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21世纪信息传播与新媒体丛书”就要陆续与读者见面了。丛书名强调“信息”传播而非“新闻”传播,二者虽一词之差,但内涵和外延却大不相同。我们知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媒的属性和高等新闻传播教育均注重“新闻”立台和“新闻传播”的教育。虽然在理论概念的阐释中将新闻置于信息传播过程,但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受众等要义均在传统主流意识框架内解读,无法涵盖当代新媒体语境下的传媒现状与发展趋向。

我国自1994年3月获准加入互联网以后,新媒体以罕见的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伴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进步,新媒介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令人目不暇接。从传统报纸的一花独放、广播时代的并驾齐驱、电视时代的三足鼎立,到当代互联网的加入形成四轮驱动,手机媒体参与的五媒相争,此外,还有网络广播电视、移动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形态的迸发,将我们每个人都卷入信息传播的洪流,并在媒林中穿梭不息,而这些变化都源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5.64亿网民的规模,4.20亿的手机网民市场,使传统媒体再也不能忽视庞大的新兴媒体受众群体。于是,从新旧媒体的简单叠加到全媒体的转型过渡,直至融媒体的资源共享,传媒的改革热潮开始席卷中国媒体业界,如果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终将被历史淘汰。

新媒体技术正快速地改变着媒介地图,可以预见,一个真正独立和强大的公共传播新媒体一定会出现。“它可能在本质上使所有的社会机构发生转变”,包括新闻与传播教育。为此,所有研究传媒与信息传播教育的人都不能无视当代媒体演变的事实。

在这场媒体运动中,具有鲜明专业特征的传统新闻与传播教育的界限将会逐渐淡化,而正在兴起的新兴媒体将会对未来全媒体记者、全能型记者、融合型编辑等新媒体人才产生大量需求,以致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为适应这场媒体变革,曾开创了世界新闻教育先河的美国密苏里大学,顺势而为,于2005年率先开办了融合新闻与新媒体专业教育。在我国,曾于工科高等院校中开新闻学专业先河的华中科技大学,于1998年采用“2+2”办学模式,再次率先创办了网络新闻专业(方向),对推动我国新媒体教育发挥了历史作用。

当新兴媒体的发展高潮再次来临之时,海量的信息对公共信息造成了淹没性的覆盖。过去,在媒体资源相对贫乏、媒介主体垄断话语的时代,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别无选择。但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最不缺少的恰恰是信息。新媒体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载体,媒介新技术使得新兴媒体传播活动的门槛大为降低,各种信息与内容呈爆炸性增长,这正是“信息化”过程的分裂所造成的。为了有效防止“碎片化”的蔓延,强化新兴媒体的公共传播,对媒体专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包括媒体角色的转换,即如何从信息采集者向信息筛选者转变?如何应对由“UGC”引发的“公民记者”“草根记者”“全民记者”群体的诞生?如何培养全媒体运营中呼之欲出的“背包记者”、融媒体管理者等等。未来十年业界需要全新的传媒人才,作为记者摇篮的高等教育院校,能否适应社会急需、媒体紧缺的人才需求,于不变之中因势而动,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议题。

美国学者约翰·V.帕夫利克在谈到新媒介对新闻教育的影响时曾说过:新媒介将改变新闻和大众传播的教学和科研,改变新闻教育者的工作方式;改变我们讲授的内容;改变新闻院系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结构;改变新闻教育者及其公众关系。

为应对21世纪的信息传播与新媒体发展新趋向,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公布的本科专业教育新目录中,首次将“网络与新媒体”作为特设专业公布。继而,全国有28所普通高等学校申报并获准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那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是什么?这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然而,作为新专业的教学,当务之急是教材先行。本系列教材正是基于全国新闻与传播学学科建设的需求,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和教授共同编写的一套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指导性的丛书,希望能得到海内外学者、教师的青睐与指点。

石长顺
2013年4月28日 6FH4E0/f3RUK0om26m7rz2tY0jbA1RUFNQYvsYD/fXBW6EOxeUcx4qwA/dNS0f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