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区块链的道和通证经济

初次接触区块链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这个行业的信息爆炸程度太高了,远高于之前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往往是旧名词还没有消化完,新名词、新技术又大量出现。区块链又因其复合学科的属性——一个新方案往往覆盖多个学科,加之无论是密码学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还是货币相关的金融知识又同时存在一定的门槛,所以被广泛传播的往往是各种科普文章,以及基于科普文章的二手科普文章。于是,渐渐出现一种分裂的现象:一方面,大量二手科普文章营造出一种区块链什么都能解决的错觉;另一方面,区块链除了加密货币外又没有其他的落地应用,导致大家对区块链技术本身产生了质疑。因此,“区块链无用”“区块链是骗局”等论调出现,完全否定区块链的价值和意义。就连在业内的技术圈内部,有一部分人也渐渐开始迷茫,对于区块链的研究范围产生了分歧。这些是在之前从未出现过的。

对大部分人来说,了解区块链其实并不是为了成为区块链从业者。如同对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一样,人们其实并不关心区块链的技术细节,只想知道这个技术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这其实就是自己对一个新生事物的认知而已。

“道、法、术、器”的说法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后人又加入“势”这一说法。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势以立人,器以成事。这里笔者借助先人的经验,尝试分析区块链中的“道、法、术、器、势”是什么。

道是最上层、核心的东西,是客观存在。无论你是否愿意、是否知道,它都一直存在。道也是价值观,即判定好坏、美丑、喜恶、真假的价值标准。我们对客观的认知是不断加强的过程,但事物的本质不会改变。额外多说一句,至今区块链行业对于这一层级的讨论很少,大部分讨论集中于技术和资本方面,这是该行业发展前期浮躁的证据之一。如今行业遇冷,很多浮躁的声音渐渐消散,你能看到这篇文章已经非常难得。即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道并不是能直接强加给一个人的东西,只能是每个人自身对其进行判断和理解,所以笔者不会对区块链下定义。如同一个从未见过大象的人去描绘什么是大象一样,有些东西只有你切身了解之后才能明白。

法是方法论,是方法和途径。《周易·系辞下》中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所以,法是理解道的途径。笔者认为,求道就是思考,不论是突然的灵感还是某个长久疑惑的答案,起初往往是模糊的,所以需要更进一步的证道。道是只能从自身产生的理念,但法不是,法是可以分享给别人的,因为法不是唯一的,而是殊途同归的。法更是可以用来相互交流的,了解别人的法能促进自身对道的理解,让你更好地去证自己的道。

术是方式与技巧,是策略,这里可以理解为具体的方案,如PoW(工作量证明)算法、分片技术、二层扩容等具体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基于去中心化交易所等各种区块链方案的设计。这些是当前大家最常讨论的东西,所以不再花篇幅详述。

器则是工具,是实现术的工具。区块链的工具其实就是计算机学家和金融学家的工具,如编程语言、经济学原理等。同样的产品或者方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机语言去实现,所以笔者认为非相关技术从业者无须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术和器上。

笔者认为,势是一种趋势或一股不可抗的力量,或者说是时间和空间的运动方向。其实老子的“无为”思想,意指顺势,而当今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恰恰相反,往往更喜欢破局,即主动出击,去引领势、造风口。所以,我们如今讨论区块链做了什么,还能做什么等话题也是对势的一种引导。

笔者撰写《通证经济》一书的序言,正是希望大家对区块链能有一个宏观的理解,然后再引出通证经济在其中的定位。

如前所述,道不是外人强加给你的理念,而是你自己对其产生的判断。所以,我不会采用“区块链的道是什么”这种方式去描述,而是尝试从区块链的历史渊源和区块链的研究目标两个层面尽量客观地去描述,让大家得出自己的结论。

“密码朋克邮件名单”和《密码朋克宣言》

2008年11月1日,秘密讨论群“密码朋克邮件名单”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完全采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不需要第三方信托机构。”该帖的署名就是中本聪。从此,比特币崭露头角。

这个秘密讨论群是什么组织?“密码朋克”又是什么?

