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导论:史学概论源流

一、起源于西方

史学概论,是介绍史学研究的入门性读物或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或教材的名称,还有许多其他的提法,如“史学原理”、“史学导论”、“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史之阶梯”、“史学原论”、“历史学研究法”、“历史是什么”、“史学入门(学生用书)”、“历史写作导论”、“历史研究手册”、“写作手册(历史学者用书)”等。

作为入门性课程,史学概论是随着现代大学历史系的设立,与史学训练的专门化同时产生的。18世纪中叶德国的史学概论,主要讲述各种辅助学科,也讲述各种体裁的历史写作,探讨普遍性理论与具体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探索世界演变法则较为流行。到19世纪初,历史哲学开始淡出史学概论范畴,成为其他课程的讲授对象,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取而代之的是对各种关键性现象和制度演变的纵向考察。兰克如此,布克哈特在巴塞尔大学也是如此。“用一些比较随意的思路对历史观察和历史经验方面的一系列现象和观点进行审视……不是想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对历史研究做一个介绍,而是从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对于如何学习历史的问题给出一些提示。” 在哥廷根大学,“历史百科”课程是史学概论的代名词。

19世纪中叶,随着历史研究的专业化,兰克影响的扩大,讲授课程日益专业化,史料批评开始成为史学概论的核心。德罗伊森讲授方法论、系统论、体裁论,内容涉及史料收集、考证取舍和书写表达。19世纪下半叶,伯伦汉(E.Bernheim)出版《史学方法论》 ,分为“史学之概念及本质”、“方法论”、“史料学”、“考证”、“综观”、“叙述”六章,奠定了此后史学概论书籍的框架,包括史料收集与考辨,史事综合,历史写作。

另一部著名的史学概论书是法国人瑟诺博斯(Seignobos, Charles, 1854—1942)和朗格诺瓦(Langlois, C-V,1863—1929)编写的《史学原论》。这部出版于1898年的作品称:唯有那些从事和接受历史研究训练的人,才有资格评论历史学家的方法和主张,将历史叙述的权威性与历史学家的权威性联系起来。《史学原论》沿袭德国模式,开宗明义,与当时流行的“历史之哲学”区别开来,并树立起自己的旗帜:“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No documents, No history)全书凡三卷:

第一卷 准备活动,包括第一章:寻觅史料,第二章:辅助学科。

第二卷 分析操作,由两部组成,第一部:外部考据,包括文本批判、作者调查、史料的类型学批判以及批判型学术与学者;第二部:内部考据,又析分为三章,第一章为解释性批判,第二章为对作者良好声誉和准确性的消极性内部考据,第三章为确定特定事实。

第三卷 综合操作,下辖五章,历史性构造的一般条件、事实的组合、理由的构造、一般规则的构造、成果体现、结论。

20世纪上半叶,社会科学迅猛发展,大规模整理史料开始转化为利用史料研究过去的社会。如何运用社会科学的范畴、方法研究历史,成为史学研究的新任务。史学概论也随之增加了新的篇章。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的《历史学家的技艺》,虽是遗稿,但经过吕西安·费弗尔的整理,也首尾完备,影响极为广泛。这部书稿分成七部分:1.历史认识:过去与现在,2.历史的考察,3.历史的分析,4.时间与历史,5.历史的经验,6.历史的解释,7.历史的预见。

在社会科学的观照之下,布洛赫反思历史学术语,推演历史解释的范畴。例如第六章“历史的解释”的写作提纲。

第六章 历史的解释

绪论:好疑的一代(与科学家)

1.原因的概念。原因论与动机(不自觉的)论的弊端。浪漫主义与自发性。

2.偶然性的概念

3.个人和他不同的价值。附录:时代、非个人的文字证明。历史学仅仅是社会中人的科学吗?人民大众的历史与精英。

4.“决定性”行为或事实。

目前西方史学概论的基本目标主要限于“史学论文”的写作,指导学生遵循怎样的步骤写出一篇合格的历史论文,其中包括阅读、选题、找寻材料以及成文(包括表述、打字等等)几个核心部分,另外还有分量不等的篇幅讨论史学与其他学科方法的关系、历史哲学等等。本杰明在所著的《史学入门(学生用书)》中交代写作意图时说:“我发现我的学生们与我所教的材料之间存在无形的障碍,这一障碍的体现可以不同,但是其核心是学生们需要基本的技艺:学习、研究和写作。如果我的学生们不能记下简要的笔记,不能理解一次考试的问题要求,或者不能清晰地写作,那么我解释过去意义的努力将会头碰南墙。” 这部书的内容包括:历史学的主题及应用,怎样理解历史作业及做课堂笔记,考试及历史作业写作,怎样就选题开展研究,怎样写研究论文。

