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中。打开电视机,翻开报纸,登录网络,地震、海啸、核泄漏、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等新闻成天轰炸着我们的视觉神经,不得不让我们无奈地感叹一句:“这个世界很精彩,这个世界很无奈。”确实,在一个现代社会中,我们感觉到周遭环境更加疯狂,更加危险。从美国的“9·11”恐怖袭击到周克华连环杀人案,从“非典”到“5·12”汶川大地震,从“地沟油”到“问题胶囊”,风险无处不存在,它表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风险,不仅仅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些启示或者教训,而且是我们在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所面临的种种可能性。这种风险很可能是一个决定、一个措施、一个博弈所带来的后果。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1986年首次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以用于理解现代性社会。他认为现代人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当今,与风险相关的词汇,例如“危机”“舆情”“预警”等屡见不鲜。同时,管理者对风险的认识和对风险信息管理的需求也显得尤为迫切。可见,对于风险的认知和研究乃至管理,已经成为解决社会深层次问题的途径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9·11”事件后乌尔里希·贝克又提出了“全球风险社会”这一概念,这是对“风险社会”的补充和发展。众所周知,信息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之一,这种趋势正契合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联系依赖于全球信息系统,即日益紧密的联系是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的,而全球风险社会与全球信息系统的日益发展更是分不开的。但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并不都是灿烂的一面,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麻烦。正如“蝴蝶效应”一样,风险在一个国家发生后有可能很快“漂移”到其他国家,甚至遍及全球;而在一些国家并没有形成危机的风险却可能在其他国家转变为让人措手不及的危机。

那么“风险社会”和“传播学”又有怎样的联系呢?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脱离不了大的社会背景。在风险社会中,传播这一动态行为所存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的产生使得媒介生态乃至媒介报道工作链也出现了传播学者还未研究的领域;面对风险这一报道主题,传播者如何处理?风险本身是否存在变化?谁来决定什么是“风险”,是传播者还是所谓的“专家”,抑或政府、其他利益者?可见,诸多问题需要从风险和传播两个维度来综合考虑,这实在是一个有趣并且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面对全球风险社会这样一个全新环境,传播学者有义务也有必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完善传播学领域内的研究。本书首先梳理了风险传播及其系统的特点,即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把风险传播看做是一个由各种利益关系人依托信息传播渠道而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动态系统。然后分别从风险传播系统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影响因子以及在这些不确定要素基础之上产生的“二次风险”等多个侧面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分析。风险传播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它不仅将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前沿学科,而且从应用层面上说也将为风险管理提供传播学方面的理论支持。

笔者综合考虑了心理学、社会政治学及风险传播的各种理论视角,认为风险是由“利益关系人”的认知决定的。这种认知通常有客观判断的依据,但也不乏主观经验。正是由于风险的未知性与判断缺乏同一标准,使得风险转变成危机的几率大大提高,且影响范围很广。这也通常导致利益关系人对于风险状况的描述含糊不清。那么,利益关系人指的是谁呢?具体来说,利益关系人指的是诸如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精英阶层等受组织行动影响的群体或公众;风险的辨识需视利益关系人的感知而定;风险决策者必须与不同类型的利益关系人展开沟通;而不同的利益关系人也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看待风险的情境,不同的利益关系人会以自己的框架产生认知。对这些内容的具体阐述将成为本书的一个重点。此外,本书着重讨论了在风险传播中,媒介如何通过文字、图像以及各种数字信息传递、具象化着风险信息。同时,媒体又是如何通过选取风险的传播角度、报道侧面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风险的认识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由原来风险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成为信息内容的重要提供者,政府媒介等权威部门则由原来的风险信息发布者,更多地成为信息监管者与调控者。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与即时性使风险信息由被发现到扩散至公共领域的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风险管理主体的思考和反应时间,风险传播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管理部门应当如何应对?是控制还是疏导,或是参与式的信息管理?这也是本书想探讨的内容。

本书既是我个人跟随学术界各位前辈学者长期学习和思考的结晶,也是我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结论,更是对我们所处的“现实的风险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回顾这一问题的研究,我深切感谢蒋原伦、于翠玲等老师,正是他们促使我在这一领域不断地进行探索,并耐心督促我完成书稿,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终身受益;我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学生们,他们使我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众多启发,我在与他们的讨论中获得灵感,也得知一些新鲜的案例。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先生,是他们帮助我日夜照顾未满周岁的宝宝,使得我能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无家庭琐事上的后顾之忧。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风险社会下的信息流动与传播管理是一个包含很多子系统的开放性议题,当今社会新的风险不断涌现,新的媒介也层出不穷,“三网融合,三屏合一”等已是大势所趋,网络媒体和移动手机媒体的出现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更是颠覆了原有的风险信息的流动方式和传播模式。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媒体形态出现,风险所包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将会更为广泛,鉴于个人学识和能力有限,所以该书的一些纰漏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能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0whaRzggB+EY2ySKd0WsHh+TugnY+gq0iO/Z1/Xh0JbFNhl7gR7Du9ZT/BR08CL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