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全世界都已经并且正在经受各种突发冲击:就国外而言,有“9·11”恐怖袭击事件、印度洋海啸、东南亚禽流感、印尼巴厘岛爆炸、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4月爆发于墨西哥等北美国家进而引起全球性危机的甲型流感等;就我国国内而言,也有2008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春的西南大旱、青海玉树地震以及春夏之交的南方暴雨等。这些突发冲击虽然形式多样,严重程度不同,但给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成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往往某一国或某一地区在受到突发冲击之后,会通过各种经济机制传导到其他相关的国家或地区。

为应对这些突发冲击的各种经济影响,各国纷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宏观调控措施,而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源于多方面因素。首先,突发冲击的来源很复杂。对一个国家来说,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可能受到的潜在突发冲击不仅种类多,而且有结构性差别,如何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来预防冲击、减缓冲击损失、有效应对冲击并且尽快从冲击中恢复正常往往非常困难。

其次,突发冲击可能会不断发展甚至变异。在重要的社会变量中,突发冲击往往先影响其中的某些变量,而这些变量受影响后又可能影响其他变量,这种传导机制十分复杂,使得一国政府在应对突发冲击时,要针对整个传导系统进行全盘考虑。变异指的是一种冲击可能演变为另一种冲击,如一国受到了洪水的袭击,洪水过后灾区又开始了传染病流行,最终自然灾害冲击变异成了公共卫生冲击。

最后,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结果是不确定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采取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措施是有成本的,实施了某种方案后,成本和收益的评估十分困难;其二,一国政府实施某种宏观调控后,可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又会产生一些问题,如针对金融危机引起的衰退,政府可能会通过降息、增加货币流动性等手段来刺激经济,这样操作的结果有可能解决了失业问题,但加重了通货膨胀问题。

然而,不能因为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非常复杂就放弃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应该不断深入下去,对我国而言则更是如此。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构成复杂,不同经济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社会状况以及产业结构均有较大的差别,应对突发冲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则显得更加突出,但是与其被动地应对,不如主动地预防。在应对突发冲击的问题上,我国当前正处于从“事后被动应对”到“事前主动预防”的关键转折时期,因此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预案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项研究对我国经济总体的安全与稳定增长、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协调与发展都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从理论意义上讲,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回答:其一,什么时候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其二,需要采取何种力度的宏观调控措施?要回答第一个关键问题,有必要明晰突发冲击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影响机制,有必要建立一套经济影响预警指标体系,进而确定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的阈值;要回答第二个关键问题,有必要在经济目标和宏观调控措施之间找到某种联系,量化何种力度的宏观调控措施将对重要的经济指标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这需要理清宏观调控措施对各产业和各地区经济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力积聚机制。从这个角度而言,应对冲击的宏观经济调控预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且从现在的研究情况来看,系统性地对这一领域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这进一步凸显了这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相关概念辨析

在本研究中,有以下几组基本概念需要明晰:突发冲击与突发事件、内部冲击与外部冲击、总需求冲击与总供给冲击、冲击前的预警指标与冲击后的预警指标、宏观经济监控与宏观经济政策监控。

(一)突发冲击与突发事件

提到突发冲击,不得不谈及突发事件,我们认为突发冲击与突发事件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我国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其他各国也对突发事件有立法上的定义,如《美国联邦灾难救济和突发事件救助法》第2条“定义”第1款“突发事件”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通过总统认定,在美利坚合众国范围内发生的,需要联邦救助来补充州和地方的努力及实际能力,以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及公共健康安全,减轻或避免更大灾难威胁的事件。” 另外,还有一些学术研究讨论过这一概念,但是无论如何表述,突发事件强调的是某种社会紧急状况的来源。

而突发冲击是指突发事件或其他因素已经造成或将要造成的,必然会对经济带来正面或负面影响的社会性震荡及其结果。比如,汶川地震毫无疑问是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但是这次地震造成的社会性紧张感,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影响却是突发冲击。突发事件可能是突发冲击的来源,但不必然是突发冲击的来源,比如,2009年2月11日,湖南省衡阳市传言有地震发生,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但是衡阳城区和周边一些地区的群众纷纷拥向街头,进行紧急避险,成千上万的衡阳市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由此可见地震这一“突发事件”并没有发生,但是衡阳的确受到了“突发冲击”,以致衡阳市委市政府不得不通过网络、短信、电视反复发布通告,安定民心。突发事件也并不一定造成突发冲击,比如,在某无人居住的山区发生了一次小的地震,这属于“突发事件”中的“自然灾害”,除了在地震科学研究方面有一定影响外,没有造成任何社会震荡,所以它没有造成“突发冲击”。