二、现代中国的史学概论

北京大学史学系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史学专门培养机构,1920年系主任朱希祖教授开始推行以科学方法治理国学的培养计划,大规模改革课程设置,重定培养目标,安排了与之配套的史学概论课程:“中国史学概论”。

朱希祖(1879—1944),1919年年底担任史学系主任,试图将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和中国史馆修史的传统结合起来,培养编纂民国史、编写中华通史的修史人才。他主持编定的1924—1925学年度北京大学史学系“课程指导书”有这样几条规定:

第三条:学史事者,先须学习基本科学。盖现代之史学,已为科学的史学,故不习基本科学,则史学无从入门。所谓基本科学者,即地史学、生物学、人类学及人种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哲学、社会心理学等,必须于二年以内先行学完,乃可以研究史学。而此各种科学中,尤以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尤为重要,学习时尤宜注意!

第四条:基本科学既习之后,则各种科学的学术史,如政治史、经济史、法制史、宗教史,亦须次第选习。而文学史、哲学史、美术史、教育史等,皆可以补通史之不足,学者所最宜注意。但不可遢等以求!

朱希祖非常重视史学概论,重视各种专门科学,出版的《中国史学概论》主要援引近代社会科学史学原理梳理中国史学传统,尤其是德国历史学家朗泊雷希脱(Lamprecht)的主张,重新分析各类史书体裁,利用现代科学方法观察史事。1930年因为学生反对,朱希祖辞职。

1931年蒋梦麟代理系主任,发布了全新的《史学系课程指导书》。强调“严整的训练”,所谓严整的训练,就是专业化训练的代名词,具体为当时西方流行的整理史料的方法。“史学系的修习完满,而不能直接处理某一部分史料,便是一场失败。” 从以社会科学入门,改为以整理史料入门,并据此调整课程设置。

一年级课程包括“历史研究法”,“在说明历史学今日之标准,史书之读法,材料如何搜集,如何鉴别,如何采用,以及专题如何研究,史书如何构作等等。本书立论,专从西史,而目的则在使选修者获得作史之一般常识。”1932年这门课程改名为“史学方法导论”,讲授“一、中国及欧洲史学观点之演进;二、自然科学与史学之关系;三、史料之整理方法”。

最类似于“史学概论”的课程就是“历史学”,“陈述近今欧洲历史学家之历史研究方法,使治史者了然历史材料之搜集,批判及综合等功夫,而知所从事。但为学者明了历史学在近今学术界之地位及价值起见,本科特先及历史学之意义与其范围,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以及历史哲学等题。”参考书即为朗格诺瓦的《史学原论》。

三、当代中国的史学概论

1948年冬天以后至1953年院系调整的五年间,史学概论类课程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同时并存,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过渡的结果,便是后两者取前者而代之,从此,史学概论类课程具有了强烈的历史原理色彩,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主要讲述内容,被视为史学门径。白寿彝先生曾经回忆说:“在50年代,同志们在一起谈天,提起史学概论来,都认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写这么一本书;同时也认为,在高等学校历史系应该开设这门课程。至于这本书应该怎么写,这门课程应该讲些什么,大家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一年一年过去了,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认真讨论过。后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了这门课程,主要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我并不认为这种讲法是对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只讲历史唯物主义,这门课就应该叫历史唯物主义,不应该叫史学概论。”

80年代之后,中国的史学实践发生巨大变化,大学历史系的培养目标、训练内容和课程设置发生了重大变化。史学概论类课程的讲授内容也随之而变。葛懋春、谢本书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代表了改革开放之后史学概论教材编写的第一个重要尝试。编者说:“它的中心任务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历史认识论及历史方法论的角度帮助、引导学生跨入历史研究领域。”并认为历史科学概论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其主要内容是“概论历史科学是怎样的一门社会科学,应该怎样从事历史科学的研究以及怎样进行历史科学著作的写作”。从理论上解决了史学概论的教学目标问题。

