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的基本要素包括主旨与材料。而结构、语言和文体等则属于文章主旨与材料得以表现的外现具体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处于主导地位;形式又服务于内容,并对内容产生影响。本节介绍应用文书主旨和材料的基本知识。
一篇好的应用文,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主旨正确、鲜明、深刻、集中;二是材料切题、确实、典型、新颖、具体。把握主旨、材料及其两者的关系,是写好应用文的重要基础。
主旨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全部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反映了作者对所写事物的基本看法和评价。
主旨在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称谓。根据一般习惯,在文学作品中称为主题或主题思想,在记叙文中称为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称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而在应用文中一般称为主旨。
主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主旨是应用文的灵魂和生命
任何文章都不能没有主旨,否则难以让读者领悟,应用文亦然。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写道:“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应用文的主题一经确立,它就成为全文的中心,全篇文章因它而有了灵魂和生命。应用文主旨的重要性还在于其社会价值,应用文主旨是否正确、深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应用文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和影响的好坏。
2.主旨是应用文的统帅,处于支配全文的地位
主旨是应用文的统帅,它指挥整个行文。每一篇应用文书的材料取舍、布局谋篇、技巧运用,乃至拟订标题、遣词造句等,都受到主旨的制约,并服从于主旨的需要。
写作应用文在下笔前先确定主旨,如此,其材料取舍、结构安排、语言调遣就有了遵循,有了依据,写起来就可以“胸有成竹”,从容成篇;反之,主旨尚未确定即动笔写作,难免“手忙脚乱”,甚至无法成篇。简言之,主旨统领整个应用文撰写的全过程,如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表达及运用等。
当然,倘若应用文的主旨不正确,即使材料再典型、结构再完善、语言再符合行文的要求,仍然不是好的应用文。
基于应用文的实用性、被动性和针对性等特征,应用文的主旨一般应该在文章动笔之前就已经形成。这点亦与文学性文体不同。要发挥应用文主旨的作用,必须做到正确、鲜明、深刻、集中。
1.正确
正确是对应用文主旨的首要和基本要求。
应用文有了正确的主旨,才具有社会意义,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正确的主旨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亦包括应用文文中提出的办法与措施,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某承包山林的合同上写“不准外人进山,否则电枪打伤人概不负责”的条款;某工厂在厂门口的通告上写“出厂时应该接受行李物品,甚至搜身检查”等,都是有违法律法规的,主旨都不正确。
2.鲜明
应用文的主旨不能像文学作品的主题那样含蓄隐晦,让人浮想联翩,而必须清楚、明白、突出,无论赞成或反对、提倡或禁止、肯定或否定,都使人一目了然。
应用文主旨鲜明有两点基本要求。首先,应用文主旨及其观点要旗帜鲜明,直截了当,不能模棱两可。其次,态度要明确,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制止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明白地在文中表达出来,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笼统,否则就达不到实用的目的,不利于人们提高办事效率。例如,上级在对下级呈报的请示给予批复的公文中,观点不鲜明,态度含糊,下级只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揣摩、理解、执行,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主旨鲜明,还表现在采用最简洁明了的写法突出主旨。
3.深刻
主旨深刻是指应用文主旨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能发掘事物内部所隐含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意义;能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办法和主张;能阐明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主张、新办法、新见解。
主旨深刻,不仅使读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且还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主旨是否深刻及其程度如何,亦是衡量应用文质量的优劣、价值的高低和社会作用的大小的重要尺度。例如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深刻揭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从而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集中
