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聪明过分就是愚

【原文】

智极则愚也。

【译文】

过分的聪明就是愚蠢了。

【解析】

智谋的运用讲究的是恰到好处和适可而止,在特定时期,不用智谋也是智谋之一。人们若是在此一味玩弄聪明,片面追求极致,其结果势必会作茧自缚,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沉重的代价。智谋最忌滥施和张扬,如果一个人处处工于心计和不加掩饰,便会令人侧目,更加防范,其智谋的出奇和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弄巧成拙、反受其害的事最易由此产生。

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能客观地正视自己,总以为比别人聪明,比别人优秀,并时常为自己耍小聪明而取得的成功窃喜。殊不知,这些小聪明其他人一眼就能看穿,而我们自己却蒙在鼓里洋洋得意!观察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其实耍小聪明的事情比比皆是,有的时候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小聪明的危害而已。

【主题延伸阅读】
盛极必衰,应知进退

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发展规律。然而真正能够懂得其深刻含义的人却不多,因为人人都向往着成就大事,希望自己能够强势。自古以来,人的进退,本就不是件容易处理的事,尤其是“退”字,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练就“退”的功夫。假如一个人只知进不知退,在“退”上欠火候,可能会使一生功绩毁于一旦,甚至身败名裂,最终落个凄惨的下场。

战国时代政治家商鞅在辅助秦孝公治理国家时,施行的“商鞅变法”,奠定了他在秦国的地位,同时也巩固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他后来却遭到了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

商鞅最大的不幸,就是得罪了他之前强有力的靠山——秦孝公。当初,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断然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政治改革措施,虽然为秦国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但是,改革也触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一段时间内,朝野上下树起了数不清的政敌。之前变法有秦孝公的支持,反对派对他无可奈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商鞅权倾朝野,他已使秦孝公感到了威胁,据说,孝公生前曾故意要传位于商鞅,以试他的忠心。

《战国策》中有载:“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可见商鞅已见疑于主子。这时他本该主动从位子上退下来,隐遁避险。据《史记》载,有位叫赵良的人引用“以德者荣,求力者咸”之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是商鞅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或许他想看看自己一手改革的政治是否能够进展下去,他这样的判断思考逻辑显然过于天真。孝公已将他驾空,他的政敌正伺机报复,他在台上一天,受到的威胁就多一天。秦孝公去世后,新王即位,政敌们再也用不着“投鼠忌器”了,纷纷策谋陷害他。新王为了笼络人心,只有将他以谋反罪名处以极刑。

商鞅之所以被处以极刑,就是因为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而不知退,且“好生事”,以至于犯了众怒,落了个五马分尸的结局。因此,在做事上,我们就要避免商鞅犯下的错误。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凡是在成事上的进退过程中处理不当者,大多得不到好的下场。相反,处理得当的人,却能成就一番功名伟业。

另一方面,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依赖“糊涂”才得以体现。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是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然而,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物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有些笨。有个统计数字显示,成功的人物中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成功的人物更重视智慧。

生活中,聪明与智慧实在是两回事,聪明是一种先天的东西,总令人感到耀眼的光辉,但往往这种表面的光芒不能让聪明人成功,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聪明人”一事无成。

而智慧就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未必显山露水,如寓言塞翁失马中的塞翁,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他们眼里看见的不是即时利益,而是日后的好处,因为日后的大利,他们肯去吃眼前的苦。这样的人肯定不能以“聪明”定义,但他们却是有智慧的人。

生活中,智慧和聪明就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主人没有仆人的协助不行,会显得非常笨拙狼狈,缺乏效率。但再聪明的仆人都还是仆人,他不可能是主人。仆人需要主人的方向,没有主人的仆人,等于失去了用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从而能够事半功倍。当然,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过,关键是要用好自己的聪明,把聪明转化为智慧。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会让它成为美丽的泡沫。 n0ltUwlnOR6ftXYtG9sp9lflJmRCJG4f1gACycLrtutOi8opYJNJaa7jX27PbCz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