从内容安排上讲,这部概论主要讲述历史唯物主义。第一章,历史和历史科学;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第三章,科学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第四章,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第五章,辩证考察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第六章,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第七章,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第八章,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第九章,史论结合。余下四章为: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考古学,中国史学史概要,西方史学史概要。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历史研究工作的入门训练,也增加了历史研究实践的章节。奠定了偏重于理论反思的史学概论的基本思路。

后来者包括田昌五、居建文所著《历史学概论》(1985年,增加了“历史工具书”),赵吉惠教授主编的《史学概论》,强调以“能力培养与训练”为主,而“不以传授历史知识作为目的和出发点。”这种能力指如何处理三大理论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理论的关系问题”、“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关系问题”、“传统史学理论遗产与西方现代史学理论成果的关系问题”。类似的教材还有李振宏所著《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他说:“承担历史系的史学概论课教学任务,由此开始了在史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探索。” 此外如胡成国的《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姚太中、程汉大主编的《史学概论》,贾东海、郭卿友为民族院校主编的《史学概论》。而新近出版庞卓恒、李学智和吴英主编的《史学概论》更认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史学概论》要讲述的基本内容”。

也在80年代初,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出版。该书认为:“史学概论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原则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问题及其成就,并应该指出当前史学工作面临的重大任务。”注意到五个方面:第一,历史观方面,“我们这里是打算就历史观的内容提出一些重要的问题,论述各种不同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最科学的历史观,在我们论述历史观的时候,要占较多的篇幅。”第二,历史文献方面,“只能就历史的和应用的部分论述一些要点。”第三,史书编著和史书体例方面。第四,历史文学方面。第五,史学跟其他学科的关系。书稿最后三章探讨近现代史学史以鉴往知来。史学概论包括历史观、历史文献学、历史写作,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偏重于从史学史的角度对历史学进行总结。

吴泽教授主编的《史学概论》包括历史原理三章,方法与史料二章,历史写作二章,史学与其他学科一章,史学史一章,历史学家修养一章,凡十章。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所著《史学导论》将史学概论视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有自己的“学科体系”,“系统地研究历史学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的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与赵世瑜教授的主张基本一致:“必须首先明确,史学概论并不是历史学习的入门指南,不是《历史研究入门》或者《历史学常识》……从体系到内容上,它不应该与‘史学理论’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概论’史学理论而已。”因此他建议将史学概论的教学任务分解为三门不同的课程,“历史概论”(关于客观历史进程的)、“历史研究入门”(介绍基本的历史学问题)以及“史学概论”(史学理论)。偏向于体系化的史学概论。

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技艺入门性史学概论,介绍史学研究经验和技艺。例如赵光贤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以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过程为讲述线索,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史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此后,杜经国等主编的《历史学概论》也注意到实用性,充分体现了史学概论课程的“介绍”、“导引”功能。“我们的主要考虑是,历史学概论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内容应该尽量避免繁芜,应该主要致力于向刚刚跨入历史学门槛的大学生讲述那些他们最急需了解的有关历史学专业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帮助他们较早地走上攻研这个学科领域的正确途径。” 王旭东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孙恭恂主编的《历史学概说》都属于此类。

最近十年间,在东西方历史学家实践的基础上,将史学原理与史学技巧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历史学一方面具有非常专门化的技巧,一方面又日益开放,面向其他学科,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进行理论反思。李剑鸣教授所著《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面向研究生,博采东西,熔修养、经验和技巧于一炉,围绕史学论文的写作,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朱孝远教授的《大学历史学基础》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参考源。这部教材用三分之一的篇幅结合大量具体实例介绍历史学的操作技巧,从选题、做卡片、收集史料到写作提纲、行文、注释等;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以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方式,介绍了西方史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再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泛论历史学与历史科学,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了新的介绍。

四、本书宗旨

本书基本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著,介绍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考订史实,分析历史现象,写作合格论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试图沟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 ACiPEUTe6e6+XpI2BkpQkszoSKGNh4bfc/39KX7dPQ0gjF0vsp8BXC0duxUxJYq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