(二)内部冲击与外部冲击

从对经济体的影响来划分,突发冲击可分为内部冲击和外部冲击。内部冲击是经济体内部因素造成的,如国内冲突、政局动荡、经济危机和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等;外部冲击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如自然灾害的发生、重要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恐怖袭击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等。

(三)总需求冲击与总供给冲击

根据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来分,突发冲击可分为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是指使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暂时增加或减少的突发事件。在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房地产价值的损失迫使人们大幅减少消费支出,造成了全球性的负面总需求冲击。总供给冲击是使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暂时增加或减少的突发事件,典型的总供给冲击包括技术冲击和能源价格的突然变化。

(四)冲击前的预警指标与冲击后的预警指标

针对突发冲击的预警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两类:冲击前的预警指标体系和冲击后的预警指标体系。冲击前的预警指标体系不一定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可否认,有一些经济类的突发冲击本身是可以设置一些预警指标,用以监控宏观经济形势是否有由量变积累而引发质变的可能。但是,从一般角度而言,对更多的突发冲击的预警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如自然灾害冲击、公共卫生冲击等,对它们的预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问题,很难从经济学角度做出预警。

冲击后的预警指标体系则是为了更好地监控突发冲击的发展与变异情况,更广泛地涉及社会经济领域,从经济学领域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具有可能性,构建该指标体系可以提高应对突发冲击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突发冲击的经济影响预警指标体系属于冲击后的预警指标体系,它通过选取一系列监控效果较为明显的经济指标来跟踪突发冲击的发展变异方向和程度,其目的在于以此为基础,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

(五)宏观经济监控与宏观经济政策监控

“宏观经济监控”与“宏观经济政策监控”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绝不是同一个概念。自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都纷纷建立的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体系就是一种宏观经济监控。我国1997年开始也定期发布各类宏观经济景气指标,但是这种景气监测体系主要是针对全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选取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进行经济监测和预警,这种监测的结果是整个宏观经济的表现,它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经济系统本身的运行状态。而宏观经济政策监控指标强调的是哪些宏观经济指标可以较灵敏地反映出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简而言之,“宏观经济监控”是对整个经济运行状态的监控,而“宏观经济政策监控”是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进行监控,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三、研究边界

本研究是以中国为背景围绕受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预案进行的一般性分析,有比较明确的研究边界。

首先,本研究是从一般层面上展开的,不特别针对某一具体的突发冲击设计宏观调控预案,也没有针对不同的类别进行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预案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突发冲击的种类繁多,可以从冲击的来源、冲击的特点、冲击的对象以及冲击的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穷尽研究所有类型的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预案过于理想化;另一方面,本研究负责人还主持完成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在该研究中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由于突发冲击与突发事件本身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同时也为了避免本研究与已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研究对象上的重叠,因此本研究没有针对不同的冲击类型进行具体分析,而是不失一般性地研究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预案的共性问题。

其次,本研究是以中国受到的各种突发冲击为背景的,这些冲击有可能来自国外,但我们没有研究其他国家受到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问题,只是收集了其他国家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预案,并进行了初步的介绍与分析,但进行这项工作的目的也仅是为了总结出对我国在应对突发冲击时的宏观调控的相关启示。毫无疑问,不同国家在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法律与制度背景方面各不相同,同样类型、同样程度的突发冲击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对这些国家造成的宏观经济影响可能各不相同,相应地,应对这种冲击的宏观调控决策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我们没有对所有国家进行分类——如区分为大国和小国——进行有区别的研究。

最后,本研究的“宏观调控”特指“宏观经济调控”,即受到突发冲击后,我国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应当采取何种类型、何种力度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阻断该冲击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蔓延,尽快地将经济形势恢复到受冲击之前的正常发展状态。至于应对突发冲击的其他调控措施,如社会的、公共卫生的、军事的、心理的、法律的调控措施等,则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

