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 内省错觉
你要把感受当回事,但不是自己的感受

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物品是可以被“关上”的?请在继续阅读之前拿出一分钟时间,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一下这些物品。

下一个问题是:“你此时此刻感受如何?你能记录下哪些情绪?”请再拿出一分钟时间,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一下你的感受,然后再往下读。

对于第一个问题,你的答案肯定相当精确:你看到了面前的书页,白纸黑字。也许你抬起头来将房间扫视了一遍,看到了家具、盆栽和墙上的图片。无论你看到了什么,描述这些东西对你来说都很容易。

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针对这个涉及个人感觉的问题,我猜你给出的答案定会相当模糊。也许你此时此刻情绪不佳,但你的内心究竟做何感受?你正处于愤怒、失望、烦闷、急躁或愤世嫉俗的情绪中吗?如果是,那是为什么呢?相反,如果你心情正佳,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也可能此时并没有什么情绪左右着你,或者在读到问题之后,你的情绪才浮现出来。

如果你在描述个人情绪的时候觉得吃力,那你大可不必为此懊恼,因为这和你的语言能力无关。在德语中有大约150个形容词能用来描述我们的各种情绪,而英语中这类形容词的数量甚至还要翻一番。和描述颜色相比,我们在表达情绪时有更多的词可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对自己的心情进行清晰描述。针对这种能力缺失,斯坦福大学的埃里克·施维茨格贝尔教授的评价是:“对当前的情绪进行自我观察,这么做只会得出错误的、不可信的、误导性的结果。这种偏差不是偶尔出现,而是会源源不断地大量出现。我不觉得看不清自己内心的只有我一个人,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既然这个世界并没有时时刻刻强求我们遵从自身的感受,跟随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那我们其实可以同这种缺陷和睦相处。我的建议是:不要试着探究自我,不要让个人感受成为自己的指南针。如果要将内心深处比作指南针,那它则是一个由几十根指向四面八方的、摇摆不定的小磁针组成的。你愿意带上这样一个指南针漂洋过海吗?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你也不应该用它来为自己导航。

你无法通过探究自我来获得美好的生活。心理学家将这种错误的想法称为“内省错觉”,即相信通过纯粹的自我反省便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渴望发掘的元素,如生活的目标、生命的意义,以及幸福的核心等。很多作家将我们的感情世界比作一片深邃的森林。事实上,如果你跟着自己的感受踏进这片森林,那你必将迷失方向,最终身陷情绪、思维碎片和躁动感的泥沼。

如果你主持过面试,那你一定会熟悉下面的情景:你和求职者聊了半个小时,然后以此为基础做出自己的判断。研究表明,这类求职面试根本没什么用,我们更应该通过求职者的履历来进行分析。言之有理!想想吧:30分钟漫不经心的谈话和30年的成果汇总,究竟哪一个更具说服力呢?自我探究与求职面试没什么差别,其结果都极不可信。具体点说,要想知道自己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应当问问朋友或伴侣,因为与你相比,他们能更客观地做出评判。

为什么自我探究如此不可信?有两个原因。

首先,无论对自己的探究多么频繁、多么深入,你都无法将更多的基因复制给下一代。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阅读他人的感觉比阅读自己的感觉更加重要。令我们感到宽慰的是,我们阅读他人的能力也会明显强于阅读自己的能力。所以,要想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如何,你应当问一问自己的朋友或伴侣,他们能比你做出更为客观的评判。

其次,谁不渴望成为唯一的权威呢?无论我们如何判断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都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反驳。虽然这让人感到舒服,但由于修正机制的缺失,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帮助。

正因为我们的感觉如此不可信,所以我们不应该太把它当回事,尤其是那些消极的感受。古希腊哲学家将这种屏蔽消极感受的能力称为“不动之心”。这个概念可以用平和、安宁、坚定、冷静、洒脱来诠释。谁如果拥有了“不动之心”,那他便不会在命运的打击之下失去方寸。比“不动之心”境界还高一层的是“无欲无求”,即对感觉的完全屏蔽(这也正是古希腊人所尝试的)。“不动之心”和“无欲无求”都是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但不用担心,这些都不是关键,在我看来,我们更应当努力与自己的内心保持一种有距离感、充满怀疑却轻松随和的新型关系。

比如我就不会将自己的感受当成是属于我本人的。这些感受只是从某地来拜访我,随后便离开了。你也可以想象一个画面:我将自己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妙趣横生的集市,集市上空会有各种各样的鸟儿飞过。有时候鸟儿仅仅是飞过而已,有时候它们会驻足一会儿,甚至留下粪便。其中一些鸟儿很讨人喜爱,而另一些我却不怎么喜欢,但无论如何,最终所有的鸟儿都会飞走。自从在脑海中构想了这幅画面之后,我便再也不会被自己的感受把持了。我不觉得自己是它们的主人,虽然有的感受就像那些不受欢迎的鸟儿一样,但它们并不会那么招我讨厌。这些感受,我要么忽视,要么远观。这种鸟儿的类比,你还可以继续用下去,如果能将每种感受都看成是某一种鸟儿,那你便能够以戏谑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感受了。比如在我的想象中,“嫉妒”是一只绿色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小鸟,“紧张”如同一只正在啄树的啄木鸟,“愤怒”好比急速的猎鹰,而“恐惧”则如同一只展翅飞舞的歌鸲……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也会告诉你,我们越是有意识地驱赶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便会越发强大。然而如果我们能以轻松随意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情绪,尽管我们的内心还是无法获得彻底的宁静(其实没人能到达这个境界),但我们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鸟儿的比喻在你眼中并不合适,那你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当成一群小孩子。在面对他们时,我们用施压的方法很难达到效果,然而如果抱着游戏的心态同他们打交道,我们便几乎总能如愿以偿。

这里必须要说明一点:有些情绪,尤其是自我怜悯、焦虑和嫉妒,其毒性十分强大,强大到单纯用游戏的心态还是无法搞定。此时你需要额外的思维工具来对抗它们,我会在第24章、第29章、第32章介绍这些工具。总而言之,你不应该相信自己的感受。同描述吃巨无霸时的心情相比,你对汉堡中食材的描述肯定会更加精确。请重视他人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请放任自己的感受肆意飞翔,因为它们无论是到来还是离开,都不会遵循你的意愿。 bxtIHvcQQw6OUD0TZTzd+xaAF+OlfBi7mTufkjxRqAHKeeHQy72vtqvAOV2P/47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