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美好生活的消极艺术
不要做错事,正确的事情就会发生

“有胆大的飞行员,也有老飞行员,但胆大的老飞行员是没有的。”作为业余飞行员,我总能想起这句话。与“胆大的飞行员”相比,我显然更喜欢“老飞行员”这个身份,并期待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当踏入那架1975年产的老式单引擎飞机的驾驶舱时,我绝不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段惊世骇俗的飞行,而是只会努力避免让飞机坠毁。我了解那些会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恶劣的天气,缺少检修,疲劳驾机,燃料储备不足。

投资行为虽然不关乎生死,但会关乎一大笔钱。投资者常常会谈到“积极面”和“消极面”。他们会在“积极面”中列举一切可能出现的积极结果(如超乎寻常的利润),而“消极面”中则是所有可预想的不利结果(如资不抵债)。我们也可以将这些概念应用到飞行领域:在起飞前和飞行过程中,我会过度关注“消极面”,并会在一切情况下避免让属于“消极面”的情况发生。相反,我几乎不会关注“积极面”。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是多么秀美,云朵重叠的形状是多么令人惊叹,我的三明治在高空中味道如何,这些我迟早都会感受到。只要“消极面”被排除,“积极面”就自然会出现。

投资家查尔斯·埃利斯也向所有的业余网球手提出过同样的建议:同那些几乎能将每个球都打回到预期位置的职业球员不同,业余球员会不停地犯错。他们击出的球会下网,也可能会过高或出界。职业网球赛和业余网球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选手会去赢得分数,业余选手则是丢掉分数。如果你是和业余球员比赛,那你需要专注于不犯错误。你应当打得保守,并让球尽可能久地停留在场地上。由于对手并不会像你一样有意识地保守击球,所以他会比你犯更多的错误。在业余网球界,比赛不是赢下来的,而是输出去的。

专注于“消极面”而不是“积极面”,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思维工具。来自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思想家都曾将其命名为“否定神学”,即一条消极的,意味着放弃、忽略和缩减的道路。具体来说,我们无法说清上帝是什么,而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套用到本书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不知道什么能保障我们拥有美好的生活,只知道哪些因素是肯定能破坏它的。

其实,从2500年前开始,哲学家、神学家、医生,以及后来出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研究专家、广告经理都在努力寻找那些能使人快乐的因素,然而他们的成果却微不足道。比如有人说社交很重要;有人说找到活着的意义会对我们有帮助;也有人说性爱不会对我们有害,有道德的行为也不会……此类笼统到极点的答案,我们自己也能想得出来。难道不是吗?针对具体的幸福因素,或者说幸福的“积极面”,我们也只能在黑暗中继续探索了。

如果要问哪些因素会极大地影响或威胁一段快乐的生活,那我们便会得到非常精确的答案:酗酒,吸毒,长期的压力,噪声,遥远的上班路程,从事自己厌恶的工作,失业,破碎的婚姻,高得愚蠢的个人期望,贫穷,债务,经济不独立,孤独,和爱发牢骚的人打交道,受困于来自外部的评价,时时刻刻同他人比较,受害者思维,自我憎恶,慢性失眠,忧郁,神经质,愤怒,嫉妒……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你完全不用科学来帮忙,只要观察一下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和邻居便足够了。“消极面”总会比“积极面”更具体,它如同花岗岩一般坚硬、可触碰、有存在感,而“积极面”则形如空气。

所以,请有计划地将生活中的“消极面”关闭,这样你拥有美好生活的概率便会大幅提升。当然,命运总可能会给你重重的一击:陨石摧毁了你的房子,战争爆发,孩子生病,公司破产。然而命运——顾名思义——正是属于那些你无法左右的因素,所以你也不必庸人自扰。

也许你还想给这张清单补充一些例子,比如疾病、身体缺陷和离异。无数调查研究已经证明,这类打击带来的影响,其消失速度会比我们想象的快。偏瘫患者在患病的最初几个月只会专注于自己的身体缺陷,所以他们会不开心,但仅仅几个月之后,他们的情绪便会恢复正常。过不了多久,日常生活的内容就会重新在他们的脑海中扮演主角,而疾病则会退到幕后。离婚也是如此,一两年的时间足以让你告别泪水和痛苦。但酗酒、吸毒、长期的压力、噪声、遥远的上班路程等,所有最开始列举的那些因素,我们却无法适应。我们永远也不能简单地排除掉这些因素,它们一直都会存在,并让美好的生活成为泡影。

