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追本溯源话拔罐

拔罐是利用负压使罐具吸附在人体表面,刺激人体产生一定变化,起到治疗、保健作用的中医外治法。那么,拔罐究竟会使人体产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发明这种简单而有效的疗法,在之后的数千年里又是如何逐渐完善这种疗法的?我们可以使用的拔罐工具和方法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太多的问题等待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 从兽角到玻璃罐:拔罐的前世今生

拔罐疗法,在最早的时候叫“角法”。为什么叫角法呢?因为最早的拔罐疗法是用动物的角来做罐具的。最早关于角法的记载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其在治疗痔疮的条目下写道:“……以小角角之……吹而张角,系以小绳,剖以刀……”这里记载的是古人用动物的角做工具,利用负压原理治疗疾病的方法。

什么叫负压原理呢?其实生活中运用到负压原理的地方真不少。例如,用吸管喝饮料时,吸管里就是负压;用来挂东西的吸盘内部也是负压。负压是低于常压的气体压力状态。我们使用吸盘的时候先把吸盘里面的空气挤出一部分,造成吸盘内的低压状态,外界正常的压力相对吸盘内的压力大,于是就把吸盘紧紧地压在了光滑的墙面或者木板表面上。而角法(即拔罐疗法)的原理跟吸盘原理也是一样的。

晋朝时期,医学家葛洪在他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脓肿,并且说明使用角法要慎重选择适应病症。

在唐代,角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唐朝的官方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将角法独立分科,规定学制三年,这说明当时角法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 牛角

到了宋金元时期,竹罐已完全代替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也由角法替换成了吸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罐法发展成了药罐法。元代医家萨谦斋所编写的《瑞竹堂经验方》中记载了药罐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先将竹罐放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后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热,然后吸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其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

在明代,拔罐疗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方法是将竹罐放在多味中药煎熬的汁液中煮沸后直接吸拔在人体上,所以,竹罐又被称为药筒。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在他的著作《外科正宗》里面对药筒法做过详尽的记载。《外科大成》《医宗金鉴》等著作中也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

▲ 拔罐器械

在清代,拔罐疗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并一改以往只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的做法,采用吸拔穴位法来提高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在现代,人们除了继承传统的拔罐用具外,还创制出了很多新的器具,如玻璃罐、橡皮罐、塑料罐及穴位吸引器等。特别是玻璃罐和塑料罐应用最广,已成为主要的拔罐器具。在拔罐操作方法上,出现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方法。如以吸拔的排气方式分,有利用火力排去空气的火罐法,包括闪火法、投火法、架火法、滴酒法等;有利用煮水排去空气的水罐法;有利用注射器或其他方法抽去空气的抽气罐法等。

近年来,拔罐与其他穴位刺激法结合而形成的疗法日趋增多,其中不少已成为被广泛使用的疗法,如用中草药煎煮竹罐后吸拔在人体上,或在罐内预先存放药液然后吸拔在人体上的药罐;在针刺过的部位或留针处拔罐的针罐;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刺破体表细小血管之后拔罐的刺络拔罐等。拔罐疗法已经在临床治疗、家庭治疗、康复治疗和保健养生等方面,成为一种普遍使用且疗效显著的方法。

二 什么在起作用:拔罐的作用原理及功效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人体阴阳失调,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邪及毒、外伤的侵袭或有情志内伤后,即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痰饮、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穴位走窜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使之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行动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现象,最终导致种种病症。

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皮肤、毛孔、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扩张并使皮肤充血,引导营卫之气流通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温煦皮毛;同时可以振奋脏腑功能,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强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随着拔罐疗法的广泛应用,现代医学对拔罐疗法也开始有所关注。现代医学不仅承认拔罐疗法的疗效,而且积极研究拔罐疗法的原理。通过长期的研究,中外学者发现拔罐疗法对人体具有以下作用。

负压作用: 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了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可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以及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淤血,使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身溶血现象。由此,在人体自我调整的过程中,产生了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了一种良性刺激,促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

