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谋有缺欠的地方,谋略也有它的漏洞,谨慎小心用之才能减少祸患。
智慧也有欠缺的地方,如果不理性克制,也会酿成祸患,因此需理性对待。理性的克制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不是束缚的锁链,而是强韧的护身甲,虽然披挂上它不免有些累赘,但是它能让你免遭意外的伤害。一个人越想得到尊重,越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日常言行。
谦虚谨慎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在待人接物时能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同样,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什么职务,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干。因为谦虚谨慎的品格能够帮助人看到自己的差距。永不自满,不断前进,可以使人冷静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谨慎从事。否则,骄傲自大,满足现状,停步不前,主观武断,轻者使工作受到损失,重者会使事业半途而废。
一个人要善于处世,力图在左左右右的复杂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安全点,换言之,即要权衡左右关系,才能找到不败的安全点。
提起刘墉与他的父亲刘统勋,似乎人们脑海里马上闪现出一个嫉恶如仇的清官忠臣形象。其实,这仅仅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罢了。因为在封建社会皇帝一人独裁的情况下,一个大臣无论多么能干,即使有通天的本事,如果处处与皇帝对着干,老是逆龙鳞,其下场也不会好。
刘墉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除了从刘统勋身上学到了嫉恶如仇的正直之外,更从刘统勋那里学会了方正圆滑、明哲保身的糊涂为官之道,这才是他受益最大的秘诀。
在乾隆皇帝的眼里,刘统勋是个才品兼优的清官,也是个不辱皇命,与君一体的能臣,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众多汉官中脱颖而出,官拜东阁大学士,直至出任领班军机大臣。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统勋精于方正圆滑、明哲保身的糊涂为官之道。
刘统勋的嫉恶如仇、对皇帝忠贞不贰无人可比,否则乾隆皇帝也不可能为他打破汉人不能位居军机大臣首席的惯例,并且在他死后被称为“真宰相”。据《清史稿》记载:“统勋岁出按事”,著名的如广东粮驿道员明福违禁折收钱粮案,云贵总督恒文、巡抚郭一裕借上贡之名勒索属员金钱案,山西将军保德侵吞钱粮案,江苏布政使苏崇阿误论书吏侵蚀库帑案,江西巡抚阿思哈收受贿赠案等。几乎乾隆中期有关地方大吏贪赃枉法的大案,无不由刘统勋负责审理,足以证明乾隆皇帝对刘统勋的信任和寄予的厚望。
当然,刘统勋的嫉恶如仇是与对皇帝忠贞不贰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他的好恶标准,完全是以皇帝的喜好为转移的。甚至为了不惹怒龙颜,刘统勋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方正圆滑,明哲保身”糊涂为官之道的精髓。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癸未科新进士褚筠心和董东亭因向刘统勋求情不成,反而受损,就足以说明刘统勋的处世之道。
褚筠心和董东亭本为该科一榜中的巨擘,诗文、书法皆冠于一时。但二人惟恐殿试不得前列,于是,董东亭找到了主考大臣刘纶,褚筠心则找到了同为主考的刘统勋。
刘纶,江苏武进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以廪生举博学鸿词科,试第一,登入仕途,而后即以才能和品学官阶累迁,卒至文渊阁大学士。刘纶因与刘统勋同为乾隆帝赏识和选拔的得力大臣,又因与刘统勋同样清廉刚正,所以两人被时人并称为“二刘”。为了加以区分,山东人刘统勋被称为“东刘”,而江南人刘纶则被称为“南刘”。据时人所言,刘纶赋性之洁、为人之正,丝毫不在刘统勋之下。
一次,侍郎王昶充军机章京,因有急奏,具草后,连夜奔赴时任军机大臣的刘纶府第。时值严冬,寒气袭人,刘纶亲自操笔为王昶点定后,即唤家人准备酒菜,然而其厨内却空乏无食,仅有白赛七数枚作为下酒菜。
但作为大臣而言,精通明哲保身之道的刘纶,除了清廉之外,尤以谨慎公正得人心,他不止一次地出任科举考试官,曾言:“衡文始难在取,继难在去。文佳劣相近,一去取间,于我甚易,独不为士子计乎?”所以,凡是由他审衡的士子文章,总是反复比较,衡鉴甚精,以求不失于公正。
现在,褚、董二人为了殿试顺利过关,找到了这两位大臣,实在让他们为难,本来,如果不找的话,两人肯定是位列十名之内,但现在既然找到了,如果再将此二人列为榜首,“二刘”均担心于自己的清誉受损。于是,一向标榜惟才是举的“二刘”,采取了方正圆滑,明哲保身的糊涂之道,即二人均不得入前十名,最后的结果褚卷名列第十一,董卷第十二,褚、董二人不但营求未成,反而因之受累。
时势变迁,事物的发展也随之变化,再有智慧的人也难以应对,何况本身智慧就有不足的人。所以,对策也要随之改变,这方是高手最明智的保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