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例如设计学校:首先要考虑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室设置应分班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其次还要合理安排教师备课、办公、储藏和卫生间等房间,并配置良好的体育场和室外活动场地等。
2.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根据建筑空间组合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结构、施工方案,正确选用建筑材料,使房屋坚固耐久、建造方便。例如近年来,我国设计建造的一些覆盖面积较大的体育馆,由于屋顶采用钢网架空间结构和整体提升的施工方法,既节省了建筑物的用钢量,也缩短了工期。
3.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建造房屋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生产过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在房屋的设计和建造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做到节省劳动力,节约建筑材料和资金。设计和建造房屋要有周密的计划和预算,重视经济规律,讲究经济效益。房屋设计的使用要求和技术措施,要和相应的造价、建筑标准统一起来。
4.考虑建筑美观要求
建筑物是社会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它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人们对建筑物在美观方面的要求,考虑建筑物所赋予人们在精神上的感受。建筑设计要努力创造具有我国时代精神的建筑空间组合与建筑形象。历史上创造的具有时代印记和特色的各种建筑形象,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统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单体建筑是总体规划中的组成部分,单体建筑应符合总体规划提出的要求、建筑物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例如原有建筑的状况,道路的走向,基地面积大小以及绿化等方面和拟建建筑物的关系。新设计的单体建筑,应使所在基地形成协调的室外空间组合、良好的室外环境。
1.使用功能
1)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
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是确定建筑空间的基本依据之一。我国中等人体地区成年男子和女子的平均高度分别为1 670mm和1 560mm。随着近年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平均身高正逐步增长,设计时应予以考虑。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占的空间尺度如图2.1所示。
图2.1 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占的空间尺度
2)家具、设备的尺寸和使用空间
家具、设备尺寸以及人们在使用家具和设备时必要的活动空间,是确定房间内部使用面积的重要依据。建筑中常用家具尺寸如图2.2所示。
图2.2 民用建筑中常用家具尺寸
2.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
建设地区的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向、风速等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影响。
2)地形、水文地质及地震烈度
基地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特性和地耐力的大小,对建筑物的平面组合、结构布置、建筑构造处理和建筑体型都有明显的影响。
水文条件是指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的性质,直接影响建筑物基础及地下室。一般应根据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性质确定是否对建筑采用相应的防水和防腐蚀措施。
地震烈度表示当地震发生时,地面及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分1~12度。烈度在6度以下时,地震对建筑影响较小;9度以上地区,地震破坏力很大,一般应避免在此类地区建造房屋。因此,按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中国地震烈度区规划图》的规定,地震烈度为6、7、8、9度地区均需进行抗震设计。
3.建筑设计标准、规范、规程
建筑“标准”、“规范”、“规程”以及“通则”是以建筑科学技术和建筑实践经验的结合成果为基础,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颁发为“国家标准”,是必须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常用的标准、规范如: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4.建筑模数
为了建筑设计、构件生产以及施工等方面的尺寸协调,从而提高建筑工业化的水平,降低造价并提高房屋设计和建造的质量和速度,建筑设计应遵守国家规定的建筑统一模数制。
建筑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尺寸相互间协调的基础。目前我国采用100mm为基本模数,即1M=100mm。同时还采用3M(300mm)、6M(600mm)、12M(1 200mm)、15M(1 500mm)、30M (3 000mm)、60M(6 000mm)等扩大模数;M/10(10mm)、M/5(20mm)、M/2(50mm)等分模数。
基本模数主要用于门窗洞口、建筑物的层高、构配件断面尺寸;扩大模数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开间、进深、柱距、跨度、建筑物高度、层高、构件标志尺寸和门窗洞口尺寸;分模数主要用于缝宽、构造节点、构配件断面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