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君德第九

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王也;仗刑多,任德少者,五霸也;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

1.君德仁,国得治

【经文】

夫三皇 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用礼赏功,美而无害。

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

设矩备衰,有察察之政,兵甲之备,而无争战血刃之用,天下太平,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

霸主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士疏,赏毁士不为用。

故曰:理国之本,刑与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也。天以阴阳成岁,人以刑德成治,故虽圣人为政,不能偏用也。故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 也;刑德相半者,三王 也;仗刑多,任德少者,五霸 也;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

【注释】

①三皇:即伏羲、女娲、神农。

②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均为古代帝王。

③三王:即大禹、商汤王、周文王。

④五霸: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夺得霸主的地位,史称五霸。

【译文】

三皇虽然没有传下修身治国的言论,但是他们潜移默化的仁德遍布四海,所以天下老百姓不知把功劳记在谁的名下。“帝王”一词的内涵,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有理论,有法规,因此天下太平。有了功劳,君臣谦让,他们的美德,无形中变成了老百姓效仿的品行,百姓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所以古代的帝王任用群臣时,不必有那么多的礼仪法规、赏罚奖励,就能使天下和美而不互相损害。

如果说五帝是以德治国,那么三王的治国之道就是征服人心了。

制定方针策略以防衰败,为政清明,国防巩固,然而并不发生战乱,天下太平,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国家稳定,人主安祥,群臣遵循仁义的规范进退有序,也可以达到美好而无患的大治景象。

霸主的治国之术是以权势来驾驭、以信誉来团结、以赏罚来使用人才。不讲信用,人才就会疏远;赏罚制度衰毁,人才就会离去。

所以说,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怎样用刑法与仁德,两者之间应做到相辅相成。天以阴阳二气构成一年四季,人以刑德二法构成治国之道。所以即使是圣人执政,也不可偏用其一。以这样的观点来看,运用仁德较多,刑法较少的是五帝;刑德并重的是三王;刑法较多、仁德较少的是五霸;只用刑法暴力而最终亡国的就是秦了。

【评析】

古代治理国家,其政制可分为三类:一是王者之政,靠的是人文教育;一是霸者之政,靠的是刑法的威力;一是强权政治,靠的是暴力酷刑。其规律是教育不起作用就用刑法强迫,刑法不起作用就用暴力镇压,暴力也不起作用就屠杀。到这一步就不为王者所赞同了。所以唐太宗的名臣虞世南说:“从前秦始皇弃仁义而用暴力,以此虽然可以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然而坐天下就不行了。这就是运用刑法治国的弊端。”

在今天,暴力依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通过人文、仁义的政策才能让人心归附。

2.坚守德,成霸业

【经文】

或曰:“王霸之道,既闻命矣。敢问高、光二帝,皆拔起垅亩 ,芟夷祸难,遂开王业。高祖豁达以大度,光武谨细于条目,各擅其美,龙飞凤翔,故能拨乱庇人,拯斯涂炭。然比大德,方天威,孰为优劣乎?”

曹植曰:“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纯德,行不纯道,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酷虐之心,嬖妾被人彘之刑。赵王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移,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斯哉?然其枭将画臣,皆古今之所鲜有,历代之希觏,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也。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 ,蹈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精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奋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军未出于南京,莽已毙于西都。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宣仁以和众,迈德以来远,故窦融闻声而影附,马援 一见而叹息。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称;高尚纯朴,有羲皇之素;谦虚纳下,有吐握 之劳;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 。是以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旌德则靡愆,言行则无秽,量事则势微,论辅则臣弱,卒能握乾图之休征,立不刊之遐迹,金石铭其休烈,诗书载其懿勋。”故曰:光武其优也。

或曰:“班固 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斯言当乎?”

虞南 曰:“成康承文武遗迹,以周、召 为相,化笃厚之氓,因积仁之德,疾风偃草,未足为喻。至如汉祖开基,日不暇给,亡嬴之弊,犹有存者。太宗体兹仁恕,式遵玄默,涤秦、项之酷烈,反轩、昊之淳风,几致刑厝 。斯为难矣!若使不溺新垣之说,无取邓通之梦,懔懔乎庶几近于王道。景帝之拟周康,则尚有惭德。”

或曰:“汉武帝雄才大略,可方前代何主?”

虞南曰:“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方于始皇,则为优矣。至于骄奢暴虐,可以相亚,并功有余而德不足。”

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之变;汉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汉昭委任霍光,二主孰为先后?