集中指应用文的主旨一般要单一突出,针对性强,不能散乱。古人说:“宾可多,主无二,文之道也。”应用文的主旨单一突出,围绕着一个中心说深论透,才利于读者掌握重点,抓住要害,提高办事效率。一般而言,内容少、篇幅短的应用文,要一文一事一个主旨,内容多篇幅长的应用文,亦应围绕着一个大的主旨去展开,不能面面俱到,不要试图在一篇文章中解决诸多问题,否则可能会导致“意多乱文”。
应用文的主旨散乱不集中,主要是由行文事无巨细、条理不清、思维混乱造成的。一般在演讲稿等发言类文种或内容较多的意见等文种中,较易出现这类情况,听众或读者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中心、满头雾水,行文过程应该避免。
1.标题点旨
应用文常以标题概括点明主旨,这是由应用文讲求实用的特点决定的。它与文学作品迥然不同。文学作品的标题讲究含蓄,如莫泊桑的《项链》、朱自清的《背影》,分别以物品和形象作为标题,读者看了标题很难立即明白文章究竟要表现什么主题,要卒读全篇才能明白。应用文的标题讲究一览无余,经常是标题直接反映主题,例如《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国发〔2010〕11号)、《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关于2014年广州迎春花市期间临时交通管制的通告》(穗公交〔2014〕22号),标题中“表彰”“交通管制”等词语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所在。
2.开宗托旨
为达到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效果,应用文常在正文的开头即点明发文的主旨,一般用概括全文内容的主旨句来表达。主旨句常以介词结构“为了……”“根据……”作为引导。很多公文如通知、通告、规章文书等,常用此方法。例如2007年6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3.篇末点旨
应用文,尤其是公文,常在正文的结尾处再次点明文章的主旨,以突出发文目的,加深读者的印象。
4.呼应显旨
在应用文中,常常是开头点题,结尾重复强调,使上下文前后呼应、首尾圆合。
5.小标题显旨
小标题显旨即把主旨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用一小标题来显示;也有一些主旨不是以小标题形式出现,而是以段旨句或条旨句的形式出现。常见的形式如“第一,”“第二,”或“一、”“二、”等。
在实际应用文的撰写中,为使应用文的主旨更突出、鲜明,常将上述表现主旨的方法加以综合使用。
应用文的材料是指为了某一写作目的,而写入应用文中的,用于提炼、确立、表现应用文主旨的所有事实和观点。
应用文的材料一般包括两类:一是作者在写作前搜集、积累的有关各种事实、数据、问题、道理、经验、道理,以及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等,或简称为“原始材料”;二是指经过具体甄别和选择,写入应用文文稿中的,以更好地表现主旨的上述所有相关材料,或简称为“题材”。
应用文材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材料是应用文主旨形成的基础
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的物质基础,亦是应用文主旨形成的前提。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理》中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宋代学者朱熹亦说:“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乃好,不可驾空细巧。大率要七分实,只有二三分文。”即是说写文章,材料是最根本的。
在写作学中,人们常将文章比喻成人:主题犹如人的灵魂,材料犹如人的血肉,结构犹如人的骨骼,语言犹如人的细胞,表达犹如人的外貌衣饰。如果没有具体、丰富的材料作为基础,文章必然流于空泛,华而不实,即使勉强写出亦无多大价值。
同样,应用文的主旨决不能凭空想象产生,而只能从真实的、大量的现实材料中提炼出来,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确的主旨是作者在占有大量客观材料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研究、分析得出的。可见,应用文主旨的形成离不开材料,换言之,材料孕育了应用文主旨的形成。
2.材料是应用文表现主旨的支柱
主旨一旦形成,需要各种有力材料来表现。
应用文主旨明确之后,必须依靠材料来支撑,其主旨才站得住脚,才具有说服力;也只有真实、具体、丰富、有力的材料,才能支撑起应用文的主旨,才能发挥对现实工作的指导作用。写应用文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不以事实材料为佐证,道理就说不清,主旨就无法阐明。如果应用文只有观点,没有支持观点的有力材料,受文者看不出上级指导的原因、下级请求的理由、平行机关之间商洽工作的依据,写作目的就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点在应用文写作中至关重要。试看例文1:
例文1
关于自筹资金建职工宿舍楼的请示
区人民政府:
我局下属单位多、职工更多,职工的住房一直非常困难,再不解决就会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过去因无资金,从未建过一间职工宿舍。近几年,经过改革,我局下属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迄今,我局除向国家上缴利税外,尚有一些盈余。为此,我局准备自筹资金,利用所辖区内的空余地皮,建一栋三门六层的职工宿舍楼。这样既可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亦可使职工更好地安心工作。
以上请示,恳请批准。
××××年×月×日(印章)
××区商业局
例文1这篇请示的主旨很明确,即“建职工宿舍楼”。但通篇正文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材料来说明它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却多次使用难以定性、定量的模糊词语,如“多”“更多”“非常困难”“一些盈余”“三门六层”等,这些不具体、不充分的理由(材料),不能有力地支持“建职工宿舍楼”这一主旨。上级看了这篇请示,可能会退回让下级重写或直接批复不同意该请示事项。
