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静
我以前没有到过澳门。关于它,除了地图上那个标示所在位置的圈外,就是一点历史知识。知道四百多年前,葡人就侵占这里的一角建起居民点。我所能想象到的,就是它是一个经济发达、高度现代化的地方,而且葡人到这里比英人到香港还早数百年,西方文化色彩也许更浓一些。去年,因为有一个到澳门讲学的机会,使我得以踏上这块宝地,亲自一览风采。地图上标示位置的那个圈,在我的头脑里不断扩大,并被一幅幅鲜明形象的画面充填起来。
这里自然无愧“博物馆式都市”之称,在青山丽水的优美自然风光的怀抱里,中式的建筑、葡式的建筑、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间杂错落地矗立在华街广道上。然而,一旦走进澳门的社会生活中去,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这里。不用说,华人占绝大多数,最通行的语言是粤语,大街小巷里麟次栉比的店铺门面,多有广式气象,尤其是到处可见的楹联,使这里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中华文化氛围。
对联是方块汉字的特产物,也是中华文化富有特色的象征。在澳门这不过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庙宇、名胜、园林、街道、住宅中竟悬挂着540多副楹联,可见其覆盖之广、人们喜爱之深,形成澳门的一大人文景观。俗称观音堂的普济禅院正门内侧联曰:“宝树琪花,妆出西天竺境;丹山碧水,生成南国蓬莱。”佛寺的性质及其优美环境跃然纸上。檀越堂联曰:“古砚墨花飞静夜,疏帘香篆袅晴空。”虽为宗教圣地,文墨气息扑面而来,显出中华佛教与士大夫文雅生活相结合的独有特色。不只庙宇祠堂,花园、行会、住宅、街道,也在在皆有。新桥花园牌楼联曰:“斯臻于众乐,鸟啭碧丛欣此日;何碍乎其小,花飘红雨自成春。”工羡行会馆即造船会馆正门联曰:“为百艺规矩准绳,学从东鲁;享千秋馨香俎豆,化及西夷。”雅廉访大马路“补之林”炖品店门口联曰:“精点皆凭厨中艺;炖口尽在补之林。”引人瞩目的是一些西方教会设施,也往往披上这种中华风雅。路环天主堂亦有联曰:“上主慈爱满大地;春光明耀照路环。”圣安多尼教堂正门联曰:“万物逢春更旧象;群生敬主换新心。”甚至连旧西洋墓场天主教徒墓碑上也有这样的联语:“妇守三从应自爱;女该四德立规模。”连道德体系也是中华的了。
这并非一种偶然现象。可以说其中深隐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是心系中华、不忘传统的坚持努力的体现。任教于澳门大学中文学院的邓景滨博士曾谈到他与叶锦添组织红蓝楹联学社,从事搜集与研究,是为了“弘扬中华国粹,培养年青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澳门人始终没有忘怀祖国,时时关心祖国。澳门近代文学学会方针就订为“根系大陆,立足澳门,旁及港台”。1951年“澳门同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大会筹备委员会”征求国庆牌楼对联,应征联语达500多副。有联曰:“亿万众人民革命,此日成功,十一诞新生,薄海腾欢呼万岁;三千年封建剪除,今朝解放,两周逢盛典,普天同庆祝千秋。”
澳门人在葡人的管理下,长期被剥夺了参政权。谈及回归祖国,他们都无比兴奋,并充满信心,当家做主,管好澳门。黄畿的《登莲峰》诗曰:“振衣舒啸凌崔嵬,紫翠簇簇临风开。芙蓉千丈海中出,文笔一枝天外来。”相信澳门人会用这支插天椽笔写出澳门更好更美的篇章。
孙静,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退休。现在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