▲ 拔罐虽然简单、有效、易操作,但使用前也需要掌握其原理

▲ 用单罐拔罐

温热作用: 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使寒热得以交换,以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人体局部耐受性和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或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进疾病好转的目的。

各种罐法有不同作用: 在罐法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方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与推拿疗法、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营养状态,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可增强关节、肌腱的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肉萎缩;还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强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循经走罐还能改善各经络的功能,有利于经络整体功能的调整。再如药罐法,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可使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多地被机体直接吸收。

用药不同,所发挥的药效也各异。如对于皮肤病,药罐法的局部治疗作用就更为明显。此外,水罐法以温经散寒为主;刺络拔罐法以逐淤化滞、开闭散结为主;针罐结合法则因使用的针刺手法不同,可产生多种效应。

三 罐具辅料大集合:常用的拔罐工具

在使用拔罐疗法时,不同的拔罐工具和拔罐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疗效,所治疗的病症也不同。

拔罐的工具包括罐具和辅助材料。罐具主要是根据制作材料而分类,各种罐具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罐具。辅助材料是拔罐前、拔罐时或拔罐后需要用到的一些器具,不同的拔罐方法需要用到的辅助材料也不尽相同。

(一)罐具

拔罐疗法所使用的罐具种类繁多,从古代兽角罐开始,逐渐发展为竹罐、木罐、陶瓷罐、金属罐、玻璃罐、塑料罐、有机玻璃罐、橡胶罐等。近年来,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又研制出了磁疗罐、真空罐、红外线罐、紫外线罐、激光罐、离子罐等新型罐具。目前最常用的是竹罐、玻璃罐和抽气罐。兽角罐在边远山区还有少数人使用;金属罐因导热快、质量重,目前已被淘汰;新型罐具因造价高、使用复杂,目前仅限于少数医疗部门使用,未能全面普及和推广。

● 竹罐

竹罐采用坚固成熟的竹做成。将竹子按节截成长6~9厘米的竹管,一端留节为底,另一端打磨光滑作为罐口,不同粗细的竹筒可制成不同大小规格的竹罐。将竹筒周围削去老皮,做成中间略粗、两端稍细,形似腰鼓的竹罐。

竹制火罐因用火力排气,故须选取坚实成熟的老竹子来制作。成熟的竹子材料质地坚实,经得起火烤而不变形、不漏气;竹制水罐因要用水或药液煮罐,用水蒸气排气,要选择尚未成熟,但也不青嫩、质地坚实的竹子制作。

竹罐的优点是轻巧价廉、不易破碎,且取材方便,能够吸收药液,适用于药熏。缺点是不透明,不易观察皮肤的变化,罐体干燥后易于开裂漏气,吸附力不强。

● 玻璃罐

玻璃罐采用玻璃制成,有大、中、小等不同规格。罐如球状,口平底圆,口小肚大,口边稍厚、略向外翻而光滑。玻璃罐多用火力排气,特别适用于走罐及针刺后拔罐。其优点是造型美观、质地透明,可直接观察罐内皮肤的淤血程度及出血情况,便于掌握拔罐时间;缺点是导热快、易烫伤、容易破碎。

● 抽气罐

抽气罐是在罐的底部装有抽气的橡皮塞,用于抽出罐内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常用青霉素药瓶、有机玻璃或透明的工程塑料制成。如用药瓶制作,须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滑,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留作抽气用。也可直接购买有机玻璃制成的真空枪抽气罐。抽气罐的优点是不用点火、不会烫伤、使用安全、可随意调节罐内负压、可控制吸力、便于观察和掌握拔罐时间;缺点是无温热感、不能走罐。

● 代用罐

代用罐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且可用的一些物品,如罐头瓶、茶杯、酒杯、小碗、药瓶等。只要是口部平整光滑、耐热,并能产生一定的吸拔力的器具皆可用来拔罐。由于这些代用器具取材方便,常被百姓所采用。

