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士元教授学术小传

王士元教授早年先在中国接受教育,后在纽约市完成中学教育。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工程学及社会科学时,所修习的语言学课程激发了他对语言的兴趣。王教授接着在密歇根大学攻读语言学的研究生课程,师从Gordon Peterson,1960年取得博士学位。

20世纪60年代初期,王教授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协助创办该校的语言学系及东亚语言文学系。1965年他转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受聘为语言学系正教授。在伯克利期间,他创立了音系实验室、语言分析研究所这个影响力十足的跨学科汉语研究中心,并在1973年创办了《中国语言学学报》。王教授1995年移居香港,担任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工程讲座教授;200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任电子工程系、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和东亚研究中心的研究教授。

王教授早年的博士研究虽侧重在英语的声学语音学上(Wang& Peterson 1958; Wang 1959),但他却是最早从汉语出发对生成语法作出贡献的语言学家之一,尤以他对汉语体标记及合并与省略的句法分析(Wang 1965, 1967a),以及他为探索声调所提出的辨义成分系统(Wang 1967b; Wang & Li 1967)为著。

王教授很早就发现了电脑对语言研究的巨大潜力。这促使他建立了汉语语言学的动态参考书目(Wang & Lyovin eds. 1970),并为构拟历史音系而建立了最早的数据库之一(Wang 1970)。

接下来几年,王教授很快与生成语法的宗旨分道扬镳,转向语言变异和语言演化的课题。他在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里(Wang 1969)提出,音变可能在语音上是骤变的,在词汇上则是渐变的,所以音变中出现的不规则,可能不仅是借用与类推的结果,而是词汇扩散所致。汉语音系中一些早已为人所知的声调与辅音变化的事实,充分证实了他的主张(如Cheng & Wang 1971; Wang &Cheng 1987)。词汇扩散理论激发了许多学者循着类似的思路来对其他语言的发展进行分析(如英语、藏语、德语、瑞典语、达罗毗荼语),其中也包括儿童语言(参见Wang ed. 1977)。词汇扩散理论还促进了汉语形态句法变化的研究,更因为观察到语言里文白层次的双向扩散而丰富充实(Wang & Lien 1993)。词汇扩散的概念虽肇始于音变的背景之下,却也适用于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领域(Ogura & Wang 1995, 1996)。

除了词汇扩散理论,王教授过去30年来一直深入探索语言演化的方法和观念等议题,尤其着眼于中国语言和民族的历史,把人类学、遗传学、语言学的研究发现融会贯通(Wang 1978,1998; Cavalli-Sforza & Wang 1986)。利用各种电脑模型,他和同事们积极探讨诸如如何区别语言变化中横向和纵向传递的效应(Wang & Wang 2004; Wang & Minett 2005a, 2005b)、语言符号和语序如何演变 (Wang, Ke & Minett 2004; Gong & Wang 2005;Gong, Minett & Wang 2009)、双语接触如何影响语言转变(Minett& Wang 2008)等问题。

王教授的第三个研究领域,是他对语言的比较认知研究。他试图了解汉语说话者的大脑如何处理言语和词,其处理方式在行为与神经心理层面上,与其他语言的说话者有什么异同。他早年与曾志朗教授的合作,揭示出说汉语者是在左大脑处理汉字的,而当时普遍认为,汉字因为是表意文字,可能会在右大脑处理(Tzeng, Hung, Cotton & Wang 1979)。近几年来,王教授又与他语言工程实验室的团队(帅兰、郑红英、彭刚、James Minett)合作,利用成像技术研究感知声调和阅读汉字时大脑的侧化现象(Peng& Wang 2011),以及音高曲折的类别感知。他们的研究发现显示,声调感知上的侧化并非绝对现象,而是关键性地取决于所涉及的声调的曲折和时间特性。实验结果也说明,说话者的语言背景,清楚地影响了他们对音高曲折的类别感知(Peng et al . 2010;Zheng et al. 2012; Zhang et al. 2013)。

王教授坚信,学科间的彼此滋养才是能产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尤其因为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他曾与人类学家(Schoenemann, Budinger, Sarich & Wang 2000)、遗传学家(Cavalli-Sforza & Wang 1986)、数学家(Freedman & Wang 1996)、心理学家(Tzeng & Wang 1984)共同发表论文,也常与工程师共事。在Wang (1998)中,他尝试结合考古学、遗传学、语言学的研究发现,以便理解中国语言和民族的历史。他曾两次在圣菲研究所复杂系统暑期班授课,该所的教师及学生都来自许多不同的学科。

即使还在研究生阶段时,王教授对演化思想已经有了强烈兴趣,经常思索生物学和语言学之间的相似处。他深信变异、选择、传递等概念,是洞悉这两个领域的动态发展的不二法门(Wang 1982)。他最近协助在中国召开了一系列每年一届的演化语言学会议。

王教授特别高兴能够成为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的一员。该中心2013年8月刚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其合作伙伴是北京大学和台湾联合大学系统。

王教授是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创会会长(1992—1993),1992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曾两度任职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69—1970, 1983—1984),也曾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研究学者奖(1978—1979),并担任过意大利贝拉乔的洛克菲勒基金会高等研究中心及日本京都国际高等研究所的研究员。

(个人主页:http://www.ee.cuhk.edu.hk/~wsywang/ ) RvdT3IvmEeGzJoLTrVRPE4zWcur7JtPqUaDyMD9Hix6pqR2c3mO7/p6Vz/aiHH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