化的重大新闻事件直播为基本特征的直播常态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标志是1997年中央电视台的一系列重大直播,先后直播了日全食、彗星同现苍穹的天文奇观,香港回归72小时直播,中共十五大开幕式,小浪底和三峡水利工程截流等,1997年因此被称为直播年。而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使直播以频道为保证,频道以直播为特色,成为直播常态化的标志性事件,也开启了直播常态化的新阶段。

近年来,我国各个省级电视台也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方面加大了力度。以2003年改组成立的东方卫视为例,从2003年的“温家宝总理访美”到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伦敦地铁大爆炸”,以及2005年的海啸灾情等,东方卫视凭借这些现场直播特别节目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同时,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南京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直播南京》、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重庆电视台《天天630》等节目为代表的民生类新闻节目,也把新闻现场直播的运用推向高峰。

二、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类型

从新闻事件类型来分,可以把现场报道划分为预测性事件现场直播、突发事件现场直播以及日常性现场直播三种类型。

(一)预测性事件现场直播

所谓预测性事件现场直播,是指对事先知道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程序等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 此类现场直播会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予以报道,大众新闻媒体报道与事件同步进行。预测性现场报道方式较多地运用在大型活动、体育比赛的直播中,因为这类活动和赛事可以预知并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中央电视台对香港回归、奥运会开幕式的直播报道及各种体育赛事的转播等。

(二)突发事件现场直播

突发事件可以分为社会性突发事件和自然性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给出镜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增加了难度。由于突发事件难以提前准备,因此对于出镜记者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非典、汶川大地震、甘肃泥石流等各种重大社会公共危机的报道以及在体育赛事中偶尔发生的双方队员斗殴事件、裁判误判、观众不理智行为的报道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三)日常性现场直播

这是目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主要采用的形式。其表现形式是,在出镜记者作出简短的新闻导语之后,穿插事先拍摄完成的录像报道,即“小包”(或称为“罐头”)。在电视新闻资讯节目和电视专题节目中常常采用这样的报道方式。

另外,按照传播方式来分,电视新闻直播又可划分为演播室新闻直播和新闻事件现场直播两大类。

三、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手法的日益完善

随着电视新闻报道理念的变革,新闻报道的方式和途径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报道视角和报道手段的丰富多样,使电视新闻更生动、更贴近受众,从而更能实现电视新闻的传播价值。

相对于传统的先采后编再播出的方式,现场直播这种同步切换、同步播出的报道形式在报道手段上无疑是一大突破。同时,现场直播的出现无论是对新闻记者的报道技巧还是对电视台的综合技术水平都是巨大的考验。

(一)直播形态的转变

电视新闻报道形态指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报道方法、报道模式”。报道形态是电视新闻传播者实现传播目的的最基本手段,电视新闻形态设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电视新闻新的报道形态的产生,最具代表性的报道形态就是现场直播和卫星连线报道(SNG)。新闻现场直播在最大限度上体现了电视对人本质感知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的共时感知天性。现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为电视新闻带来了崭新的形态,呈现出“全景化、互动化、个人化”的报道形态特征。 现代直播报道中不但追求及时传真的画面信息,还融合了各种新技术的报道手法的运用,让观众不仅能看到现场的画面,还能够看到画面背后广泛的背景资料,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信息量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化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向新闻报道本体功能的一种回归,使现场直播真正具有了电视新闻报道手段的意义。

(二)报道题材的多元化

随着电视新闻报道事业的发展,电视新闻报道题材越来越广泛,关注的社会焦点开始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现场直播报道已从时政题材的直播转向对更广泛的社会题材的直播。电视新闻报道的题材开始向众多领域、向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延伸。

新闻直播报道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国家大事,也开始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故事,尤其是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地方民生直播新闻节目风生水起,聚焦百姓话题、人间百态,深受观众的喜爱。

新闻直播报道的题材更是从可预见的各种仪式和活动,过渡到不可预见的突发新闻事件。北京奥运的全程直播报道,不仅带动国内电视新闻人的直播素养的提高,也为中国塑造了良好的媒介形象,而非典时期的新闻直播、汶川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播报道更是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充分体现了电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三)报道方式的立体化

一方面,工作人员通过对报道点和机位的设计,对事件现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开始侧重于对新闻事件的立体化挖掘,不仅从横向上延伸新闻事件本身的深层次问题,也从纵向上对从新闻事件进行类比和分析,通过这些手段,形成对新闻事件的立体化报道。

“时间上的同步性,空间上的接近性,电视的现场直播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使大众传播在螺旋式上升中出现一次复归,向电视的新闻本源回归。生动可见的电视图像,把人际传播中的心理沟通、情感互动、归属认同等基础特色,融入到大众传播之中,把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提高到了一个新层面。” 无论是新闻直播报道的技术实现突破,还是新闻报道手法和理念的更新,最根本的动力是受众本位在起作用,电视新闻的语态已经从高高在上的宣讲转变为平等亲民的对话。 OAG4jQ6k3H+3spS9B29ctqsqmomv/66pAnoW4J10ib+/Cu+MVvZ0c+eLiTef5l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