● 兽角罐

兽角罐一般用牛角或羊角加工制成,其角尖端锯去尖顶留孔,用于吸气排气;口端用锯锯平,打磨光滑。兽角本身是种药材,有清热解毒、凉血化淤的功效,所以兽角罐能增强拔罐疗法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兽角罐的优点是吸附力强、经久耐用;缺点是比较重、不透明,不易观察罐内情况。

● 橡胶罐

橡胶罐是用优质橡胶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罐具,形状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设计,口径可大可小。其优点是消毒便利、不易破碎、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不必点火;缺点是吸附力不够强、无温热感觉、不透明,无法观察皮肤的变化。

(二)辅助材料

● 燃料

拔罐时,可采用浓度为75%~95%的酒精作为燃料,无酒精时也可用高度数的白酒代替。酒精的特点是热能高、火力旺,能迅速燃耗罐内空气,故负压大、吸拔力强,扣罐后火便速灭,不易烫伤皮肤。

纸片也是拔罐中较为常用的燃料。应选择质薄易燃纸,不宜选用厚硬及带色纸,因其燃点高、热力不够,影响排气。如有不慎,还会出现炭灰坠落而烫伤皮肤的情况,故一般不宜选用。

● 消毒用品

酒精脱脂棉球是常用的消毒清洁用品,拔罐前用以清洁皮肤、消毒罐具,拔罐时用以燃火、排气。另外还需准备些纱布、医用胶布、烫伤药膏等,以便失误烫伤皮肤时作为应急之用。

● 润滑剂

润滑剂是在治疗前涂在拔罐部位和罐口的一种油剂,以加强皮肤与罐口的接合度,保持罐具吸力。一般选用凡士林、石蜡油、植物油等作为润滑剂。在使用走罐法时,则最好选用具有药性的油剂,如红花油、松节油、按摩乳等,以增强活血功能。使用适当的润滑剂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具有保护皮肤、避免烫伤的作用。

● 针具

在拔罐治疗时,有时可能会需要使用到针罐法、刺络罐法、抽气罐法,因此要根据情况准备好针刺用的毫针、三棱针、皮肤针、注射器、针头等器具。

● 药物

在治疗疾病时,为了取得更好的疗效,可将药物和拔罐相结合,如使用药物浸泡罐具(主要是竹罐)或将药物涂于患处。选用的药物主要以活血化淤、行气止痛、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类的为主。

▲ 消毒用品

▲ 润滑剂

▲ 针具

四 罐法有不同:常用的拔罐方法

拔罐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使用罐具的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罐法和多罐法;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药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和留罐法等。不同的拔罐方法,侧重的功效不同,针对的病症也不同。在使用拔罐疗法时,应根据具体的病情选用适宜的拔罐法。

(一)单罐法

单罐法是指使用单独一个罐子来进行拔罐治疗的方法。当病变范围较小、病情较轻时,可根据病变或压痛的范围选择单个适当口径的罐子进行治疗。如胃痛拔中脘,心律不齐、心悸拔内关,大便不正常拔天枢,头痛拔太阳,落枕拔肩井等。

(二)多罐法

在治疗时使用多个罐子进行拔罐,即为多罐法。多罐法分为排罐法和散罐法两种,适用于治病范围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厚或敏感反应点较多的情况。根据经络走向、肌肉走向或解剖结构等,成行排列吸拔数个或数十个罐,称之为排罐法;拔罐排列较稀疏,称为散罐法。身体强壮、症状明显的患者宜用排罐法,拔罐数目多而排列紧密;体质弱或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则宜用散罐法。

▲ 单罐法

▲ 多罐法

(三)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罐内成负压,并吸在皮肤上的拔罐方法称为火罐法。火罐法是临床很常用的一种拔罐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操作方法。

● 闪火法

一手持罐,另一只手握住闪火棒(用镊子夹住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闪火棒后,伸入罐内旋转1圈后马上抽出,然后迅速将罐子倒扣在穴位上。在操作时,要注意蘸取的酒精不要太多,避免火焰随酒精流溢而烫伤皮肤。闪火棒不要在罐内停留太久,也不能置于罐口处,以免罐具太热烫伤皮肤。本法适用于各种部位和体位的拔罐,特别适合在闪罐法和走罐法时使用。