蒂莫西·梅是美国的一位科技和政治作家,早年是英特尔公司的电子工程师和资深科学家。上面所说的秘密讨论群“密码朋克邮件名单”,则是1992年蒂莫西·梅在加州的家里和埃里克·休斯、约翰·吉尔摩一同发起的一个匿名邮件列表组织。

“密码朋克邮件名单”这个秘密讨论群在1994年已有700名成员。得益于其匿名的性质和群成员的学术修养,它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论坛,讨论的内容涉及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哲学、个人论证和攻击等各个方面。约翰·吉尔摩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提到, 1996年12月1日—1999年3月1日这段时间,讨论群每天平均有30封电子邮件。1997年,该组织的成员数量估计已达2000名。

在创建“密码朋克邮件名单”后的1993年,埃里克·休斯发布《密码朋克宣言》,并在文中正式定义“密码朋克”。该组织宣扬虚拟领域内的个体精神,倡议推广公钥密码学,并通过该技术更好地保护个人的隐私及财产。密码朋克为密码学的推广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他们过于宣扬个体,反对任何政府监管隐私及财产,愿意承担罪犯和恐怖分子也使用该类技术的风险,所以与主流价值观相比相对小众。

密码朋克致力于建立匿名系统……电子时代,隐私是开放的社会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期望政府、企业或其他大型匿名组织保障我们的隐私……如果想拥有隐私,那么我们必须亲自捍卫之。我们使用密码学、匿名邮件转发系统、数字签名和电子货币来保障我们的隐私。(《密码朋克宣言》)

不过,该组织的成员却有很多都是人类中的佼佼者。该组织几乎囊括了当代所有密码学、加密货币和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人物,比如乔姆盲签名的发明人戴维·乔姆、电子加密货币系统B币(B-money)的发明人戴维、RPoW(随机工作量证明)算法的发明人哈尔·芬尼、哈希现金的发明人亚当·巴克、智能合约及比特金的发明人尼克·萨博,以及“万维网之父”蒂莫西·约翰·伯纳斯–李。

因此,笔者认为,比特币在这个组织里诞生并不是巧合。当时所有比特币所使用的技术都已经成熟,只是偶然出现了这样一个人(或组织),他(或它)汇聚了所有前人的经验,以完全匿名的形式推出比特币。比特币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人类无数团体中的一个小团体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不停碰撞思想的结果。它的出现是混合了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

2010年11月28日,朱利安·阿桑奇创立的“维基解密”公开了大量美国国务院与美国驻外大使馆之间联系的机密电报,据统计有251287份之多。此次事件影响甚大,导致了“阿拉伯之春”事件、占领华尔街运动和延续至今的土耳其、乌克兰、泰国等反对政商合一统治的占领运动的爆发。

事后,维基解密理所应当地遭到来自政府的金融封锁,包括维萨、万事达、第三方支付工具PayPal、美国银行在内的支付公司和银行都停止处理对该网站的捐赠。阿桑奇表示,维基解密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有数千万欧元资金将因此被锁住。

2010年12月5日,快两岁的比特币社区呼吁维基解密接受比特币捐款以打破金融封锁(阿桑奇本人也一直是比特币热衷者)。一向低调的中本聪难得站出来评论此事,并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比特币还非常脆弱,不应该卷入如此危险的旋涡之中。中本聪在2010年写道:

不,别把它放在维基解密上!这个项目需要慢慢发展,这样软件才能一路保持强劲。我在此呼吁维基解密不要使用比特币!比特币还只是一个处于婴儿时期的小规模社区实验。你用它顶多就是个小额支付,你们带来的热度可能会在这个阶段毁了我们。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货币热之后,2011年6月15日,维基解密在推特上宣布,它将开始接受以比特币形式提供的匿名捐赠。2017年10月15日,阿桑奇又发了条推特,说他的公司自2010年开始投资比特币,6年间赚取了高达500倍的回报,而这一切要感谢美国政府。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第一次访华是在1994年,不过鲜有人知那次其实有一位华人陪同,这个人就是戴习为。戴习为1947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1年移居美国。经过多年打拼,他凭借自身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上的研究成果,成立的公司在1991年被微软收购,他成为盖茨身边的人才。1994年时他已经成为微软技术级别最高的华人之一,他还陪同盖茨访华,并于1997年从微软公司主动退休。戴习为曾在2003年著有自传性质的《过河卒》一书,生动地描述了那段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生活,以及他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取得这样令人称羡的成就的。

对比特币影响最大的项目B币则出自戴习为之子戴维之手。

1985年,9岁的戴维被父亲接到美国。得益于父亲创造的良好生活条件,戴维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初二暑假时,在别的美国学生选择给社区送报纸、擦车等打工项目时,戴维去到母亲供职的石油软件公司,独自完成了连成年程序员也要很吃力才能完成的C语言开发任务。高一时,他就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提前到哈佛大学计算机系选修课程(后来转学至华盛顿州立大学)。大一时,戴维注意到了密码朋克组织,后来利用课余时间创建了大名鼎鼎的开源代码库Crypto++,并一直维护至今。