能够长期成功的投资人,比如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会在投资时运用一些心理学技巧、思考模式和思维工具,而此类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适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避免“消极面”。在投资过程中,巴菲特和芒格都会首先注意那些应当避免的方面,换句话说,他们在看到“积极面”之前会先看到哪些是不该做的。巴菲特曾说:“我们没有学过如何在经商过程中解决棘手问题,我们只学过如何避免这些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你并不需要很有才华。他的商业伙伴芒格曾说:“像我们这类没有追逐大智慧,而是努力不做傻事的人,所获得的长期收益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美好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避免说胡话、做蠢事或者跟风行动,而不是对极致幸福的追逐。令你生活富足的因素并不是添补,而是节省。或者正如芒格所言:“我最想知道的是我会死在哪里,以便让自己从不涉足此地。”至少在幽默方面,芒格确实有大智慧。 sJsP4Zx7rKB6AEXiLm1NvaoQKb6ryDSD8EEtC2UJV+Mt8Ch6KCQ4bF+vvUu9Ddrc



7 卵巢彩票
为什么你的成功并不是你应得的

人们普遍认为,幸福可以拥有,但是成功必须靠自己来打拼。请给自己的人生算一笔总账,然后扪心自问:“我到目前为止究竟有多成功?”你可以用一个指数范围来衡量自己:10代表超级明星,–10则意味着彻头彻尾的失败。请把答案写在本页的空白处,然后回答下一个问题:“你的成就,有几分应当归结到自己身上,即你的奋斗、劳动和投入,换句话说,就是你个人努力的成果?你的成就又有多少是由偶然事件决定的呢,即那些你无法左右的方面?”请将这两个数也记下来。我估计你大概会把个人成就的60%算到自己头上,而将另外40%视作偶然,这也是我从绝大多数人那里得到的答案。

现在请做一个思维实验,这个实验是我从巴菲特那里了解的。设想一下,有一对同卵双胞胎还在母亲的腹中,两个胎儿的智力和体力都相同。这时突然飞来一位天使,天使对他们说:“你们中的一个会在美国出生,而另一个则会出生在孟加拉国,在孟加拉国出生的那位今后将不必缴税。”那么你愿意将未来收入中多大的一部分拿出来缴税,以便能成为那位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呢?巴菲特将这个实验称为“卵巢彩票”。你当然可以将美国替换成德国、瑞士或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那么你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我问过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80%”,而我自己的答案也是如此。我们已经准备好将未来收入中极大的一部分“拱手相让”,以便能在自己期望的国家成长。既然一个理想的出生地在我们看来值这么多钱,那么它对个人成就的影响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卵巢彩票”并不局限于出生国。我们是生于某个国家,但这个“生于”还应当精确到某个拥有专属邮编的地区,以及一个特定的家庭。这些因素绝非你能控制的。别人曾为你传输过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原则,都会在今天成为你的助推器或绊脚石,但这些也都是你无法左右的。你被安排进了某个教育体系中,然而里面的老师都不是你找的。你经历了疾病,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抑或幸免于难),尽管在这些事件中你都是无辜的。当你陷入了一系列角色之中并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你依靠的准则是什么?也许你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改变了你的一生,但你是怎么拿到这本书的呢?也许你遇到了一个人,正是他为你打开了人生的一扇门,没有这扇门,你也就走不到今天的位置,那么你应当为这段相识的缘分而感谢谁呢?

即便对自己的命运怨声载道,你也必须承认自己已经三生有幸了。这个星球上所有曾经诞生的人中,有6%生活在目前这个时代。换句话说,自从智人出现以来,过去二三十万年中,只有6%的人生活在今天。你其实完全有可能出生在其他时代,这个概率是94%。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古罗马时代的奴隶,或是明朝的歌女,抑或是古埃及的运水工,那你的天赋在当时的环境中究竟价值几何?巴菲特曾经承认过:“假如我在几千年前来到这个世界,那我已经是野兽的美味佳肴了,因为我既跑不快,也不会爬树。”而他现在是世界上的大富豪之一。

我有一对异卵双胞胎儿子。那个早出生了40秒的小家伙是黄头发、蓝眼睛,而另一个则是黑头发、黑眼睛。尽管我们尽一切努力为两个孩子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但他们却依旧性格迥异。其中一个总是心情很好,并乐于敞开心扉迎接他的兄弟,而另一个则脾气不太好,并且不太善于同人打交道,但他极强的动手能力则是上苍给予他的补偿。这一切都是天生的。我妻子的基因同我的基因以随机的方式结合到了一起,造就了两个“新人”。你同样也是借助父母基因的随机结合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也是如此。今天的西方人,是由4000个活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的人的后代基因结合而成的,你可以在下一次参观凡尔赛宫的时候回想一下这个冷知识。