● 投火法

投火法是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在火旺时迅速将火罐倒扣在穴位上。此法适用于在身体侧面横向拔罐。操作时,不可移位,以免棉球或纸片掉在皮肤上造成烫伤。

● 贴棉法

将小块棉球向四周拉成薄棉片,蘸上酒精贴于罐内中上段,点燃酒精棉片后,迅速将火罐倒扣在拔罐部位上。此法也适用于侧面横拔。在操作时,注意不可蘸太多酒精,以免灼伤皮肤。

● 滴酒法

在罐底部滴入酒精数滴,保持罐口向上,一手持罐将罐横放,旋转罐子使酒精均匀地黏附在罐壁上(勿使酒精沾到罐口),另一手持火柴点燃酒精后,迅速倒扣在拔罐部位上。此法适用于各种体位。在操作时,要注意滴入的酒精应适量,过少不易点燃,过多会流下而灼伤皮肤。

(四)水罐法

水罐法是指拔罐时配合使用水的一种疗法。根据用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水煮罐法、水蒸气罐法和温水罐法三种。

● 水煮罐法

将竹罐放在水中煮沸,用镊子取出,控干水液并迅速用毛巾捂一下罐口,以吸去水液、降低罐口温度并保持罐内热气,然后趁热倒扣在拔罐部位上;扣住后,用手按住罐底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可适用于各种体位,有通经活血、散寒祛湿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症。

● 水蒸气罐法

先将水在壶内煮沸,当水蒸气从壶嘴或套在壶嘴上的皮管内大量喷出时,将罐子套在喷气口上2~3秒钟,然后迅速将罐子倒扣在拔罐部位上。扣住后,用手按住罐底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适用于各种体位。

● 温水罐法

在罐内装入1/3~1/2的温水,将罐子倾斜,罐口略高于罐底,用闪火法将罐子迅速倒扣在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温水罐法适合身体侧面部位的拔罐,如果拔罐部位不在身体侧面,应先让患者调整姿势,使拔罐部位处于侧位,再进行拔罐,以免罐里的水溢出。待罐子吸附在皮肤上以后,再让患者缓慢调整姿势,使罐底朝上,让罐子里的温水与皮肤充分接触。

这种疗法在发挥拔罐疗效的同时,罐子里的温水可增强对局部的刺激,从而加强拔罐温经散寒的功效。由于小抽气罐的体积小,比较适合在头颈部、手部等狭窄部位拔罐,但吸附力较弱,若配以温水,刺激就会大大增强,局部的治疗效果就更明显,并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温水罐法较适宜于局部寒冷不温、虚寒和寒盛类病症,通过水的温度能进一步促进经气的畅通。另外,对于老年人和皮肤干皱者,用温水罐法还可润泽皮肤,减轻疼痛。

(五)闪罐法

闪罐法是用闪火法将罐子吸附在拔罐部位后立即拔下,再用闪火法将罐子重新吸附在同一部位,如此反复操作多次,至皮肤潮红发紫时为止。这种反复的牵拉、松弛,可使皮肤血液反复灌注、输布,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对神经和血管也能起到刺激作用。本法适用于外感风寒、肌肉萎缩麻木、局部皮肤麻木、感觉迟钝、末梢神经炎及身体功能减退的虚证等病症。

闪罐法操作时,应注意闪火入罐时要快,快速送入罐底。如果反复闪罐,罐子温度过热,应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

(六)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移罐法”等,适用于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侵袭、肌肤麻木酸痛等病症。

应选用口径较大、罐口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玻璃罐或有机玻璃罐。操作前先在要走罐的部位或罐口涂一层润滑剂,如石蜡、凡士林或风油精、红花油、风湿油、消炎止痛膏、药酒等,以便滑动罐子。

