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出镜记者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现场报道作为现代电视新闻最有生命力的呈现形式,以其快速的时效性和鲜活的表达方式,把观众带入新闻第一现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出镜记者作为现场报道中的灵魂人物,在现场报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有的直接面对镜头作报道,有的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谈提问,有的作为新闻事件的调查者深入现场……应该说,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在现场的采访、报道与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出镜记者的素养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场报道的整体质量。

一、出镜记者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名合格的出镜记者,要想更好地发挥电视及时、客观、形象的传播特点,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养,既要能够准确把握电视传播规律,又要具备很高的新闻素养。同时,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广泛涉猎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素养

任何一个国家、政党的电视媒体都有其政治立场、政治主张。任何一个电视机构都会受到社会、阶级、文化、民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出镜记者必须要有比较高的政策水平,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国外的许多电视机构都对记者在政治素质上提出了要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对暴力骚乱情况的报道上,要求记者重视对发生原因的了解。为了全面说明所发生事件的事态,记者必须尽可能地研究发生骚乱的那个城市局势变迁的历史,其民族社团组织情况和民族关系史,各界人士和社会团体对骚乱发生原因的看法。这些规定可见其对记者的政治素质的要求。

在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教育、鼓舞激励人们投身到国家的各项事业中,为国家的发展建设作应有的贡献。作为电视出镜记者,必须认识到电视新闻在党的整个宣传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电视能够最迅速、最广泛、最直接地把党的路线、政策、方针贯彻到群众中去;电视也是反映民意民情给政府的重要渠道。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电视记者构架起沟通党和群众的桥梁,起到上传下达、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作用。

社会责任感是记者政治素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记者在采访报道中批评什么、赞扬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具体反映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新闻现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会十分复杂,出镜记者要具备很强的辨识能力,能准确认识新闻事件的性质,找到新闻事件的最佳报道角度,对于哪些能报、哪些不能报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中能快速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事件的焦点,这样的报道才会有分量,才能产生较大影响力。

《新闻调查》的著名出镜记者柴静就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电视记者,她曾坦言:“关注弱势群体是记者的一项使命,我要把对人的关注,延伸到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从“非典”等公共危机的报道,到对同性恋、家暴、青少年网瘾等社会事件的追踪调查,柴静始终以“记者需要以旁观者的方式去冷观社会,记者更需要有承担责任的抱负与勇气”来激励自己。

总之,电视记者的政治素养是多方面的,它体现在记者每时每刻所做的具体的新闻报道工作中,需要日积月累的长期培养。同时,电视记者也时刻受到公众和社会的监督,记者要想胜任本职工作,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

(二)新闻素养

出镜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往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报道,并且发表自己的个人评论和见解,这对出镜记者的新闻素养提出极高的要求。要培养出镜记者良好的新闻素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掌握新闻业务理论知识

作为合格的出镜记者,新闻业务理论知识是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知识。通过现场出镜报道,让即刻发生的新闻,非常全面地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引导受众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过程以及处理的结果,这就要求记者在现场出镜前,事先收集好信息,对事件发展有独特的判断,因此,新闻业务基础理论知识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同时,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记者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吸收新的理论知识,往往会出现思路枯竭、工作激情减退等问题。一个栏目应该常变常新,记者也同样要站在世界新闻的前沿阵地,多去学习,多去了解,多去充实自己。优秀的国外电视节目模式、新锐的电视新闻理念对于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往往能开启新闻工作者的新思路,点燃新的工作激情。

2. 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

出镜记者必须做到有最起码的新闻敏感,对现场的描述、提炼甚至是评论这是每一个记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现场报道中,通常出镜记者手中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完整的稿子,大多是即兴地对预知性新闻事件或正在进行中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种突发的新闻报道,就需要记者具备很强的新闻敏锐性。