你现在的状态应当归功于自己的基因,以及让基因型得以展现的外部环境。隐藏于基因之中的信息,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智商和性格,即你是内向还是外向,大方还是羞怯,值得信赖还是大大咧咧。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成就基于异常艰苦的工作、过度紧张的夜班和从不止息的前行,那你的想法也没错,只是你同样应当将这份令你引以为傲的意志力归功于自己的基因型和外部环境。

所以,再回顾一下以上这些事实,你会觉得你的成就中有多大一部分是由自己的辛劳换来的呢?是的,理智的答案应该是0。其实基于那些你完全无法改变的方面,你的这份成就并非真是你“应得的”。

我们能从中得出两个结论。

首先,你应当保持谦虚,尤其是在成功的时候。你的成就越大,你就越不该四处张扬。谦虚已经过时了,我们很乐意将自己神话般的奋斗经历展示给别人看,或者在网上宣扬。请保持低调。这里所指的谦虚并非虚伪的谦虚,而是发自内心的谦卑,因为谁如果拍了胸脯,哪怕是在没人的时候,那他也会陷入自我的幻觉。骄傲不仅毫无用处,而且从事实上看本身就是错误的。美好生活的基石之一就是摆脱自己的骄傲感(详见第51章)。请每天都提醒自己一下:你个人的一切,你拥有的一切,你掌握的一切,这些都是纯粹的随机事件。对那些被幸运选中的人(当然也包括你我)而言,唯一正确的生活态度就是感恩。这种态度还会带来积极的附加效应:懂得感恩的人会过得更开心。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

其次,请慷慨地、心甘情愿地将手中那份(并非归功于自己的)成果同他人分享,拿出其中一部分来接济那些没有获得成功基因的人,即那些没有在合适的家庭、合适的环境中出生的人。这种行为不仅高尚,而且还关乎理智。捐赠和缴税首先是一种道德行为,而并非仅是经济行为。 asnNm9PDBvhzD5aag04w4nkBkhbx+9wZ6u9ar/MhEHG1jJ89pfViEB+cdFVp3sTS



8 内省错觉
你要把感受当回事,但不是自己的感受

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物品是可以被“关上”的?请在继续阅读之前拿出一分钟时间,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一下这些物品。

下一个问题是:“你此时此刻感受如何?你能记录下哪些情绪?”请再拿出一分钟时间,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一下你的感受,然后再往下读。

对于第一个问题,你的答案肯定相当精确:你看到了面前的书页,白纸黑字。也许你抬起头来将房间扫视了一遍,看到了家具、盆栽和墙上的图片。无论你看到了什么,描述这些东西对你来说都很容易。

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针对这个涉及个人感觉的问题,我猜你给出的答案定会相当模糊。也许你此时此刻情绪不佳,但你的内心究竟做何感受?你正处于愤怒、失望、烦闷、急躁或愤世嫉俗的情绪中吗?如果是,那是为什么呢?相反,如果你心情正佳,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也可能此时并没有什么情绪左右着你,或者在读到问题之后,你的情绪才浮现出来。

如果你在描述个人情绪的时候觉得吃力,那你大可不必为此懊恼,因为这和你的语言能力无关。在德语中有大约150个形容词能用来描述我们的各种情绪,而英语中这类形容词的数量甚至还要翻一番。和描述颜色相比,我们在表达情绪时有更多的词可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对自己的心情进行清晰描述。针对这种能力缺失,斯坦福大学的埃里克·施维茨格贝尔教授的评价是:“对当前的情绪进行自我观察,这么做只会得出错误的、不可信的、误导性的结果。这种偏差不是偶尔出现,而是会源源不断地大量出现。我不觉得看不清自己内心的只有我一个人,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既然这个世界并没有时时刻刻强求我们遵从自身的感受,跟随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那我们其实可以同这种缺陷和睦相处。我的建议是:不要试着探究自我,不要让个人感受成为自己的指南针。如果要将内心深处比作指南针,那它则是一个由几十根指向四面八方的、摇摆不定的小磁针组成的。你愿意带上这样一个指南针漂洋过海吗?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你也不应该用它来为自己导航。

