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权势暗藏着危险

【原文】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jīn)。

【译文】

势力隐藏着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解析】

权力不只是人们想象中的至高无上,能够办成一切想办成的事情。权力的背后拥有一张关系网,就是这张关系网,如果正确利用就会带来无限福利,相反,就隐藏着巨大的闪险。因为它就像一个漩涡,漩涡里面隐藏着金钱、欲望以及权力的无限扩张,这些都是对人们道德底线的极大挑战,因此,当做人的原则在欲望面前丧失之后,你也就慢慢地陷入了漩涡里,无法自拔,直至毁灭。这就是权力隐藏的祸患。

【主题延伸阅读】
学会“远权”避祸

古今以来的为官者,人生中大概都有一个重要的决策:“远权避祸。”这是他们在权力的漩涡中明哲保身的智慧体现。

清代中叶,曾国藩率领湘军攻打太平天国后,收复南京。国家安宁了,可曾国藩感到他与清廷的关系却变得复杂而微妙起来。那时曾国落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东南的半壁江山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三十万湘军总数,仅曾国藩直接指挥的军队就高达十二万之多,这相当于是一支谁也调不动,只听命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此时清政府感到手握重兵的曾国藩已对朝廷构成重大威胁,于是故意疏远冷淡他。曾国藩也感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顾命大臣功高震主,朝廷对自己心存芥蒂。摆在曾国藩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带兵反清,取而代之;二是解散湘军,自解兵权。第一条路,他不愿,也不敢;那就只能走第二条路了。

于是为了远权避祸,曾国藩解散湘军。但为了做得不露痕迹,他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湘军暮气太重,锐气全消,已不可用。”同治三年七月初七,即攻破南京后二十天,曾国藩上《贼酋分别处治粗筹善后事宜折》中提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七月十三日,“遣撤曾国荃部二万五千人”,同日“撤萧庆衍全军九千人”。十月中旬,“奏报裁军二万余人”。到同治五年夏,除“陆军尚留下鲍超、刘松山万余人”,“水师改编为经制兵长江水师”外,其他直属湘军先后撤并完毕。其后,“鲍超部亦解散,仅留刘松山部奉命援陕”。眼见裁军如此干净彻底,清廷对曾国藩的畏忌心理烟消云散。

为了远权避祸,曾国藩还劝曾国荃称病回乡。

曾国荃为人“傲”,嚣张自负。自从带吉字营出征,战绩辉煌。但他与诸将不和,矛盾重重。在与属下彭玉麟、杨载福有事相商时,往往声色倶厉。诸将对他不服,但又碍于曾国藩情面,于是“告去”之人曰益增多。郭嵩焘说:“侯相兄弟克复金陵,竟犯天下之大忌,群起而力诋之。”这句话中的焦点人物是曾国荃,群言嚣嚣,主要是针对他的。曾国荃再一点就是“贪”。连曾国藩也说他“老饕名遍天下”。若不解决这个问题,早晚会出大事,于是曾国藩苦心告诫其弟,让曾国荃急流勇退,称病回乡。

曾国荃终于听了兄长的劝告,就以“遍体湿疮、彻夜不眠”为由,在攻占南京两个多月以后,奏请回原籍,带着无数的金银财宝回湘乡享清福去了。

置身官场的人,总希望生前身后留个好名声。岂不知其中却潜伏着危机。掌权者不只对战功卓著的大将们心怀猜忌,对那些政绩突出、德行好的大臣也是心存嫉恨,一旦你的光芒超过了君上,形成了一种功高震主的姿态,灾祸就很快要从天而降了。

因此,古之智者,总注意不使自己的光芒太为耀眼以致使君上的形象显得相形见绌,总能在适当的时候功成身退,化解君上的猜疑,保全自己。所以为官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冷静的心理状态,如此方能真正做到为官不倒的最高境界。因为“远权避祸”,曾国藩才有不败人生。所以,在官场上打拼的人,一定要知道“祸福相依”的道理。即使位高权重,也要懂得审时度势,否则,风头出尽之后,离灾难也就不远了。 DItfVoFgdEAEAvrHUSAzISe5vqCfRAKu7OuxnErTRTN6zpHaZt2OR1D+BdqRcI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