将罐具吸附在皮肤上后,手扶罐子,后罐口着力,前罐口略提起,根据病情的特点和走罐部位的解剖结构,进行上下左右或圆圈的往返推拉移动,至皮肤潮红或出现淤血为止。一般腰背、四肢部位适宜上下移动,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移动,腹部可旋转移动。走罐法适合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腹部、腰臀、背部、大腿等处,不能在骨骼突出处或小关节处及皮肤有皱襞、细嫩之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使火罐漏气脱落。

使用走罐法时,应根据病情和部位挑选口径适宜的罐子,并决定吸拔的力量和推移的速度。一般在腹、背、腰、臀处用大罐,四肢处用小罐。需要加大刺激时,可以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对罐具进行提按,也可稍推拉或旋转后用力将罐具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因取罐时常有响声,这种走罐法又称为“响罐法”。

(七)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将罐子吸附在拔罐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这是最常用的拔罐方式,一般留罐3~15分钟,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有淤血为止。可用单罐留罐法,也可用多罐留罐法。但要注意吸附力较大的罐不能留置时间过长,夏季、皮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留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使用,即先走罐,再留罐。在留罐期间,也可结合提按、摇动等手法来增强刺激,提高疗效。

(八)药罐法

药罐疗法可发挥药物和拔罐的双重作用。由于拔罐后局部皮肤充血,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因此能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常用药罐法有以下两种。

● 煮药罐法

将配好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再将竹罐放入药液中煮10~20分钟,然后用筷子将罐夹出,罐口须朝下,甩净药液,迅速用毛巾捂一下罐口,以便吸去水分、降低罐口温度并保持罐内热气,然后迅速倒扣在需拔罐部位上。扣住后,用手按压罐底约半分钟,使之吸牢。这种方法既发挥了拔罐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又有温热作用,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操作时要动作熟练、迅速,否则会出现吸拔力不足的状况。

● 贮药罐法

在抽气罐内装入1/2~2/3的根据不同疾病而专门配制的药液,如紫苏水、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将罐置于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或抽气枪抽取罐内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留罐15~20分钟。也可在玻璃罐内装入1/2~2/3的药液,用闪火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

(九)针罐法

针罐法就是留针拔罐法,是指拔罐前在选定的穴位用毫针针刺,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部位为中心,拔上火罐把针罩住,留罐10~15分钟,然后先起罐,再起针。针罐法一般采用玻璃罐,以便于观察罐内情况。在操作时,要注意选用合适规格的毫针,针刺后,留在皮肤表面上的针柄长度要小于罐腔的高度,否则会将针柄压弯引起疼痛。在胸背部使用针罐法时要特别注意,因为罐内的负压可使针刺的深度发生改变,可能引起气胸。

针罐法具有针刺与拔罐的双重治疗作用,其治疗效果比单用拔罐法效果更佳,多用于治疗单独拔罐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痹痛、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病症。

★ 此法具有一定危险性,不建议读者自行操作。

(十)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又叫“刺络拔罐法”或“血罐法”,是将刺络放血和拔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疗法。操作时,先对要刺络拔罐的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梅花针叩打。刺激量分为轻刺、中刺和重刺三种。轻刺以皮肤潮红为度,中刺以微出血为度,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度。针刺后,在该部位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干渗血。

刺血拔罐疗法适用于症状较重,具有红、热、痛、痒等症状的实证患者,如各种扭挫伤及疼痛固定的肌肉疾病、风湿痹痛、神经性皮炎、丹毒、皮肤瘙痒、感染性热病、高血压(实证)等病症。对于虚寒体质的患者,一般不用此法。有出血倾向者,如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白血病者,也不能使用这个疗法。

★ 此法具有一定危险性,最好由专业人员操作。

(十一)挑痧拔罐法

挑痧拔罐法是将拔罐和挑痧配合起来使用的一种疗法。使用时,先在选定的部位(一般为经络穴位)拔罐,最好使用走罐法;若留罐,时间应稍长,吸拔力应稍大,等到皮肤出现紫红或紫黑斑块后再起罐。然后在皮肤紫红或紫黑较明显的部位(一般此处皮下有或大或小的硬节)用消毒过的针具挑刺,每个部位挑刺2~3下,以皮肤渗血、渗液为度,最后用消毒棉球擦拭干净。挑痧拔罐法可用于中暑、风湿痹痛、痛经、神经痛等病症。

