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及保护推拿部位的皮肤,在进行推拿疗法时,常常会配合使用一些推拿介质,这种推拿方法又叫作“介质推拿”。先秦时期已经开始运用的药摩和膏摩,就是最早的推拿介质。此外,为了加强和延长推拿的治疗作用,在推拿之后可使用一些辅助疗法,最常用的就是热敷。
在施行推拿手法前,有时需要在操作部位上涂一些润滑的液体、膏剂或粉末,这些液体、膏剂、粉末统称为“推拿介质”或“推拿递质”。使用介质,一是为了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并保护操作部位不受损害;尤其是摩擦类手法的操作,必须借助介质才能完成;二是使具有药效作用的介质能通过手法从皮肤渗透到体内。
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常应用多种介质,既有单方,也有复方,主要有药膏、药酒、药油、药汁、滑石粉等几种剂型。
推拿用的介质
用药物加适量的赋形剂(如凡士林)调制而成的膏剂。根据药物成分的不同,有各种不同的治疗作用。常见的膏剂有冬青膏、野葛膏、治千金膏、华佗虎骨膏、赤膏等。
将药物置于75%浓度的酒精或白酒中浸泡而成;根据浸泡药物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常见的有葱姜水、薄荷水、伤筋药水、舒筋活络药水、正骨药水等。
把药物提炼成油剂,常见的有传导油、蛤蜊油、香脂、松节油、麻油等。使用时,将适量药油涂于治疗部位,再运用擦法、摩法或推法进行操作,既有润滑作用,又有透热效果。
把药物洗净,捣碎取汁;如春夏季用薄荷汁,秋冬季用葱姜汁。薄荷汁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生姜汁具有温通发散的功效。
由于夏季易出汗,在出汗部位运用推拿手法进行操作,容易造成皮肤破损;若在施术部位敷以滑石粉,可保护受术者和操作者的皮肤。
根据证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介质。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寒证、热证、虚证和实证。寒证,一般用具有温热散寒作用的介质,如葱姜水、冬青膏等;热证,一般用具有清凉退热作用的介质,如凉水、酒精等;虚证,一般用具有滋补作用的介质,如药酒等;实证,一般用具有清、泻作用的介质,如蛋清、红花油、传导油等。其他证型可用一些中性介质,如滑石粉、爽身粉等,取其润滑皮肤的作用。
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介质。如关节扭伤、腱鞘炎等软组织损伤,可选用活血化淤、消肿止痛、透热性强的介质,如红花油、传导油、冬青膏等;小儿肌性斜颈,则选用润滑性能较强的滑石粉、爽身粉等;小儿发热,选用清热性能较强的酒精等。
有些病症在推拿完毕之后,如果再配合进行一些辅助疗法,可增强疗效,最常用的辅助疗法就是热敷。热敷可分为干热敷和湿热敷两种。干热敷为用盐、沙、土、药等炒热,放于袋中,敷于患处;湿热敷则是用湿的热毛巾敷于患处。临床治疗中以湿热敷较为常用。
采用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草药,置于布袋内;将袋口扎紧,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沸数分钟;趁热将毛巾在药液中浸透后拧干,折成方形或长方形(根据治疗部位的需要而定)敷于患处;待毛巾不太热时即换另外一条毛巾敷上,一般换3条左右即可。湿热敷常用于擦法的操作之后。此时局部的毛孔开放,将热毛巾敷上,并施以轻拍法,以增加热量的内透作用;热敷后再涂上少许药水,如红花油、冬青膏等,可提高热敷的效果。
1. 热敷时须暴露患处,因而室内要保持温暖无风,以免受术者感受风寒。
2. 毛巾须折叠平整,使热量均匀透入,以免烫伤皮肤。
3. 热敷时可隔着毛巾使用拍法,但切勿按揉。被热敷的部位一般在热敷后不可再使用其他手法,否则容易破皮。
4. 热敷时要控制好毛巾的温度和湿度。以毛巾拧得越干越好,这样不易烫伤皮肤,导致起泡。如果温度不够高,可让毛巾带点湿度。
5. 热敷的温度应以受术者能忍受为限,要防止受术者发生烫伤和晕厥。对于皮肤知觉迟钝的受术者更须注意。
选一块柔软的毛巾给自己做湿热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