Crypto++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密码学库,提供丰富的加密、解密算法,包括密码、消息认证码、单向散列函数、公钥密码体制、密钥协商方案和无损数据压缩算法DEFLATE。密码学所需的主要功能基本上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功能全且统一性好,在密码学界很受欢迎。(更详细的资料可以从戴维的个人主页http://www.weidai.com/上获得。)

中学起,他就经常利用暑假在微软密码学小组实习。到大学毕业时,他已经发表一系列论文,拥有多项专利,但他拒绝了微软研究院的再三邀请,放弃了读博机会,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向创业去了。

与自己的个人电脑一起长大,这些人从小没有为吃穿发过愁。在他们眼中,名誉或者地位,有一点也不坏,至于更多,那就是别人的事情了。这些人经常将他们的得意之作直接放到网上,彻底开放,供人自由使用。在物质相对充裕的社会,对一个高智商的群体来说“吃饭”本不是问题,劳动,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为了享受,一种真正的享受。

以上摘自戴习为在《过河卒》中对戴维和密码朋克的描述。

“蒂莫西·梅的加密学无政府主义令我十分着迷,”戴维在1998年写道,“和其他传统意义上的与‘无政府主义’相关的组织不同,在加密学无政府主义中,政府并不是被暂时摧毁,而是被永远禁止,即永远也不需要政府。在这个社区中,暴力没有用,而且根本就不存在暴力,因为这个社区的成员并不知道彼此的真名或者真实住址。”

1998年11月,在密码朋克邮件名单中,22岁的戴维发布了B币的白皮书,“数字加密货币”这一概念由此而生。10年后,B币成了比特币白皮书中的第一个引用来源。

高效的合作需要有一个交换(金钱)的平台以及确保合同执行的方法,……本文提出的这项协议提供了交易的平台以及确保合同执行的方法,使得不可追踪的匿名参与者能够更高效地与彼此合作。……我希望这项协议能够进一步推动加密学无政府主义在理论上和时间上向前迈进。

B币首次引入了PoW机制、分布式账本、签名技术、P2P(点对点)广播等技术,以及去中心化共识去创造加密货币的思想,但是并未给出实现去中心化共识的具体技术方法。

其实,现在看来比特币并未完全体现1998年B币的设计。其一,针对货币发行,B币的发行量是基于算力自动计算的,但比特币采用了通货紧缩的固定发行总量模型。B币类似金本位制下的金矿信用,原则上不会造成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而比特币则不是。其二,针对去中心化共识,B币考虑到全网广播和认证的效率较低,提出可以通过随机抽取某些参与者的方式验证交易和合约执行。这一思想目前也成为提升区块链扩展性的主流思路之一。

但是,戴维在提出B币之后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我没有继续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在写完B币的提案之后,我对加密学无政府主义已经感到有些幻灭了。”戴维后来在科技论坛LessWrong上解释道。他又说道:“我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系统投入实践之后,会吸引如此多的关注,并且会被这么多人使用,而不仅仅是加密朋克那群加密学铁杆‘粉丝’。”

柯克霍夫原则与开源文化

大家都知道可口可乐,据说可口可乐的神秘配方已保密长达120年之久。这款风靡全球的饮料的配方,为何没有泄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可口可乐给出了官方说法:“目前配方被保存在亚特兰大一家银行的保险箱内,保险箱的钥匙由三个人保管。这三个人不能同时乘坐同一架飞机。为避免出现意外,他们同时与公司签订了保密协议。”这当然是个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

资料显示,在1979年,可口可乐就与中国粮油集团签订合同,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口可乐。不久之后,《人民日报》上就刊登了这个可口可乐神秘配方的故事报道,尤其强调了保护配方的各种夸张手段。如同我们现在的热搜一样,这个故事被广为流传,大家也都争相去品尝那神秘配方制造出来的味道。口口相传,可口可乐成了随处可见的消费品,成了最早占领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之一。这就是可口可乐导演这个故事的原因。人们对可口可乐的忠诚不是因其口味,而是因其口味背后那个故事带给人的神秘感觉。

不过,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开放可乐吗?

