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细节5

男孩要避免成为“娘娘腔”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说话铿锵坚毅,顿挫有声,浑身上下流露出一股阳刚之气。然而,现在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男孩子说话嗲声嗲气,一副“娘娘腔”。

很多父母都注意到孩子的这种情况,但有些父母觉得随着男孩不断成长,他自然会改变这种说话方式,毕竟现在还小。于是,他们忽视了要去正确地引导男孩。而这样的男孩长大后在社会上立足往往会受到别人当面或是背后的“指点”。这不仅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最终也会让不少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心忧不已。

5岁的明明被幼儿园的小朋友叫作“娘娘腔”。

“别拿我铅笔,讨厌!”

“妈妈,打雷了,明明好怕怕哟!”

“老师,你今天夸明明,明明好好开心耶!”

明明不到两岁时父母就离婚了,妈妈带他单过。平常妈妈喜欢看港台电视剧,明明也耳濡目染,但是因为小朋友们都说明明是娘娘腔,他总不愿意去幼儿园。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带明明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表示,这种现象叫作男孩的性别认同偏差,只要父母加以正确地引导,是可以改变的。

然而,“娘娘腔”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具体原因有很多,其中可能有病理原因存在。父母可以带孩子到特定的医疗机构,测定孩子体内雄激素和性激素水平以及性染色体,如果存在问题,应及时做相应处理。排除病理原因之外,其他主要因素大概有以下三种:

1.不够明确的性别教育

由于母亲是孩子婴幼儿期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陪伴孩子的时间最多,也因此对孩子的影响最深,更何况孩子都有很强的模仿力,如果不注意教育方式,就会导致男孩缺乏阳刚之气。一些父母因为对女孩的偏爱,竟然将儿子打扮成小姑娘,这类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孩子的性格特征更多地倾向于女性,日久则形成“娘娘腔”。这种不明确性别取向的教育如果不加以矫正,严重者会造成性别错位,甚至会影响到男孩长大之后方方面面的生活。

2.父爱的缺失

男孩出现“娘娘腔”,往往是由于父爱的缺位使得其性别认同出现了混乱。在中国人的习惯当中,不少家庭都有意无意地划分父母的分工职能,即父亲“主外”,母亲“主内”。孩子常常被父亲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推给母亲或者家里的老人,不少为人父者,常年外出打工或忙生意,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太多,而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与日俱少,甚至忽略或放弃了对男孩的关心;特别是农村,大量年轻的父亲到外地打工,致使孩子从小缺乏与父亲的接触。这已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3.成长的环境充满了女性化氛围

现代社会中,男孩往往被母亲和女老师所包围,长期接受女性化的熏陶,缺少良好的男性化的成长环境,因此,男孩不能在健全的男性环境里学习做一个男子汉,人格构建中缺乏男性元素,女子气过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父母千万不要认为,男孩现在还小,等长大了这种情况自然会有所好转。那么,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又能有效改变男孩“娘娘腔”的现状呢?

1.注意表示“期待”的言辞

作为父母,应该避免当着孩子的面说诸如“我真想有个女儿”或“我真希望他是个女孩”等表示自己的“期待”或“希望”的话。殊不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长此下去,男孩便可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有意向女孩“靠拢”。无疑,父母的这类做法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孩子“娘娘腔”倾向。

2.让父亲树立起样板

为人父者应尽量多抽出时间来关心男孩,多与男孩沟通,要有耐心,不要动辄摆出父母的威风,对男孩吼叫。要是当父亲的自己也有点儿“娘娘腔”,那就应该有意地尽量予以克服,以免孩子“依样画葫芦”。

父亲尽量把自己阳刚的一面展现给男孩,让孩子知道,作为男孩就应该有男子汉气质,太过阴柔的举止会对自己的成长带来不利。

3.让男孩与其他男性接触

如果父亲远离家门,作为母亲,应该尽量为男孩的健康成长提供好的环境,例如,让男孩多与堂哥、叔叔、舅舅或其他同龄的男孩接触等,可有效改变男孩的“娘娘腔”现状。

父母不要对男孩的“娘娘腔”问题大惊小怪,在帮助孩子克服“娘娘腔”时,务必循循善诱,而不是责备呵斥,最好做到不留痕迹。 YnBz4QheOsPL1qwPecw4ITdMpxTF1rfcV/Q3boh+bRLbYCK/3wVPTNZRs4IroO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