出镜记者必须具备发现新闻线索的捕捉能力,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才能使报道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央视《东方时空》记者在2004年重庆氯气泄漏事故的出镜报道中(当时是事发后第三天):出镜记者随着居民陆续返家,记者说:“目前,这个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忽然,记者的手往空中一指:“看,连小鸟都回来了。”摄像机马上摇向树上,果然,有几只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 这样的出镜报道就能表现出记者对于新闻主题的深刻理解和快速的反应力,这几只现实生活中的小鸟比其他的解说词都更具说服力和形象感,能够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 采访情感的把握

新闻是客观理性的,但是在现场的出镜记者的所见所闻却都是活生生的事实、活生生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再理智的人和新闻事件比起来都是感性的。所以,出镜记者在报道新闻时,既要体现出职业身份,也要适当地融入个人情感。

柴静素以冷静、理性著称,而在《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的一次采访中,面对男同性恋者的妻子,她眼里含着泪水,轻声地说,“我很同情你的婚姻经历,从你的描述中,我也可以想象你丈夫的内心挣扎,他也一定过得很痛苦。”

这期节目中表现了记者不失理解和同情之心。柴静将诚挚的情感融入采访中,不但没有削弱新闻的价值,反而更好地体现了新闻的人文关怀,使节目更有“人味”,也更有说服力。当然,情绪的表达一定要和现场的环境气氛相融合,决不能形成反差,否则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4. 培养良好的提问方式

记者在做现场出镜报道时,一定会涉及与新闻人物的对话、采访和交流。那么,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的了解要比较深入全面,除了自己的表述部分外,还要设计好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能够深入新闻事件内核的问题,让新闻人物的解答能够清晰明了,直入主题。同时,出镜记者的问题应站在观众视角,满足观众最迫切的需求。

(三)心理素养

良好的心理素养是衡量一位优秀出镜记者的基本标准。那些对新闻事业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闻理想怀有激情、遇事冷静沉着,并有着自信乐观人生态度的出镜记者,往往才能有良好的出镜报道效果。

1. 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出镜记者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出镜记者一定要对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极大的兴趣,如果出镜记者对自己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毫无兴趣可言,那这位记者所报道的新闻便只是在陈述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经过和结果,并没有真正融入新闻事件当中,更不能在新闻事实之外有所收获。因此,出镜记者必须要时刻培养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浓厚兴趣。

2. 激情

有激情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有行动。一个好的出镜记者,一定要能够快速地认识到并且能够积极地调动周围一切因素来感染和影响观众。记者本身就要喜欢“采访”这种随时有信息注入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享受这种现场报道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各种情况下自觉地利用周围的一切因素,点燃激情,充实报道内容,更好地为自己的报道服务。

3. 冷静

出镜记者一定要学会在新闻现场控制个人情绪。因为出镜记者每天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类型的新闻,也不知道会在新闻事件过程中又遇到什么样的具体情况,所以出镜记者一定要做到冷静地对待任何一件已经或者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说遇到车祸、灾难等特殊现场,记者不能在镜头前表现恐慌、惊吓的情绪。再如喜庆的场合时,也不能过分兴奋。相反,要头脑冷静,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最佳出镜节点,保证语言逻辑的通顺,对新闻事件作出有深度和力度的陈述和评论。

4. 自信

电视记者需要经常出镜,出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这个人底气足不足,有没有足够的气场来吸引观众。如果连这点吸引力都没有的话,显然鲜有观众来关注那则被报道的新闻,无疑将是一次失败的新闻报道。想要有较成功的新闻采访,必须要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强烈的自信,对自己有自信的人不论在群众中还是镜头前都不会怯场,而且还对观众有着一股强烈的吸引力,吸引观众收看他报道的新闻。

(四)身体素质

电视记者的工作强度大,对于记者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为了达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直播效果,电视出镜记者往往是第一个冲向战争、灾难、危险的人,经常面临着生命和体力的考验。因此,电视出镜记者必须要有强健的身体。

出镜记者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新闻报道工作中,才能在镜头前更好地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与敏锐的新闻气质。反之,则很难胜任出镜记者的工作强度与压力。可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工作运行的基本前提。