(十二)刮痧拔罐法

刮痧拔罐法是将刮痧和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疗法,一般可先刮痧后拔罐,也可先拔罐后刮痧,前者较为常用。

使用时,先在选定的部位涂抹适量的润肤油,用水牛角刮痧板进行刮痧。若与走罐法配合,刮拭皮肤时间应略短,皮肤出现红色后即可走罐;若与留罐法配合,刮拭时间可稍长,等皮肤出现红、紫或黑色时再留罐。留罐部位可以是穴位(包括阿是穴),也可以是病灶点(即刮痧后皮肤上出现红紫或紫黑明显处)。一般认为,在病灶点拔罐,对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有明显作用。

刮痧拔罐法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哮喘、膝关节疼痛和屈伸不利、高血压、痤疮等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十三)艾灸拔罐法

艾灸拔罐法是指将艾灸与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手法。一般是先在选定部位进行灸法,然后再拔罐,以艾灸的药物和温热作用来加强疏经通络、温经散寒、祛除寒湿、行气活血等功效。常用的艾灸拔罐法有以下两种。

● 艾炷灸拔罐法

分直接灸拔罐与间接灸拔罐两种。直接灸即是将艾绒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间接灸是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一些东西,最常用的是姜、蒜、附子饼、盐等,分别叫做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和隔盐灸。直接灸和间接灸都是在患者感觉皮肤发烫时,换艾炷和间隔物,再继续灸,以皮肤潮红但无烫伤为度,灸后再进行拔罐。

艾炷灸拔罐疗法适应证较多,对于外感表证、咳嗽痰喘、脾肾虚证、风寒湿痹、女性气虚血崩等均有较好疗效。隔姜灸拔罐法多用于腹痛、风寒腹泻等症。隔蒜灸拔罐法多用于痈疽、瘰疬、肺炎、支气管炎、肠炎等症。隔附子饼灸拔罐法可用于阳痿、早泄等症。

● 艾卷灸拔罐法

分单纯艾卷灸拔罐与药条灸拔罐两种。用绵纸把艾绒裹起来做成圆筒形称为艾卷,艾卷内只有艾绒,则称单纯艾卷;艾卷内除艾绒外还加入了药末而制成的艾条叫药条。

将艾条(包括单纯艾卷或药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艾条另一端可用手或其他工具(如艾条支架)等固定住,燃端距皮肤1.5~3厘米进行艾灸。一般每处灸5~10分钟,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灸完后再进行拔罐。这种方法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等症。

五 扬长避短,疗效更佳:拔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改进,拔罐疗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拔罐工具和拔罐方法上都已经比较完善了。而拔罐疗法从古代单纯用来治疗外科病症,发展到现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都能对症运用,其治疗范围也更为广泛了。当然,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也必然会有它的局限性,有些疾病使用拔罐治疗,反而会适得其反。在操作前,我们需要了解清楚拔罐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掌握拔罐原理,让疗效更明显

(一)适应证

内科疾病: 感冒、咳嗽、肺痈、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胃脘痛、呕吐、反胃、呃逆、泄泻、便秘、腹痛、胃下垂、痿证、眩晕、胁痛、郁证、水肿、淋证、癃闭、遗尿、遗精、阳痿、男性不育、风温、暑湿、秋燥等。

外科疾病: 丹毒、疖病、乳痈、脱肛、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输尿管结石等。

骨科疾病: 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肩周炎、颈肩纤维组织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

妇科疾病: 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闭经、痛经、白带异常、黄带、赤带、妊娠呕吐、产后缺乳、产后腹痛、人工流产综合征、阴痒、不孕症、产后大便困难、产后发热等。