应用文材料的选择原则主要有切题、确实、典型、新颖。
1.切题
所谓切题,是指写进应用文中的材料,必须符合表现应用文主旨的需要,要有针对性,能紧扣主旨;能起到支持或说明主旨及其观点的作用。换言之,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必须以应用文所要表达的主旨为依据,并为主旨服务,受它调遣。
切题是材料选择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凡是能有力地表现主旨的材料就采用,有的放矢;凡是与表现主旨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即使再确实、再典型、再新颖、再具体,都应忍痛割爱。
材料是否切题的实质是主旨及其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的问题。材料与观点分离是应用文写作的大忌。我们应当力求观点统率材料、材料表现观点。而对于已经选定的切题材料,亦应根据具体每一篇应用文主旨的具体要求,决定其详略的取舍。
2.确实
确实是指应用文中运用的材料应准确、真实。准确,即材料要确凿无误,持之有据,例如人名、地名、数字、引文等必须准确。真实是指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符合实际情况,不能杜撰,也不能夸大或缩小。这是应用文选择材料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材料不准确、不真实,就不可能正确有力地表现应用文的主旨,亦不可能作为有效的处理事务或决策的凭证依据。应用文作为办事的工具,如果使用不准不真的“材料”,小的可能误人误事,大的甚至会危害社会,例如有的下级为了好大喜功,在给上级的工作报告中使用虚假的“注水数字”。
3.典型
典型材料是指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能体现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材料。典型材料亦是同质材料中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因为它最具代表性,当然也就最具说服力。
应用文重在实用,一般篇幅有限,为此它讲求选材要精,精就精在“典型”上。典型的材料能够“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令人关注,起到更好地支撑主旨及其观点的作用。
4.新颖
广义的“新颖”包括文章立意新、题材新、角度新和材料新等。
新颖的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生的、别人未曾使用过的、鲜为人知的材料,例如新人新事、新的方针政策、新的统计数字、新的成果和新的问题等。新颖的材料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思想带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应用文中的材料,必须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表现客观事物新的发展变化趋势,反映客观事物的最新面貌,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那些新出现的事物、思想及其问题。为此,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用新的眼光和思维考察各种现象,善于发现新事物、新问题、新规律,以选出新颖的写作材料来。
新颖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善于从那些已为人所知的旧材料中发掘出新的意义和新的价值。
选好材料之后,还要正确地运用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量体裁衣,决定取舍
运用材料有如做衣服一般,哪些放在前胸,哪些放在后背,哪些放在领口、袖口,安置恰当才能制作出一件合体的衣服。量体裁衣就是根据应用文体裁不同、主旨不同,对选定的材料进行不同的剪裁加工。所谓取舍,主要针对一些法规性、指令性文书,多数材料只是作为写作的依据,不进入正文,虽然通过了挑选,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还是要舍的。
2.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使用材料时,能直接说明和表现主旨的,应置于主要核心地位;配合或间接说明、表现主旨的,应置于次要地位。两者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骨干核心材料要注意详尽,过渡材料、交代性材料要相应从略;读者感到生疏或难以把握的材料应详,读者了解或容易接受的材料则可从略。
3.理顺关系,合理搭配
对已选定的材料,应根据事物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认识规律或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好顺序,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合理搭配,有条不紊地写出来。大多数应用文,是选择若干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阐明主旨。在写作过程中,将同类型的材料结合使用,可以优势互补,提高整体表达效果。
常用的结合方式有:理论材料与事实材料结合;具体材料与概括材料结合;文字材料与数字材料结合。理论材料使文章有深度,可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事实材料的运用使理论有了针对性,更具体地说明了理论材料。具体材料是点的材料,概括材料是面的材料,点面结合既能丰富情节内容,又能反映事物普遍性、规律性。文字材料可以对数字材料进行分析、说明、评价,数字材料能有力地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