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活在“全部的现在”
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每天拥有的时间相同,对待时间的方式却千差万别。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学会正确地对待时间,首先要反思自己现有的模式,把“自我与时间”当作一个课题。对这个课题如果缺少了探索和分析,便会一直陷在一个有缺陷的模式中而毫无察觉。

无怪乎有些人对时间的使用是茫然无措的,他们有充分的闲暇,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常无所事事;还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焦灼的,他们只争朝夕,不敢停下来,生活过成了一连串密集而无法停歇的鼓点;有些人感觉时间完全不在掌控之中,他们想有所行动,却感觉被捆住了手脚,眼睁睁看着时光流逝;还有些人对待时间很随性,兴致来时快马加鞭,兴致一没就松垮懒散、一拖再拖……

这样对待时间的方式都有问题,一个人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在时间的使用管理上存在问题,才有可能加以改进。此外我们还要去想,那些很厉害的人是怎么对待时间的?

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对于时间如何使用的问题,近代儒学大家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

梁漱溟14岁时开始“好用心思”,有了奋力读书、钻研学问的自觉,他带着多病之躯,日日读书不敢懈怠,终于自学成才,24岁时以中学学历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坛,便是对于“郑重”态度身体力行的示范。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郑重的态度并不难求,其实我们在小时候就已经会郑重地行事了。有人会问,小孩子哪来的“郑重”?如果你抱着欣赏的态度,认真观察过孩子们搭积木、做游戏、画图画这些事,大概不会怀疑这一点。比如我儿子玩起汽车来可真是一丝不苟,他喜欢把几十辆小汽车沿着桌子的四条边依次排开,一辆一辆首尾相接排得笔直。如果有辆车被碰歪了,就要立刻一分不差地复原回去,容不得一点偏差。哪怕跟我聊天他有时也会很认真,特别是在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的时候,什么“恐龙要不要上学”啊,什么“火车有没有后视镜”啊,很多问题一问出来就把我逗乐了。可是我看他的神情中并没有一点嬉皮笑脸的意思,反而是眉头锁着,像是在沉思,他的表情好似在说:“别笑,我可是在学知识呢”。

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耍和认识世界,反观有些成年人,用游戏的态度做“正事”,谁说我们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呢?

所以直白点说,“郑重”就是认真严谨地“度过现在”,过好现在的每一刻。

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郑重”是思想者从经历和学识的角度出发给出的洞见,颇值得我们效仿,同时现代心理学则采用科学方法,描绘了“我们如何看待时间”的系统框架。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提出的“时间视角”概念,指出了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五种不同视角:

第一种是 积极过去视角 ,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第二种是 消极过去视角 ,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第三种是 享乐主义视角 ,也就是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这样的人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便好了。他们的幸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的风险也比较大。

第四种是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即 宿命论视角 ,这样的人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第五种总是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被称为 未来视角 ,这样的人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观众在欣赏一幅油画时,用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便是“视角”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类似的,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不同的内心视角也左右着我们对它的感知,进而影响着我们对人生的看法。

了解了这五种时间视角,我们会想到什么呢?先看前两种关于过去的视角,一个人如果总是把目光着眼于过去,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过去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不管这个过去是令人欣喜的,还是令人悲伤的,它们都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固然我们可以给自己的回忆添加不同的情绪色彩,甚至通过记忆修饰来迎合这种色彩,但是因无法改变而产生的无力感和惋惜感仍旧会出现。

那么宿命论视角呢,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视角。因为在这个视角之下,我们失去了掌控时间的勇气。与之相反的是未来视角,拥有强烈未来视角的人往往雄心勃勃,因为他们认为未来的时间也是可以掌控的,只要做好翔实周密的计划,那么就可以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未来视角的人时常会面临残酷现实的挑战,因为他们肯定会遇到计划不符预期的情况。

至于享乐主义视角则不用多做解释,大多数人都在“享乐”和“压抑享乐”之间反复摇摆,很难想象一个完全不懂得享乐的人,生而为人岂可没有乐趣可寻!只不过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好享乐和不享乐之间的平衡。

