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脊疗的历史渊源

古老的医学

中国脊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当时的医书中已记载了脊柱异常症状和治疗方法。此后,中国脊疗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脊柱疗法。

从很久以前,中国古代的医师就认识到了脊柱的重要性。在中医脏象学说中,有“藏诸内,必形于外”的说法,指出了脏腑藏于体内,其活动必定会通过外表的症状表现出来,如果脏腑发生病变,那么这些变化可以通过经络达于体表,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脏腑有病,则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而在体表中,背部属阳,为胸中之府,与心、肺、脾、胃、肝、胆等器官相连,脏腑的病变会通过经络传到脊背,脊背的病变也可以影响经络,即所谓的“五脏之系,咸附于背”。

早在《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中,已记载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并针对这些症状提出了按摩、针灸、内外用药等治疗方法。610年,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介绍了牵引、屈伸、摇振、旋转等方法,并用之来治疗颈、腰疾病。640年,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用压膝抱头肩牵、过伸复位来治疗腰椎急性扭伤。此后,李仲南、危亦林都有相关著作问世。宋元时期,脊柱疗法在中国十分盛行,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整脊的“铃医”。1815年,胡延光在《伤科汇纂》中指出了用腹部枕缸法来治疗脊柱过伸型骨折脱位。此时,中国传统医学已形成了包括牵引、旋转、过伸、屈曲等内容的系统整脊疗法。

1746年,中国学者高至凤编著了《骨继疗法重宝记》,将李仲南的颈椎悬吊牵引法传到日本。19世纪初,日本的二宫彦可来到中国学习整骨术,并编著《中国接骨图说》来介绍中国的整脊技术,为中国脊疗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19世纪末,美国民间医生柏墨尔意外地通过矫正脊柱使患者恢复了听力,此后,他创立了整脊疗法学会,开始传授脊疗理论及治疗手法。脊疗开始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流传,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的脊柱疗法

早在前两百多年,中国的《五十二病方》就已经介绍了颈椎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此后,中国医师潜心研究脊疗,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疗法,李仲南的兜颈坐罂法和危亦林的悬吊牵引复位法就是比较重要的方法。

兜颈坐罂法

1331年,李仲南首次提出了兜颈坐罂法,比法国人的布带牵引颈椎疗法早400年。

悬吊牵引复位法

1337年,危亦林首次提出悬吊牵引复位法,比美国人的悬吊复位疗法早600年。 KzDl4L3T33FrShoRvijl3ggOaLi8X6s5pEtGrIgXXLZsuHC54SXXK0PhKy7mflW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