你无法通过探究自我来获得美好的生活。心理学家将这种错误的想法称为“内省错觉”,即相信通过纯粹的自我反省便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渴望发掘的元素,如生活的目标、生命的意义,以及幸福的核心等。很多作家将我们的感情世界比作一片深邃的森林。事实上,如果你跟着自己的感受踏进这片森林,那你必将迷失方向,最终身陷情绪、思维碎片和躁动感的泥沼。

如果你主持过面试,那你一定会熟悉下面的情景:你和求职者聊了半个小时,然后以此为基础做出自己的判断。研究表明,这类求职面试根本没什么用,我们更应该通过求职者的履历来进行分析。言之有理!想想吧:30分钟漫不经心的谈话和30年的成果汇总,究竟哪一个更具说服力呢?自我探究与求职面试没什么差别,其结果都极不可信。具体点说,要想知道自己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应当问问朋友或伴侣,因为与你相比,他们能更客观地做出评判。

为什么自我探究如此不可信?有两个原因。

首先,无论对自己的探究多么频繁、多么深入,你都无法将更多的基因复制给下一代。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阅读他人的感觉比阅读自己的感觉更加重要。令我们感到宽慰的是,我们阅读他人的能力也会明显强于阅读自己的能力。所以,要想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如何,你应当问一问自己的朋友或伴侣,他们能比你做出更为客观的评判。

其次,谁不渴望成为唯一的权威呢?无论我们如何判断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都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反驳。虽然这让人感到舒服,但由于修正机制的缺失,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帮助。

正因为我们的感觉如此不可信,所以我们不应该太把它当回事,尤其是那些消极的感受。古希腊哲学家将这种屏蔽消极感受的能力称为“不动之心”。这个概念可以用平和、安宁、坚定、冷静、洒脱来诠释。谁如果拥有了“不动之心”,那他便不会在命运的打击之下失去方寸。比“不动之心”境界还高一层的是“无欲无求”,即对感觉的完全屏蔽(这也正是古希腊人所尝试的)。“不动之心”和“无欲无求”都是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但不用担心,这些都不是关键,在我看来,我们更应当努力与自己的内心保持一种有距离感、充满怀疑却轻松随和的新型关系。

比如我就不会将自己的感受当成是属于我本人的。这些感受只是从某地来拜访我,随后便离开了。你也可以想象一个画面:我将自己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妙趣横生的集市,集市上空会有各种各样的鸟儿飞过。有时候鸟儿仅仅是飞过而已,有时候它们会驻足一会儿,甚至留下粪便。其中一些鸟儿很讨人喜爱,而另一些我却不怎么喜欢,但无论如何,最终所有的鸟儿都会飞走。自从在脑海中构想了这幅画面之后,我便再也不会被自己的感受把持了。我不觉得自己是它们的主人,虽然有的感受就像那些不受欢迎的鸟儿一样,但它们并不会那么招我讨厌。这些感受,我要么忽视,要么远观。这种鸟儿的类比,你还可以继续用下去,如果能将每种感受都看成是某一种鸟儿,那你便能够以戏谑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感受了。比如在我的想象中,“嫉妒”是一只绿色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小鸟,“紧张”如同一只正在啄树的啄木鸟,“愤怒”好比急速的猎鹰,而“恐惧”则如同一只展翅飞舞的歌鸲……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也会告诉你,我们越是有意识地驱赶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便会越发强大。然而如果我们能以轻松随意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情绪,尽管我们的内心还是无法获得彻底的宁静(其实没人能到达这个境界),但我们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鸟儿的比喻在你眼中并不合适,那你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当成一群小孩子。在面对他们时,我们用施压的方法很难达到效果,然而如果抱着游戏的心态同他们打交道,我们便几乎总能如愿以偿。

这里必须要说明一点:有些情绪,尤其是自我怜悯、焦虑和嫉妒,其毒性十分强大,强大到单纯用游戏的心态还是无法搞定。此时你需要额外的思维工具来对抗它们,我会在第24章、第29章、第32章介绍这些工具。总而言之,你不应该相信自己的感受。同描述吃巨无霸时的心情相比,你对汉堡中食材的描述肯定会更加精确。请重视他人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请放任自己的感受肆意飞翔,因为它们无论是到来还是离开,都不会遵循你的意愿。 asnNm9PDBvhzD5aag04w4nkBkhbx+9wZ6u9ar/MhEHG1jJ89pfViEB+cdFVp3sT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