魏文帝曰:“周成王体圣考之休气,禀贤妣之胎诲,周、召为保傅,吕望为太师。口能言则行人称辞,足能履则相者导仪。目厌威容之美,耳饱德义之声,所谓沉渍玄流而沐浴清风矣。犹有咎悔,聆二叔之谤,使周公东迁,皇天赫怒,显明厥咎,然后乃寤。不亮周公之圣德,而信金縢之教言,岂不暗哉?夫汉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养惟盖主,相则桀、光。保无仁孝之质,佐无隆平之治,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然而德与性成,行与体并,在年二七,早知夙达,发燕书之诈,亮霍光之诚。岂将启金縢,信国史,而后乃寤哉?使成、昭钧年而立,易世而化,贸臣而治,换乐而歌,则汉不独少,周不独多也。”

或曰:“汉宣帝政事明察,其光武之俦欤?”

虞南曰:“汉宣帝起自闾阎 ,知人疾苦,是以留心听政,擢用贤良,原其循名责实,峻法严令,盖流出于申、韩也。古语云:‘图王不成,弊犹足霸;图霸不成,弊将如何?’光武仁义,图王之君也。宣帝刑名,图霸之主也。今以相辈,恐非其俦。”

【注释】

①拔起垅亩:从民间崛起。

②贞和之纯精:正直谦和的秉性。

③马援:汉时一方豪杰,后来带兵归汉。

④吐握:传说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浴三握发,非常礼贤下士。

⑤日昃(zè)之勤:传说刘秀凌晨理朝,日落而归。

⑥班固:东汉史学家,著有《汉书》一书。

⑦虞南:虞世南,唐初大臣。

⑧周、召:即周公、召公,分别为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⑨厝(cuò):停。

⑩闾阎:指民间。

【译文】

有人问:“你所说的五霸之道我已听明白了,敢问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都是崛起于乡间,平定了天下战乱,开创了帝王大业。刘邦豁达大度,刘秀谨慎细心,各擅其美,龙飞凤翔,所以能收拾残局,保护人才,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就其济世之大德,帝王之天威而比较,谁优谁劣呢?”

曹植说:“昔日汉室初兴,刘邦因残暴的秦王朝而起事,然后诛灭项羽,一统天下,光宗耀祖,功勋可比汤武,伟业流传给子孙。他是帝王中的英杰,功业堪称人君中的盛举。然而他的名声、品行毕竟不那么真正合乎道德,所以死了以后,凶恶的吕后肆无忌惮地干尽残酷暴虐的坏事。爱妃戚夫人被砍去四肢,挖目薰耳,喂上哑药,扔在厕所中;爱子赵王被幽囚,最后被毒杀,祸害殊及自己的亲身骨肉,吕氏家族独揽朝纲,国家政权几乎被吕氏篡夺。上述种种,难道不是刘邦缺乏深谋远虑的结果吗!然而刘邦手下的猛将谋臣都是古今少有的奇才,只因为他能选任、重用他们,听其言观其行,所以才会统一天下,登上帝王的宝座。汉世祖光武帝刘秀(高祖九世孙)继承了皇室家族的仁善德性,禀承了忠贞温和的纯正精华,遵循外修风度内修精神的要则,兼有儒家的美德和才华。聪睿豁达、博学多识、仁义智慧、开明宽容、慎重周密、乐施爱人,构成了他的品道修养。他所处的时代,多灾多难,无法无天,正值皇家的气数已尽,世道艰难之际。在这样的时局下,他有如一声春雷,声势雄壮地举兵起事,组织武装力量来抗击强暴势力,发动起义部队扫荡残军败将。他的大军还没有从南京出发,王莽已经被洛阳的乱兵杀死。像刘秀这样的人,安邦定国的大计胜券稳操以后才发动群众,计划谋略确定以后才采取军事行动,所以每次进军没有攻克不了的堡垒,每次战争都没有临阵脱逃的士兵。他用宽厚仁慈之心来团结群众,以超常的德行使远方的人才慕名而来。因此,窦融闻听他的名声就如影随形般地追随他,马援第一次见面就赞叹他的英明。像虞舜一样,有使九代人亲密和睦的声誉;像羲皇一样,有高尚纯朴的品质。他谦虚地听取下属的意见有如周公一样不辞劳苦,留心事务像计时的仪表一样勤快。所以论功劳,他的业绩非同寻常;论尊高,他的事迹不同凡响;论道德,找不出可挑剔的瑕疵;论品行,没有不光彩的地方。刘秀所拥有的势力并不大,文武辅臣也并不强,但是他最终做到了一统天下,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让金石碑铭刻记他的光辉业绩,诗书文献记载他的伟大。”所以说,汉光武帝比汉高祖更伟大。

有人问:“班固赞颂周朝,推崇周成王、周康王;赞美汉朝,推崇汉文帝、汉景帝。班固的看法正确吗?”

