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可能你以前就知道我,也可能这是你头一次听说我,我先来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好了。我的网名是真·凤舞九天,当年作为一个化学、软件和画画都还挺不错的省重点高中的学生,我出乎全校人意料地在一本线以上的成绩下走了艺术生路线,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并顺利毕业。我高考的时候化学拿到了满分,还当过两年百度贴吧化学吧的吧主。你问我为什么不选择化学?我觉得,如果我选择了化学专业,你就会问我相反的问题吧,毕竟我现在做得最多的还是视频内容哦!

高考结束那年,我创作了一段名叫《疯狂化学》的视频,作为我上大学之前“告别”化学学习的一个纪念发到了网上。结果视频出乎意料地火了,大家纷纷表示希望看到这个视频的续作。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我又连续制作了《疯狂化学1.5》和《疯狂化学2:元素奇迹》两个片子,作品大受好评,后者更是一上线就在短短几小时内爬到了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以下简称“B站”)的首页,拿下了全站播放日排行第17名的惊人成绩。接着,我便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疯狂化学》视频的同名图书。而除此以外,对于自己还想做什么,我开始考虑这么一个问题:

“有什么是我在中学阶段想要却没有的东西?”

“疯狂化学”系列歪打正着地把我引到了科普的道路上,想来想去,我的想法就又回到了自己喜欢的化学上。有多喜欢?大学四年学的东西和化学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我却到现在都还清清楚楚地记着全部的定理和公式。在初高中阶段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我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化学是基于实验的学科,所以我总是渴望能做一些趣味化学小实验。除了在图书馆中能找到的书之外,想了解这样的内容也只有上网搜索了。然而我们能搜索到的实验数量寥寥无几,大多就是复制粘贴骗点击量的那种东西。更可怕的是,上传者并没有做过这些实验,甚至很可能看都看不懂,其中还包含一些极其危险并伴有巨大安全隐患的实验,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可能造成致命后果。是真的“致命”!出了问题会直接造成重大伤亡的那种致命!

所以综合考虑,我打算做一些目的直指趣味实验的东西。

这几年为了做“疯狂化学”系列,我收集了大量的趣味实验。从网络上的到文献中的,从近几年的到近几十年的,从中文的到英文的,我觉得基本上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上所记录的大部分趣味化学实验。(截至该想法产生时,我所收集的趣味实验总数是221个,这个数字是由我所保存的电子表格告诉我的,而不是我瞎猜的哦!)然而每次我在做“疯狂化学”系列的新视频时,都会为视频选入最棒最惊人的内容,这就导致大量的趣味实验没能展现出来。这些实验就这样放弃了吗?当然不能!既然不能做发现者,那么我就来做传承者。干脆来把这些趣味实验都做一遍,然后新成立一个系列,不是也挺好吗?

想到就干,恰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了科普中国项目,其中一部分内容的建设工作由新华网承接。我便在《疯狂化学》图书责任编辑的介绍下联系上了新华网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按部就班地开始制作了,这个系列便是“实验室的魔法日常”。从2016年7月9日起,每周我都会和新华网方面同步放两集视频上去,我负责发B站,而新华网则负责他们的渠道,如“科学原理一点通”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腾讯视频等。截至本书出版,这个系列已经播出了120集,大家完全可以通过上面提到的渠道搜索哦!

对于“实验室的魔法日常”系列来说,我对它的定位非常明确:

1.有这么一个化学趣味实验;

2.这个实验是怎么操作的;

3.这个实验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这个系列的核心主线从未改变,而更为关键的是,所有的实验都是由我亲自动手,一步步地做出来的!所以,我在获得了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外,还完全了解了每个实验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这一点比起那些只会复制粘贴的家伙可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在“实验室的魔法日常”系列播出的过程中,一个很不意外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个系列视频的观众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这个问题直接作用在了解说词的确定上。再加上视频正片的时间长度限制,很多实验知识讲得并不是很“通透”。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手段,就是撰写你现在拿在手上的这本书。

《疯狂化学》一书的定位是启蒙与欣赏,它里面有很多我和同学拍摄并精选的化学反应照片,适合为刚接触化学或者尚未接触过化学的人展现化学之美,提高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同时也适合化学发烧友收藏。而对于这本《实验室的魔法手册》,我在写作时关注的重点完全不同,我想让所有年龄段的读者都可以通过它学到或多或少的知识。

目的有了,但是该怎么写呢?把它写成一本实验报告汇编吗?这样的话就太枯燥了。如果用类似于《疯狂化学》的手法来写呢?又有点儿本末倒置了。所以,我最后干脆抛弃了之前想到的全部点子,转而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试图创造一个可以供你探索的开放世界。在这样的想法之下,我在这本书的内容创作上全情投入,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力托出。在写作过程中,我自己也通过查找资料与思考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除了写作与拍摄,这本书的排版也是由我来完成的。所以我就想,既然要把这本书做成开放性的,那么为什么不把排版也作为这本书的一个维度,来撑起这片天地呢?

作为一本以实验为主的书,这本书中包含的所有实验都可以作为单独的实验内容来看,这是第一个维度。不同于其他的文献类著作,这本书除了精美的实验照片以外,还有相关的文字来串起所有的实验,这是第二个维度。对于一些平行于正文或者相对难以理解的知识,我通过小文本框的形式将其安排在合适的位置,这是第三个维度。而专门针对初学者的每个实验的相关建议与警告,也都在醒目的位置有所标注,这是第四个维度。通过排版整合,这四个维度既相互独立又相得益彰,把一本平面的图书变成了一座立体的宫殿。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些地方读不懂?没关系,就算直接跳过去,你所能学到的内容也是系统的。在这样的设计下,这本书可以作为你学习化学的长期课外读物,因为每当你的化学学习有了进展而再打开这本书的时候,都可以得到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想法。正如本书序章中的那句话,这本书就是一座迷宫,你可以直接走出去,也可以随着能力的提升不断探索这座迷宫中新的区域。

当然,下面是惯常的感谢话语。每一本书的出版都离不开各个方面的帮助,这本书也是一样。首先,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能够理解我所做的事,并给予了大力的鼓励和支持,还有各个方面的帮助。其次,感谢协助我拍摄了本书部分图片的摄影师,也就是我的发小韩超。大家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很多图片都是我一个人无法拍摄的,而这个得力的帮手就是他。接下来,感谢这本书的策划编辑韦毅,她也是我上一本书的责任编辑以及新华网相关项目的引荐人,可以说“实验室的魔法日常”系列的诞生离不开她的帮助。最后,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普中国项目以及新华网的相关项目的支持,特别感谢在新华网负责项目统筹工作的刘佳老师对这个项目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谢谢你们!

中国的科普目前仍然处于成长阶段,而我很荣幸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用我所了解的内容来传播更多的知识。这条路不是很好走,但如果我的作品真的能够帮助大家的话,我所做的就是有意义的。未来,我还会创作更多科普作品,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我、关注我,在接下来的道路上一起努力、一路同行。 DsX9/o1L7iKKmXR4HKAOT/8ttaJiNiMlYBpGSjerh80PtoD9Xf53OEEtqxw9cml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