儿科疾病: 小儿发热、小儿呕吐、小儿泄泻、小儿厌食、小儿夜啼、小儿遗尿、百日咳、腮腺炎等。

皮肤科疾病: 银屑病、牛皮癣、斑秃、湿疹、疥疮、蛇皮癣、白癜风等。

五官科疾病: 针眼、流泪症、沙眼、目痒、目赤肿痛、远视、近视、视神经萎缩、鼻塞、鼻炎、咽喉肿痛、乳蛾、口疮、牙痛、下颌关节紊乱症等。

(二)禁忌证

重度精神病、狂躁不安、全身剧烈抽搐者。

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者。

凝血功能差,具有出血倾向的疾病者,如紫癜、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血友病等。

皮肤严重过敏、皮肤传染病或皮肤破损溃烂者。

恶性肿瘤患者。

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患者。

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

形体消瘦,皮肤失去弹性而松弛者。

五官、前后阴、乳头、脐眼、心脏搏动处、毛发多的部位不宜拔罐。

外伤、骨折、水肿、静脉曲张、大血管体表投影处不宜拔罐。

孕妇腹部、腰骶部、乳部禁止拔罐,其他部位手法应轻柔。

六 流程正确,轻松上手:拔罐的操作步骤

作为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罐疗法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在使用时必须操作规范、流程正确,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拔罐的治疗作用,并可预防一些由于操作不当带来的不良后果。下面介绍拔罐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

(一)检查开方

第一步: 仔细检查患者,以确保没有拔罐的禁忌证。

第二步: 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处方。

第三步: 对患者说明拔罐的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二)选择体位

患者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的体位应该使患者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拔罐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为宜。一般常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三)选择罐具

根据拔罐部位面积的大小、患者病情的强弱以及体质来选用大小适宜的玻璃罐、竹罐或其他罐具。检查应用的器材和辅助工具、药品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放置好。

(四)清洁消毒

操作者的双手、罐具和拔罐部位都应该清洁消毒。拔罐前,操作者要用酒精给罐具消毒,然后清洁消毒患者的拔罐部位,最后清洗自己的双手。

患者拔罐部位的清洁消毒方法为: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点火烧伤皮肤,应剃除患者部分毛发。

(五)冷天温罐

冬季或深秋、初春等天气寒冷的时候,拔罐前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预先将罐具放在火上燎烤。温罐时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罐具的口部,以防过热造成烫伤。温罐的时间以罐子温度和皮肤温度相近或稍高于体温为宜。

(六)进行施术

首先将要拔罐的部位暴露出来,术者靠近患者身边,按照选用的方法将罐具倒扣在患者皮肤上。一般罐具的排列有两种方法。

密排法: 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此法用于身体强壮且有疼痛症状者,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又称“强刺激法”。

疏排法: 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此法用于身体衰弱、肢体麻木、酸软无力者,故又称“弱刺激法”。

(七)询问患者感觉

拔上罐后,应不断询问患者有何感觉,假如用玻璃罐,还要观察罐内皮肤的情况。如果罐具吸附力过大,使患者产生疼痛,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体向一侧稍倾斜,以右手手指按压对侧的皮肤,使罐口和皮肤之间形成一微小的空隙,让空气徐徐进入,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放气,重新扣好。拔罐后如果患者感到吸附无力,可起罐重新再拔1次。

(八)时间与次数

大罐吸附力强,1次可拔5~10分钟;小罐吸附力弱,1次可拔10~15分钟。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部位来灵活掌握拔罐的时间。一般来说,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5天。

(九)起罐操作

起罐时,一般先用右手握住罐具,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旁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然后就可以将罐具取下。切不可用力猛拔罐具,以免拉伤患者皮肤。真空拔罐器的起罐方法是:一手握着或按着罐具,另一手向上拉动排气阀的门杆,使之与胶塞松动,空气就会进入罐内,使罐体内负压消失,此时用手提起罐体即可与皮肤分离。起真空罐时同样不可猛拔罐具。

七 让拔罐更安全:了解注意事项

任何一种疗法,如果运用不当,都会产生不良后果。那么,我们在运用拔罐疗法时,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拔罐的治疗作用,减少或避免拔罐引起的不良反应呢?