虞世南说:“周成王、周康文继承周文王、周武王的传统,以周公、召公为相,教化愚昧憨厚的民众,因为仁德的风气日积月累,能像疾风吹荡草丛一样,自然会国泰民安,这并不值得炫耀。至于汉高祖,登基之后,日理万机,已亡的秦国遗留下来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汉文帝以仁慈宽恕为本,以清静怡淡为法,扫除了秦始皇、项羽残酷暴烈的做法,恢复了黄帝、尧舜温和淳厚的风气,很少使用刑法,这样治理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假如他不被新垣平的妖言所惑,大搞迷信活动;不因梦见有人助他登天而宠幸邓通的话,汉文帝就非常接近王道了。至于用汉景帝来比拟周康王,在德行上还有所欠缺。”

有人问:“汉武帝雄才大略,可以与前代的哪个皇帝相比?”

虞世南说:“汉武帝继承六代的帝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相助,总揽英雄,驾驭豪杰。内政方面,提倡礼教,外交方面,开拓疆域。制度宪章,焕然可述。比起秦始皇来更其伟大。至于骄奢淫佚,残暴肆虐,也仅次于秦始皇。功劳有余,德行不足。”

从前周成王年少登基,又有管、蔡等四国叛乱;汉昭帝八岁即位,也有燕王旦、益长公主和上官桀的谋反。成王不怀疑周公的忠诚,昭帝委任大将军霍光摄政。二人谁做得更好呢?

魏文帝曹丕认为:“周成王继承了武王美善的气质,体现了贤母的胎教,周公、召公为保傅,吕望为太师。会说话的时候,负责朝见的官员就教他辞令;能走路的时候,负责宫庭礼仪的官员就引导他学习礼节。所以他从小就养成了满足于仪容要威严壮美、言谈要合乎德义的习性。就是说成王是在沐浴德行的清风中长大,骨肉里积淀着高贵的血液。即使如此,他还误听管、蔡对周公的诽谤,迫使周公率兵东征,去平定叛乱,致使上天震怒,显出凶兆来,然后他才幡然悔悟。他一直不相信周公的高尚品德,却相信秘藏在金柜里周公的政教言论,这不是很糊涂吗!而汉昭帝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父亲汉武帝不像武王一样仁德,母亲钩弋不像邑姜一样贤惠,伺侯他幼年生活的是大姐盖长公主,辅相是上官桀和霍光。当老师的没有仁孝的品质,做辅臣的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完全可以说是出生在深宫之中,成长于妇人之手。然而他的美德天性生成,他的品行与生俱来,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早熟和素有的明达,发现燕王刘旦诬陷霍光的书信有诈,不但不怀疑霍光,而且表扬了他的忠诚。昭帝不是等到开启了类似金柜的秘密,看了史官的记录才醒悟的啊。假如让成王和昭帝壮年时执政,换个时代,换了辅臣,改变原来的文化氛围治理国家,那么汉昭帝可称赞的地方不见得比周成王少。”

有人说:“汉宣帝明察政事,难道不是汉光武一类的国君吗?”

虞世南说:“汉宣帝在民间长大,知道民间的疾苦,所以对政务非常留心,提拨重用有才能有学识的人。他之所以采取严刑峻法的政策,其根源在于法家申不害、韩非子那里。古人说过:‘图王不成,用其有弊病的权谋足以称霸;图霸不成,霸术中有弊病的权谋将会是什么后果呢?只有身败名裂。’汉光武大仁大义,是位成就王道的皇帝。汉宣帝以法治国,是位成就霸业的皇帝。将此二人相较,恐怕不能类比。”

【评析】

是否以仁德治国,是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其实,不只是一国之君需要具备仁义的德行,我们大家都需要以仁德为先。因为凡事以德为先,便会享有盛誉。反之,只会如昙花一现,不会留下万古芳名。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让它覆满尘埃,也可以使它一尘不染,从中看到自己,来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映出一个满脸欢笑的自己。 thgJUQgTMEY4CwFucqVewy5mBW2c4MOnEyU9DsAJ3ucyYiT+ekgOsaM3OlZuMk2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