开放可乐是一个很特殊的可乐品牌,其特殊之处在于其制作配方可以自由获取,并且允许任何人任意修改。任何人都可以调配这种饮料,而且可以随意改进其配方,因为这个配方是基于“革奴计划”通用公共许可协议许可的。

“革奴计划”通用公共许可协议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自由软件许可协议,最初由理查德·斯托曼为“革奴计划”而撰写。此许可协议的最新版本为第3版,于2007年6月29日发布。“革奴计划”通用公共许可协议是改自通用公共许可协议的另一个版本,它应用于一些软件库。

虽然开放可乐的故事最初也是作为宣传工具,用于推广及宣扬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但是开放可乐仍有自己的市场,并且在全球已经卖出超过15万罐之多。这家公司位于多伦多,当初因推出这款饮料而声名大噪。其实该公司原本的想法是借此故事推广自己的软件,不过软件反而无人关注。该公司的人员分析,开放可乐的成功主要缘于大家对寡头公司日渐产生信任危机,这是人们对私有智财产品(秘方)的自然反应。

从上述开放可乐的故事,笔者想引出一个密码学中的原则——柯克霍夫原则。

柯克霍夫原则由奥古斯特·柯克霍夫在19世纪提出:即使密码系统的所有细节已为人悉知,只要密匙(又称密钥)未遭泄露,它也应是安全的。

信息论的发明者克劳德·香农后来将其总结为“敌人了解系统”,这一说法也被称为“香农箴言”,即它和传统意义上使用隐秘的设计等来提供加密的隐晦式安全想法在本质上是相反的。

后来,埃里克·雷蒙将其引申到开放源代码软件,声称一套未假定敌人可获得源代码的信息安全软件是不可靠的,即“永无可信的封闭源码”。换句话说,开放源代码反而比封闭源代码更安全。这一观点被称为透明式安全。

上述这些人所描述的是这样一件事情:我有一个设计精巧的魔术机关盒子,反直觉的是,保证这个魔术的隐蔽性的方式并不是把这个盒子的设计细节藏起来,如可口可乐公司做的那样,而是公开所有的设计细节,接受所有人的挑战和检验。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没有人能成功找到这个盒子的缺陷,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这个盒子是安全的?

实际上,民间使用的大部分密码算法正是这种公开的算法,而比特币——我们所见到的第一个区块链应用,也采用了开源的模式向公众证明自己并非有所隐瞒。所以,我们说比特币并不是基于信任(相反,它是基于不信任)而创造的系统。在一个危险且未知的网络环境中,我能相信的只有我自己——无论是代码还是算法、数据。所以,我们看到比特币社区对于核心协议的修改是不会在以下事情上有所妥协的:系统主流节点必须是全量账本(只相信自己的数据,与之相对的是以太坊提出的弱主观性),代码必须开源等。

金本位制与法定货币

比特币的白皮书发布在P2P基金会的网站上,注册P2P基金会账号必须提供出生日期,中本聪填写的是1975年4月5日。这是中本聪在网上留下的有关个人隐私信息的唯一细节。当然,其实大部分人都不相信。不过4月5日这一天的确是货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1933年4月5日,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第6102号法令。

禁止个人囤积价值超过100美元的黄金。团体、企业和其余机构必须到联邦储备银行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员银行依照每盎司 黄金20.67美元的价格交出手中的黄金。任何被发现违反规定的人将面临最长10年的监禁和高达1万美元的罚金。

1933年正值美国历史上大萧条的高峰期,美国政府没收、充公美国人的黄金,并以美元交换。这导致美元大幅贬值,黄金价格高企,其目的是让美国的债务贬值,从而对抗大萧条,但造成的后果是美国人的财富被大量洗劫。有许多人认为这是美国政府最违犯宪法的行为之一。这是政府对民众最直接的“盗窃”行为之一,且未经民主程序。那么,在1975年又发生了什么呢?1975年,福特总统签署《黄金合法化法案》,美国人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

让我们将目光从1975年转移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上,这是一场从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直到2008年9月,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引发经济衰退。

英国政府拨出500亿英镑,采取直接注资而非购买不良资产的方式救助金融机构。这种模式随后被其他工业化国家争相效仿。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宣告了比特币的诞生。他同时通过“挖矿”得到了50枚比特币,产生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就叫“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本聪将他的怀疑和愤怒集中在银行机构上,但与用生日密码挖苦美国政府一样,他不动声色地嘲笑了英国时任财政大臣达林一把。他在创世区块里写道:“英国财政大臣达林被迫考虑第二次出手纾解银行危机。”这正是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新闻标题。

分享了一些历史之后,我试图从侧面总结目前区块链行业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焦点是我们技术工作者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区块链系统的核心设计思想,或者说设计哲学。我将其分为4个层面:系统的使用者、系统的安全性与活性、系统的成本、系统的安全。

其中,系统的使用者是指系统是由什么样的用户组成的。用户是否对匿名安全有需求:身份需要匿名,还是交易也需要匿名,甚至智能合约调用也需要匿名?还有使用者的粒度划分:全都是个人的系统还是既有个人的系统也有团体的系统?系统中是否需要委托机制,比如代理投票等功能?每个系统所面临的都是不同的需求,因此由其所衍生的解决方案固然不一样。