对,平衡,这其实也是津巴多给我们的如何看待时间的建议。津巴多说,这五种时间视角,每一种都谈不上完美,都有各自的缺点,所以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选取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尽量不要选取太负面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同时,在采纳前三种视角时还要“随需而变”,即根据不同的现实处境而灵活选择。

比如在工作场景中,未来视角是更合适的,因为大多数的工作强调计划性、执行度和效率,未来视角使工作有条不紊,让当下的行动更好地满足工作目标,时间利用更有效率。所以当你坐在办公室里时,应该让未来视角唱主角。

那么再想想,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是不是仍旧要为明天还要开什么会、写什么报告而操心,甚至寝食难安呢?大可不必。在工作之余,你就应该彻底放下工作,安享闲暇时光。这个时候就应该把朝向未来的眼光转过来,转向现在,让自己充分地放松、休息娱乐,享乐主义视角是上上之选。

至于积极过去视角,则适合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时候出现。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只有春节时才有机会与父母长辈团聚,这时不必急着去想新一年的计划,而是应该与家人一起,多回忆一下过去共同走过的时光,沐浴在亲情之中,这样才更有意义。

简而言之,灵活切换时间视角,而不是固定在某一种视角里,能让我们更加自如和从容。

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同样研究时间视角的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Lindvall)提出,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extended now),既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他应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

这种既不疏离过去也不漠视未来的当下感,显然与享乐主义视角差别明显,它显示了一个人对时间所应具有的责任感,即以更严肃(虽然不一定更迫切)的态度来对待时间。这与梁漱溟先生的“郑重”一说便不谋而合了。从“平衡时间观”和“延伸的当下感”这些观点出发,林德沃提出了更好地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其中第一条是“生活在当下”;第二条是“严肃地对待时间”;第五条是“从现在出发去联结过去”;第九条是“视未来存在于当下”,这些建议都涉及我们如何处理“当下”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一种对于未来的焦虑之中,现实的生存压力,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都会引发这种焦虑。于是乎,我们虽身处在当下,心里想的却总是未来。我们总是会止不住地想,未来会怎么样?未来会变得更好吗?可是这种设问并不能对现实有什么改变,也不会影响未来的走向。它们都只是一些念头而已。我们需要明确,如果要想全然聚焦在当下,那就必须把对未来的执念放下。至少在你全情投入的这一刻,不要去想未来会怎么样,不要去想这件事最终的结果会如何。

过去最远的延伸正在此刻,未来最早的起点就在此刻,我们可以完全掌控的自我也在此刻,所以只有此刻才是最重要的。你要以一种郑重的态度,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当下这一点,然后让自己在此刻使出全力。如果在这一刻做到了,接下来就是下一刻,下一刻你不需要做改变,只要依样画葫芦,保持状态即可,千万不要左顾右盼。

我喜欢在咖啡厅写作。在我的概念中,我的住所是用来生活的,而咖啡厅是用来工作的,这种环境上的分离感非常重要。当我坐在咖啡厅里时,我提醒自己把生活中的一切负担和烦恼抛开,只思考与写作相关的内容。当然很多时候咖啡厅不太安静,常有人在边上大声讨论,而我则把这种噪声当成训练自己专注力的机会。经验表明,当我完完全全地投入手头的工作中时,周围所有的噪声就都像不存在了一样。而如果我没有成功地忽略掉噪声,而是被其烦扰,那就说明此刻我的心还没有静下来,我还没让自己完全地专注。于是我会要求自己调整状态,尝试进入更专注的状态。

这种状态有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叫作“心流”(flow)。我毫不怀疑心流是时间利用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没有别的利用时间的方法可以与之媲美。而要让自己进入“心流”,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技术层面上的,而是动力,内在的驱动力,就是说在你的心中,如果有一种强烈的动机推着你,不管怎么样,哪怕天塌下来你都要把眼前的这件事做好,你才有可能进入“心流”。 1UTqJg6bKSIZvqChosCPpmUCKnw0bfR7KMDybKsULSr6oVM2qRFLSr7+okaYbh9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