二、出镜记者需具备的专业技能

电视新闻报道是以理论为先导,偏重实践的工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必须具备过硬的新闻专业技能。出镜记者需具备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良好的出镜语能力

出镜语主要是指在出镜的环境下,出镜记者自己对语言、动作和表情等方面内容的组织,概括来说出镜语主要包括有声语言和体态语两部分。出镜语不论是对新闻主题的深度化、广度化,还是形象化与深度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出镜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出镜记者做报道大多需要现场口述。在没有更多时间让你反复推敲字句的情况下,要求记者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口齿清晰、表达流畅、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观众一听就明白,这是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起码条件,出镜的记者必须不断提升知识结构和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电视事业的需要。

在任何一篇新闻采访的报道中,记者都必须要能够组织自己的语言向观众报道自己所采访到的内容,然而作为一名出镜记者,要做的不仅仅是要报道一般采访内容,还必须用生动并且不失客观的语言来描述展示在观众眼前的画面和场景,特别是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移步换景的镜头时,记者要时刻根据当时的情境来报道,而报道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当时的场景、画面以及新闻背景,还要包括记者自己的想法等等。

不仅能说,更要会说,每一句话都说到点子上。预知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句子怎么组织,用哪些话语最合适,怎么样表达才能符合报道的主要思想等,都是记者在出镜前应该准备的问题。而有些情况,出镜记者往往是来不及思考和准备的,能在突发的新闻事件中做到即兴的口语表达,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要时常练习打腹稿的能力,多进行现场报道的训练。

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记者出镜时运用“我现在位于某某地”“我身后正在进行某活动”之类的固定模式,这样的出镜往往会让观众感觉呆板生硬。记者出镜语的使用应多尝试出新出奇,才能吸引和打动观众,才能更好地体现电视新闻的形象性和生动性。1993年荣获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一则报道中,就有一段很经典的出镜语言:“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是在欧洲一万米的高空,作为主持人,我有幸主持并向大家报道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此时此刻是葡萄牙时间午夜12:30,北京时间7:30,葡萄牙在静静地熟睡,北京在悄悄地苏醒。刚刚结束了美国、古巴、巴西、葡萄牙四国之行的江泽民总书记与随行人员正用歌声、笑声洗掉十几天积下的疲劳,带着友谊飞向北京。”虽然这是一段时政新闻的报道,却用一种新颖的拟人化手法准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语言的运用既形象又生动,极富现场感染力。

另外一方面,出镜记者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出色完成新闻报道的重要辅助条件。为了确保电视新闻的严肃性和客观性,记者通常在镜头前不会表露出夸张的动作,但是出镜记者会借助一些自然的面部表情或者适时的肢体语言,来进一步增强与采访对象和观众的沟通与对话,以更好地配合口头语言的表述,促使出镜采访能够更加顺畅有感染力。

由于电视是以声画结合的语言符号进行叙事表意,记者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眼神都在观众的密切注视中,处在新闻现场的记者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还需要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出镜记者要尽可能地避免自己的一些不良姿态动作习惯出现在屏幕中,而且要对自己的外在形象——如着装、面貌、神态等有较准确的定位。一般而言出镜记者应该根据采访环境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不同着装,使自己的仪态能够与新闻报道的环境相吻合,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要。

(二)新闻现场的应变能力

出镜记者对新闻现场的应变能力,能够集中体现出镜记者的综合素质。新闻每天都会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会发生不同的事情。所以,出镜记者一定要能够驾驭新闻现场,不断学习、思考,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机会以应变突如其来的新闻现场,整合现场的所有信息资源,发出最精彩的新闻报道。

出镜记者在现场,往往会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来了解现场的情况。在这一问一答中,记者会得知许多信息和线索。其实,这看似一问一答的简单方式,最能从中体现出出镜记者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对现场的驾驭、把握能力。

