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纯粹理性批判》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导论”

这是我把康德的两本书名凑起来的一个题目。这是什么意思?1781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出版后,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说这本书的内容混乱、晦涩难懂,而且前后矛盾等等。康德本人也多少觉察到这些问题:“大家尽管肯把书翻阅一遍,却不愿从头到尾对它反复加以思考;而大家之所以不愿费那么大气力,是因为这个著作枯燥、晦涩、不合乎现有的一切概念,尤其是过于冗长。” 造成此书这些缺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部著作是他从1769—1781年的12年间长期酝酿和构思的结果,他把平时想到的一些东西写在笔记上,或写成札记、文章、讲稿,后来急于成书,只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仓促整理出来,这样就不能不带来了重复、矛盾、不一贯等等缺点。不仅别人批评了他或者误解了他,而且他自己也感到有必要重写一本比较简明、通俗的著作以阐明《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基本内容。就这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之后过了两年,即1783年,康德便以比较通俗的语言写了《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简称《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试图通过此书来纠正《批判》一书中的缺点。《导论》不仅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内容的缩写和通俗化,而且对于《批判》一书中容易被人误解的地方也作了解释。尽管《导论》是一本简明的书,比《批判》的篇幅少了很多,但却增加了一些新的思想和内容。1787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又把《导论》中的一些重要内容都增补进去了,所以我们讲解《批判》主要是按照第二版的内容来介绍。当然,第二版删掉的一些重要章节也要适当地结合进来。

攻击《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人不是个别的。例如当时的一位启蒙运动者伽尔韦(C.Garve),还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艾伯哈德(J.A. Eberhart)等。有一个很重要的批判是指责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不过是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的翻版。对这类批评康德十分恼火,《导论》一书作了许多反驳。康德指出:他的批判的或先验的唯心主义和“贝克莱的神秘的、幻想的唯心主义”不能混为一谈。“因为我的这种唯心主义并不涉及事物的存在(虽然按照通常的意义,唯心主义就在于怀疑事物的存在),因为在我的思想里我对它从来没有怀疑过,而是仅仅涉及事物的感性表象” 。一切纯正的唯心主义者,从爱利亚学派起一直到贝克莱主教止,他们的论点都包括在这样的一个公式里:“凡是通过感官和经验得来的认识都不过是纯粹的假象,只有在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观念之中才有真实性。”“相反,一贯支配和规定我的唯心主义的原则是:‘凡是单从纯粹理智或理性得来的对事物的认识都不过是纯粹的假象,只有在经验之中才有真实性。'”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书名的形式,把《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目的和意图鲜明地表达出来了,这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重点。就是说,《批判》一书,虽然主要是讲认识论,是讲如何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如何可能,或者说,主要是解决具有什么条件才能构成科学知识,构成科学知识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康德心目中所最终关注的,却不在认识论上,而是以这部著作作为建立他所向往的“ 未来形而上学 ”这门“ 科学 ”的“ 导论 ”。

康德不满意在他以前的形而上学,试图用新的形而上学代替旧的形而上学,而《批判》一书就是为建立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开辟道路的。康德的这个目的和意图在《导论》的书名上就清楚地表达出来了。应该说,《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书名,是对《批判》一书的用意起着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之所以把这一讲的标题叫作《纯粹理性批判》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导论”,其原因也就在此。我这个标题也可以说是顾名思义:《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之名,恰好表达了《纯粹理性批判》之义。 m+24AUkHsAftT3E29eWl3TgdVDDqOAbDerEt1W2BWRnfXpMm0ktaoU0D4NzdK7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