四、研究框架与内容

本研究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分别回答前述的两个基本问题,具体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研究的第一大部分是相关的文献综述,这是全部研究的起点;第二大部分是“突发冲击的长短期经济影响、测度与预警”板块,主要研究突发冲击的长期、短期经济影响及测度,建立其经济影响的预警指标体系并讨论阈值确定方法;第三大部分是“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效果的作用路径与测量”,主要研究我国宏观调控效果的监测指标体系,我国现有的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预案分析与效果评价、宏观调控在产业间与地区间作用的产生和积聚的量化机制以及我国各产业和各经济区域面对突发冲击的经济脆弱性;第四大部分是“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预案设计与模拟”,主要研究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以及具体案例背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模拟,梳理应对突发冲击宏观调控预案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其他国家应对突击的宏观调控的实践及其启示,在此基础上尝试制定了我国应对突发冲击宏观调控的一般性预案。第四大部分是在第二和第三两大部分的基础上完成的。

具体而言,本研究共分为九章,各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研究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理念、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方式和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效果进行文献清理。

第二章“突发冲击的长短期经济影响及其测度方法”对突发冲击的短期和长期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并且探讨这些影响的测度方法。

第三章“突发冲击经济影响的危机预警”建立一套突发冲击的经济影响的监测指标体系,并讨论监测指标的阈值确定方法。

第四章“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效果的监测指标”研究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监测指标的敏感性测度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我国应对突发冲击宏观调控效果监测指标体系。

第五章“我国现有应急预案及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效果评价”分析了我国现有应急预案的特点,选取了经典案例,分析了我国应对各类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措施,对调控效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应对突发冲击宏观调控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我国各产业与各经济区域受突发冲击影响的IMPLAN分析”应用IMPLAN系统对我国各产业和各经济区域受到就业冲击和需求冲击时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引致影响和总影响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我国各产业和各经济区域受突发冲击的脆弱性及对策”在第六章的基础上讨论我国各产业和各经济区域面对突发冲击的经济脆弱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的手段选择与力度模拟”分析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讨论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阻断措施,并结合最近的案例对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措施力度进行实证模拟。

第九章“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预案的基础理论与一般性设计”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国外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实践的分析,形成了对我国应对突发冲击宏观调控预案设计的启示。在前面八章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预案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并最终形成一个一般性预案文本。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基于IMPLAN系统的冲击影响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统计描述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基于IMPLAN系统的冲击影响分析主要指将原本以美国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为基础的IMPLAN系统中国化,使之可以处理中国产业间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经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而测算出某种突发冲击对我国各产业的影响程度如何,如果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看成是经济系统外的一种“冲击”,那么这一软件可以用来分析对某一产业或某一经济区域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计划中,有些部分必须要采用一些计量分析的方法,如脉冲-响应分析法、方差分解方法等,但实证分析的结果只是有价值判断的依据,因此这是一种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统计描述分析法,在研究计划中,有一些部分需要对历史的情形进行分析,这势必会用到统计描述的分析方法,主要以基于图表的对比分析为主。

案例分析法,由于国内外关于突发冲击的案例较多,为论证充分,在文章的一些部分将采用案例分析方法,这可以是对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是运用所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某一具体案例。

六、创新之处

本报告的主要创新之处如下:

1. 本报告首次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突发冲击的短期和长期经济影响,并对这些影响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2. 本报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地分析了突发冲击经济影响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与阈值的设定方法,初步构建了一套应对突发冲击宏观调控效果的监测指标体系;

3. 本报告创造性地应用IMPLAN系统对我国各产业、各经济区域面对突发冲击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并将IMPLAN系统用于宏观调控的决策模拟,这在国内是颇具创新性的尝试;

4. 对中国各产业和各经济区域受冲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尤其是将原本仅用于产业分析的IMPLAN系统扩展到用于经济区域间的投入产出分析,这在国内外都是颇具挑战性和开拓性的。 j+KL3OOzKIH1SCAonlsBbpk6shnqcd9JHze0EkUgOhTWeImexLy1q4S3Qkqe+C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