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中国旅游地理学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回顾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内容,重点分析了中国旅游地理的学科性质、特点及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旅游地理学是随着旅游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包含在旅游和地理两大门类之间的学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一、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外旅游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国外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早,是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最早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根据其发展过程,可大致划分为萌芽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三个部分。

1.萌芽阶段

1930年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默里发表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世界地理学界的第一篇关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后来许多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地理下了各种定义。期间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两方面:一是旅游地和旅游形态的个别地区研究;二是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研究,而以研究前者的著作较多,如英国地理学家埃德蒙威、吉尔伯特等调查记述了英国海滨避暑胜地和疗养地。虽然这一时期的著作不是很多,而且又大多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多与政策的制定有关,但它们对旅游地理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国清,2005)。

2.初级阶段

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由于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有所上升,此阶段旅游地理学以多样化的研究为特点,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地和旅游区域的开发、旅游流的调查及旅游影响研究等都是主要的研究领域。比如1969—1974年加拿大、美国、英国开展的旅游资源评价;欧美国家开展的旅游地与旅游区域的开发研究;发达国家在政府的关注下开展的旅游客流调查分析;英国地理学家罗杰斯主持的第一次实验性全国游憩资源调查;还有旅游活动对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这一时期地理学者所做的大量旅游研究工作,为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地理学家要求系统地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统一旅游地理学的术语,对旅游地类型进行分类和评价,绘制旅游地图等,此阶段发表的文献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其中美国伊恩·姆·马特勒的著作《国际旅游地理》是最具代表性的;另外还有英国地理学家赫罗宾逊的《旅游地理学》,系统地阐述了旅游地理的理论体系;前南斯拉夫地理学家阿姆西洛诺维奇的《旅游地理》;前苏联地理学家伊·阿·科特梁罗夫的《休憩与旅游地理》;日本学者浅香幸雄和山村顺次的《观光地理学》;1983年加拿大学者Stephen L. J.Smith的《游憩地理学》;1987年英国学者B.J.Boliface和C.P.Cooper的《旅游地理学》等。1976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第一次把旅游地理列为一个专业组,从此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被确立下来。

总体来看,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已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学科地位,开始朝着成熟阶段发展,研究视野为闲暇时间从事的活动,其重点是旅游活动,注重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参与多学科融合研究,注重新技术手段。此外不同国家的旅游地理学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发达国家,旅游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以其多样化、多角度的全景鸟瞰式研究视野为特点,在从事理论性研究时,常注意针对特殊的案例,因此旅游地理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实证性质;而发展中国家对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借鉴发达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旅游开发和规划的实际调查与研究工作上,理论性研究较少。

(二)国内旅游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旅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当时的旅行和游览活动还不能算是一个特有的体系,但关于旅行中的地理环境的记述常见于我国古代文献中。“观国之光”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一书;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记载了中国的各地山川、风物与古迹;此后的《穆天子传》、《簌禹贡》、《史记》、《水经注》、《梦溪笔谈》、《吴时外国传》以及《徐霞客游记》等著作中,都有关于旅游地理的内容。这说明关于旅游地理的论述很早就已萌芽,但是它们还没有从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去论述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到了近现代出现了张其昀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等关于中国自然地理的自然风景区成因机制的研究,但还是没有系统地开展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研究。

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国内真正开始形成是在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了旅游地理学科组之后。1979—1985年间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陈传康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作了阐述。在中国旅游地理的最初发展中,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1985年郭来喜完成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开发》、卢村禾等完成的《皖南旅游区开发对策考察报告》、孙文昌等制订的《辉南龙湾区旅游规划》等。1986—1992年间旅游地理学在学科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主要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和规划实践。代表性作品有卢云亭的《现代旅游地理学》、孙文昌的《应用旅游地理学》、陈传康的《北京旅游地理》、庞桂荃的《中国旅游地理》等。1993年以后,旅游地理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里程碑,1993年制定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郭来喜倡导的生态旅游主题提议被国家旅游局采纳,将1999年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游”,原有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也逐步扩大和深入。近些年来,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旅游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飞快发展,使国内研究旅游地理的工具及方法都呈多样化发展,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二、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从国内外旅游地理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来看,旅游地理学可被看成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地理分支学科。迄今为止普遍应用的旅游地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地理学是研究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学科。而当人类旅游活动转化为大众化的普遍活动,并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时,许多地理学家就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运用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这一人类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产生、发展及分布的时空规律,分析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旅游地理学。“人类旅游”包括三大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条件)、媒介(旅游业)——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具体的研究对象会在下一小节有更详细的说明。“旅游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促进旅游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具体而言,旅游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WH1qqwbnhWTcZk5b0gcC2U7Xpr+JnJTWwvPHegswH9KbwS6SNnceNfxBLjDin8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