第一,拔罐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中。夏季应避免风扇对着患者直吹,冬季要做好室内保暖,尤其是需要宽衣暴露皮肤时,应该让患者避开风口,以免受凉感冒。

第二,对于初次拔罐治疗者以及体弱、紧张、年老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采取平卧位,并选用小罐具,且拔罐数目要少。

第三,一般应该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没有关节凹凸的部位进行拔罐,以防漏气或罐具脱落。

第四,任何病症宜先拔颈项部。一般原则是先颈项部、腰背部,再胸腹部,最后是四肢和关节部。

第五,拔罐过程中,要控制罐数适中,使罐拔得紧而不过。当罐数较多时,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使患者产生疼痛,或罐具互相挤压而脱落。

第六,用火罐法时,应注意不要灼伤或烫伤患者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导致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水疱不需要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需用消毒针挑破水疱,放出液体,再涂上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第七,拔罐完毕后,应让患者饮用1杯白开水,以利于排毒。嘱患者将衣穿好,防止着凉。一般拔罐后3小时内不宜洗澡,这是因为由于负压的作用,皮肤在拔罐后处于充血的状态,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拔罐后皮肤毛孔扩张,很容易受凉。

八 根据反应找病因:拔罐后常见的反应

人体在受到拔罐的刺激后会出现各种反应,有些反应是正常的,比如拔罐部位局部出现小水疱、小水珠、出血点和淤斑等;而有些反应是由于人体适应不了拔罐的刺激而产生的,比如患者出现晕罐反应。当出现这些不正常反应时,操作者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使患者恢复正常。

(一)患者局部感觉

拔罐期间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若患者感觉拔罐部位发热、发紧、发酸、温暖舒适、思眠欲睡,为正常得气的反应;若患者感觉拔罐部位过紧、疼痛明显或灼热,应及时取下罐具重新拔罐;若拔罐后无感觉,为吸附力不足,应该重新拔罐。

(二)皮肤局部症状

拔罐可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疱、小水珠、出血点及淤斑等,或有时出现局部瘙痒,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拔罐后皮肤局部出现的这种颜色和形态的变化,称为罐斑,或者罐印。罐斑多种多样,不同的罐斑提示不同病症。

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体内有淤血,如经行不畅、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等,当然,如患处受寒较重,也会出现紫黑而黯的印迹。如印迹数日不退,则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如走罐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则提示风寒所犯面积甚大,应对症处理以袪寒除邪。

罐印发紫伴有斑块,一般可表示有寒凝血淤之症。

罐印呈散发紫点,深浅不一,一般表示为气滞血淤之症。

罐印淡紫发青伴有斑块,一般以虚证为主。如在肾俞兼呈现血淤,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呈现血淤,则为气虚血淤。此点常伴有压痛。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者也可出现此印迹。

罐印呈鲜红散点,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且并不高出皮肤。如果是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表示该穴所在脏腑存在病邪(临床中有以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以治疗疾患)。

拔罐后没有罐印或虽有,但起罐后立即消失者,则多表示病邪尚轻。当然,取穴不准确时也会没有罐印,不能以1次为准,应该多拔几次以确认是否有病症。若皮色不变,触之不温,则表示患有虚证。

罐印呈灰白色,触之不温,多为虚寒和湿邪。

罐印表面有纹络且微痒,表示有风邪和湿邪为患。

罐印内有水疱、水气或水肿,说明体内湿气重、寒气或寒湿较重。如果水疱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盛的反应。

(三)晕罐反应

拔罐过程中,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目眩、心悸、恶心呕吐、四肢发冷、脉微等症状,称为晕罐。当患者出现晕罐反应时,操作者应立即停止拔罐,让患者平卧休息片刻,饮用温开水或糖水,多能好转。

晕罐反应严重者,应掐按其百会、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涌泉等穴位,必要时应送医院进行急救。对于年老体弱者、儿童或是精神紧张、饥饿、初诊者,更应注意防止其出现不适。 PWivrxtCXD1xT9791i3b5pLn7vQuJljqzzR7qOduhq++fpzK7+SBx2bYWIup3M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