作为出镜记者,要有敏捷的思维,能根据新闻现场发生的变化及时组织语言进行评述,要有很强的语言逻辑性,要保证在新闻现场说的话能直接用到节目中。出镜记者应具备较强的现场即兴发挥的能力,不能仅囿于既有的报道方案。当现场出现了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无论事先有没有准备都要抓住不放,迅速将其纳入报道之中。遇到这种情况,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处理好新事件与原有报道计划融合的问题,考虑好新内容放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是增加报道素材还是替换原计划的素材,尽可能地保持现场报道结构的连贯性和逻辑的合理性。

(三)敏锐细致的洞察力

电视新闻的直观性给了观众很好的视野,再加上出镜记者详细的报道,基本上可以让观众从记者所报道的新闻中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可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从时间上讲必须具备时效性,从现实上讲必须具备真实性,这两点都由客观因素占领着主导地位,而新闻的第三个特性就是从价值上讲要具备可读性,这样,记者应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一名出镜记者要使自己所报道的新闻相比其他新闻或者同类新闻更具可读性,可以从细节入手,至于如何发掘细节,当然是靠记者细致敏锐的洞察能力。这种洞察能力包括对场景细节的把握,观察一般人所忽略之处,还包括对被采访者神态、行为甚至眼神的拿捏,让细节来深化自己的采访,不仅更能掌握气场,把握主题,而且更能抓住观众的心,使记者在镜头前能表现得游刃有余,从而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

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汶川地震直播活动,在呈现重大新闻事件的同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检阅。由于事件的突发性、直播时间的延续性、直播内容的不确定性,记者和主持人临场发挥的空间非常大,这对于他们的话题操控能力、临时应变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其中,出镜记者张泉灵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被公认为“一线最勇敢的女记者”。张泉灵有主持人的经验和口才,也有电视记者对现场出色的观察力,她的报道因以自己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地震现场而生动感人。

在《张泉灵徒步9小时回到都江堰大本营》的报道中,都是她耳闻目睹的亲身见证。在乘坐成都军区飞机到卧龙返航时,张泉灵告诉观众一个细节:在飞往成都的半小时中,幸存者沈培云紧紧握着军医的手,一秒都没离开,“沈培云搞不清是谁救了他,但他有一点是清楚的,只要看到穿绿军装的人,就是亲人”。敏锐的观察、细节的力量、画龙点睛的点评都给现场报道增添了很强的感染力,难怪网友一致评价她为“地震中真正的记者” 。张泉灵借助敏锐的洞察力找到了新闻事件中的关键点和动情点,从而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四)团队协作能力

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 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

电视新闻报道具有特殊的工作方式,一般情况下,日常的电视新闻报道需要主持人、记者、编导、策划、摄像、灯光、后期编辑等各大工种的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在各种电视采访类型中,不同工种之间的合作直接决定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特别是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和现场编辑、摄像师、录音师、灯光照明的有效配合是节目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电视出镜记者必须具备协同作战的能力和分工负责的工作作风。

(五)形象画面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出镜记者是电视媒体的代言人,其行为举止不仅是个人行为,因此出镜记者要注意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服装、举止、仪表等要大方得体。特别是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环境相吻合,应根据年龄、身份、场合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服饰,要将自己融入新闻环境中,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情绪和语速,以感染电视机前的观众。因此,出镜记者必须有很强的形象画面思维能力。

电视现场报道主要通过画面来报道事实。在文字新闻中,时间、现场、细节、人物的表情,都需作详细的描写,在电视新闻中则可以运用特写镜头和丰富画面来呈现。出镜记者作为画面中的重要主体,必须要有很强的镜头感和现场感,要达到形象画面报道的要求,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必须在头脑中强调画面意识。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现场直播报道为例,在开幕式即将开始时,体育馆现场记者的现场出镜报道的画面中,观众可以在记者身后的背景画面中看到高高矗立的火炬台、体育场上空悬挂的钢索,记者身着鲜艳的衣服,脸上洋溢的兴奋表情等,这些细节使报道更加形象生动。 UQxrWFLNO4Vwe98p+1gIkOGQfVnxEQRkOpv1pNCiny0hdMry0fTYvYukBRkJTHx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