系统的安全性与活性通常不可兼得。在分布式系统领域中,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非常多的讨论,可以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两个移动应用来解释:支付宝和微信。如我们在使用支付宝转账的时候,我们可以忍受一笔交易在网络条件不好的时候花费很多时间支付甚至失败,但是不能允许钱被扣了对方却没有收到——这就是对安全性的高要求。使用微信的时候则不一样,在我们给朋友发送一条消息的时候,我们对于这个消息是否已经被对方接收并没有强需求,反而是要求应用马上对发送这个动作有回馈就行,如果对方没收到消息我们就再发送一条,大部分时候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因此,我们对其活性要求更高。对一个具体的技术方案来说,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它都在不同的分支下平衡这两者的关系。

系统的成本分为开发成本与运维成本。使用已经存在的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开发成本,但是不一定符合自身业务的需求,由此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公有链、联盟链等。区块链存储层的特别设计也带来了其高运维成本的问题,尤其是在性能进一步提升之后。不过这也是区块链不可篡改的核心技术之一,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基于对成本的考虑,对于一些功能也许会有所删改——永远不可篡改降低为一定时间内不可篡改也是可以接受的。

系统的安全分为系统安全和合规安全。这一层级的考虑实际上与其他金融科技技术并无区别,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保证系统级别的安全,另一方面在业务架构设计上要符合系统运营所在地的法律合规安全。

最后,我们说一说区块链的法。基于笔者自身的经验,将区块链的研究分为4个方向的基础技术:分布式账本设计、权限角色设计、激励机制与应用设计。基于这4个方向又衍生出两个主流学派:加密经济学和通证经济学。

分布式账本设计属于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是一种在网络成员之间共享、复制和同步的数据库。分布式账本记录网络参与者之间的交易,比如资产或数据的交换。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特点包括物理分布性、逻辑整体性和站点自治性。从这三个基本特点还可以导出它的其他特点:数据分布透明性、按既定协议达成共识的机制、适当的数据冗余度和事务管理的分布性。区块链中的分布式账本设计主要用于解决分布式一致性问题。

权限角色设计则专注于线上线下的参与者角色及其权限划分,以及基于角色流转的流程设计。一个系统往往是由多种参与者角色(比如生产者、供应商、合作伙伴、开发者、系统维护者等项目干系人)组成的,这些项目干系人拥有、控制并行使他们在系统内的权力。区块链的权限角色设计与生态和业务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激励机制专注于激励机制的设计,通过激励/惩罚手段,提高作恶成本,降低安全假设门槛。实际上这一点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点,有一部分人过于夸大地宣传这一点,甚至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从技术角度来看,它只是带来了一种新的降低安全门槛的理性假设而已。通过引入理性假设,可以使分布式一致性问题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中,如同1999年,米格尔·卡斯特罗与芭芭拉·利斯科夫提出了PBFT(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一样,使我们可以在放松对活性要求的情况下解决此类问题,为此利斯科夫获得了图灵奖,区块链中的理性假设也是一种新的思路。

应用设计则专注于具体应用的设计,如已经比较成熟的通证拍卖应用,以及预测市场、域名交易、去中心化交易所等各种溯源类的联盟链应用。

加密经济学由分布式账本和激励机制组成。该学派主要由有计算机背景的人提出和推动,研究方向包括共识算法、状态通道、公平抽签等偏技术问题,同时也在研究最初的一批应用,算得上应用设计的启蒙。更详细的部分这里不展开叙述。

到这里我们才提到这本书的主角——通证经济。其实在收到撰写序言的邀请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要怎样去阐述这样一个本身比较新且在快速发展的学科。最终,我选择了这样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价值观到方法论的方式。

通证经济分为系统及应用两个分支。系统分支主要由权限角色设计与激励机制组成。应用分支主要研究应用设计。该学派主要由有金融背景的人提出和推动。系统分支的研究方向包括生态通证模型设计,应用分支则专注于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改革,如推动数字身份标准、实体经济数字化、央行电子货币等区块链应用研究。

提到区块链中的经济学,就不得不提制度经济学这一流派。制度经济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其中制度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在区块链系统中,理性假设的前提需要依赖其激励机制的设计,其激励机制的设计又牵涉权限角色所构成的生态,而这个生态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制度设计。所以,此类学派并不关心密码学或者分布式一致性等计算机学科的问题。

OK区块链工程院共识算法专家 许乾 Y6VwFScWH9OhRShF5aE9zjr1J5aQpdV/7+52XjYaC3dkGaLMJcyzsxSznPYWX90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